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端午見聞作文(精選10篇)

端午見聞作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見聞作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見聞作文(精選10篇)

  端午見聞作文1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帶我坐公共汽車出去玩。大家猜一猜,我們這是去哪?告訴你們吧,我們要去龍城廣場玩。

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真是婀娜多姿、千姿百態呀!有時候像一個花苞,有時候像一朵花,還有時美得都說不出來像什麼了。音樂不是從噴泉裏發出來的,是從其它地方的音箱裏發出來的。我還發現噴泉是跟着音樂的旋律走的。

然後我們去看書,我看見了一會兒書後,媽媽來了,說:“該去借書了。”我和媽媽來到廣場上,媽媽說:“休息一下眼睛吧。”我們又去看音樂噴泉,看了一會兒,噴泉也該要“休息”了。我和媽媽就去借書區借書了。

借完書,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端午見聞作文2

今天是端午節,學校放了假,一定過一個快樂的節日啦!

早上,我起了牀,我伸伸懶腰,走出家門。啊!只見一家家的大門兩旁都插着艾草,成了村裏一道奇異的風景。我在街上悠閒地走着,看着這家家門口的艾葉,心裏想:這麼多的艾草,人們到底要幹什麼啊。正在這時候,我遇到了退休教師王爺爺。王爺爺告訴我:這端午節在我國可是由來已久啊。這家家門前的艾草,五月初五這一天,在我們這裏,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已經插了幾千年了,傳說這是當時人們爲了“辟邪”,把艾草插到了門口,邪氣就被擋在門外了,往後就不會走噩運了。這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

王爺爺說的真有意思。

回到家裏,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是媽媽早已蒸好了糉子,這香味可真是奇特。我拿起一個,慢慢剝開一層層的葦葉,裏面的食物露出來了:大米、小米和大棗。吃一口,香到心裏。我故意考問起了媽媽:“媽,別看您糉子包的好,可這吃糉子的來歷您不一定知道。”

“這些你也想難倒媽媽,吃糉子不就是人們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麼。”

看來媽媽知識也增長了。我吃着着香噴噴的糉子,忽然覺得心裏沉甸甸的。是啊,兩千多年前的今天,愛國詩人屈原懷着憂國憂民的一腔悲憤,投汨羅江而去。人們愛戴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蝦吃掉,便包上糉子投入江中。從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通過過“端午節”,使我更明白了我國節日文化的精深和厚重。

  端午見聞作文3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在我國已經有着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呢!

說起來,我的奶奶可是包糉子的高手呢!她包出來的糉子香甜糯軟,大小適中,從過節前幾天開始,左鄰右舍就已經排着隊邀請我奶奶去他們家幫着包糉子了。今天一大早,我們家也開始包糉子,我也跟着奶奶一起學包糉子,首先拿出一大一小兩片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個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醃好的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那些糯米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上面的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經過奶奶的巧手,包糉子工程終於完成了。廚房裏飄出一陣陣的清香:糉子熟了。全家人圍坐一桌,一起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媽媽問我:“你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我回答。媽媽又問:“那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搖搖頭。於是媽媽給我講了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聽勸告,並把屈原削職流放。後來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自殺了。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聽了屈原的故事,我非常感動,如果不是楚王的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不朽的詩篇,他爲國捐軀的愛國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端午見聞作文4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除了這四個大家熟知的節日以外還有很多節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陽……

而今天我來爲大家介紹即將到來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端午是太陽的節日,中國還有一個是月亮的節日,就是中秋。端午節是在中午過,是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邪嘛。其實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這個節日,這是一種戰鬥的圖騰,是向邪惡進軍的,艾草代替的是劍。

中國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一個很悠遠的民族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殉國,把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來這是一個伸張正義的節日,表現的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而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秋絕妙詞,“若無澤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絕妙詞”。這個古老的民族的習慣,因爲屈原,得到了新的意義。拿今天來說,現在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個戰鬥都是爲了和諧。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端午見聞作文5

又是農曆五月初五,又是端午節,在這一天,顧名思義,是要吃糉子的,今天,我就要自己包糉子吃。

今天,我早早的起了牀幫奶奶包糉子,乃阿尼把材料準備好,然後開始教我包糉子,首先把米放到水裏泡脹,然後把水倒了,放點兒鹽(各種不同的口味),再放入紅豆和在一起,然後用糉葉做成形狀把米放進去,用線綁起來,最後放到鍋裏煮,大概半個小時,就可以吃了。奶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不過,我把鹽放成了糖,本來我們這家人就吃的是鹹糉子,可是這一次,我卻放了糖。等了好久,糉子可以吃了,爸爸也起牀了,等到吃時,爸爸突然愣住,十分淡定地說:“這個糉子怎麼是甜的?”我被發現了,不得不“從實招來”,正當火燒眉毛之際,爸爸對我說:“這甜味還蠻好吃的嘛!”我信以爲真,吃了一個,結果才知道是爸爸希望我消滅幾個甜糉子,我吃了那個甜糉子,簡直想吐!我發誓以後再也不吃甜糉子了,不!應該是不想再看到!反正就是感覺很反胃!

其實,甜糉也是有人吃的,不過是我吃不習慣罷了。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除了吃糉子,端午節還有要把艾草放在門前驅邪,還有是爲了紀念屈原……

  端午見聞作文6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包糉子、賽龍舟、踏青等習俗,今年端午節,我跟媽媽一起上山踏青。度過了一個很快樂的端午節。

剛一上山,我就被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山上松柏滴翠,蒼青色的羣山,一座疊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濤,無邊無盡伸到遙遠的天邊。還有黃燦燦、紅豔豔的小花從草裏冒出來,在山坡上一簇簇噴放。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紅豔豔的太陽射在山尖上,把山頂的霧氣像幕布一樣拉開了,人們拿出準備好的毛巾,開始用溪水清洗手部和麪部,傳說端午這一日,當太陽升起,用溪水洗手洗臉可以除災袪百病。

踏青結束,人們手裏都拿着新鮮的艾蒿,在傳說中,端午的時候把艾蒿掛在門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進入家門。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回家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糉子,自然很高興,但我又想到了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爲了紀念他,發明了糉子這種食品。

今年的端午就這樣快樂的過了,我期待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希望下一個端午節也能像這樣子快樂。

  端午見聞作文7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就是農曆初五——端午節。

爸爸下班回到家,我倉猝對爸爸母親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去朱家角逛一圈吧!那裏一定非常熱鬧!”爸爸母親說:“好啊!”……朱家角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鎮,那裏的房子和一般的房子不同,那裏的房子都非常地古老和漂亮……。端午節夜晚的朱家角真熱鬧啊!走在朱家角的街上簡直連氣也喘不過來非常擁擠,街上人流如潮、燈火通明。老祖母們坐在自己的商鋪邊包着美味的糉子,糉子有好多種口味: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豆沙糉……老祖母的左邊放着一疊綠油油的糉葉,右邊放着一盆肉,老祖母拿起一片大糉葉熟練的把糉葉折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放進了用醬油半成的糯米,然後放進了幾條肉,最後迅速地包了起來,繫上了繩索。我們買了三個糉子,我一邊走,一邊迫不及待地扯開了糉葉香氣直往我鼻子裏鑽,我狠狠地咬了一口糉子,那味道肥而不膩……真是太美味了!

我擡頭往天上一看,還有花團錦簇的火苗,紅的賽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非常美。天上還有無數顆小星星在閃爍着,就像一雙雙小眼睛在一眨一眨,還有那發着光的月亮,猶如一張夜景畫……,端午節的夜晚真美啊!

  端午見聞作文8

端午節到了,奶奶的門前掛了一串艾葉,濃郁的艾香瀰漫開來,

房前屋後都可以聞到香味。關於端午掛艾葉,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唐朝末年,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有一個叫黃巢的農民,他想推翻朝廷。一次,他準備去攻城。前一天他去查看地形,突然看見熙熙攘攘的逃難的人羣中有一位婦女格外引人注目,她懷裏抱着五六歲的孩子,手上牽着個兩、三歲左右的小男孩。

黃巢過去問道:“爲什麼你要把大的抱在懷裏,小的卻牽着呢?”婦女說:“因爲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的是我的孩子,大孩子更重要,如果小的能和我們一起逃亡,就好了。如果不能,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黃巢說:“你在家門口掛上艾葉,保你們一家老小平安無事。”回去以後,好心的婦女讓全城人民都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黃

巢就來攻城。他看見每家每戶都掛上了艾葉,結果他信守諾言,決定放棄攻城。這樣,全城的老百姓便安然無恙。其實,艾葉的用處可多了,它可以驅蚊避邪,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呢!

  端午見聞作文9

今年的端午節學校放假5天,真是太棒了,我們一家人可以去度假了順便避個暑。太原實在是酷熱難耐,所以我們選擇了美麗又涼爽的內蒙古草原。這個端午我和草原有個約會。

我們如約來到了美麗的草原。

草原真綠啊,綠得像是一塊綠色絲巾;草原真靜啊,靜得讓你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草原真大啊,大得讓你一眼望不到邊。

近看,翠綠的青草中夾雜着各種野花,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蟲跳來跳去,長長的青草似乎在用它們"鋒利"的棱角刺扎着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腳腕,有些微疼又有些癢。

遠看,青山一座連着一座直到天邊兒,宛如一幅美麗的油畫。一頂頂蒙古包如蘑菇般點綴在翠綠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牛羣、羊羣像朵朵棉花般鑲嵌在草地上。這樣的景象真是應了詩人筆下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

仰望,幾朵白雲慢慢地飄過蔚藍的天空,白雲有的像奔跑的馬兒;有的像展翅的雄鷹;而那些分散開的小云朵則像與羊羣走散的小羊羔,盲目地跑着。

閉目,我貪婪地深吸着,這帶着青草味的新鮮空氣,早已陶醉於大自然之美中。蔚藍的天空,無邊際的綠色草原,潔白的羊羣?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和諧!

  端午見聞作文10

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要去打籃球,今天風和日麗,萬里無雲,空氣中夾雜加雜着清香,微風爲我們帶來了涼爽,樹叢中不時傳來時斷時續的鳥叫,似乎是預示着一場比賽正在來臨。

打球歸來,我們得到了運動的快樂,渾身出了透汗,活力四射。這時,我看見路邊一個老奶奶正在編織着一個東西,只見他手中的四根針飛快的轉來轉去,手上的東西也漸漸成型,我再一看旁邊的竹竿上掛滿了這個東西,香氣撲鼻,上面用金線繡的“平安”兩字金光閃閃,旁邊還有五彩線加以修飾,底下還繫着個鈴鐺。爸爸給我買了一個,他說這是香包,端午節給小孩兒帶上有吸汗、驅蚊、避邪的作用。

回家上樓時,我發現鄰居家門口插着幾根樹枝,爸爸說這是艾草,也起到驅蚊辟邪的作用。

午飯時,媽媽端來了一盤糉子,它有四個交錯的角。被彩繩繫着,非常好看。媽媽說這是爲了紀念屈原的一種食物。屈原是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抱石跳進了汨羅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他,就把麪糰等食物扔到汨羅江裏,後來就演變成了糉子。

原來端午節有這麼多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