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牛郎織女傳說的由來

牛郎織女傳說的由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發源地。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

牛郎織女傳說的由來

牛女故事,有人認爲“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不少人認爲,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詩經》時代。但我覺得,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則原始神話。其創始年代應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時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牛郎織女星到底在哪裏

這裏從杜甫的一首詩說起。 其詩曰:“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清代學者浦起龍說:“‘牽牛織女’四字宜倒轉。牽牛三星如荷擔,在河東;織女三星如鼎足,在河西。公涉筆偶誤耳。”今人在中國天文學史的書中也說:“這裏東西方向是顛倒的。”從今天的星象看,他們講得很有道理,因爲織女星在天河西,而牽牛星在天河東。 杜甫詩題目即爲《牽牛織女》,全詩又不長,豈能起首二句就把牛、女二星宿的方位弄顛倒了?原來杜詩是在用典: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詩:“牽牛西北迴,織女東南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這段話又見於南朝梁殷芸的《小說》。杜甫之後南宋詩人張耒《七夕詩》曰“河東美人天帝子” ,“河西嫁與牽牛夫”。可見杜詩“牽牛河西”、“織女河東”決非“涉筆偶誤”,在他之前之後都有這種用法,起碼也應看着杜甫是在用典。但實際天象爲何與陸機詩、與《荊楚歲時記》、與殷芸《小說》、與杜詩、與張耒詩所寫之牛女二星神的方位不合呢?鄭文光在《中國天文學源流》 中說:“據計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織女西。”這是爲什麼呢?

先談一個天象問題。牛郎織女星雖然是恆星,但它們的相對位置也不是永遠恆定不變的,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在變化,不過較短的歷史時期內,我們覺察不到罷了。如北斗七星,10萬年前,10萬年後,和現在差別就很大;再如,被稱爲星宿王國中心的“北極星”,指最接近北天極的那顆星,它在人們的視覺中好像是靜止不動的,其實由於地球自轉軸的進動,北天極也在緩慢地悄悄移動着它在恆星間的位置。對於我們地處北半球的人來說,不同歷史時期所看到的北極星是不相同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公元前2400年前,牛、女二星方位與杜甫當時以及今天的天象不合了。

當時的星象圖後人何以得知?已經隔了幾千年如何傳到六朝、如何傳到唐代甚或今天?傳到六朝、傳到唐代,我認爲是口耳相傳的緣故,可見牛郎織女神話的魅力所在。至於4000多年前的星象圖後人何以得知,早在西漢末年的劉歆,就曾經回推歷史上的天象,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限於當時的觀測精度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掌握,這些推測還不夠精確;但現在,比如我們用美國的天象演示軟件《天圖》,它就立即能演示出我們需要的彼時彼地的實際星空,包括恆星、太陽、月亮、各行星、彗星乃至河外星雲等幾乎所有天體的精確位置。所以我們今天推知公元前2400年牛郎織女星的位置,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獻祝福,祝福網

  方位不合恰是起源很古的證據

我認爲,杜甫等人詩文中所寫牛女二星方位與當時和今天不合但卻與公元前2400年相合,就無意中透露了一個祕密:牛郎織女神話的創始年代是與牛、女二星方位相合的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那個時代。中國神話研究著名專家袁珂、程薔都有牛女神話起源很古的推測。但“古”到何時,爲何起源很古,又都語焉不詳。學者們認爲: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就對天文知識有所瞭解。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農作物除粟外,還種植了麻、蔬菜和藕。那時先民們爲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已注意觀察認識天象及尋求其變化規律。中國的歷史紀年,現在多數人相信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認爲夏王朝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而公元前2400年,相當於母權制氏族時期。馬克思曾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又說,在人類社會“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就“已經開始創造了還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神話、傳奇和傳說的文學,而且給予人類以強大的影響”。“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我認爲牛郎織女的神話,即起源於這個時期。

  織女星是華夏先民最早認識的恆星之一

那時的先民們已注意觀察天象,除日、月之外,最早認識的恆星可能就是北斗、北極、心宿、織女等。夏代曾用織女所向以定四時,足見織女在遠古人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星。由於織女星是北天空很亮的一顆星,除大角星外,就數它了。織女星的體積是太陽的33倍,溫度比太陽高5000度,而光度則是太陽的50倍。而織女星又在天河旁,較大角星更容易辨認,於是先民們就把北天空這顆很亮的星取名爲和“女性”有關的星——這應當是母權制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尊重女性的跡象和印記。而在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已有了麻的種植,說明母系氏族的社會已能用麻類織作衣物,並且這一工作全由婦女操作。

再從傳說來看,相傳黃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她是我國傳說中最早的養蠶人,後代尊之爲“先蠶”祭祀。可見植桑養蠶業在我國曆史之悠久。這就是先民們把天河旁這顆亮星尊之爲“織女”的社會背景和條件。而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畜牧業,先民們已開始對豬、牛等進行馴化養殖。而在母系氏族時期,“牽牛以馴” ,“馴牛以用”這項工作基本上由男子操作。隨着人們精勤觀測星象的進展,先民們除較易認識的北斗、織女等星外,又陸續認識了其他一些星宿。於是又在天河的另一旁選取了三顆星(中之“河鼓二”也較亮),名之爲“牽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們對牲畜的馴養。那時社會的發展已從羣婚制過渡到對偶婚,人們把天上的兩個星宿說成是一對夫妻,就是對偶婚在神話中的反映。牽牛在天河西,織女在天河東,東昇西落,男跑女追,緊緊相隨,這大概也和母系氏族社會中女子地位較高,在情愛方面也更主動、更大膽有關吧。這兩顆星相比,織女星比牽牛星亮多了,可見牛女神話傳說,還殘留着以女性爲中心的對偶婚的痕跡,那時候的牛女神話,肯定簡略得很,可能只是說這兩個星宿一爲織女,一爲牽牛,是對恩愛夫妻,女織男牧(或耕),共同創造着美滿的生活。這神話是當時先民們生活的曲折反映,寄託着他們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