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真正的女排精神

真正的女排精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女排的開局並不順利,過程也是充滿艱辛和變數,但是女排以堅強的意志,艱苦卓絕,奮勇拼搏,不到最後一刻永不言敗的精神,愈挫愈勇,最終攀上了榮譽的頂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

真正的女排精神

  【真正的女排精神1】

里約奧運會在8月22日畫上了句號,中國女排以3:1的成績戰勝了塞爾維亞女排,這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時隔12年再次獲得奧運冠軍。

賽後,無論是主流媒體的評價,還是網絡輿論的反應,“女排精神”都再次作爲一個被提及頻率最多的詞彙出現。

若要尋找一個最能代表中國體育精神的項目,除了乒乓球項目上的“獨孤求敗”,或許非女排莫屬。中國女排雖屬世界強隊,但卻遠未達到“金牌在握”的實力,這意味着比賽充滿着較大的懸念。而從競技特點來看,激烈的集體對抗,較之於其他的個人項目,也更具觀賞性,更能代表競技精神。郎平曾在決賽前私下感嘆:“如果小組賽對陣荷蘭那一場不輸就好了。”其實從賽後的結果來看,那場“不應該輸”的比賽反而激發了女排姑娘們的鬥志。

人們談論最多的“女排精神”更多指向的是一種“敢打敢拼”的求勝慾望。也因此,站在歷史的角度,與其說人們依然關注女排,是在期待一場比賽的勝利,不如說是在等待一聲“歷史的迴響”。但凡耳聞過上世紀80年代女排五連冠的人,估計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女排精神”。它對接的是一種經過歷史沉澱的集體記憶和認同感。女排的絕地反擊,再次滿足了人們的集體英雄主義情結,成爲一種集體情感。

但正如郎平賽後所言,女排精神“不是靠講故事或者什麼心靈雞湯能解決的,關鍵還是從平時的訓練中就嚴格要求。”換言之,在大讚“女排精神”之時,其實我們已經面臨着對“女排精神”進行重新定義。競技場,當然要發揮拼搏精神,但從現代職業體育看來,只擁有拼搏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遠遠不夠的。要贏得比賽,還需要有能夠充分調動運動員積極性的賽事體制和科學的訓練方式。

三大球項目中,真正讓中國觀衆有期待的,其實仍僅僅只有女排。爲何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顯然就不僅僅只是“拼搏”精神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講究“堅強拼搏”的“女排精神”被提煉和傳播。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它確實起到了某種精神指引與激勵的作用。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若還僅僅停留在歷史的眼光中來看待“女排精神”,就有不合時宜之虞,“女排精神”也需要與時俱進。

對於在里約奧運賽場表現平平的中國代表團而言,確實太需要一場“揚眉吐氣”的勝利。女排姑娘拿下的這塊金牌在一定程度上正彌補了這一缺陷。甚至可以說,若無女排在最後關頭的勝利,這次奧運會的成績總結,或將都是另一種基調。藉助女排的勝利,我們更有必要刷新的是“女排精神”,希望它被理解爲一種新的更符合現代競技體育規律的價值觀與方法論,我們也期待着中國女排取得新的勝利。

  【真正的女排精神2】

女排贏了!各種逆轉,最終登頂。時隔十二年之後再度拿下的這塊奧運金牌,大概是中國人心目之中分量最重的一塊,看看奪冠時刻近七成的電視收視率即可知曉。

這樣的高收視率大概也可算“逆天”,令人不禁想起三十五年前女排首次拿下世界冠軍那個冬日的傍晚。我至今依然清晰記得那個幾十人圍住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看比賽的場景。那時候中國人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抗日”,女排對陣東道主日本女排的世界盃決賽,許多人是在日本品牌的黑白電視機裏看的。那是一次貨真價實的“萬人空巷”,學校提前放學、工廠提前下班、商店提前打烊,我還記得自己是怎樣從學校飛奔回家的,到家時屋子裏已經擠滿了街坊鄰居。那一天是1981年11月16日,是女排“五連冠”的第一冠,也是“女排精神”誕生的日子。

1980年代,是中國人重塑民族自信和凝聚改革共識的年代,女排的“五連冠”以及女排精神爲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女排自此成爲一個符號,成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一種象徵。女排精神以及女排勝利激發出來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現在想來,仍然像當年一樣令人激動。

女排精神,是十二個字,叫做“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勇攀高峯”;核心是四個字,“團結、拼搏”。但長久以來,經常被強調的是“拼搏”,“團結”在有意無意之間被忽視了。其實,“團結”比“拼搏”還重要,這一點,深諳女排精神的郎平指導在今天賽後接受採訪時說得再清楚不過。郎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於是,我們纔會看到今天一路逆轉的奇蹟,纔會看到今天的勝利不僅是“拼搏”的結果,更是“團結”的結果。儘管現在大家提到“團結”這件事情時更多使用的是“團隊精神”這個詞,但“團隊精神”的內核是建立在“團結”基礎上的分工協作;沒有“團結”,即便是有團隊,也沒有什麼精神,更談不上什麼奇蹟或成功,例如蔡振華口中需要向女排學習的“很多隊伍”。

三十五年來,中國女排其實基本都是世界女排界的一支強隊,但“五連冠”之後,成績的起起伏伏大家也都看到了。儘管女排精神一直在這支隊伍中傳承,但在近些年中卻很難像1980年代那樣成爲激勵一代人的精神動力。這背後當然有各種複雜的原因,成績的起伏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社會變化帶來的短視、浮躁和迷茫可能是更大的原因。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網絡時代帶來的即時興奮和長久遺忘,價值觀的多元化、個性化也讓“團結”變得罕見起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觀念對立帶來的撕裂。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體會,也都有各自的看法。

女排精神其實從來都沒有過時,我們至今仍然需要這樣一種精神。在我看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拼搏”有餘,而“團結”不足;逐眼前利益有餘,而重長遠利益不足。女排奪冠後登上領獎臺時,電視鏡頭中女排隊員身後頻繁出現的那面一面“兩漢三國”、一面“真美漢中”、還帶着兩個手機號碼的廣告旗,便是最好的寫照。

今天女排奪冠,大家都很興奮,女排精神再度成爲一個“熱詞”。但興奮之餘,令人擔憂的是,這會不會又是“一陣風”?會不會在短暫的興奮之後再度進入長久的遺忘?畢竟下一屆奧運在四年之後,很多人的關注點和興奮點是跟着奧運週期走的。央視現場主播洪鋼先生在女排奪冠之後,在評論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女排精神曾經激勵過一代人,在新世紀會不會再度成爲激勵一代人的精神動力?但這個問題已經被淹沒在歡慶勝利的歡呼和對對手“賽而爲亞”之類的調侃當中了。洪鋼先生還是蠻清醒的,但作爲一個悲觀的人,我並不認爲女排精神會像1980年代那樣再度成爲一種集體意識,因爲“團結、拼搏”這樣正能量十足的官式話語大概難敵“洪荒之力”。看看賽後對郎導和女排隊員的採訪,就知道她們平實、樸素的話語實在難以成爲“網紅”。

但我們的確仍然需要女排精神,而且不應該在女排奪得奧運冠軍之後纔想到、才提起這種真正的正能量。女排精神應該成爲我們的“日常”,因爲在“團結、拼搏”之外,女排精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關鍵詞——“堅持”。三十五年中,無論成績怎樣,女排都在堅持,女排精神在這支隊伍裏始終在傳承。郎導在賽後採訪中所說的那個“不放棄”,即爲此。

勝利之後,我們當然可以興奮,可以慶祝,可以把所有的讚美都送給女排。但在歡慶勝利的同時,我們實在也應該看到,女排精神不僅僅屬於女排這支隊伍、不僅僅是郎導和女排團隊的“日常”,也是屬於全民族、全社會的精神財富,應該成爲全民族、全社會甚至每個人的“日常”。

順便提一句,郎導今天成爲創造了歷史的那個人。但今天讚美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的人當中,就有2008北京奧運時那些罵美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漢奸”、“賣國”、“背叛祖宗”的人。但真正傳承了女排精神的,恰恰是這個偉大的人。在郎導的經歷中,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僅有女排精神,還有1980年代那種令人懷念的理想主義和開放精神;而後者恰恰是今天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