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

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或許是軍營的經歷讓人記憶過於深刻,每當八一時節,特別想見見過去一起同吃同住的戰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

  【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1】

每到徵兵時,一些親戚朋友的孩子紛紛找我諮詢當兵需要做哪些準備。我告訴他們,只要懷揣軍人的夢想就可以了,因爲軍營永遠屬於那些有夢想的年輕人。

李詠有句口頭禪:“只要有夢想,幹嘛你不來。”我也想對那些懷揣報國夢想的年輕人說一句,“只要有夢想,生命就精彩”。軍旅途中不管能否成爲將軍,生命裏只要有當兵的歷史,就永遠不會後悔,就會成就一段精彩的人生。

記憶裏,我小時候家裏比較窮。雖然我的故鄉不富裕,但我家比一般家庭還要困難一些。記得上小學五年級時,我才第一次穿上新衣服。上初中時,需要交20元學雜費,家裏實在拿不出錢,父母就讓我和大哥拉一車西瓜賣了才湊夠學費。即使這樣,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因爲我用紮實的行動踐行着自己的夢想,爲夢想拼搏的人生沒有什麼可丟人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大學和當兵是農村青年較好的兩條出路。考大學是我的夢想,當兵也是我的夢想。或許是因爲從小看多了《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電影的緣故,我內心深處一直有軍人的夢、英雄的夢。於是,當1990年3月徵兵季來臨時,剛滿18歲的我義無反顧走進了軍營。離開家時,我所帶的日記本扉頁上寫的是拿破崙的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當兵後,我爲夢想努力着、拼搏着,從列兵到上等兵,從下士到上士,從考入軍校畢業成爲軍士長,再從軍士長直接提幹,以至於今天的團職幹部、中校軍官。當兵25年來,8枚二等功、三等功軍功章見證着我爲夢想付出的艱辛,多次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士兵、優秀幹部和優秀工作者。我知道在所有的夢裏,殺敵報國的夢想也許永遠都難以實現,“將軍夢”也只能作爲一個高懸的“月餅”掛在遠方,但在逐夢的過程中,我享受到了甜蜜和美好。

追夢的路上,有人在我困難時給我鼓勵,有人在我失落時給我安慰,有人雪中送炭,也有人錦上添花。對於這些,我始終牢記於心,並堅持做到知足、知恩、知報。在自己圓夢的同時,我也努力幫身邊的戰友插上夢想的翅膀。在醫院工作時,有位戰友考軍校落榜,我和他結成共建對子,幫他樹立信心,如今他已成爲一名優秀的四級士官。有位女兵想參加演講比賽,我利用雙休日指導她撰寫演講稿,助她一舉奪魁。還有一次,我作爲典型回到最初當兵的軍營作報告,一位戰士看到我從窗子跳進來抱住我,雖然我連他的名字都想不起來,但他卻沒有忘記我這個曾幫他圓夢的人。

作爲工作生活在基層的軍人,我和戰友的夢想很普通,甚至有點渺小,但我想只要我們立足本職努力工作,我們的夢想一定能實現。由此,我想到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軍隊。作爲中國人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的夢想匯聚起來就是“中國夢”;作爲人民軍隊的一員,我們所有軍人的夢想加起來就是 “強軍夢”。

人生有夢,就當堅持,就當追逐。軍營是年輕人的天下,夢想是青春的主旋律。作爲軍人,應該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散發真性情、傳遞正能量,走在逐夢的最前列。爲此,我願和親愛的戰友一起,前赴後繼、奮鬥不止,用青春託舉夢想,爲實現偉大的“強軍夢”奉獻青春和智慧。

  【關於八一建軍節89週年徵文2】

每次走過市政廣場,我都會駐足凝視大屏幕,裏面播放的人民子弟兵英姿勃發的視頻畫面,讓我想起了朋友講述的他退伍那年難忘的記憶。

離退伍還有一個月時間,他一想到家人,心裏甭提多開心了。可是,當還剩最後一週時,他想到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友就要天各一方了,就突然開始失眠。他開始留戀曾經的操場、白楊,更加留戀菜棚裏自己整理的田埂和日漸長高的菜苗……

此時,他才知道,軍旅生涯已經在他心底深深地烙上了印記。

退伍前的那天晚上,部隊照例包餃子。平常最愛吃餃子的他第一次“厭惡”了。他吃了沒幾個,就再也吃不下,匆匆去“睡”了。

退伍那天,熟悉的口令再次響起。他精神抖擻地隨着口令做完立正、稍息、敬禮等一連串常規動作。隨着首長宣讀完退伍令,一曲《送戰友》的音樂響起。他心裏突然有一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他希望這首歌一直唱下去。然而,那僅僅是一種奢望,連長和指導員開始走到每個退伍人員的面前,重複着同樣的程序——敬禮,摘領花、帽徽、肩章。領花、肩章、帽徽是怎樣被摘取的,他的眼睛模糊了,根本沒看清楚,只聽到指導員沉重的聲音:“小夥子,回家好好幹,有時間常回連隊看看,看看你曾經的家。”那一刻,部隊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就像放電影一樣在他眼前閃過。

或許這就是當兵的好處,讓人知道了感激,嘗試了想家,感覺到了什麼叫奉獻,也懂得了人生的道路該怎樣走……

如今,我當兵的幾位朋友早已被淹沒在人海中。但是,只要在人羣中看上一眼,就知道他們曾是一名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