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懷念心靈手巧的母親散文

懷念心靈手巧的母親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母親是一雙半大腳。舊社會女人以小腳爲美,腳越小越美。凡女孩從小裹腳,痛不欲生,正處辛亥革命,孫中山爲解救婦女,廢除女孩裹腳,媽媽幸運,她的腳裹到一半,解除了切膚之痛,故成了半大腳。

懷念心靈手巧的母親散文

母親有兄弟三人,她八歲喪母,十六歲與父親結婚,成了小媳婦,洗衣做飯,操勞家務,一輩子老後勤,是個苦命人。父母生育五胎,三男兩女,舊社會醫療條件差,僅剩老大和我老幺,我兄妹兩人,我和哥相隔十歲。媽媽雖不識字,但聰明能幹,通情達理,善良賢惠,心靈手巧,是一個正直、陽光,有活力的好農婦。她對舊社會鋪天蓋地的封建迷信,說她不信,有時又信,將信將疑,似信非信。在我的印像裏,比較相信命運。媽媽她常說,不,不只是她說,而是多數貧苦農民,都是這樣“安慰自己”,說什麼:“地主人家,生來就富,錢財不愁,衣食無憂。我們呢?爲什麼這麼窮?這樣苦?這就是命中註定的,上帝安排的!”是呀,有錢人一年到頭,腳不沾泥,頭不頂烈日,舒舒服服,瀟瀟灑灑,坐家逍遙自在。只有到了收割季節,他們纔出門收交租子,將佃戶們送上門的已經很乾淨的稻穀,狠心再用風車,車了又車,農民的血汗穀子裝滿了倉又一倉!看來,大家都有“命中註定”,作爲自我安慰,但還是解決不了眼前的、現實的、將來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媽媽先是嫉妒,也有羨慕和欣賞;她認爲不公正、不平等,自己辛辛苦苦幹了一年,還是缺衣少食,苦不堪言,所以憤怒。

這種窮日子,苦日子,她嘗夠了,她出於自身真真切切的體驗,出於女姓本能,天性的母愛,從靈魂深處感悟到,不能讓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所以從小媽媽對我寄予希望,她有意識或無意識,自覺、不自覺,有時手裏做着活,嘴裏邊叨嘮着:“孩子呀!農村太苦了,我們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再辛苦,再勞累,還是過不上好日子,將來你一定要離開這塊泥巴地,到城裏去,過城裏人的生活。”那時,我還太小,並非理解其內涵,更不知如何去實現母親的願望和期盼。看來母親說“有錢人家是命中註定,他們命運是上天的安排;”媽媽心裏也自相矛盾,有相信命運的一面,又相信改變命運的另一面。是的,命運靠自己來掌握,經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農村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真正困擾農村婦女的桎梏和枷鎖。

鄉下有句俗語:“生崽不怕醜,生到四十九”,所以,婆媳同時生育,司空見慣,搖頭的叔,白頭的孫,叔侄不分,家常便飯;還有什麼:五子登科,七子團圓,五男二女,多子多福。當然,這些統統不過是冠冕堂皇、掩人耳目,忽悠百姓的幌子罷了。人們深知是個幌子,圖個名氣,說起來好聽,檯面上好看,可有什麼辦法不生育和少生孩子?在舊社會,世俗觀念嚴重,加之文化水準有限,缺乏生育知識,只有順其自然!隨之“多兒多女是冤家,一兒一女是朵花。”認爲都是“命運的安排!”認,與不認,都無濟於事。所以,多子女,子女多,也是無可奈何,怨聲載道也屬徒勞。有的人甚至埋怨自己前輩子作了孽,欠了債,今生今世來討還;因此不少人又誇我父母是“好命”,前世“修了”,生育五胎,只剩一男一女,不多不少,有福氣。

後來我讀了書,進了城,尤其是母親隨我進城居住,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跟了女兒享了福,當上了“城裏人”,鄉親們刮目相看,無不誇獎和羨慕。“這樣的女兒莫說一個,就是幾個也不多!”隨着母親“好命”的聲望漸高,衆人羨慕不已,知名度的提升,村上人家,凡娶親嫁女,都請她去迎親幫喜,越來越多,絡繹不絕。二母親頭腦聰慧,有一雙智慧靈巧的巧手。

我家屋後有個漂亮茂密的宅基竹林,每年竹筍長成竹子以後,自然脫落許多竹殼,亦稱筍殼,母親收集起來,經她手編織成各種小型筍殼家庭日用品,式樣美觀大方,小巧琳琅,經久耐用。麥收季節,母親也利用麥稈編成花樣繁多,大小不一的扇、盤等家用品,顯示了母親手工創意。媽媽自做簡單木工活,她製作的幾條木板凳,經久耐用,成了歷史的記憶。她自搭小型棚屋、砌柴火爐竈,打煤爐子,樣樣親自動手。做細活更是內行裏手。家裏小孩衣服,都是她自己裁剪和縫製,左右鄰居,請她裁縫。過去家貧,買不起毛線,將自種棉花,紡成棉紗,染成彩色,編織成各種圖案花樣的紗衣,花樣翻新,式樣美觀,穿着大方,左鄰右舍,誇她手巧;紡車紡紗、手工批麻,自制麻布、又稱夏布,夏天穿着透氣涼爽。媽媽粗活細活樣樣在行,不拜師學藝,她平時遇事,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思維敏捷,敢於創新,眼明手快,丁是丁,卯是卯,有板有眼。剌繡手藝是她年輕時的拿手活,內行裏手。我孩童時,在我們衣、帽、鞋或書包上繡出各種花鳥魚、飛禽走獸,栩栩如生。

解放前的那年,隔壁寡婦地主嫁女,媽媽和大姑姑看到嫁妝中有很多誘人的繡花圖案和花樣,很想借來圖紙樣本,竟被拒之門外,一氣之下,姑嫂倆硬是憑着過目的瞬間記憶,和強烈的藝術追求和感染力,絞盡腦汁的回憶、琢磨,兩人將花樣基本呈現了出來,最後,繡成了成品。對不識字她們,是一次重大挑戰,也是刺繡藝術上一次新的誇耀,姑嫂倆文化不高,收穫頗多,智慧出衆,才藝不淺。還有媽媽纏繞線團,具有獨特風格。凡經她纏繞的棉紗、麻線等,好似現代機器纏繞的塑料繩一樣均勻對稱,美觀大方,看着舒適,每根繩索之間的距離非常勻稱,呈現輪廓清晰,縱橫交錯的漂亮花紋。線圈中心,上下兩端,留有空洞,可以兩頭抽出線頭,使用起來方便自如。我繼承了母親纏繞線團的獨特手藝,可惜我無法往下傳承,矣!母親廚藝不錯。

一日三餐,過節來客,均由她掌勺。她自己不吃任何野味。可經她烹調的美味菜餚有:青蛙燒苦瓜、紅燒狗肉、油煎泥鰍、爆炒鱔魚等野味,尤其是泥鰍燉黃瓜,那湯鮮美,難以形容。哪怕一年中難得吃上一兩頓既不花錢,味道鮮美,物美價廉的盤中餐,她從不伸筷子。色香味俱全,非常可口,那香酥美味,至今還回味在我的感覺裏,如果時間能倒流,多想回到童年,美餐母親烹調的`野味。爸爸調侃媽媽說:“嘴刁”,“有福不享”,貧民人家出了“金枝玉葉”。媽媽炒自己吃的菜,要將鐵鍋、碗筷,不厭其煩,洗了又洗,涮了又涮,生怕留有殘渣餘味,爸爸說她是潔癖,食癖,反正是什麼癖。

媽媽生來就挑食,葷菜類只吃一丁點純瘦肉,和正宗胸雞肉,其他肉類一概拒之口外,基本是個素食者。我們稱她是“窮人生了個富貴命”!她儘管自己不食任何野味,不但不嫌棄我們的野味慾望,只要我們想吃,她二話不說,一百個樂意,一千個情願,願意爲我們解饞,爲全家效勞。她愛家人,甚過愛自己,心中只有家人,唯獨沒有她自己,心地善良,當了一輩子的老後勤,是一個純樸正直的賢妻良母,慈祥溫馨的好母親。養蠶,是農村副業。解放前母親養過多年春蠶,家中養蠶,她是總指揮,我們只是配合而已。爲了養蠶,專門騰出一間寬大臥房,放置兩個木製蠶架。每架有七、八層格子,格內可放置直徑約一米半大,裝蠶專用的竹製簸盤,規模不大,但也不小。

家門口有一棵大桑葉樹,養蠶專用,樹冠粗壯,枝繁葉茂,樹幹超過房頂。攀樹採桑,我最積極。桑果熟了,不摘桑葉,我也上樹,採桑果吃,那又紅又紫,香甜美味的桑果,並不比現在的草梅遜色。兒時獨我坐樹上,自食飽後,摘取更多,家人餉用。養蠶辛苦,每天要添加幾次桑葉,每隔3-5天清一次盤底,去掉桑葉殘梗,蠶屎糞便,保持清潔。從芝麻粒大小的小蠶,長到筷子頭粗,到抽絲結繭,變成一個個金光燦燦,黃色橢圓形的蠶繭,家人全力以赴,需要一個來月的辛勤勞動。當時,農婦們辛勤勞動的蠶繭,政府、商人無人問津,沒人收購。

民間百姓,只有自行加工處理。聰明能幹的農婦,土有土的辦法,傳統工藝,土法上馬,廚房鍋竈,全家上陣,各家各戶,自行加工。抽絲、紡織等一整套工藝流程,是一項繁瑣複雜的技術工程。家庭作坊抽絲工程,母親親自操作,家人協助,我是積極參與者,我是勤快的小幫手,那熱火朝天的作坊現場,至今歷歷在目。將蠶繭放入不斷加熱的沸水鍋中,巨型筷子,不停攪拌,撈出絲頭,源源不斷,細細的金絲,纏繞在手工轉動的紡車上;竈內添柴,鍋內攪拌,相互配合,流水作業,一般連續工作5-6個小時。產量每年可抽一斤多金光閃爍的蠶絲,可織出約六、七件衣料的絲絹。絹製衣服,穿着貼身,柔軟舒適,涼爽透氣,經久耐穿,物美價廉。蠶繭抽絲,剩下一顆顆金色橢圓的蠶蛹,圓墩墩的,胖乎乎的,是頂呱呱的美味佳餚,高質蛋白,營養豐富。經母親巧手廚藝加工,油煎煸炒,蔥薑蒜末,作料調拌,香酥可口,津津有味,大飽口福。母親的才藝本領,心靈手巧,我看在眼裏,記在心頭。

農家子女,以農爲主,即使上了學,放學回家,同樣要幫助父親下地,這是天經地義的。儘管如此,媽媽的吃苦耐勞,精巧手藝,無師自通,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被薰陶。我繼承和傳承了母親的非物質遺產,成了我一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豐富和充實了我的整個人生,爲我的家庭生活內容,增添了許多幸福元素。媽媽爲幫女兒改變命運,支持我外出求學,起早貪黑,餵豬出售,籌集學費,辛苦不已;我每次寒暑假過後返校,她總是戀戀不捨,含淚相送;我遠離家鄉,東北工作,媽媽牽腸掛肚,傷心落淚。1958年,媽媽隨我進了城,美其名曰是進城享福,實爲女兒撫養孩子,操持家務。媽媽在我身邊確實幫了不少忙,我從內心感激不盡。19xx年,才58歲的媽,她離開了我,她永遠走了。

總之,媽媽爲了我,操碎了心,費盡了神,也流了不少相思淚。朝思暮想期待女兒改變命運的母親,總算如願以償。直到19xx年8月老三出生,她圓滿地完成了做外婆的使命——陪我坐完第三個月子,在十月過早離我而去。她還未來得及享受已經改變命運的女兒應盡的孝敬,使我至今深感內疚,我痛心不已。媽媽,是一個善良慈祥的母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母親!是一個難得的好母親!女兒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