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遊走在鄉間的藝人散文

遊走在鄉間的藝人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我說的遊走在鄉間的藝人,只是想與本鄉本土的藝人區分開來,還要與真正的藝人區分開來,說的是當年曾遊走在鄉間,靠手藝賺錢吃飯的藝人,過去,這樣的藝人還大有人在。兒時經常聽到這類鄉村藝人在大街小巷裏吆喝着:“鋸鍋嘍,鋸盆吧!”這是鋸鍋匠來了;還時而聽到貨郎鼓的聲音,這是賣東西的貨郎來了;有時看到修鞋的、染布的,有時“幾大班子”都齊了,這裏一攤,那裏一簇,成了鄉村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遊走在鄉間的藝人散文

  鋸鍋匠

就說這鋸鍋匠吧,在我老家通常叫“箍路子”,當年這個行當可真紅火了好一陣子,紅火源於那時的農村居家過日子,哪家的盆盆罐罐都很多,且大多都是用泥土燒製而成的,用時一不小心就摔碎、打碎了,那時的人掙分錢真不容易,貧窮慣了,都很過日子,有的拿起打碎的盆兒、罐兒的仔細看看,碎得很輕,有的只是裂了道紋,就覺得扔掉怪可惜的,一般也都不捨得扔掉,好好聽着等到哪天“箍路子”來了,把它鋸起來湊合着再用。

那個時候,張三家是這樣,李四家大致也是這種情況,這樣一來,鋸鍋、鋸盆、鋸罐、鋸缸、鋸甕的自然就多起來,往往這“箍路子”一吆喝,各家各戶的女主人就會探頭出來,一看是“箍路子”來了,就趕緊回家去取要鋸的東西,這時候,“箍路子”師傅就把車子放好,圍上紅黃色的油布似的腰布的工夫,東家西家的女主人或孩子就把要鋸的盆盆罐罐拿來了,鋸鍋匠就按先來後到的順序,用兩手搬起要鋸的盆、罐,眯縫着眼,順着紋線一一打量着:損壞的程度,用大號或小號的鋸子。嘴裏唸叨着用鋸子的數量,以每個鋸子多少錢,算出總共多少錢,雙方再談好價錢,大約什麼時候來取。“箍路子”就開始用搖鑽在盆罐上鑽眼了,一般在裂紋兩邊平行地鑽兩個眼,再從上到下計算着豎着鑽眼,鑽好了眼,就用小鐵錘順着眼輕輕釘進去,再往鋸子眼和裂縫處抹上石灰什麼的,防止漏水,按照這樣的程序,一件件盆盆罐罐的就鋸好了。

現在想想也沒什麼,可那時就覺得“箍路子”師傅真有一套技術,許多鋸鍋盆罐的鄰人說:“‘箍路子’師傅鋸東西真好,用起來真結實。”師傅自己也拿起鋸好了的盆罐遞給人家說:“拿回去用吧,保證比原來還結實。”這句話一直使我記到現在。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瓷製品、塑料製品等代替了泥瓦製品,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誰還算計幾元錢的東西,東西打碎了,乾脆扔掉買新的,誰還請“箍路子”給鋸起來?這樣“箍路子”就沒有市場了,只在人們心中留下時代的印記。

  貨郎

還有見得多的就是遊走在鄉間的貨郎,貨郎大多用自行車載着各種各樣的小貨物,也有用擔子挑着的,兒時記得最深刻的就是貨郎拿着搖的貨郎鼓,我和小夥伴都叫它貨郎鼓子,那時一提起貨郎鼓,我就會想起樹上那種和它很像的“貨郎鼓”,記憶就更深刻了。貨郎不停地搖的貨郎鼓,就像一個直徑十幾釐米的小鼓,有一個手柄,兩面都是鼓面,鼓面是用皮革製作的,側面中央拴着兩個圓圓的`小木頭鼓槌,用手來回搖動手柄,就會發出急促、響亮的擊鼓聲,兒時和小夥伴聽到貨郎鼓聲,就會迅速跑過來,圍攏起來,不是來買東西,這個不重要,就是想來看興趣,爭相搖貨郎鼓,搖了聽了,也就滿足了。鄉村上了年歲的老太太聽到貨郎鼓聲,就會邁着“三寸金蓮”顛顛地急走過來,手裏拿着很少的幾個錢,看看這個,看看那個,買上點針線、頂針什麼的就走了,大姑娘、小媳婦聽到貨郎鼓聲,就會嘰嘰喳喳地急急趕來,圍攏過來,仔細挑選着自己的心愛之物,愛打扮的就會挑着小鏡子、雪花膏、胭脂、髮卡、香皂什麼的,還有的挑着繡花針、換針什麼的,小孩子就纏着大人給買玩耍的東西,最後,各得其所,貨郎搖着貨郎鼓的聲音更響了。後來隨着改革開放,鄉村貨物流通,再也聽不到貨郎鼓的聲音了,現在想起來,這種聲音仍在我耳畔迴盪。

  修鞋匠

兒時記得還有個修鞋的鞋匠,家住在離我老家五里遠的一個村子裏,經常騎着自行車穿行在鄉村,頗有點聲譽。這聲譽來自於修鞋修得到了很高的程度。有時見他用手拿着大針釘,釘的針腳很齊,看起來很順眼,用鎖邊針跑線,走的很直,讓人看起來舒服,他修的鞋就是打個補丁也好看,也琢磨着變個花樣,或者對稱,這就看出了功夫。這人不僅有修鞋的好手藝,而且嘴皮子功夫了得,可能是多年的生意場上練就的,一看那眼神,一聽那談吐就不一般,再站下來細聽就更不一樣了,我那時就覺得這人只是個修鞋匠,怎麼懂得那麼多的事兒,天文地理,人世間的一些事,說出來還出口成章,頭頭是道,令人佩服。兒時有時圍攏在他身邊,不爲別的,就爲了聽他講故事、笑話,說些人世間的常理,自然而然地也學了一點東西,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記。

過去的鄉村如同大海,遊走的鄉村藝人就如同在大海中不停遊走的船,豐富了鄉村生活,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讓鄉村更靈動起來,也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