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聽到春節二字,想必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吧!春節要做的事家家戶戶都一樣:回老家、吃年夜飯、看春晚、燒香……總之就是吃喝玩樂。可吃喝玩樂中又有一些特色和習俗。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春節是中華傳統民俗中的第一節日。在雞年春節來臨前夕,我們探討曆法的形成、春節的來歷、春節的風俗等,無疑是大家關切的“春節文化”的趣味話題。

  一、曆法 的 概 念

中國的歷法由伏羲初創。《神遺記》雲:“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宸,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那就是說,華胥孕庖犧十二載而生。故謂十二年爲一紀,伏羲的出生地被稱爲“成紀”。有成一紀之元的意思。遂定一年爲十二個月。伏羲作甲歷,“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六甲一轉,天度一週,六十年週期遇一個“甲子”,人到六十歲,稱爲“花甲”之年。自然界的溫度變化,推演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規律,每季三個月,每半月一個節氣,那就是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確對農作物的播種收割不失時效。這種容天象、哲學與科學爲一體的伏羲歷,是對人類適應自然並與之和諧的極大科學貢獻。當然,曆法總有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叫“農曆春節”。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竈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老百姓的概念,把正月都列入年的範圍,一直到“二月二龍擡頭”,形象地說,過年正像是“打鞦韆”,大年初一爲頂峯,“竈祭”和“龍擡頭”爲起落始終,實則到“龍擡頭”春節纔算終結。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拜年道賀、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 節 的 來 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抵角像雄獅,身魄高大像野牛,性情爆烈,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討飯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討飯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討飯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討飯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三、春 節 的 習 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所謂“約定俗成”,有許多習俗還相傳至今。

(一)、迎 春 環 境

(1)、掃塵(除舊布 新)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 春 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習俗已成爲春節的第一標誌。春節貼“福”字的風俗源於康熙皇帝,他年年春節前給家人和大臣寫“福”字,叫做“賜福”,後世留下康熙的“多福”經典字。

“新年納餘慶,春節號長春”,是宋代第一幅春聯,含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期盼。真正官衙士庶貼春聯的習俗,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邊談談“貼春聯的由來”。

話說朱洪武坐天下,風調雨順,都城南京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一片繁華景象。這朱元璋雖是貧苦出身,又當過和尚,卻是勤奮好學,給地主放牛時就羨慕富家子弟有文化,他就經常利用放牛間息躲在私塾窗下偷學,也學得不少對對子的功夫。這下子他當了皇帝,專請劉伯溫作他的軍師,兼作他的文化老師,教授經典謀略和文化歷史知識。

有一天下午,朱元璋微服私訪,檢查城防,見一家姓牛的牛販子請人寫對子,這先生想就牛家職業擬聯不成,正在搜腸刮肚,朱元璋放過牛,對牛很有感情,略一思索便拿起筆寫下一聯:“滿堂生無底,全家午出頭。”主家莫明其妙,朱元璋笑而不答,請來的先生卻拍案叫絕。經解釋主家才明白,原來這是一幅謎語對聯,謎底就是自家的“牛”字。

朱元璋給民家寫對聯,心裏十分高興。他就想春節已近,家家都貼上春聯,更顯的盛世輝煌。於是就下旨:“公卿士庶家,家家都要貼春聯”。一道聖旨下,省州府縣都要尊照執行,自然是南京城率先垂範。除夕日下午,朱元璋儒巾長袍,微服私訪。看到一家門口未貼春聯,就上前敲門查看,家裏出來一壯年答話:“家裏窮買不起紙筆,又請不到先生,爲此正在犯愁呢?”朱元璋問他家是幹什麼活當的,壯年答道:“劁豬的”!朱元璋就拿出些碎銀來,交主家買筆墨紙硯,之後就衝着劁豬的職業,寫出一幅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這對聯含蓄幽默,妙趣橫生,活畫出劁豬的行業特點,耐人尋味。你看,劁豬刀決定母豬的受孕和產仔;劁豬就是割斷公豬的生殖器官,自然就不能配種。公豬的生殖器就是那“是非”之根。寫完又解釋給主家聽,吩咐隨後貼在門上過年。不一會兒,朱元璋又來查看,發現門框上還是空當當的,心裏很是納悶,就責問壯年:“我親自寫了春聯,爲什麼不貼出去?”說話間,那壯年率全家老小齊唰唰跪在地上說:“皇上萬歲,你走後才知是皇帝駕臨,你的御筆親書怎能受風吹雨打呢?這不,聖聯正掛到正堂燒香祝福呢!”

朱元璋一聽喜笑顏開,嘴裏連聲說着:“好!好!好!”,馬上命隨從賞銀三十兩,留下了朱元璋寫春聯的千秋佳話。如今過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習俗,還要歸於朱元璋的發明和倡導。

(3)、彩吊 燈籠 神像

1、掛彩吊燈籠是裝點街市的風景線。農村叫“夜叉”,紅黃綠三種顏色,基本等距離橫街懸掛,一繩是四張夜叉一組,各寫四字吉祥成語。燈籠多爲四面立柱型,成對的掛在夜叉兩邊,燈體四面繪畫戲劇人物、壽星娃娃,福星高照,蓮年有魚,多配以詩詞和謎語,供鄉親們欣賞和猜賭,有的猜謎設獎,釀造歡樂氣氛。

2、供奉神像,寄託道法自然的信仰。如“天地神位”,中間字標:“天地三界十方真宰之神位”,三界就是“天地人”三界;十方就是東西南北中,水木金火土,意爲“普天之下的五行”。兩邊的對聯則是:“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河”,源於《易經》乾卦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卦辭就是“道德”二字:道就是規律;德就是容量。青年男女結婚“拜天地”就是拜“道德”。天地神像中間的“皇冠白臉神”是玉皇大帝,那是天界的最高神;下面的大紅臉神就是“關帝聖君”也就是蜀將關羽。關羽成神,得益於“忠義”二字。歷代統治君王喜歡關羽的“忠”,老百姓喜歡關羽的“義”,這“忠”和“義”達到高度的統一,所以關羽才成爲道家的重神。看來,神就是一種被後世敬仰的“精神”,老百姓信仰的是一種高尚的品質,由此而淨化靈魂,德善傳家,樂而爲之。

3、貼門神的故事。老百姓過春節貼門神,是辟邪求安。《白毛女》戲中,楊白勞除夕日買回門神,對喜兒說“大鬼小鬼莫進來”。過往傳統文化中說門神就是“鍾馗”,實則到唐代出了“秦瓊,尉遲恭”爲門神的故事,流傳至今。

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文有魏徵、房玄齡爲宰相,武有秦瓊、尉遲恭爲將,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創出了“貞觀之治”之盛世。天上司雨的東海龍王之子小白龍,只爲打賭私改玉帝雨令,犯了天條,按律當斬,玉帝就委派忠貞無私的大唐名相魏徵,執行斬刑。

這天中午,李世民興來,就約魏徵下棋。六月的天氣,悶熱不堪,君臣正下着下着棋,突然間,魏徵爬在棋盤上呼呼入睡了,李世民心疼魏徵爲國操勞,不忍心喚醒他,卻見他睡夢中渾身冒汗,就手執御扇爲他搧風降暑。他哪裏知道,此時魏徵接到玉帝聖旨,已是靈魂出竅,手仗利劍,踏雲步罡,正在追趕小白龍,那知小白龍神通廣大,奈何追趕不上,直累的他滿身大汗。忽覺一股清風助力,“嗖”的一下,魏徵擒住小白龍,手起劍落,一顆龍頭落地。這一股清風正是李世民搧來的勁風。這就是魏徵夢斬小白龍的故事。

誰知這小白龍雖身首異地,卻是陰魂不散,認定魏徵奉旨斬他,卻是借了李世民的勁風,就尋機報仇雪恨。每晚半夜時分,他就潛到李世民寢宮索命:“李世民,拿命來!”這一聲聲的呼喊,在半夜三更,顯得分外瘮人,陰影中似有一雪白的龍形,提着血淋淋的龍頭,聲聲呼喊索命,直驚的李世民汗毛根子紛扎。一連三日驚擾,李世民寢食難安。誰知在這煌煌盛世,真龍天子竟有如此磨難。

疲備不堪的李世民,沒了往日的龍威和龍行虎步。沒奈何,李世民就召集朝會商議防範,這魏徵聽說到提着龍頭索命,知與夢斬小白龍有關。但爲何禍嫁天子卻不知就裏,怎耐上天旨意,天機不可泄露,便不好說什麼。直言快語的黑碳頭尉遲敬德卻直喇喇喊起來:“什麼鳥龍頭索命,我和秦瓊大哥夜裏給你把守寢宮,看什麼鳥龍再敢來!”於是,每夜就有秦瓊手執金裝雙鐗,尉遲敬德手執鐵鑄神鞭,全身披掛,天神一般,把守寢宮門口。這一夜,索命之聲又來:“李世民,拿命來!”,這白龍形正要闖進寢宮,卻見兩位天神把門,便慌然逃遁而去。如此,三個夜晚,李世民再沒有聽到索命呼喊,也就能安穩入睡了。

這日上朝,李世民褒獎二將護駕有功,又覺夜夜值勤,未免勞苦,就命畫師畫出二將圖形,懸掛寢宮門口避邪,如是數夜,安然無事。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老百姓就將秦瓊、尉遲恭奉爲門神,每年春節,都要將兩位神將圖形貼在門口,成爲人們求福避災的寄託。

(二)春 節 食 俗

改善生活是春節的重頭戲。老百姓辛辛苦苦幹一年,要把最好的食品等到過年享用。年前的一系列的飲食籌備,都爲了春節歡慶時解饞。什麼“大寒小寒,殺豬過年”,什麼“紅棗年糕,年年高”,但最重要的是大年五更的“豬肉餃子”。有個老鄉過年寫對聯:“大年五更豬肉餃子;大年上午饅頭肉菜”,橫批是:“我好過年”。

“五更餃子”要用最好的面,最好的肉餡,還要提前包好,等五更起來,燒芝麻桿煮餃子。芝麻桿有講頭,“芝麻開花節節高”,而且易燃,不用動風箱,還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很有節奏感。燃放鞭炮和煮餃子幾乎同時進行。煮完餃子後,第一件事是子孫們先給父母老人磕頭拜年,然後才吃餃子。隨後即進入拜年的長河。吃餃子的風俗,北方比較盛行,南方略有不同。

  爲什麼大年五更吃餃子?餃子有什麼文化內涵?

一是餃子又名“交子”,是因爲除夕夜的五更,是舊年和新年的交界線,吃完餃子迎新春,故名“交子”。

二是餃子又名“扁食”,那是紀念春秋時的神醫扁鵲的。扁鵲仗義行醫,有一次鬧瘟疫,人人要服藥,扁鵲就把藥和蔬菜摻和包成“菜扁食”,分發鄉親們食用,大家沒吃出藥苦,卻吃出菜香,還治了百姓的病。就都感念扁鵲善心和智慧。

三是餃子形象銀元寶,吃餃子是讓家人都能發財。有的將鋼崩包進餃子裏,誰吃到誰的命運好。

再就是把提前備好的“熟食品”,放在冷屋裏。“半扇的豬肉”放在“氣死貓”裏,蒸好的饅頭、棗花、年糕等放在大缸裏。壓好的“豬頭肉”、灌好的“粉腸”、炸好的“牛肉丸子”、“燒豆腐”等,放在大盆裏,這些食品都是自給自足的家產。正月裏還有個重要習俗,那就是做飯的大鍋裏不能空着,每日每時都要放着“熟食,寓意全年食不斷頓,日子豐裕。

(三)、過 年 新 衣

服裝是人們追美、誇耀、富足的象徵,一年到頭都要把最好看的衣服留作過年穿。男人們挺挺妥妥,女人們花枝招展。衣服鞋襪帽子都是新的,展覽衣着是春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記得除夕夜睡覺前,把全新的衣服鞋襪帽子,蓋在被子上、放在枕頭邊,那種心境是一年中難以形容的好心情。

從服裝文化上講,“華夏”的“華”就是衣服上繡的“花紋”。從古代服裝發展史看,漢裝、唐裝、清代的旗袍,到民國時的“中山裝”,老百姓自己的服裝,以“疙瘩扣”和“大褲腰”爲標誌。“虎頭帽”、“虎頭鞋”是裝扮娃娃的。單說“中山裝”,那是孫中山先生髮明的。《中山裝》的設計,就是“民主共和”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山裝》風行中國。其款式莊重、大方、實惠,最大的特點是“口袋多”、“裝飾釦子多”,而每一個“口袋”和“釦子”都有特定的含義:胸前兩個小口袋,下襬兩個大口袋,都加蓋子,稱之爲裝四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考試權”;左胸內裏設一“暗口袋”,稱之爲“彈劾權”(也可稱“監督舉報權”)。

兩袖口下部各釘三枚“釦子”,各標誌着“民主共和”的理念:左袖三枚釦子稱之爲“民生、民主、民權”;右袖三枚釦子稱之爲“自由、平等、博愛”。

服裝“正門扣”五枚,涵中華傳統文化的“五福臨門”,即“福、祿、壽、喜、財”五福是也。

服裝之要,在於“領”和“袖”。“領”爲挺拔嚴密的“小翻領”;“袖”涵“民主共和”的深刻含義。故稱孫中山先生爲“共和革命”的“領袖”。現今服裝生產商,堂而皇之地打出廣告叫“領袖風采”,那就是鑑定服裝的優劣要看“領子”和“袖子”。

現在時興的服裝基本上是:西裝,領子開放,但袖子左右各三個釦子,仍然是孫中山的理念,那是政界、商界的禮儀服。唐裝,棉夾單都有,色彩豐富,簡潔大方富麗堂皇,特點是中國的“疙瘩扣”。夾克,外來服裝的影響,特別是羽絨服冬裝,輕溫厚暖,色彩豔麗,春節時青年男女穿的比較多。

(四)、拜年 祭 祖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傳統文化禮儀之邦的弘揚。要給家人長輩、給村鄰長輩、要給親戚長輩、同輩道賀春節。一是給父母、長輩們虔誠叩首,成羣打夥,挨門拜年,這是禮貌孝敬的表現;二是大年拜過年後上墳祭祖,是飲水思源,不忘祖先的功德;三是年輕人拜年認輩兒,延續禮儀傳統;四是拜年親情聯誼,現多爲抱拳鞠躬。農村解開積怨的好辦法,就是春節拜年,磕頭一笑泯恩仇。

(五)、春 節 娛 樂

一是、除夕夜的“春節晚會”,中央傾力組織,那時老百姓喜歡的精神大餐。二是、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城市到農村都有這道美餐,城市主要是燈會、書畫展覽等,農村自娛五花八門,特別是在各自表演的基礎上,擇優到縣城交流匯演。如踩高蹺、跑旱船、龍燈社火等,熱鬧非凡,歡樂多多。三是、燃放爆竹。大年五更的高潮,就是放炮。小時後,除夕夜看大人們喝酒守夜,睜不開眼纔去睡覺,只要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震天響的“二踢腳”,便挺身而起,匯入炮震得行列。再就是正月初五“嘣窮”,凌晨虔誠地打開大門,提着燃着的鞭炮,一直把窮嘣出大門外。四是、農村正月唱大戲,就是請劇團搭臺唱戲,現每村都在村民文華活動中心建了“戲臺”。


1.2017關於春節的散文隨筆

2.2017關於春節的隨筆

3.2017春節散文隨筆

4.2017春節的心情隨筆

5.2017關於春節的成語

6.2017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7.2017春節賀詞

8.2017除夕的心情隨筆

9.2017公司春節賀詞

10.2017關於新年願望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