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經典哲理散文:故事

經典哲理散文: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經典哲理散文:故事

經典哲理散文:故事

今晨樹枝上落了一層薄雪,陽光一出來,很快就融了。山城中心圓蔥式的鐘樓,鐘擺一左一右勻速擺動,在它的下方一羣小孩在追大花狗。背大包的旅人從我的身邊走過,我望向天空雲朵中的目光,淡淡的讚賞。

喜歡這樣的場景,人物安靜地經過,而不需要故事。

這座山走了好幾年,變或不變的風景,看了又看。我亦深知這兒是一座錯綜複雜的故事大迷宮,當我輕輕念出山城小鎮的名字:牯嶺(來源於英文“cooling”,意爲“涼爽”),或是不經意擡頭,看見天空與教堂構成的圖案,我能感受到一種異樣的語境,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歷史劇情故事。

然而,故事無法深入我,在我這兒生根發芽。對過去了的故事,我多半是聽聽,新的故事,我又不很關心。但故事在各個角落源源不斷地發生着,里弄街巷,網絡八卦,報紙新聞,還有文學故事,可見這個世界需要故事,人們需要故事。去冬曾聽過山中張雷老師講故事,慢慢吞吞,沒完沒了,卻總吸引我一次次前往。每次黃昏閒散至張老師屋前,便進去坐坐,張老師總是會找出那些我們看過又看的老照片,一些珍藏的寶貝玩意兒:一塊奇怪的石頭,一把草藥,一盞老式的燈具…...他的妻馬姨在一旁火爐上燒水煮茶,她安詳的臉龐在爐火的光中閃爍,讓我難忘。老伯的故事便以壺中茶水的方式慢慢溫熱起來,流動起來。他指點着說啊說,多少年前某某山民夜裏聽到狼爪抓木窗子的聲息,某個老電工手藝好,卻死活不給日本人做事,或是某個洋人的小孩喜歡吃山民的烤紅薯……似乎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寶貝玩意乃至山林每一個角落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情意直到告辭,才知窗外深重的暮色已染成黑色。而正要經歷黑夜的.我,已帶着爐火前的溫暖和友愛走在歸來的山路上。

前些日讀到某君的一個故事,聽聞這個故事很深刻,是要接近某種事實或者人性的真相云云。的確,故事凝重而荒寒。段落細節,詞語的密集與稠密,不斷深入,作者意欲穿過堅固的牆壁,去挖掘一個更黑更深的空間,再從淤泥中探尋水源,覓得一絲黑到極致發出的光亮,然而到關鍵處又毫不留情地熄滅了這一絲光亮。以我的輕淺,覺得這種表述太重了,令人惶惶不安,我難以體驗到它們。當閱讀爲讀者提供了一處住所,讀者深陷其中,前途未卜,只覺得讀着讀着就天黑了,而且更黑了。一個故事若不顯得痛苦荒寒,若寫得讓人高興點是不是就不夠深刻了呢?暗自疑惑,我們需要的深刻和莊嚴,莫非是徹底的暗淡和寒冷?

寧靜的悲觀主義者也許不需要如此凝重荒寒,他會栩栩然夢蝶去,或者輕笑着騎上蟬翼出離。也有巨大悲情無法釋懷者,則化身千萬悲情人會鬼狐去,並將這種幻覺變成文學故事的盛宴。再或如借一塊石頭轉世夢遊浮世也是極令人動容而深思的,因爲講故事的人要夢一般付諸他的深情和悲憫。一個悲劇故事因爲有了人性的溫暖和光亮,才兼有詛咒與祝福兩種力量,因此變得遼闊而深邃有力。好的文學故事一定不僅僅是揭示卑微和醜陋,它還在感化人,感動經過心靈的轉化,而變成對現實的關懷吧?這也是每每讀到那種非絕望荒寒不足以爲深刻的故事,我總忍不住要合上書的緣故。我情願洗衣掃地,剝蒜去,或者擡眼看看窗外,那片月光是我更願意耐心欣賞和琢磨的。

我看到的是光,沒有故事。在偶爾對天空的出神中,我會感到自己不那麼悲觀,或者說是更輕柔的悲觀。我無法得知,當年佛陀在貧瘠中走向人羣深處,在人性的晦暗處曾發出過怎樣的低微語音?

月光地裏還空着一些地方,我願這些地方空着,留給草木,鳥雀,空氣,和一些天真幻想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