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潘全耀散文集

潘全耀散文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情到深處亦醉人------潘全耀散文集《此岸彼岸》賞析

潘全耀散文集

羊年的x月25日,縣作協祕書長魯延河告訴我說作協要爲文友潘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召開一次研討會,囑我爲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在會上作一番評論。誠邀之下,雖然感覺自己水平有限,但我沒有推辭,而是欣然應允。

記得大約在20xx年,我曾應邀創作並在市文研室的出版的書籍《安康女作家作品評析》裏發表過一篇標題爲《一曲委婉動聽的思鄉戀歌》的詩歌評論文章,但爲散文做評論是第一次,心裏既沒底,誠惶誠恐,但又覺得機會難得,不能錯過。能夠參加全耀的作品研討會,對我來說是機遇,既是一次學習提高機會,又能以文會友,擴大自己的文學創作交流羣。

什麼叫散文呢?我感覺,所謂散文,就是把我們見到的、聽到的,分散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層面的諸多人和事,情或景,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認知和研判(不論結局如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讓讀者去讀、去思考的文章。

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全書20餘萬字,收錄了全耀從20xx年到如今創作的散文作品92篇。在這本散文集裏,寫的是旬陽人和旬陽的風景,說的是旬陽話,講的是旬陽的事,反映的是旬陽的人文精神,歌頌的是社會的變遷和旬陽的變化,具有濃郁的秦巴漢水地域獨有的地方特色;讓讀者讀後暖暖的鄉情味兒更濃烈,更質樸,能讓讀者產生了一種“旬陽就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人美景美情更美!”的感嘆。讀者的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的親近感、親切感、自豪感得到滿足,幸福的指數不斷上升。

全耀的這本散文集,每篇文章的敘事比較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所描寫人、景、物傾注了他自己的全部情感。文章裏的事件沒有追求情節完整,也沒有追求曲折變化,而是在敘事的時候飽蘸了自己的真實情感。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了精細和巧妙的剪裁和加工,同時也注重了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這本散文集中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爲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構成了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虎頭山拍攝記》、《在陽山拉二胡》等。不同的是,《初冬走四川》這篇散文,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先寫的是從陝西的寧強到四川廣元時觀賞到的“別樣的山水”,接着又寫了夜宿陝西的'石泉、四川的蒼溪、重慶的墊江、城口時體驗到的這幾個“夜晚靜悄悄”的感受;從寧強到廣元后聽到的那濃濃的“四川口音”的感慨;因迷路疑惑後經歷的“重慶問路”;再後來又寫了他對已經走過的地方留下的“城市印象”和對他見到的“巍峨的大山”後,所表露出來的對這幾個走過的地方的無限眷戀。整篇文章在敘事中傾注了自己的真摯的感情。

這本散文集中描寫人物的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爲中心。較好的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初冬走四川》一文的“重慶問路”那一節裏,全耀寫到:“我們的車後門壞了,一城口司機主動停車借給我們工具,幫我們把車修好,一住戶還爲我們找了一節鐵絲,我們感謝時,他們都是重慶通用的話:‘沒得事兒’,揮手告別,把溫暖傳送給我們”。就這寥寥幾句文字,把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描述的有血有肉,淋漓盡致,恰到好處,把雷鋒式的重慶市民形象展現在我們廣大讀者面前。

這本散文集中的遊記性散文,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河道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蹟,讀後歷歷在目,描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景物,沒有誇飾,也沒有虛構,同時也沒有照相似的實錄,而是融情於物,達到情景交融。如《漢中行》、《金秋西岔》、《五一上陽山》等等。他寫漢中:“夜色朦朧,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整齊的樹木,美麗的路燈,一眼望不到頭”,“一道道田埂種滿了深綠色的胡豆,一排排柳樹如煙,嘩嘩的流水”,他寫西岔:“車子進入西岔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金色的世界,一河兩岸的稻穀進入了最後的收割,那場面是華麗、祥和而神聖的”,“秋收的氣息籠罩着整個農家小院,院壩裏晾曬着穀子,牆上吊起包穀棒子,孩子們在桂花樹下玩耍,小狗臥在門前,似睡非睡地歪起頭,盡情滴享受田園詩意”,“幾十裏西岔幾十裏風光,清清的河水,蒼翠的松柏, 藍藍的天空,金色的稻田,構成了我夢中的家園”。就像進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給人一美的享受。他寫“陽山在變,一直在變,不光外表在變,骨子裏的東西也在變”,“唯一沒變的是,陽山的山依然那麼綠,陽山的水還是那麼青,鐵鎖洞外二里灣石縫裏突然涌出的泉水比以前更加旺盛更清純”。 這幾篇散文裏的一字一句,字裏行間,讀後讓人有了身臨其境就在其中的感覺。同時也會讓我們發出“我們的家鄉多麼美啊” 的感嘆!

全耀的這本散文集,抒發了他本人強烈的主觀情感,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展開了翱翔的翅膀,使他把他自己的心裏話用文字的形式點擊在鍵盤上,躍然於空間裏,成就在正規出版社的發行榜上。書中的人、景、情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映入讀者的眼簾,讓讀者大開眼界,飽享眼福。文字語言的表達如小溪流水,如歌如泣,逶迤蜿蜒,滔滔不絕,又像漢江波濤,時而風平浪盡,時而洶涌澎拜,時而峯迴路轉,時而緩緩流淌。讓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文人墨客們會因此平仄有序地抑揚頓挫,詩興大發;或吟詩作畫,或引吭高歌。

全耀的這本散文集,還採用了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傳達了他本人對作品中人或事的情思,一是借景抒情,二是託物言志,直抒胸臆。注重將情感融於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具體事物,藉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

象形聯想的文例是,20xx年秋天植樹時,原縣委書記馬贇肩扛一顆根部帶着土球的樹木在漢江河邊的山上植樹,這個場面恰巧被全耀撞見,他立即打開相機鏡頭拍攝了這張縣委書記帶頭上山植樹造林場面的照片,後來,這張照片還多次參加市、縣展出,再到後來,他就寫了《一張照片》這篇散文。他這樣描寫馬贇書記:“他扛起的是一顆樹苗,實際上她扛起的是‘改變旬陽綠化落後面貌和送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任”,“如今,這張照片,與旬陽的綠化連在了一起,鑲進了旬陽的青山綠水,像一首美麗的詩歌吟唱在我的心底”。看,寫得多好,讓人感動,也讓人震撼!

意蘊聯想得文例是,全耀將感情寓於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在《太陽花》一文裏他寫道:“太陽花不必播種,也不必澆水,冬天它的蔓葉凍死了,但第二年春天,又生出新的,照樣繁茂”,太陽花“一到夏季,五顏六色,繁花似錦,人們喜歡欣賞它,卻沒有人管護它,處於自生自滅狀態,令人讚歎。這花中極品,確是如此廉價,不向命運低頭,也不謀求索取,用生命的本色撐起一片片絢爛”。在這篇散文裏,全耀將感情寓於太陽花之中,賦太陽花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起到了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作用,讓讀者有了無可言喻的享受。《太陽花》給人的啓示是什麼?這篇散文的結束語作了詮釋:“人可以樸實,不可以卑微,可以軟弱,不可無骨氣,可以靈活,不可改變人格,可以輕視我,不可以侮辱我。這些東西是太陽花的啓示,也是我愛它的理由”。此語彰顯了作者做人的風格和鮮明的人格魅力。

另外,讓我感動的還有《金戒指》一文。事情發生在20xx年6月21日,女兒想給父親一個驚喜,就用一枚金戒指誘惑了父親,做父親的全耀經不起女兒的誘惑,欣然接受了。他十分感嘆:“今天是父親節,女兒送我一枚金戒指。我感慨萬千,幸福陶醉,不知說啥好,金貴的戒指,金貴的孝心”,“其實,戴金不戴金不重要,快樂就行,攀比得不償失”,“感謝社會,感謝生活,感謝女兒”。短短的幾句文字,話短理長,耐人尋味,全耀以金戒指託物言志,直抒胸臆,引起讀者共鳴。當然,金戒指是實物,是死的;人是活動的軀體,是有思維的。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戴金戒指的感想和體會就不同,好人戴金戒指就是一種頤享天年般的享受。全耀是好人,是好兒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親,外孫兒的好外爺,單位裏的好同事,戴金戒指不僅很美,而且理所當然,受之無愧!

全耀在散文寫作中,注重情感的抒發。就拿他寫的議論性散文來說,因爲議論性散文重於理智,抒情性散文重於感情,而全耀在抒發情感時將二者恰到好處地作了理性規避。 在寫作方法上,不是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是用文學形象來說話。 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以情動人,也做到了以理服人;融形、情、理於一爐,合政論與文藝於一體。如《旬陽山水與旬陽人》、《旬陽雞血石》、《小說<變遷>人物初探》、《一部現實主義力作》等等。

在這裏,我只想說說《從‘栽樹鎮長’到林業局長》這篇散文。在這篇散文裏,他首先以他單位的局長段根臣生活原型作爲這篇散文裏的文學形象作了開白:“段根臣似乎與林業有緣,從‘栽樹鎮長’到林業局長,演繹了他的人生傳奇。”怎樣的人生傳奇呢?開場白就給讀者的腦海裏留下了懸念,讓讀者不得不把這篇文章看下去。

那麼,局長段根臣這個文學形象又是怎樣生動呢?全耀詳盡寫了3件事,描繪了局長段根臣這個生動的文學形象。第一件事是“他在段家河任副鎮長、鎮長期間,正趕上全縣大抓漢江綠化造林點,段家河境內的漢江沿線直觀坡面荒山全部綠化。實現了由黃變綠的目標,極大地改善了漢江沿線的生態面貌。”第二件事是段根臣在任段家河鎮長期間,“四年全鎮綠化面積達到3000多畝,段家河境內316國道一級山脈基本得到綠化”,由此,他在一次作爲造林綠化受表彰先進單位表態發言時,一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哪有活人栽死樹”的話,讓參會的周圍四座皆驚,參會的鄉鎮領導個個都瞪大了眼睛,臉上出現了一個個驚歎號、感嘆號。從此,縣裏的有關領導就對段根臣另眼看待了。第三件事是段根臣在任縣林業局局長時,新官上任三把火,採取了3條措施,實現了全縣林業工作3個轉變。一是把荒山點桐變爲耕地實施,確保建園質量;二是把天保護林員的聘用轉變爲從現任村幹部中選聘,提高了護林效果;三是把森林防火宣傳轉變爲與每戶簽訂《森林防火告知書》,明確責任,確保火源管理萬無一失,不出現大的火災。這篇散文中寫到段根臣局長的這3件事,相互之間既緊密相連,又息息相關,又有嚴密的邏輯;既做到了以情動人,也做到了以理服人,同時又融形、情、理於一爐,合政論與文藝於一體。讓讀者對局長段根臣刮目相看,翹起了大拇指。

通過通讀《此岸彼岸》,我的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有體會,也有感想。《此岸彼岸》寫作的手法和技巧,文章的主題和立意,環境場景氛圍的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特徵的描寫,語言的構思和表達等等方面,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我和全耀相識於幾年前縣文聯召開的一次文學創作座談會,當時他在會議小憩時,先唱旬陽民歌,又唱旬陽花鼓子,我隨即給他拍了幾張照片,就這麼認識了。後又因共同參加縣文聯組織的多次文化活動,我們之間就漸有接觸。再到後來,我常在報刊、網站閱讀到不少他創作的文學作品,還進過他的《漢江魚》新浪博客和空間裏閱讀文章。通過和他接觸,我知道了他是個多面手,不知道他嗓門兒咋樣,反正他喜歡唱歌,也唱得不錯。他會拉二胡,邊拉邊唱,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喜歡栽花養草,觀賞時會詩興大發;攝影技藝也很好,作品常參加市、縣攝影展。我在想,也許是他涉獵的興趣和愛好量大面廣,纔是推動和促進他熱心於文學創作的源泉和動力吧。

在20xx年4月11日縣作協召開的《此岸彼岸》研討會上,有不少文友圍繞《此岸彼岸》的創作背景、手法和技巧,要表達的主題和立意,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也很有見地,我十分贊同。也有年輕文友提出文章內容寫的“實”的問題,我認爲,在文學創作中,有些內容不寫實是不行的,只是因人因事件而異;不能寫的太實,也不能寫的過實,也不能寫的不實,該寫實的地方就實寫,該虛寫的地方就虛寫(比如紀實散文)。有的時候,要做到虛實結合。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實寫的就是犧牲了那麼多的志願軍戰士,虛寫的就是那慘烈的戰爭(戰場)場面。這篇散文做到了虛與實的巧妙結合,揪住了讀者的心,被選進了學生課本,震撼和感動了無數讀者。

怎樣纔是寫得好的散文呢?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是這樣定論的:“散文的精神在於自由,任何無法用明確文體表述的文章都可歸爲散文。但是,散文也有它的標準,那就是在文章中見到自由而誠懇的靈魂。”“但我還是希望散文創作者要有理想精神,有一點兒"傻勁兒",能夠堅持下去。畢竟,這種充滿着一個人對自我的忠誠,以及探索世界的勇氣的文體需要有人爲之奮鬥。”

是的,潘全耀就是有一點兒"傻勁兒",並且“傻”的廢寢忘食,我和衆多的朋友希望他能夠堅持“傻”下去,把新的起點作爲新的此岸,向一個新的彼岸堅定地向前走下去。

我們期待着,期待潘全耀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面世。

(文中主人公簡介:潘全耀,男,1965年10月出生於旬陽縣趙灣鎮,供職於旬陽縣林業局,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旬陽縣作家協會理事。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公開發表過多篇散文、小說、文學評論等,中篇小說《沸騰的山鄉》、《不愛》、《尿茶》、《認爹》,在讀者中獲得了良好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