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南城門郭上的榆樹散文

南城門郭上的榆樹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生於斯,長於斯,鄉音裏那個叫南門郭子的地方,如街心的一個支點.寧靜而滄桑的榆樹,靜靜地生長在南城門郭子上,它守着歲月裏的村莊,守着老街,守着彼此相惜,流淌在歲月裏的那份執念……

南城門郭上的榆樹散文

在魯村鎮小張莊村的這條老街上,在僅存的南城門郭子上,長着一棵近百年的榆樹。榆樹長在南城門郭子朝向南面的拱形似涵洞樣的門口上方,硬硬地從石縫中長了出來。矮粗如墩形的主幹上分支出三枝,便各自的繁茂生長。那枝葉的繁茂,黝黑縱橫的樹紋似歲月鑿出的溝壑,粗糙更顯威嚴。說到這榆樹,便離不開這南城門郭子,因這榆樹附着它的身體生長,樹齡自然要小於這南門郭。對於住在南門郭附近的人,不管年長的或年輕的都很敬畏這棵樹,甚至整個村子裏的人都不敢輕意傷害它,堪稱它爲仙樹。

樹,雖近百年,卻是生長緩慢,該是石縫中土壤貧瘠的原因吧!總感覺它是在用毅力生長。不知道樹齡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裏吧。年長的老人們說是注意到它時,墩形的主幹已經有喝茶的碗口粗了。長在牆裏的這棵榆樹並沒有直向着天空,而是傾斜着朝向城門郭的南側,猶如歷經風霜雪雨的老人,安然而滿足地俯瞰着半個村莊。靜靜地,不辯不解的感受歲月流逝,傾聽着從它身體下走過的腳步聲。還有那些關於它或有或無的傳說……

現在看這榆樹,粗壯的樹幹像手臂伸向隔着一條衚衕的房檐上,猶如給衚衕架上了一座橋。在這條安靜又有着煙火氣息的老街上,被炊煙薰染着。今天的'南城門郭子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依然託舉着這棵榆樹,它們成了這條街上的象徵和守護者。記得小時獨自從樹下走過,總有些怯怯的。因兩條衚衕到這南門郭下便合了一條,如V字形經涵洞內到那街上,這便也形成了一條主要的街道。若走那樹下,必經門郭內如涵洞般的一截路,或許是因門郭內地勢比那條街明顯低窪了許多,那榆樹的枝葉又遮了半街的陽光,整日顯得有些陰鬱,就像一個不苟言笑的長者。小時曾跟着父親去那菜園,必經這截涵洞般的路,那洞內光滑的石板內牆拱映在父親擔着的水桶裏,清澈晃動起漣漪。說來也怪,春天那一樹的榆錢卻不曾有人摘,串串掛在樹上散着清香。那樹下和涵洞內卻是老人們常常聚集拉呱的地方,那閒言裏便也多了關於這棵榆樹的話題。

說來這榆樹也挺幸運,樹下似拱形涵洞口兩邊曾各立一石碑,據說是破四舊時給徹底毀了,這榆樹和南門郭子卻是完好存了下來。大概從那時候起,這榆樹上早就掛滿了許多的故事,各種樣的說法給這樹塗抹上了神祕色彩,或許是因這榆樹和南門郭是一體的,無論誰是誰的傳說,卻是不可分割的。彼此都成了村莊裏古老悠久的化石,猶如清溪滴石之音流淌在鄉風民俗裏。樹的根緊實地紮在城門郭上的石縫中,它們一起經了歲月,歷盡近百年的風雨滄桑,像守護村莊的老人們。當那榆樹生長如少年時,根系中發出的幼苗長滿了南門郭的上面,像是長在一位老人的脊背上,幼樹在一年年成長,南門郭在一年年蒼老。那南城門郭頂上便形成了一小處叢林,茂密的枝葉直向着天空,這是那棵榆樹的子孫,卻都長在了南門郭的上面。

某一年的深秋,樹葉枯黃已落盡。聽街上人說:有人曾在城門郭上厚厚的枯葉中發現了一堆的蛇皮,還有人傳說:城門郭上的石頭下總有盤踞的蛇。伴着各種說法,更是沒有人敢輕易上那城門郭頂了,漸漸地,似被遺忘。還聽說早些年的雪下的很大,掛在榆樹上的雪結成冰凌倒掛,很美。我卻不曾見過,再說這些年也不曾有那麼多的雪。老人們說這樹有了靈性,生靈也是藉此修行得以庇護。也許是沒有世俗喧囂驚擾的這方安靜之地,得以讓靈魂靜修,纔會勾起人們對這樹種種聯想。

聽到榆樹滴血的那年也是很久之前的事,我曾路過那樹下,看見那黏稠褐紅的汁液從樹上滴落。我也曾以爲那真的是血。其實是榆樹其中一枝樹幹有了蟲害,那病菌已從內到外腐蝕,沒過幾年,那枝樹幹就已慢慢枯萎死亡。乾枯死去的樹幹依然搭在漫過屋檐的房屋上,唯等身體在歲月中腐爛。

據說某年冬天,有一對走村串巷爆爆米花的夫妻來至村中,把火爐支起在門郭旁榆樹下,那男人到門郭頂上撿了柴草點燃火爐……不知何因,鍋鍋米花都要糊。許是聽了街上人言,不該去那門郭頂上折了榆枝撿了柴草纔會如此。由此,心生了惶恐。第二天那夫妻便買了香紙在那樹下焚香禱告。大概是想以這樣的方式求以心理的安慰吧。誰知道呢?

因了這棵榆樹,前些年引來了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拍照。由此,又引出了不少關於這榆樹如何的拍了沖洗無影像的說法。這也不過是那些拍照的總是讓附近老人在樹下爲他們拍照作背景,而又不肯爲他們沖洗一張送回,纔會有了這榆樹沖洗無影像的說法。善良樸實的老人們自然信了。而這些似乎都蘊藏着無法言說的祕密,何須得解,猶如這樹,像是長在南門郭頂上的一面旗幟,靜默不失威嚴,已站成了自然,不驚不攏吸收了這煙火氣息,靜默守護,也該是一種修爲。

三年前我曾帶了一朋友到村裏,在老街上,在南門郭旁榆樹下拍了許多照片。我讓附近坐在門前熱情和我們打招呼的老人站在樹下,用手機給老人和樹拍了照。她便也說起樹無影像這些事,我應了老人洗了照片送她。我也做到了。那門郭,那榆樹,那樹下的老人都清晰印在了照片上,是一段記憶,是風景,是歲月沉澱後留在村莊裏最淳樸而厚重的一種文化。它屬於村莊,屬於村莊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