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難忘家鄉深切的愛散文

難忘家鄉深切的愛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我的家鄉有一座連綿不絕的小山,山不高,大大小小共二十九座山峯,環繞着市郊一座園林——樹木園,山上樹木蓊鬱,登到山之巔,可見遠去一汪碧水,如同嵌在萬山叢中的一款碧玉,猶如一面神鏡,青山蔥蘢倒影其中,山水相系,美不勝收。

難忘家鄉深切的愛散文

一、2010年春,初登文筆山

2010年端午節的下午,單位組織大家爬山遊樂。這才知道城市裏原來有這樣一個經典而袖珍的好去處,離我們住處不近也不遠,自己竟不知道,真是枉在這裏生活十多年,心裏感嘆。

那日登山之後,心裏深深喜歡上了那個幽靜之處,於是在暑假和大海做了近距離親近之後,便經常來這裏和這座小山親近。

古代文人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心裏默嘆:真是入木三分。可我喜歡這座山卻無神仙,但山裏那份青翠、那潺潺流水、那蔥蘢的樹木、那鬱郁的蒹葭、那些野花、那些芳草,那青草的氣息、那充裕的負離子……每一次登上這座小山,感受都不盡相同。於是更加喜歡這裏了。

說它小山,是因爲那山並不高,但是卻連綿不絕。一共十九座小山連在一起成回字形。如果年老體弱或者不堪辛勞,你可以選擇走在山腳下,那裏有修好的水泥路,往來迂迴,坡度很小,你可以自由而消閒地沿着平坦的道路一路走去,大約三個小時盡情呼吸着山裏新鮮的負離子,如果再伴着心儀的知己,那一段山路就會更加詩意而韻味橫生。

而我,卻偏偏喜歡沿着山的脊樑走,相比之下要辛苦得多了。我要登上山頂,上上下下十七個山頭,說是十七座山,其實最高的山頭大概只有五座,其他都是連得很近的小山,所以形成的坡度自然很小。但是卻少了許多迂迴,也就少走了很多彎路。儘管如此,每次這樣上下走來,也要兩三個小時光景。

前幾日,從海邊遊玩回來,感到了旅途疲乏,足足睡了十個小時,也就養足了精神,傍晚看看美麗的夕陽,不再驕陽似火,就有了去爬小山的念頭。於是換上休閒服,牽上博美小狗(麥克),開着自家頤達向着了我心儀的小山駛去。

走進山裏,太陽收起白天的肆虐,變得柔情似水。在夕陽下滿眼的金色餘暉。我沿着仄仄石階登上第一座小山,麥克撒着歡地向前跑着,跑遠了它又倒回來找我們,看到我們它再向前跑去,它不會離開我們的視線。而我一面貪婪的呼吸着山裏的新鮮空氣,一面欣賞着滿眼的翠綠和野花,一面使勁盯跑在前面的麥克,就覺得兩隻眼睛實在不夠用了,於是求助同來的先生:“借你一雙慧眼,替我看着麥克,我欣賞美景。”

他瞪了我一眼:“真會安排,是不是美景只有你才喜歡?”

哈哈,心裏美滋滋的自顧看景去了。

走進山裏,遠離了喧囂,心裏像被洗了一般純淨。感覺着山盡頭的空氣越過我的呼吸,而我的思維卻像潛入空鳴的心底,剎那間,凝固了浮華的思維,那樣靜靜地守望這份寧靜、恬淡,讓心靈駕馭遠行的帆船,去欣賞透過樹蔭的夕陽和滿山的青翠。潮溼的空氣潤溼了浮躁的塵埃,幽暗深遽的綠野清風,洗去了我一身的疲憊,突然覺得我的心在這遠離喧囂的小山裏變得通透。把這種淡淡的心事種植在這蔥蘢裏,滿樹的鮮花是對我的祝福,

此時,山中流動的光輝,是一種超脫凡世靜謐,竟是重疊了千迴百轉的的凝眸,記憶便不再是浮躁的空茫。

回過神來,看着這延伸到山裏的小路,纏纏綿綿的訴說不盡的過往雲煙。沿着小路走去,上山、下山,翻過一座山又一座山,我心裏數到十七的時候,終於登完所有的山頭。

山腳下有一座美麗的荷塘,滿塘的荷花燦爛的開着,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禁擡頭望望長空,太陽已經落山,可是月亮卻不曾升起,今天斷不能看到月光下荷塘的美麗。

帶着麥克,驅車回去的時候,心裏有多了一個願望:下一次專門尋一個時間,在月亮底下賞荷塘。

很久以後,我知道了那座小山叫文筆山。座落在我市南區樹木園裏,十七座連綿起伏的小山,環繞着樹木園。

二、2011年冬,文筆山上石頭緣

今天是臘月二十九。外甥女回自己住處了,我們一家三口加上夫家妹妹和她的女兒,一行五人,早早起來,去富州酒店喝早茶。剛剛來到南方的妹妹和她女兒非常喜歡南方小吃。

進了酒店,聽憑兒子和他表妹兩個人去打點各種南方茶點。不多時,道道玲瓏可口的南方小吃,擺滿了在我們面前,兒子喜歡色香味俱全的鳳爪,自然必不可少,但是沒想到的是兩份竟然不夠,兒子只好自己又去端來一份,蝦餃、粉果、芋餃、腸粉、蘿蔔糕、荷葉糯米雞、蒸排骨、牛百葉……

一壺普洱茶,我們淺斟慢飲,厚重醇香的茶味慢慢沁入心脾,胃裏一陣溫熱,很是舒服。

最後,兒子也許想起了他小時候最愛吃的皮蛋瘦肉粥了。於是,不管大家是不是酒足飯飽,仍然又去點了一砂鍋皮蛋瘦肉粥,直到每個人都滿口餘香,才離開酒店。

之後,驅車前往離市中心較近的文筆山。

二十分鐘後,我們來到南區樹木園,穿過樹木園,登臨文筆山。這裏是我們經常來的地方。就連老家來的妹妹和她女兒短短一個月中也來了兩次。兒子卻是第一次來。

經過荷花池、蘭苑,就進入山裏了。上山的路自然難行,一會就氣喘吁吁,下山卻容易許多。我們三個大人對兩個孩子講起老家的歷史,兩個小輩人聽起來像是神話一般。

不知什麼時候,兒子手裏多了一塊圓潤的石頭,在手裏把玩着。我見了很是喜歡。那石頭的造型也好,色澤呈現橙黃色,我拿過來欣賞着上面曲線優美的紋理,愛不釋手。後來還給兒子。

沒想到,兒子突然將它丟到路邊。聽着石頭落地聲音。我趕緊跑到前面,那石頭像是蒸發了,仔細搜尋,終於在一片草叢裏發現了它。於是,拾起來,將它拿在手裏,邊走邊把玩着,竟然緩解了登山之勞。

終於來到山頂了。找到山頂一條石凳,我們坐下小憩了一會,我站起來,向遠處望去,看到了風景盡處古色古香之處的古楓林;也看到眼前綠瑩瑩閃着金波的金鐘水庫。遠山近水,一覽衆山小,風光無限。於是拍照,錄像。

記不得什麼時候,也許是我幫他們拍照,也許五人伸手拍成五角星,也許因爲美景不由自主去錄像了……總之再行在路上的時候,突然發現一直拿在我手裏的那塊玲瓏溫潤的石頭不見了。

怎麼辦?已經翻越兩個山頭。先生說:“算了吧,不就一塊石頭嗎?”外甥女說:“這塊石頭已經離開我們一次了,看來這第二次真的該離開了,它是屬於大自然的。”

看到我還是不捨。於是懂事的兒子轉身回去幫我尋找,他翻過去一座山後半天沒回,忍不住我也翻過山頭,正見看到兒子空手返回,果然沒有。

“可能還要再翻過一個山頭吧?我在山頂給大家錄像了的。”

於是兒子沒有猶豫,就去翻過另一個山頭了。

我累了,這次沒有同行,就等在路邊。直到兒子回來了,依然兩手空空。

難道這塊石頭真的如外甥女所言,是歸於大自然了嗎?

看來這真是一塊有神韻並充滿靈氣的石頭。

好在我無意中拍下了這塊石頭,也算是和它有了這一面之緣了吧。

三、2011年夏,文筆山下清風細雨賞荷花

清晨,一陣鳥叫中醒來。看看天色,矇矇亮,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這個週末又是小雨。先生已經弄好了早餐,很想再懶一會,下午中考前備考會,明天開始連續三天都是中考了。難得一個上午休息。可是早餐涼了吃不舒服,而且真的好久沒去爬山了。說服自己起來了,很快搞定早餐,換了運動服和先生一起再次前往文筆山。

很快到了,看看錶才7點半。可是外面私家車已經停滿了停車場。轉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車位。才知道今天這裏舉辦“辛亥革命百年荷花展”。遊人很多,傴僂提攜,前呼後擁。一家一家的都撐着傘走在小雨裏。空氣很新鮮。爲了避開遊人,我們沒有和大家一起走山腳下的盤山路,依然選擇爬山。

果然,人很少,除了偶爾從對面走過一兩個遊人之外,山裏幾乎就我們兩個人了。

山路不寬,剛好夠我們兩人並行,但是因爲都撐着傘,所以我們一前一後走着,先生走在前面,說話的時候他就不時轉過身來,才爬過幾座山峯,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

我不時擦着滿面汗水,看到轉過身來的他,一樣滿臉汗水,我遞過去備好的毛巾,他拒絕了。想起以往爬山,他往往都不帶毛巾,也從不用我的,想到自己額頭的汗水常常流到眼裏,痛得睜不開眼睛的窘狀,於是問他:“你怎麼從不擦掉額上的汗水?”

“不用,讓它自己幹吧。”

“不怕流到眼睛裏?”

“不會的。”

“爲什麼?”

“我眼眶高啊。”

“啊!”我才起他們全家人眼睛都像外國人一般的凹陷進去,只是沒有那麼厲害。原來眼睛凹陷還有這個好處。我對他說起汗水經常流進眼睛的無奈,就聽他又說:“另外,我眼睛小啊。”說完自己笑了起來。

“哦!原來這樣,你眼睛小,小得裝不下一滴汗。”一陣大笑,我們的笑聲驚飛了林中的小鳥,連一隻鼓譟的.蟬鳴也消失了。

文筆山突然沉寂起來,唯有清風陣陣,小雨滴滴……

說着話,不經意翻過了十八座峯,上面一座涼亭。我們喝了一口自帶骨膠原沖劑,坐在小亭裏歇息。因爲這是比較高的一座峯吧,山風從通透的四面吹來,一陣陣的涼爽,舒服極了。

這時先生說起早幾年回老家和同學聚會的往事。莫名其妙說了一句:“其實,同學聚會沒什麼不好,相互太瞭解,太透明。”

“哦?你的意思,同學聚會好,還是不好?”

“不好啊!”

“可,我剛從明明聽你說----同學聚會,沒什麼不好!”

“我的意思是:同學聚會也沒什麼。不好!”

“啊?你的標點這樣使用?”我恍然大悟:“都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我在一起這麼久了,怎麼連標點符號都沒學到啊,哈哈。”

雨終於停了,接下來的路不用打傘,方便多了。

太陽出來了,炙熱如火。好在山頂樹林陰翳,強烈的陽光從茂密的樹林縫隙射進來,山裏變得斑斕。各種花經過小雨的洗禮,格外亮麗,它們極力綻放着,花上帶着晶瑩的雨滴。鳥兒高興得得呼朋引伴,蟬兒叫得更歡了,我拿着傘使勁敲了一下樹幹,它們被嚇着了,蟬聲立刻停止,只聽到鳥兒婉轉的歌聲。

於是,我們離開涼亭,繼續攀登第十九座峯。

從十九峯下來,經過一條岔道。向左走,經過含笑林就出了山裏,向右走就經蘭苑就會到達梅林。想起上次吃到酸酸甜甜的楊梅,於是我們決定走右邊。

蘭苑一如既往的優雅着,片片葉子自由舒展,各種蘭科樹木相間一定比例,疏密有致。突然嗅到一股幽香。好熟悉的香味。我問先生:“你聞,香嗎?好像我們家小區的味道。”

“是啊,很香。”我們左顧右盼,終於發現了夾雜在蘭科樹木裏的玉蘭樹。其實,它本身就是蘭科的。那玉蘭樹正開着花,朵朵白色小花不經意看不到它的美麗。“果然是玉蘭花。難怪這味道如此熟悉啊。我們家小區裏不就是玉蘭樹開花的香味嘛。”

可是,穿過蘭科樹木就走出了山,前面就是荷塘,我回過頭去,不明白爲什麼梅林不見了,楊梅果也不見了蹤影。

我想返回去再次尋找梅林。可是先生說算了吧,前面就是荷塘了,今天是荷花展啊。

是啊。算了,去看荷花。

荷塘的荷花正旺。朵朵比賽似的盛開着,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花下的葉子愜意的舒展着,一陣風吹來,葉子隨風打着卷兒,遮住了綻放的花兒。整座荷塘成了綠的海洋,葉子隨風起伏猶如大海泛起的波浪。真是美不勝收。

荷塘四周站滿了拿着單反的攝影愛好者。他們用三腳架固定了相機,調好焦距,對着荷塘裏那一池的美麗拍攝着。

是啊,美麗也是有時限了,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他們是要好好把握的。

走過荷塘,我們順着一條小路向大門走去,遊人多了起來,熙熙攘攘的川流不息。我無暇顧及他們,反而被路兩邊一盆盆的荷花吸引了。原來爲了舉辦“百年辛亥荷花展”,園林工人將荷塘裏密密的荷花移植到花盆裏,擺在路兩邊了,而且進行了精心的佈置。中心廣場上的荷花盆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修成簡單池塘,裏面有天鵝和大雁及鴛鴦的造型。太好了,我可以近距離欣賞美麗的荷花。我盡情觀賞着,用手機拍攝着,其中兩片荷葉裏兜住了剛剛的雨水,形成一個圓圓的水珠。察示意我,於是我拍下着兩片託着雨珠的荷葉。

該回去了。2011年“百年辛苦荷花展”被我無意撞上,小雨也來得正是時候,清風小雨伴我賞荷花。好愜意的週末。因此,明天、後天、大後天的中考加班,也不覺得如何了。

四、2012年冬,文筆山滿眼翠綠

2012年元旦過後,天真的冷起來了。嶺南的冬,冷起來冷到骨髓,讓你沒地兒躲沒處藏的冷着。裏裏外外一樣的溫度。於是,和先生一起又去登文筆山取暖。

山裏最先映入眼簾的,依舊是滿眼的綠。

在那深深淺淺的綠色中,間或有褐色的蒹葭,高高立於山坡,扭動着它特有的柔韌的腰肢,隨風起舞,搖曳生姿。是啊,春華秋實,它已然不再碧綠了,它的枝幹頂端開着白色的花,它們朵朵最大限度的盛開着,成爲一個個疏密有致白色蒲團,那是它特有的花,輕輕的如飄絮,纏繞在一起,低着頭,羞羞怯怯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今日冬日暖陽下,欣賞這舞姿優美的蒹葭,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感覺,它已經不是繁華落盡,不是蒼白憂鬱,是什麼呢?花開花落人如舊。那是一份順其自然,是一份恬淡,是一種豁達,是一種不卑不亢……

一路陽光,一路談笑。山路彎彎,閒散着冬日裏懂得生活的人們,三三兩兩,老老小小,有的走得急,有的走的緩,各自悠閒。

今天我們沒有選擇山頂去登那十九座峯,而是選擇了走山腳下的路,相對而言這條路好走多了。不用氣喘吁吁的登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峯。卻可以沿着人工修好的平坦的山路,迂迴曲折在文筆山深處。聽着山裏流淌的溪水歡快的樂曲,欣賞山裏人工栽培的花苑,也有說不盡的快樂。

一個小時以後,我們走出文筆山。途徑一個不大卻很是秀氣的荷塘。走近它,看到它已經完全不是夏日裏那一片蒼翠荷塘了。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裏有“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句子。在那陰霾沉罩不散,晚來霜飛的秋日黃昏裏,水裏的荷葉早已凋殘,卻仍留得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今天無雨,而嶺南的冬,恰似詩人筆下的秋了吧,不然,在這個蕭瑟的冬日裏,怎麼這些荷一樣在無奈中掙扎,極爲悲涼,而我,倚欄觀賞這些荷,不僅產生冷清蕭瑟的詩情:

清風凝佇觀殘荷

臨盡花落香遺落

寒露塵舞

浮殘夜幽然一驀

從容妙曼一排排

站成一世的絕唱

一覽無遺

零落千秋索!

回望荷周圍,深深淺淺點綴着濃濃淡淡的色彩。一片的綠,是嶺南冬天的特點。而在綠中獨立的一棵雲杉鬆,卻因獨特的深褐色而顯得鶴立雞羣。它也不卑不亢的,不以自己的枯黃而沮喪,依然昂首蒼穹,依然那麼挺拔,我不禁爲它喝彩!

這邊,一池紫藍色小花,開得那麼炫耀,好像全然不知道這已經是冬了。是啊,看着這些璀璨的花,我才知道我在何處了,這纔是嶺南啊。嶺南是沒有的冬天的。一朵又一朵紫色的花。你看它們,似乎小心翼翼地站立在眼前,每一朵都顯示出超然的平靜,突然覺得,我來這裏抑或它們開在這裏,我們相遇不過是個偶然,並沒有經意它們是否也開在昨天或是前天,或是更遠的某一天。看到它們,一時浮想聯翩:它們那麼纖細,那麼柔弱,那麼秀麗,那麼溫婉,開放在嶺南的冬,沐浴着東邊日出和西邊雨,還有開在牆上的勒杜鵑相伴,和它們一起淳樸善良坦然的面對着生活。

於是,似乎也嗅到了它散發出來的濃郁香氣。

於是,2012年冬,心裏也格外地高興起來……

五、2012秋,文筆山下留得殘荷聽雨聲

還有兩天就結束國慶長假了。這個長假過得愜意又休閒。家人團聚、小小家慶、走親訪友、金鐘遊山。10月4號也開車體驗高速免票的情況。結果日期選擇得相當好,因爲是假期中間,出行的沒回來,路況非常好。

今天沒什麼事,決定再去文筆山賞秋色。

結果,文筆山依舊,到處綠油油的山色,沒有絲毫北方此時節的枯黃和衰敗,但是,下了山,來到荷塘,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色。

荷塘裏水碧青碧青的,藍天白雲及周圍樹木倒影其中,荷已經失去了往日亭亭的風致,開始變得衰敗蕭疏。有的荷葉微黃卷曲,有的佈滿了大小不等的孔洞。荷杆也開始變得乾枯,有的已經彎曲,間或一兩枝已經摺斷,與水中的返影結合成不規則的影象。只有逐漸凋零的荷花,還保持着一份遲暮的嫣紅,在細雨微風中無言地挺立。雖然沒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嬌羞,沒有了“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絢爛,但是花瓣的紋理還是那樣的清晰,似乎生命的質感還在堅持着最後的頑強。池水也有些泛綠,秋風過處,蕩起一圈圈細碎的漣漪,而荷花殘存的餘香,也便斷斷續續地從遠處傳來。

而我看到一株或者幾株,仍然頑強挺直腰身,和那些原本大片的田田的,此時已經枯黃得不成樣子,低垂着頭的葉子形成鮮明對比。

但是枯荷周圍五顏六色的魚兒,生龍活虎,遊得正歡。透視出無限的活力!

突然想起一句古詩:“留得殘荷聽雨聲”。而此時,秋陽正豔,萬里無雲。聽不到雨聲,這殘荷就了無悲意。那麼,換一種心態,聽秋天的聲音,聽荷花的心事,聆聽自己的心語,一種發自生命深處的感念油然而生。

感念四季變化,感念生命流逝,感念思緒沉澱,感念人情冷暖。感念我們家鄉的文筆山。

所謂人生如夢,年華如輪,但願在繁華褪盡的蕭索裏,能坦對枯榮,靜觀浮沉;在世事紛雜的勞累中,能保持心靈的豁達與寧靜;在生命的守望與歷練中,能更加練達和堅強。

尾聲:

我們家附近的文筆山,一個我怎麼也去不夠的地方。每每週末或者遐想之時,我都會光顧。那裏山清水秀,積聚很多負離子,空氣清新怡人,遊人如梭。人們談笑風生,親切和善。那裏集中體現了中山先生博愛和諧,並且體現的淋漓盡致。今後歲月,我依然會經常去那裏——我喜歡的文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