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家的日子散文

回家的日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總算盼來長假,回家的心緒驟然生溫。

回家的日子散文

或許真的離家久了,對於家的盼望也如盼望一個遠方的親人。雖然免不了攜家帶口的千里奔波,但那感覺真像心裏長了草。

我的家是遼西的一個貧困小村,三百多戶人家不足一千口人,九成以上都是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農民。我們家則算爲數不多的一成,因爲爸爸媽媽是老師,加上出過我這個大學生,所以在這個村裏必然家喻戶曉。

村子不大卻分開前街和后街,所謂街也不過是橫穿村子的一條土路,4-5米寬,兩邊還間距不等的長着很多北方特有的槐、榆和楊樹,雖沒專人管理,卻長得鬱鬱蔥蔥,有的已經合抱粗。而且印象裏好像一直這樣隨意生長根本沒啥改變,所以每次走過,都能依稀想起每一棵樹後的成長故事,興起時甚至還要眉飛色舞的給女兒講些兒時淘氣的事,逗得女兒哈哈大笑的同時也看見她眼裏的“羨慕”。

按說這樣的土路根本沒法和省城寬闊、明亮、整潔、繁華的馬路相比,但只要踏上這條路,自己的心就感覺那麼的踏實,即使回憶裏夏天揚起的塵土、雨天難走的泥濘、秋天滿街的落葉、冬天厚厚的積雪也顯得別樣的平和。

村裏每家的院子都夠大,院牆多以石頭打底,再碼上五、七八層紅磚,一米二三的樣子,走過時剛好能看全整個院子。東家和西家的鄰居就隔着這道牆手裏邊忙着活計邊聊天,有時一嘮可能就半天。院門大多是幾根破木頭釘在一起,主要起擋豬、雞的作用,講究一點的人家還要修個大門垛,但比起城裏的防盜門卻連個擺設也算不上。記得第一次帶女兒回來到鄰居家串門,當我推門就進的時候,女兒不解的問我爲什麼不敲門,我看着她,只是笑了,過後我告訴她:“這兒和城裏不一樣,你想去誰家,直接推門進去,根本用不着敲門,因爲這是家鄉特有的淳樸,不像城裏人,相互之間把自己封閉、隔絕起來,沒有了這樣交往,所以纔會越來越缺少信任,感情變得越來越淡,人也變得越來越冷漠。”女兒可能一點也沒聽懂,但我想她長大一定會懂。也就是那一次她和周圍鄰居的孩子們彼此熟悉之後,每次在假期之前都要問我回不回老家,啥時回去的緣故。有了這麼些無所顧忌的夥伴兒,她也開始喜歡並習慣於推開這一扇扇熟悉的門。

家鄉的窮讓我小的時候有過一個很簡單的志向: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大學,擠進那個溢彩流光的城市享受舒適安逸的日子。而今想起,我的努力也算有回報,不但跳出了這個貧窮的小村,還超越夢想的跨入了省城。起初幾年的`打拚確實享受到爲幻想、爲物質、爲名聲、爲環境、爲待遇的點點滿足,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也深深感覺到心裏的有些東西正漸漸流失。錦衣玉食卻食不甘味、燈紅酒綠難掩心靈的荒蕪、車水馬龍帶來的卻是思想上的日漸貧瘠……帶着這樣的矛盾有時忍不住啞然失笑,那時的慾望和現在的想法竟如此的大相竟庭,到底意味着什麼呢?人是不是都要有這樣的經歷?看看現在村裏的孩子看我的眼神,不依然也是希望着我的希望,期待着我的期待,走着我曾經走過的路嘛!

所以每次回家,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唉呀,老大(我在家排行)又回來啦!”最喜歡看媽媽和鄰居們站在門口迎着她的兒子、媳婦和孫女的表情;最喜歡吃叔叔、大爺們送來自己院裏種的瓜果、蔬菜。然後聽他們說:“小子!這樣的你在城裏吃不着,純自己家的。”三十多歲,他們仍然還叫我小子;最喜歡吃過晚飯敞開院門等那些一起長大的哥們、姐們來家裏聊一聊過去淘氣的事兒;最喜歡喝着燒酒給他們講城裏的新鮮玩意,最喜歡看着他們聽我講事的神情然後若有所思的咂摸着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去城裏的情景。

回家讓我得到了片刻的放鬆,也讓我的思緒在自然裏任意的釋放,真的不把自己的放在一個框子裏,摘下沉重的面具,那些疲憊、那些無奈、那些冷漠、那些心裏的一切雜念在一瞬間就無影無蹤。

回家的日子,每天傍着夕陽,攜着妻兒,坐在村邊的山坡上,享受毫無粉飾的自然氣息,看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縷炊煙在暮靄中慢慢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