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節感懷散文

端午節感懷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節日,更是綿延着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彷彿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箏,宮商角徽羽,彈撥撫滑間流淌着一曲悠長又清麗的韻律。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的端午節感懷散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端午節感懷散文

  【端午節感懷散文1】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此時此刻的心情特難受。正如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儘管還沒有離開故土,卻似天壤之隔,一種莫名的孤獨由然而生,其實本人一向漂泊遊蕩慣了,從來對家的意識概念怎是淡薄的。想當初雙親年邁按理我本應在老人面前盡孝心履行人子之責義務,可我竟然丟下父母在異地漂流他鄉謀生。說來慚愧至今還感到內疚,也許是單身緣故吧,對感情親情家庭總是缺少那麼一點溫情責任。本來孤獨冷漠慣了也缺少良心情感、牽掛滋味,可是這個節日卻有無法言語的難過,此時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思念的內涵。

其實我並非是沒有良知與良心的人,誰個不是血肉之軀?人心都是肉長的嗎?我真的忍心丟下父母?可男兒志在四方呀!誰不憧憬未來?

現實是殘酷的。

父母相繼去世使本就事與願違的我的人生又遭重創。失敗人生,一事無成,無成一事,人生失敗。

理想未實現,人生不幸,父母不幸,這個節實在讓我難過。

難過是理所當然,畢竟父母纔去世不久,更何況又是孤家寡人,悽苦傷痛難免。好在有場所同事一起,否則我真不知這節該咋過。

言即端午,人們就不由提到糉子,也聯想到屈原。由屈原的以死明志的愛國赤誠又總不叫而今爲之震撼爲之傷痛。

端午節是一個愛國節。

端午使我久久不能平靜;端午使我思緒萬千;端午似乎使我忘記曾經的傷痛;端午彷彿使我振作、奮發、圖強。

端午一腔熱血、一身抱負、一生理想、人生希望。

  【端午節感懷散文2】

又到一年端午節,走在街上,賣糉子吆喝聲聲聲入耳,看着那黃燦燦、又光又亮的竹葉糉葉,吃着那涼絲絲、甜蜜蜜、粘揪揪的糉子,勾起我無限美好的回憶,因爲那醇厚糉香和濃濃愛意摻合的味道已積澱在我內心深處。小時候家裏常常缺少糧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有一種特別的感情。一粒粒的被牙齒磨出吱吱的響聲,糯米沾着白糖或者一勺勺黑糖漿拈香拈香,紅棗蜜甜蜜甜,那種味道讓我們回味無窮。

那時,我們村有個大竹園,端午節包糉子的糉葉都是在竹園裏拾的。每到新竹葉落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去拾些竹葉拿回來,挑選、洗淨、曬乾、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五月端陽節來時便拿出來用。小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因爲家鄉糉子是素的,糉葉捆粘米夾紅棗而已。

我家包糉子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母親說因爲父親包的糉子放米適度,煮熟後特別好吃。大約在端陽節前三五天吧,我們姊妹四人便會纏着讓他們包糉子。第二天上午母親會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幹糉葉放進大大桶裏,用石頭壓實泡上大半天再撈出來到河裏一片片漂洗。有時候,我也會被命令漂洗糉葉,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午飯後再洗淨準備的紅棗,掏上兩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的。一切準備好後,父親便開始包糉子了。至今父親包糉子的情形我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父親那雙粗大的雙手竟能包出那麼精巧的糉子。父親往往先選糉葉,大葉片一片包一個糉子,小葉片兩片包一個糉子。父親先把那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旋轉着(爲了篩沙子)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離“漏斗”口還剩一小點距離),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爲了多留些空間),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親是把糉葉撕成一綹綹當“繩子”,說是免得有異味。捆包糉子可是門技術,記憶中,父親兩手齊上還不夠,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有時候鄰居們會湊在一起包糉子。小時候頑皮像男孩兒的我也會上去湊湊熱鬧,包、捆,可總是出不了“產品”,或者所出“產品”怪模怪樣。父親和鄰居們包出的糉子,個個都是標準的圓錐體,秀氣可人,尤其是牢固,十個結成一束後,怎麼煮都是煮不散的。母親把父親包好的糉子整齊地排在廚房的大鐵鍋裏,待水沒住糉子後,再放上竹篦,用磚頭壓在上面,然後就開始燒火,待到糉子的清香隨着白騰騰的蒸汽瀰漫開來,米棗香味飄出來時,糉子就熟了。這一幕刻在了我記憶的深處。

端午節的早上,天剛剛亮,我們姐弟四人起牀後做第一件事就是爭着往廚房裏衝,此時廚房熱氣騰騰,瀰漫着糉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這時,我們就顧不上洗臉漱口了,毫不猶豫的從那熱氣騰騰的鍋裏提出一兩個小糉子。溼漉漉的糉子燙得我們不斷的把它從左手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一下了沒辦法吃的,我們只得雙手捧着糉子不斷吹氣。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的身後,看我們那副猴急的神態,便會給我們一人一個碗,口裏說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們能不急嗎?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糉子稍冷後,我們便迫不及待的剝開糉葉,用一支筷子對着那雪白晶瑩的糉肉扎入,把糉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裏輕輕一滾,然後將其高舉過頭,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膩不粘,香氣泌入心間。那時,我們感到再也沒有什麼比這一刻更幸福了。

端午節的早上,父親和鄉鄰們一樣,忙着插在山邊割來的艾蒿,懸艾虎。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艾葉還可以治病,農村缺醫少藥,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譬如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臭汗就會好;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包括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

端午節的早上,母親總忘不了給我們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掛胸襟,長大福隨身”。“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家鄉的風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後來到了離家十幾裏的鄉里去上中學,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送來糉子和雞蛋。後來又考上了師範,三年畢業後,在離家鄉一百多裏的縣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捎來糯米和糉葉(熟糉子容易變質)讓我自己學着包糉子,可是我包的糉子根本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味道來。於是還得上街去買糉子吃,賣的糉子米粒裏夾着肥肉、蛋黃、火腿,油油的,又是鹹味,又是甜味,還很膩,吃不慣。越是這樣,越發想吃家鄉的糉子,特別是父親包的糉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故鄉情,家鄉的端午節,如今,我參加工轉眼二十年多了,歲月的流逝慢慢地養成了依賴與懶惰,端午節時,很少自己親自包糉子,但一種樸素的思想,一縷純潔的情愫,一種濃濃的情意油然而生。那濃濃的情,蜜蜜的意,那清泉、那艾草、那涼糕、那五色符,嵌在心間,彷彿又見父親包糉子的身影,又見到父老鄉親過節時的喜慶和甜蜜!

  【端午節感懷散文3】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一個傳統祭祀節日,是對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祭奠日子。前幾年,我國將端午節列爲法定節日放假一天,這也是對民間傳統人文習俗的弘揚光大。端午節的由來流傳最爲廣泛的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大臣,素以超羣才華和無比忠誠而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等戰略思想,遭到奸臣的嫉賢妒能及造謠誹謗,昏庸楚懷王不僅日漸疏遠,革職驅逐,還流放異鄉。就在流放途中,他寫下了愛家愛鄉、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業已成爲愛國之千古絕唱。屈原面對自己國家被秦國攻破,自己家園被秦軍侵略,使其萬念俱灰,於五月初五早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懷抱巨石投汨羅江,以死明志。百姓聞訊後,江中的漁夫、岸上的農夫,逃難的羣衆非常哀痛,可以說“水中船成排,岸上人如潮”的憑弔屈原。有的打撈屈原的真身遺體;有的把飯糰、雞蛋等食物投入江中;有的將黃酒倒入江中,祭祀屈原大夫。後來,逐步演變成端午節吃糉子,劃龍船、喝黃酒等民風習俗,以此紀念屈原,並沿襲至今。至於流傳祭祀春秋時期伍子胥、孝女曹娥那只是個傳說罷了。

說起小時候過端午節,雖沒祭祀愛國詩人的高度,但傳統風俗還真的不少。就吃上有糉子、雞蛋、涼粉和喝黃酒等食俗吧,那時候家中困難,兄弟姊妹多,媽媽在煮糉子鍋中,還煮五六十個雞蛋、鴨蛋和鵝蛋,每個兄弟姊妹分上十個八個,小朋友還拿雞蛋鬥蛋玩;就穿上來講,大人們給孩子治辦一套夏季汗衫、背心和短褲等夏季新衣服,家境困難的也買布料找人做一套,有的還印上紅色學校名稱、數字編號和諸如“熱愛祖國、熱愛勞動。永遠革命”等政治流行語,一般都在這天換上,表明夏季的開始;小孩們佩戴香囊,用棉花及棉布,縫製成自己的屬相,裝上香藥料等,戴在孩子身上,還將五顏六色的綵線系在孩子的四肢上,至少也得帶個十天半月,以辟邪祈福;還到山上採摘桃枝、艾蒿,插在屋檐和門窗外,早上用艾蒿泡水葉洗臉洗頭,以求防病驅災。總之,孩童時也無憂國憂民之心,也無祭祀懷念屈原之情,端午節可以說是吃穿玩俱全,是個快樂充實的節日,是個令人嚮往和難忘的節日。

說起時下過端午節,緬懷先賢屈原,面對天下時勢,真有一番感慨。近年來,網上報刊和影視上,經常披露一些貪官奸商,甚至學者賣國求榮,賣國求富之事例。他們爲了一己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有的貪官奸商將不法所得,轉移國外供兒女親人享受;有的專家學者替帝國賣命,爲敵國效力;更爲可悲的是一些高校的精英學子,國家花錢培養學成後,不思報效國家,紛紛出國效力,這雖不能算是漢奸,起碼也是不愛國行爲。最近,在網上看見解放軍著名評論員張召忠將軍說:中國是一個盛產漢奸的國度,抗日戰爭時期就出了100多萬漢奸,當今的漢奸更多,有的是外交間諜,有的是經濟間諜,有的是軍事間諜,這些人喪盡天良,爲了一己之利連國家都不要了!這是權威專家的吶喊。幾千年來,爲什麼屈原能名垂千古,古代詩人墨客作出了最精闢的定論,諸如唐朝文秀的“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詩句,唐殷堯藩的“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淹沒幾垂名”的詩句,宋朝范成大“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的詞章,都是謳歌屈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相形之下,那些古今的漢奸走狗們,也一定會像秦檜一樣,國人會唾罵千古,歷史將遺臭萬年。這裏,警告那些新生代的漢奸走狗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過端午節祭祀先賢屈原之時,是否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能有一點悔過之心,以期懸崖收繮勒馬,回頭忠於祖國。雖不能象屈原那樣富有愛國之心,敢於以死明志,但爲了國家的利益,爲了民族的尊嚴,起碼不能爲一己之利,而背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