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中秋賞月的散文

關於中秋賞月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關於中秋賞月的散文1

在一個涼爽而又寧靜的夏夜,我一個人坐在三樓的鞦韆上納涼,沐浴着朦朦朧朧的月光,欣賞着天空中數也數不清的小星星。夏夜鳴蟲的交響曲伴着天空動人的羣星圖,讓我心曠神怡。

關於中秋賞月的散文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偶爾能聽見一些蟲鳴聲爲大地增添了幾分悽清。天邊的小星星若隱若現,它那微不足道的光在黑暗中閃動着,搖晃着,成了夜點綴品。遠處也傳來野貓與野狗地叫聲。

天生麗質,羞見人事,她啓幕輕步而上;回顧靜寂,不經遲迴。薄靄紫絹的背景襯托皎月,俞顯豐滿。那樣的月,有貴婦的莊重典雅,有小姐的幽嫺矜持、倩影窈窕。月穿行於薄紗之間,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剛剛看清一些,卻又被漫舞似的薄紗給掩住了。

天上的'那一輪明月散發着她本質的魅力,而月光卻像水那樣,靜靜地灑在大地上,給大地披上了銀灰色的紗裙,遠處的山村好像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銀紗。一排排蒼翠的樹木依稀可見,在皎潔柔和的月光下,幾隻夜遊的小鳥輕輕地跳着,偶爾還發出幾聲啾啾的叫聲。月光灑在各式各樣花兒的花壇裏,給花仙子罩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微風吹來,飄舞花香。花壇的倒影,恰似一幅奇麗的圖畫,黑幽幽、靜幽幽。這就是那種夢幻般的感覺吧!

薄霧後面的月亮灑出一股憂鬱而黯淡的月光。這就是月的特色吧!

關於中秋賞月的散文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高懸在夜空,它亙古長存,普照四方;它時盈時虧,蘊含着神祕、顯示着變化;它清澈寧靜,又冷寂孤單。月亮本身作爲自然物所具有的這些多樣性素質,引起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從不同角度的想象與聯想,成爲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往常新的典型意象。

首先,盈而復缺、年年垂照的明月往往引起人們跨越時空的思古幽情,人事更迭的滄桑之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詠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體現了對宇宙與人生奧祕的深沉思考。王昌齡《出塞》詩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宋晏幾道《臨江仙》詞雲:“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圓圓明月在這裏更是聯結古今的紐帶、馳騁想象的觸媒。

明月高懸雲天,孤立無援、寂寞清冷,又往往使人把它作爲離情別緒的寄託,用它來排遣、抒發孤寂的情懷。早在漢末《古詩十九首》中,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牀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唱出了哀傷的調子。李白《玉階怨》詩:“玉階生白露,夜未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寫女人的閨愁;宋柳永《雨霖鈴》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男人的傷感;都堪稱千古絕唱。而邀月抒懷,借熱鬧歡樂的幻影反襯個人的蕭索孤寂最爲生動傳神的,則莫過於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清人蘅塘退士孫洙編《唐詩三百首》旁批曰:“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愈獨。”精闢指出了李白以鬧景寫孤情的高超藝術技巧。

月行中天,四海共睹,“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因此它又特別能牽動癡男怨女的愁腸,勾起人們對故鄉的感懷,對親人的思念。李白就寫過許多借詠月抒發思鄉懷親之情的詩歌。如著名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他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舊別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則表達了在那個動亂年代慘遭離散之苦的普通人民的共同心聲。但詠月感懷詩也並非總是一味地淒涼悲苦,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以其弘大的氣魄,唱出瞭望月詩中的陽剛之音;而李白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更以無比恢宏的氣勢,雄跨詠月詩中意境博大之首。

月本無情,古人詩詞中出現的有情有恨有愁有怨的月亮形象,是詩人主觀情感移情到自然外物的結果。透過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亮意象,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尋繹到幾千年中國文學一脈相承的民族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