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十月夜行經典散文

十月夜行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七月流火,十月授衣。

十月夜行經典散文

炎熱的夏季隨着九月季風的離去而漸行漸遠,微醺清涼的秋天已經不期而遇。平和的十月還未及從容關注,就行將結束。隨着月末的降臨,天氣越發變的溫暖怡人。接連好幾天的早上,陽光都從窗臺斜照進來,不大的房間裏斑駁點點,秋光明媚。就像昨夜那個悠長而安詳的夢中場景一樣。睜開睡眼,夢中的景象已全然記不清了。耳畔從此也不再響起鄉音隱約的呼喚,它從生活中悄然遠去;或許是不可尋覓的朝雲,白日東出,它便隨風而逝了。等到空落的心情消失,生活便重又恢復平靜,而我一個人沿着原路返回。當然還有耳畔響起的《佈列瑟農》,在秋光流溢的房間裏彷徨不已。

到午後,舒眼望去,窗外天高雲淡,豔陽高照。不由興起,來到戶外找一塊無人的草地躺下,閒暇一個安靜的下午。這樣一個秋日十月下旬的午後,可以看一些書,可以聽一些歌,也可以緬懷一些事。高中秋日時節,總感覺一切都是荒涼,連日光也有些清冷,每月一次的歸家車上,看着車窗外的田野,那裏曾經成長茂盛的稻穀,生機勃勃。只是如今,那空曠的土地上一片凋零,僅僅剩下些許枯禾在田畔擱淺,帶着宿命式的悲劇色彩與塵緣已盡的安息!千年前的夫子逢此景傷斯時而作《猗蘭操》,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其句悲愴寂寥,孰與同醉?

景因人異,相由心生。聽那些憂傷的曲調,感嘆那些抓不住的青春,飛沙般流逝的情感,一度覺得苦難是靈魂的伴侶,它能敲碎昏庸,震醒麻木,所以人總是要揹負着心靈的隱痛前行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即使山窮水盡的這個下午,還有着樸素的生活,與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即使明日路遠馬亡。不由然想起這樣一句話:成長是憧憬與懷念的天平,當它傾斜得頹然倒下時,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該用怎樣的聲音去安慰?

黃昏降臨,暮色漸起,便起身歸去。夕陽西下,北雁越過天空,留下陣陣哀鳴。十月的秋夜,一如往昔般的寧靜。燭光零星,閃爍其影,在這漫無邊延的夜色中,也就只有那麼幾隻促織躲在院落中的雜草裏徹夜低鳴,就像一個被遺落在暗夜裏的天使。今夜,月殘星稀,輕雲薄霧。仰望這寧謐的夜空,放任思緒綿延。

華燈初上,城市閃爍的夜景絢麗,在燈紅酒綠中尋覓靈魂的'解脫,在醉生夢死中將光陰蹉跎,將靈魂付與酒精和煙霧中墮落,漸漸討厭這鋼筋混泥土澆築的城市,喧囂浮躁的空氣,早已把信仰的能力摧殘得氣若游絲。陷身於可怕的無物之陣當中,這便是空虛和寂寞的源頭。晝信基督夜信佛的史鐵生先生說:信仰,恰是人面對無從更改的生命困境而持有的一種不屈不擾的精神。白天對上帝的信仰,意在積極應對這世上的苦難;夜深人靜的晚上,佛法便是心的故鄉,是獨自療傷的時候。 正如他在《最後的練習》中寫道:午後,如果陽光靜寂,你是否能聽出,往日已歸去哪裏?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在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