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重拾愛的勇氣散文

重拾愛的勇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在看似憤怒與冷漠的外表之下,其實都隱藏着愛

重拾愛的勇氣散文

“生命中最可悲的是,我們多數人失去了愛的勇氣。”

香港心理學家鄭立峯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來到世界上的必然使命就是愛。如果你認真觀察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天然都是愛父母的,但因屢屢受挫, 他們逐漸失去了愛的勇氣。

因孩子這種天然的勇氣,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稱,孩子們無一例外都是“家庭的保護神”,他們會用盡一切辦法去愛父母,或努力幫助 父母維持家庭成員之間的愛。

鄭立峯的這個觀點,立即讓我想起了我在天涯雜談上的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中的一個回帖。發這個帖子的應該是一個年輕 的爸爸,他寫道,一直以來,他覺得自己的幾個月的小寶貝不過是一個只會吃喝拉撒睡的小東西罷了,但看了我的帖子後,他改變了他以前的粗放型的照顧 孩子的方式,並很快有回報,一天他喂孩子吃東西時,孩子竟然咿呀着舉着勺子去喂他,令他感動得一塌糊塗,他終於明白,孩子並不是只需要被愛被照顧 的小東西,孩子也是深具愛心的生靈。

相比這一類故事,也許更常見的故事是,在一些具有很大沖突的家庭,很小的孩子就會通過生病等方式去表達對父母的愛。

一對年輕的父母,他們幾個月大還不會說話的孩子總是肚子疼,怎麼治都治不好,最後找到心理醫生。醫生讓他們講述孩子每次肚子疼時家裏發生的事 情,結果發現,孩子每次肚子疼時,他們都在吵架,但孩子一哭起來,他們就會停止吵架,轉而去照顧孩子。顯然,孩子是用肚子疼這種方式來制止父母爭吵。這令父母感到震驚,他們不爭吵了,而孩子也果真不再肚子疼。

這一類故事在每個家庭中都會發生,然而,大人們常是麻木的,感覺不到孩子們的這種愛意,或者即便感受到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而繼續在家裏製造 矛盾和痛苦,最終孩子們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沒有用,於是失去了愛的勇氣,成爲“愛無能”。

渴望被愛——權威崇拜的根本

失去了愛的勇氣後,我們不敢去愛,而變成了等待被愛的可憐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稱,如果來訪者能在心理醫生那裏獲得無條件的愛,絕大多數心理問題會痊癒。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會想, 如果能從一個人那裏獲得無條件的'愛,自己就可以立即得救了。

我的一些讀者有一個QQ羣,他們經常在羣裏探討一些心理學的問題,一次他們一致總結到,有兩個辦法可以獲救,一個辦法是獲得無條件的愛,另一個 辦法是承認並接受人生中的一切真相。後一個辦法是可以一個人獨自完成的,而前一個辦法則是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所以可以說,後者要難很多。但有 意思的是,他們幾乎一致認爲,前一個辦法更容易,而後一個辦法要難很多。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爲,後一個辦法太淒涼太孤獨了。

或許,這是一個願意還是不願意的問題。長大了,我們就忘了自己的使命是去愛,而不是等待被愛。甚至,我們還會認爲,必須得到愛,才能學會愛。

必須得到愛才能學會愛,這是很多心理學家的觀點,也可以說是一種相對的事實,那些從父母或其他撫養者那裏獲得更多愛的人,他們的心理的確更寬 容、更靈活、更健康。

但是,獲得不了足夠多的愛的人怎麼辦?心理學家稱,必須有“足夠好的媽媽”和“足夠好的爸爸”,一個孩子才能成爲基本健 康的人,但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足夠好的父母”都是少數,那多數人怎麼辦?

在我看來,期待從某個人那裏獲得無條件的愛,還是導致偶像崇拜的原因所在,並且尤其是崇拜精神導師的原因所在。

具體而言就是,我們會認爲,精神導師具有非凡的愛的能力,我們可以從卓越的精神導師那裏獲得無條件的愛,而後就可獲救。

因爲有這種渴望和期待,我們會將精神導師美化甚至神化,而不願意看到他們仍然是凡人,甚至他們在很多方面比凡人還要俗氣。反過來,當精神導師 有意利用我們而滿足他們的慾望時,我們常常看不清楚,覺得精神導師無論做什麼都是爲了別人。

一個有名的精神導師在包間吃飯時當着衆人面撒尿,有客人憤而離去,而他的崇拜者則說,這是老師在點化自己率性而爲。在我看來,這事沒有這麼偉 大,這不過是渴望獲救的人的一種幻覺罷了。偶像崇拜是一件蠻可悲的事,意味着我們遺忘了自己愛的能力。

不過,事情的另一面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失去愛的勇氣,我們只是暫時忘掉了它而已。

孩子的無條件的愛

一個男子幼時被父母兩次送人,而他做了父親後,又兩次將自己的女兒送人,一次送到自己被寄養過的村莊,一次送到一個戰友家。儘管戰友很愛這個 小女孩,但第二次被送人還是給小女孩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那是一個冬天,她記得外面一直在下雪,自己總是很冷,整天都要圍着爐子烤火,但還是冷 得不停地打寒戰。最後,她生了一場大病,還整天哭,不得已,父親的戰友將她送了回去。

這個小女孩現已30多歲,是我的一個來訪者。前不久,我們再一次談到她童年時的痛苦經歷,談到父親對她造成的傷害,她發現,她現在將她童年時的 家庭關係模式帶到了公司中,這給她現在的人際關係造成了極大困擾。

我請她放鬆,然後回憶往事。突然間,我感覺到她有一股很大的情緒涌出來。於是,我問她,發生了什麼。她回答說,她心中涌出了一句話:“ 爸爸,我愛你!”說完,她淚如雨下。

在回憶父親給自己製造的痛苦時,她心中卻涌出了這樣一句話,我感到詫異,而她也不明白爲何會涌出這句話,但她感受到,這句話來自內心最深處。 說完之後她才第一次深深地體悟到,原來自己對父親還有這麼大的愛意。

這樣的故事其實在我的諮詢室屢屢發生。最經典的例子是我的一個朋友J。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因爲欠債而偷偷出走,留下她和哥哥相依爲命。並且, 就算父母在的時候,她感覺媽媽對她和哥哥都不夠關注,好像媽媽還有一種怨氣,抱怨她和哥哥的出生打亂了她的人生計劃。

在做治療時,她腦海裏不斷映現出一個畫面——她的媽媽在燒元寶蠟燭,爲家人祈福。

治療師引導她,聽一聽媽媽的禱詞,感受一下媽媽的心境。她這樣做時突然明白,媽媽是在祈求神靈保佑家人,特別是兩個孩子,因爲媽媽覺得,自己 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無法像一個合格的媽媽那樣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這令媽媽非常自責,也感到非常無助,所以媽媽覺得,如果有神靈就好了,因爲自 己可以祈求神靈替自己照顧兩個孩子,做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

J“親身體會”到了媽媽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是那麼真切,一瞬間,困擾她30年的無助、憤怒、憂傷、羞愧、自責和怨恨全部消失,剩下 的,只有單純的愛,同時伴隨着的,還有一種似乎可以包容萬物的無限寬廣的靜謐。

這時,治療師問她,你還沒明白了什麼。沒有任何的猶豫停頓,一個答案立即從J心中涌出:“無論在看似多麼憤怒與冷漠的外表之下,都隱藏着 愛。”

解脫之道:洞見到痛苦背後的愛

如果J的頓悟是,無論媽媽看起來多麼憤怒與冷漠,其實對她充滿愛心,那麼那位來訪者的頓悟則是,無論爸爸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她對爸爸仍充滿 愛意。這兩句話綜合到一起,就意味着,如果能真正看懂傷害和苦痛,我們會發現,我們和父母之間仍深具愛意。

生命是一個輪迴,每個人幾乎都在玩這個遊戲——不斷地遭遇類似的痛苦。心理學家會說,這是強迫性重複。這種重複,可以理解爲是一種 自戀,因爲我們熱愛自己圍繞着痛苦所發展出來的能力,我們捨不得這個能力,結果,我們在維護這個能力的同時也就維持了這種痛苦。

但也可以說,我們不斷地重複這個輪迴,是爲了學習從這個痛苦中解脫。當J頓悟到媽媽對她有一份很深的愛意後,她對自己的“被忽視者 ”身份就不再執著了,她可以放下因媽媽忽視她而帶來的種種情緒。

我們也都一樣,當我們頓悟到痛苦的真諦,明白痛苦是“愛而不能”所導致,而不是對方想作惡而導致,那麼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