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學理解散文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學理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8K 次

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2017年橫空出世,票房口碑雙豐收,阿米爾汗再次貢獻了現象級電影。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學理解散文

作爲一個關心社會,並以自身行動致力於改變社會的演員和導演,阿米爾汗的表現,已經不只在國內演藝圈,更值得許多關注社會,致力改變現實的公民組織和個人學習。

影片基於現實背景創作的故事,因其現實性和故事性,給很多人帶來了思考,從教育學的角度,如何引導、激勵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讓人產生深深的思考。

  1、 選擇和堅持

——即使和整個世界對抗,我也要堅持我的夢想之路

姐妹倆走上摔跤運動員之路,來自父親的夢想和執念。

連生四個女兒,夢斷現實的父親,也無力迴天,只有裝好所有曾經的獎牌,蓋上蒙塵的箱子。

事件的發生,有偶然性,命運似乎老愛和我們開玩笑,往往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悄悄改變我們的人生。

如果父親的執念不是那麼深,即使姐妹倆和村裏的男孩子打了一架,希望之火也不會突然重新燃起。

如果不是對摔跤那麼熱愛,培養孩子成爲摔跤運動員的念想(代替自己完成出國比賽,爲國爭光)那麼根深蒂固,父親也不會如此堅持己見,不惜和整個身邊世界對抗。

隱匿於影片背後的印度世界等級森嚴的男權文化,以及整個文化對女性地位的歧視、剝奪,影片雖然做了故事性的處理,不那麼尖銳刺痛,但依然無法令人迴避和忽視。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我們才需要理解父親固執行爲背後,做出選擇的複雜和艱難。

退役失意,貧窮生活,連生四個女兒,看不到希望,這一切像幾重大山,壓在父親心頭,作爲一個曾經的榮耀者,如今只能在酒吧裏偶爾出手,回憶一下當年的榮耀。更多的時候,和身邊那些村民沒什麼區別。

生活粗糲的真實面貌讓人疼痛和無奈。

你是不是很熟悉這一切?作爲觀影的你我,似乎都在經歷着這一切,曾經的青春激情夢想希望逐漸褪去,生活堅硬的牙牀在一點點啃碎我們不肯服輸的意志,那個肥胖臃腫的身軀下面,藏着的微弱的希望之火,找不到出口。

也只有在這層意義上,對於父親寄希望於下一代,希望在兩個女兒身上找到突破口,我們才感同身受。在我們身邊,無數的父親奔波在培訓班,興趣班,強化補習課的路上,守在學校門口翹首企盼,爲自己的子女,賭上未來所有的人生希望。在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上升通道似乎渺不可及,那種不服輸,不信命的狠勁,也只有在兒女身上,我們纔看到那一點點不曾破滅的希望之光。

所以,我們才理解一個父親的意志,即使他那樣頑固,蠻不講理,甚至粗暴。

當然,這種意志背後,惟一值得肯定的就是那句:給我一年,如果不行,我就放棄我所有的希望,不再幹涉孩子們的選擇。

這句話的可貴在於,訴求雖然看似荒誕,但依然保留着理性的軌跡。

我們很難說父親的“給我一年”就是合理,同樣我們也不能反駁父親的訴求不應當支持。就像今天,無數的家庭,依然前仆後繼地淪陷在要不要讓子女上這個興趣班,選這個還是那個,堅持還是放棄的糾結、爭吵甚至尖銳的對抗和衝突中,有的父子、母女之間甚至形同水火,如同仇敵,給彼此帶來了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傷害。

如果不是在朋友婚禮上的一番對話,姐妹倆不會意識到父親這樣做背後的艱難和愛意,也不會就此諒解父親,達成暫時的和解,取得後面的成績,最終走上父親希望的道路。

這種成功如此偶然,命懸一線,似乎也在告誡我們家長,無論你的出發點如何美好,意圖如何慎重道遠,深謀遠慮,若不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若不能建立在深深諒解的基礎上,你描繪的藍圖終有一天會夭折在路上,你所付出的一切辛酸和汗水,都未必能贏得子女的理解和體諒,一切付諸東流水。

雖然影片在這個重要的轉折點上,處理得似乎輕鬆自然,但我依然看得驚心動魄。在沉重刻板的強化訓練下,在嚴厲固執的監督,村民指指點點的輿論中,以及父親屢次被拒最後自建的訓練場中,父女之間的矛盾在逐漸累積、深化,對抗在逐漸加重,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宣泄點,將這淤積的水流引導到合適的彎道,那麼,必將沖垮這貌似和諧的築夢堤壩,父親所有的作爲都將毀於一旦,所有的努力都像是一個唐吉坷德的笑話。

現實如此堅硬,夢想脆弱如一個雞蛋。

幸運的是,在影片故事化的轉折背後,這種有如神助的機會,有着堅實的現實基礎。我們不必驚險並慶幸姐妹倆(更重要的是父親)有機會在婚禮上遇到朋友並有這樣一番談話,這種轉折看似偶然,實際上大量存在,那就是我們的真實社會,我們的親人,朋友,孩子的老師,同學,甚至社會上某一次活動,偶然遇見的某個陌生人,都可以幫我們完成這樣一次轉變,轉化。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觀察,學會欣賞,更要學會反思。有時候,強硬是必要的,但更多時候,商量是必要的,剋制是必要的,退讓和容忍是必要的,在矛盾日益升級,碰撞逐漸尖銳的時刻,我們既要反思於己,更要學會求助於人。這也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在改變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誰能獨立完成一個生命的塑造,我們要學會有目的的藉助我們身邊的資源,去幫助,甚至創造性的幫助孩子完成這樣一次次蛻變和昇華。泰戈爾說: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你所不能實現的,你對孩子的愛和智慧,可以在你最失敗無助的時候,幫你一把。

  2、侷限性和可能性

——人,是目的`還是工具

在父親的鐵腕訓練下,姐妹二人先後進了國家摔跤隊。

作爲全新的生活空間的出現,姐姐感受到種種完全不同的空氣,自由的呼吸出現在姐姐的身邊,姐姐開始嘗試煥然一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世界呈現在她的面前,那種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念頭像種子一樣頑強的生根發芽。

這是一種遲到的自由,也是每個生命必將會來臨和遇到的選擇。

姐姐開始展現生命中另一個全新的自己,學會打扮,學習交往,也學習新的摔跤技能和理念,生命在青春期的蓬勃得到了釋放,河流來到了更寬廣的原野。一切似乎在朝着更美好的可能性的方向發展。

父親的要求,被漸漸拋之腦後。作爲陳舊和過時的一種方式,面臨拋棄和淘汰。

這種生命的自由選擇和釋放,在新的環境裏的生長,和原來的環境、觀念,生活,勢必形成衝突,這種衝突的在影片裏,以一次戲劇性的方式呈現。

回到家鄉的姐姐,開始以國家隊教練所要求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訓練成果。受到了父親嚴厲的批判和反對,最終父女二人在父親的摔跤場上,以一場比賽完成了角色的逆轉,曾經強大的父親被壓在了下面不能動彈,父親的形象轟然坍塌,作爲新生代表的姐姐在父親和家人情緒複雜的注視裏遠去。

很難說這是誰的勝利和失敗,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改變,進步和成長,父親也是,女兒也是,都要承受自己選擇和堅持的代價,作爲父親,面對脫離自己生活世界的女兒,終將要離開自己羽翼漸豐的子女,既有對女兒進步的欣慰,也有爲自己堅持的不被女兒(外界)認可的失落。

對姐姐而言,此刻,全新的世界正在招手,原有的侷限正在打破,新的可能性有着無限前景。父親作爲神的形象(陰影)正在祛昧,打破神像,重塑自我, 生命以它自身的生長走向了新的高度,這是每一個生命都將經歷的心路歷程,也是生命新舊更替,完成轉換必將經歷的歷程。

無法挽留,也不必遺憾。

但是全新的世界,並非就是理想世界。新的世界,也意味着新的挑戰和衝突。

這次衝突,既體現在父親和國家隊教練的訓練理念,競技理解當中,也體現在教練和父親對於運動意義的理解,對於人的意義理解當中。

在教練眼中,姐姐是一名競技運動員,訓練的目的是贏得獎牌,所以一切爲目的讓路,減肥換級別是,比賽改進攻爲防守是,當比賽失利後,教練的安慰也只是:有的人註定是拿不到世界冠軍的。

但在父親的眼中,女兒是他的全部,是他的榮耀和希望,雖然父親的目標也是希望女兒奪冠,爲國爭光。但顯然他更希望自己的女兒能以此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這個艱難的世界上,只有以一種永不言敗的戰鬥精神存在,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強者,弱者放棄希望,而強者永遠在挑戰生活,也挑戰自己。

這有身份的不同,也有關於訓練(教育)理念的區別,更有信念、目的意義的不同。

教練和父親的區別在於,教練看到的,是一個人的侷限性;而父親看到的,是一個人身上還沒發揮出來的可能性。

對於教練而言,姐姐的失敗,無非是某個運動員的失敗,只要訓練,新的更優秀的運動員還會冒出來,還會有人代替她繼續征戰冠軍之路,至於誰能獲得冠軍,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去獲得這個冠軍榮耀。但對於父親而言,冠軍可以有無數個,但女兒只有一個,也許女兒無法獲得這次冠軍,但只要努力奮鬥,永不放棄,夢想就有實現的可能性。即使女兒最終無法獲得冠軍,這種努力和奮鬥,就是一切,作爲一個運動的光榮和夢想,永不言敗的拼搏和永不放棄的戰鬥的精神,顯然更加珍貴。

這是目的論和效果論的分歧所在,也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理解和區別:究竟是把人當作工具,還是目的?如果人只是爲實現某個目標存在,那麼,只有目標是永恆的,人是可以替代的工具。如果人的成長才是最終目的,那麼,所有的訓練比賽,都只是途徑,經由這些經歷和體驗,人努力成爲那個更優秀的自己。

這兩者是如此艱難,以至於我們在種種選擇面前是那樣患得患失,左右爲難進退失據。

  3,作爲尾聲的主題

作爲影片,故事最終的結果是大滿貫,父親贏得了他的戰爭,姐姐獲得了世界冠軍,作爲對立面的妹妹,也同樣獲得了全國冠軍。

這是非常勵志的結局,因爲有現實的原型做基礎,似乎更有說服力。

然而警惕依然存在,且必須存在。

作爲女兒的姐姐,從最初的順從和反抗,衝突和諒解,再到國家隊發現自我,回家鄉挑戰父親權威,再經歷賽場失敗,最後重新在父親指導下認識自我,完成逆襲,這一路的歷程,是生命對自我的尋找和確認的過程。

每個人成長爲一個獨立完整的人,都要經歷一段心理上的“殺父弒母”的過程。這是一個痛苦蛻變的過程,只有經歷過這樣的痛苦蛻變,才能成爲完整獨立的人。榮格說過,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活給別人看,第二次活給自己的。只有當你真正看清自己,活出自己,實現靈魂自由,你才能最終於找到自己。

作爲逆轉成功的父親,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同樣面臨深刻的反思,在和女兒激烈的衝突中,在女兒挑戰自己,獨自迴歸國家隊後情緒複雜的注視,之後獨自在摔跤場上的長久久靜坐中我們能感受到父親這種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改變。

在成長過程中,成人的智慧、經驗和引導可能是陽光雨露,也可能是陰霾風暴,需要有清醒的審慎的反思,成人必須意識到:生命的自由選擇是與生俱來的權利,每個生命都需要獨自經歷漫長的時光去尋找自我,發現自我並完成自我,這是生命本身的意願和選擇,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

正是因爲一個人的成長,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所以生命才這樣令人驚喜又令人迷戀,就像鮑勃·迪倫說得那樣:“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稱作是男子漢?一隻白鴿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灘上,這答案在隨風飄蕩。”

但願每一個父母,都能讓自己那隻心愛的白鴿飛翔在沙灘上,也讓這尋找答案的問號,長久飄蕩在你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