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6篇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快來了,大家是否想了解一下中秋節的散文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關於中秋節的散文6篇,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6篇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1

時間如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裏,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的月餅,瀰漫着濃濃的中秋味。嘗試着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嚮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着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託人從城裏購買些紅曲、薑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後背回家曬乾了,或者在院牆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乾糧饃饃,必須有燒竈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製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乾麪,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麪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麪,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鬆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孃、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着,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麪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麪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塗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薑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麪;最後緊緊地捲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擀成剛纔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纔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後,如法炮製,擀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捲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後擀一個薄如紙的麪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擡到籠屜裏,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竈臺上的那口大鐵鍋裏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乾淨的碎布片或其它什麼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幹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爲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後,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製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麪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乾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後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裏,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着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裏供奉上自家收穫的水果或別的什麼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2

時間如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裏,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的月餅,瀰漫着濃濃的中秋味。嘗試着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嚮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着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託人從城裏購買些紅曲、薑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後背回家曬乾了,或者在院牆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乾糧饃饃,必須有燒竈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製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乾麪,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麪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麪,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鬆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孃、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着,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麪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麪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塗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薑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麪;最後緊緊地捲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擀成剛纔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纔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後,如法炮製,擀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捲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後擀一個薄如紙的麪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擡到籠屜裏,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竈臺上的那口大鐵鍋裏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乾淨的碎布片或其它什麼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幹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爲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後,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製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麪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乾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後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裏,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着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裏供奉上自家收穫的水果或別的什麼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今天是中秋節,透過窗戶,我看見月亮從樓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樓頂時,似乎膽大了,一下子跳了出來,頓時,月光灑滿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鵑花的葉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見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彷彿看見了正在砍桂花樹的吳剛,美麗動人的嫦娥,活潑可愛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賽詩的事,便請了媽媽做裁判,並給爸爸講了比賽規則:每人只能說帶有‘月’字的詩,誰接不上就算誰輸。

比賽正式開始了。我一馬當先:“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媽媽說:“不行,這首詩太簡單,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爸爸說:“你只會背這種短詩,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完,我還挑戰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會,還是一個字也沒吐出,我得意極了,和媽媽一起數:“5、4、3、2、1,時間到。”“天舒贏了。”媽媽宣佈。我高興的蹦起來,擡頭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彷彿在衝我笑,祝賀我取得勝利。

下一次中秋節賞月時,一定還要來一次賽詩大會,我也一定要保持冠軍這個稱號!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3

中秋節的月亮代表着團圓,代表着溫暖。那皎潔的月光撒在大地上,世界也是溫暖的。

當我躺在我的牀上的時候,眼睛無意的朝窗外一瞥,看見了月亮。我走過去拉開窗簾,回到牀上。皎潔的月光撒在我的牀上和地板上,我呆呆的看着它。它是那麼的圓,那麼的白,那麼的美。有了它在,其他的雲彩,除了暗淡,還是暗淡。

我還是暗暗的看着它。

此時此刻,有多少人在望着這輪完美無缺的月亮。此時此刻,有多少人披着這皎潔的月光。此時此刻,有多少人在體會着和家人團圓的溫暖。此時此刻,卻有多少人在他鄉流淚……

月圓,而人卻不圓。

想想地震災區的孩子們吧,他們有的失去媽媽,有的失去爸爸,有的甚至失去了所有親人;想想工人們在工作的第一線上面,他們頂着月亮工作,卻見不到自己的家人;想想孤兒院的孤兒吧,他們沒有父母,沒有家人,只能擡起腦袋,望着那代表着團圓的月亮;再想想臺灣,想想祖國,臺灣始終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而祖國也有一塊肉沒有回來,那中國頭上共同的月亮,缺了一塊。月亮,不是完整的。

一朵朵雲彩飄了過去,遮住了月亮。

看看月亮,才知道有許多人無法享受到這溫暖;看看月亮,才知道團圓是多麼的重要;看看月亮,才知道我現在是多麼的幸福。

我迷茫中看見月亮上面有幾處黑點,我相信那是給所有不能和家人團圓的人的位置。皎潔的月亮周圍散發出來一層暗暗的霧,若隱若現,我相信那是用溫暖做成的,來包裹着月亮。

我想象着天上的每一朵雲彩就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雲彩都圍着月亮,而我們也擁抱着月亮。離它遠一點的就是沒有親人、回不了家的人們,他們雖然都非常渴望着月亮,但是上帝還是給他們和月亮之間隔上了一層霧。而我們,就是月亮周圍的一朵雲彩,在月亮那溫暖的懷抱裏,體會着家人的溫馨。

月亮從雲彩裏出來了,那皎潔的月光又一次的照在我的牀上。

我閉上了眼。我能感覺得到那月光正撒在我的眉毛上、眼上、和臉上。我依舊閉着眼,體會那月光給我帶來的溫暖和舒適。我不得不又想起有好多人不能體會到這麼美的溫暖,有好多人不能體會到這麼美的溫馨……

我睜開了我的眼睛,在我胡思亂想的時候,外面的燈光不知不覺的熄滅了,只剩下天空中那輪明月。

此時此刻,許多人都做着團圓的美夢入睡了,許多人都帶着團圓的微笑入睡了,許多人都披着團圓的月光入睡了。而我,還是在這兒呆呆的望着那輪月亮……

晚安,月亮。晚安,家人。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4

時間如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裏,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的月餅,瀰漫着濃濃的中秋味。嘗試着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嚮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着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託人從城裏購買些紅曲、薑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後背回家曬乾了,或者在院牆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乾糧饃饃,必須有燒竈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製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乾麪,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麪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麪,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鬆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孃、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孝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着,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麪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麪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塗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薑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麪;最後緊緊地捲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擀成剛纔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纔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後,如法炮製,擀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捲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後擀一個薄如紙的麪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擡到籠屜裏,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竈臺上的那口大鐵鍋裏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乾淨的碎布片或其它什麼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幹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爲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後,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製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麪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乾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後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裏,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着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裏供奉上自家收穫的水果或別的什麼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每當這時,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三五成羣,悄悄地溜進鄰家院子,偷偷地掰一小塊月餅,或拿一串葡萄或揣一個蘋果梨什麼的,嘻笑着又去別家偷窺、伺機行動。這不是小偷行爲,這是風俗習慣,大人們誰也不會認真、也不會責怪,有的甚至知道孩子們來了,故意躲避進屋子,給孩子們創造機會。

想起那種過節的無限樂趣,卻是真的很懷念那種窮苦而無憂無慮的日子,懷念那種溫馨濃郁的節日氣氛,懷念那揉搓在節日裏的親情和歡樂……也許,懷念少小生活是因爲人已老去的表現吧!

如今,日子真的很好很好了,月餅真的很多很好很豐富了,可是,節日的氣氛卻越來越淡漠了。吃月餅更是節日裏靠邊站的點綴,而家鄉那種蒸月餅過中秋的濃郁氛圍恐怕早已一去不返了,家鄉的大鍋月餅早已被城裏形形色色的科技小月餅包圍了。擠進城市鋼筋水泥森林的眼睛,已不太容易看到澄澈如水的月光了,怎不令人倍情思?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5

中秋佳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想除了初夕以外只有中秋節那天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吧,中秋佳節,人月兩團圓這是一美事。對小孩自來所說,最有趣味的莫過於晚上的“賞月”會。

在溶溶的月色下,在花園的葡萄架下放一些桌椅,擺滿各種應節食品、月餅芋頭、栗子、田螺、水果等等,豐富極了。輕霜初降,月光如銀,涼風習習。爸爸和叔叔在閒談,或者下一盤棋,……;小孩子呢,在花園裏飛,留學生下一條條光豔的彩流,那是他們手裏提着的燈籠。有傳統的紙紮,上面着各種圖案和人物,還有姿勢各異的卡通燈籠,五花八門的。經過桌子時往往抓一個田螺或栗子,隨即飄開,留下純摯的歡笑聲。還有水塘裏的蛙聲,匯成一片……

月亮越爬越高,快到半空中的時候,媽媽的祭月工程也完成了。一陳噼噼啪啪之後,大家都圍了過來開端品嚐食品。邊吃邊談,談工作,談學,還有鄉間事。

談着,談着。忽然間,不知是誰喊道:看多圓多亮的月亮!月光如水銀瀉地般,潔白無瑕。就像披着婚紗的新娘在半空中散步,露出甜蜜的微笑!映照在村前的池塘上,微波的青煙,忽明忽暗地閃動的燭火,增加了幾分神祕。

月色、輕霜、歡笑聲……

清新怡人,安靜和諧,充滿歡樂、祥和的晚上!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了多少美好的詞句,詩文來形容她,藉以表達美好的願望和衷心的祝賀!

富饒,是窮怕了的中國人最的願望。改革開放,國民走上了富饒的道路。卻碾了我的中秋明月夢。

公路伸到了樹過,工廠越建越多,樹木越來越少,水塘被填平了,蛙兒,昆蟲等都無奈地搬走了,機器的轟鳴替代了蛙蟲的鳴唱,漫天塵土“驅散”了清新的霜露。強勁的秋風送來的不是花草香蘊,而是各種難聞的惡臭鋼鐵廠、輪胎廠、化工廠、水泥廠、陶瓷廠……晝夜不停。兒時的景物茫然無存。

我再也看不到那美景,再也聽不到那精美的天籟琴音。看到的只是高大廠房猙獰的暗影似張開的血盆大口,聽到的卻是單調、乏味,甚至令人討厭的機器聲,聞到的是陣陣令人作嘔的惡臭。煙窗裏吐出的煙霧,汽車駛濺起的塵土,漫天蓋地,灑在我們的身上,鑽入我們的鼻子,眼睛、耳孔,渾身高低,裏裏外外都是塵土。在戶外多站一會兒都難受,莫說要露天賞月了,只能從窗口裏窺測月亮姑娘真容。

不知何時,月亮姑娘也變成了阿拉伯姑娘,披上厚厚的面紗,再也看不到她皎潔的面容。或許是因爲受不了難聞的氣味,掩面而行。

滿桌的東西,一家的親人,滿屋的熱烈,卻沒月可賞!我是多麼悼念童年的中秋,兒時的美景。多渴能再聽到親切的蛙聲。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太大的處所,不需要華麗的擺設……

我只要一片藍天,一個月朗風清的夜晚。

我想,有着類似經歷的人都會渴望,渴望“可續發展”的春風,吹散罩在我們頭上的煙塵,吹走那難聞的惡臭,使工廠,家園掩成畫,讓蛙蟲共鳴和唱。

讓我們共享一輪明月,共建幸福生活。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個中秋我的愛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污濁的煙雲遮住了我的眼睛,我找不到月圓的時間和位置

  關於中秋節的散文6

中秋之日,颱風莫蘭蒂來了,烏雲遮蓋着四野,大雨在不停地下着。風起處,門前的樹枝在搖晃,片片落葉翻飛着,打着旋兒的四處飄舞,好像雨中的花傘映襯着雨點的光澤,給中秋佳節增添了一道風景。是啊!今年的中秋,她以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美妙的暢想。

今夜,窗外下起了大雨。一家人吃過晚飯就各自打道回房了,家裏就剩下餐桌上擺放整齊的幾種月餅和琳琅滿目的水果。家裏好靜,只有牆上的時鐘嘎達嘎達地響着,時間好像是凝固了。思緒象雨水一樣流淌,八月十五雲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燈,看來明年的元宵節也不會有太好的天氣了。

如果有一輪明月掛在天空,就可以同老婆出去走走,賞賞月,該有多好。可是今夜的大雨,稀稀瀝瀝的下個不停,根本找不到月亮的影子。我起身,慢慢地走到陽臺,看見窗外是一片傘的世界,人們一個接着一個地走在雨水瀰漫的馬路上,彷彿是一張張霧裏水簾,順着光滑的油布表層,滴答滴答地滑落。我好像想起了什麼?哦!是過去,是小的時候……。

我從小生活在礦山,記得有一年的中秋節,我和妹妹回到鄉下老家,陰雨天氣。那時老家沒有電,只有一盞小油燈,外婆每天晚上彎着腰,一隻手撐着燈,另一隻粗糙的手遮在燈火前,做着白天沒有做完的事,我和妹妹那時還沒有到上學的年齡。總愛蹦蹦跳跳地跟在外婆屁股後邊跑來跑去,不是離不開外婆,是太喜歡那盞油燈,太喜歡那束燈光了。

外婆和母親在燈前做着鞋子,縫補衣服,我和妹妹寸步不離的靠在她們身邊,總是搶着她們做針線活的那把剪子,時時剪掉煤油燈燈芯上燒燬的那一截。經常遭到母親的呵斥;“離遠點! 針扎着 !”第二天早晨起來鼻孔是黑乎乎的。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離開了父母,作爲他們的兒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兒女,作爲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世事變遷,人們心裏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爲了學業、爲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會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爲了不同的理想,也會各奔西東。雖人隔千里,卻息息相通,不管走到哪裏,只要有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會知道彼此之間的安好。

窗外的雨一刻不停的下着,我隔窗相望,找不到月亮,只是偶爾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看到窗外的幾顆老樟樹,在雨夜的寒風中瑟瑟發抖,隨風搖曳。好像在中秋之夜相互問候,相互擁抱。我凝神的看着它們,似乎聽到了它們的交談。

雨,還在下着,牆上的掛鐘渾厚的敲了八下,思緒被鐘聲打斷,我隨手拿起一把雨傘,輕輕的推開門,去感受沒有月亮的雨夜中秋。我渴望美好,渴望光明,就如行走在迷茫的黑夜,渴望有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月呀,您就像一盞燈,點燃每個迷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