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荷花,在秋水潭旁的暢想散文

荷花,在秋水潭旁的暢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黃山湖的秋水潭遍植荷花,雖然規模不算太大,但畢竟離得近,隨時隨地可以騎輛自行車乘路公交車去散個步賞個花,所以每年的荷花季,還是不容錯過的。

荷花,在秋水潭旁的暢想散文

而今荷花開得並不算好,但是我的期望也從來不高。沿着河的木棧道,偶爾與幾朵荷花來個近距離的接觸,就能消暑減乏,心滿意足。坐在聖堤的長椅上,湖風習習,可以盡情俯瞰整片秋水潭,四周荷葉田田,紅粉豔紅霜白點綴在一片碧波之中。風吹過潭,淡淡的荷香縈繞在鼻尖,沁人心脾。

若是看得倦了,審美疲勞了,還可以轉個方向,黃山湖水上舞臺附近也栽培着一片荷花,如今盛開的多是白荷。

對於國人來說,荷花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花朵了,但恐怕很少人會知道,荷花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名花之一。

在距今一億三千多萬年前,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惡劣的氣候,頻發的災害,大自然的考驗讓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留下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繼續在地球上生存,荷花就是經受住考驗的植物之一。

幾千年以前,原始人類就發現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可以食用。當時的人類爲了生存的需要,定居在河岸湖畔或者沼澤地帶,這些地方就是野生荷花的主要分佈區域。於是,人與荷花的關係,便日漸親密起來。

周書》曾有記載:“魚成龍,藪澤竭;藪澤竭,則採蓮掘藕。”古代說到蓮花,指的往往就是荷花,比如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其實就是讚美的荷花。“採蓮掘藕”,說明周代的先民,已經知道蓮藕可以食用。

及至春秋時代,人們對荷的認識更加細緻完整,在《爾雅》中就有記栽,當時的人們把荷的'各個部分都起了專門的名字,連荷花中心與荷梗相連接的部分,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荷蒂”。可見,荷花大約是被最早研究的植物之一了。

把荷花作爲觀賞植物而引至池塘裏栽培,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73年。范蠡把千嬌百媚的頂級美女西施獻給戰勝國的吳王,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吳王夫差自然是把西施放到心尖尖上的。他爲西施修築了玩花池,賞的玩的,便是荷花。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詠荷的詩篇,例如《國風?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蓮”、“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所以謂“荷、蓮、菡萏”指的都是荷花,之所以出現三個名字,大約是爲了詩歌的形式,每句略有差異,讀起來纔會稍有變化,其實每一句說的都是蒲草與荷花。雖然詩歌最終的落點是“有美一人”,其實此詩是主人公思戀心上人的情歌。但主人公看到蒲與荷,聯想到自己的心上人,至少是認可蒲與荷之美的。

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也喜愛荷花,在他的筆下,荷就是高華的君子。他在《離騷》裏“集芙蓉爲裳”,以荷爲衣;在《楚辭?九歌》裏“乘水車兮荷蓋”,出行的工具也有荷;而《湘夫人》更是“築室兮水中,茸之以荷蓋”,乾脆把家築在水中,以荷葉爲蓋了。

到了魏晉以後,隨着佛教傳入中原,荷花就滲入了佛教的意蘊。相傳婆羅門教的大梵天是坐在蓮花(即荷花)上出生的,雖然現實世界是一片污泥,但佛教可以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脫俗,達到清靜無礙的境界,這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徵十分相似,於是荷花就被捧上了神壇。

及至北宋周敦頤《愛蓮說》出,更把荷花奉爲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高的評價,無怪乎此後人們對於荷花益加喜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