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農民心中的寶貝散文

農民心中的寶貝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一片火紅火紅的紅高粱,大大的穗子,飽滿的籽粒,在秋風的搖拽中,輕輕搖擺,低頭含羞。在太陽光的眏照下,綻放着流光溢彩,眏紅了半邊天,給秋天增添了一抹絢麗美景,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那些經年往事兒。

農民心中的寶貝散文

——題記

高粱在我們家鄉稱爲檮黍,算不上主產糧食,但由於高粱根系龐大,像一隻魔爪,緊緊地抓住土地,容易吸收周邊的營養和水分,比較適合生長在貧瘠的土地,是旱澇保收的高產作物,尤其在那個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的年代,高粱渾身上下都是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貝,所以每年都要騰出適當的土地來種植高粱。

高粱的播種時間一般都在農曆四月底到五月初,農民們用耬把高粱種子耩到地裏,兩三天小苗兒便破土而出,待小苗兒長到一乍多高的時候,開始間苗兒,把瘦弱的小苗兒拔掉,留下粗壯的苗子,然後進行除草鬆土,聽老人們說,鬆完土以後的小苗兒等於伸了個大懶腰,只等一場透雨,高粱苗兒開始瘋長,在寂靜的夜晚,站在田間地頭,能聽到滿地高粱拔節的吱呀聲。

高粱長到一人多高,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隨着輕風搖曳,泛起層層波浪,高粱葉子隨風飄舞,相互摩擦,發出唰唰唰的響聲,好像無人指揮的樂隊,再仔細看,每一棵高粱稍上鼓出一個長長圓圓的包包兒,一夜之間,那嫩綠的穗子就從包衣中竄了出。到了這時候,農民們不需要再做田間管理,男女老少開始大量的割草,把青草漚在大水坑裏,積攢綠色的農家肥料。

我們農村的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那麼享福,每逢暑假都要參加到積肥的大軍中,割草的時候特別喜歡在高粱地裏穿梭,那裏沒有太陽暴曬,一邊割草,一邊嬉戲打鬧,有時候還在高粱地裏學唱戲,鬼哭狼嚎的胡喊一陣子,就像大人們常說的,檮黍(高粱)棵裏喊亂壇,聽着瘮人。偶爾還能碰上一些野甜瓜和野西瓜,不管熟不熟就摘下來,用拳頭子一打幾牙子,一個人搶一塊兒,啃的滿臉都是瓜瓤子。有時候碰見一棵麻包,拖了很多秧子,節了很多麻包蛋兒,有的已經長熟了,黃澄澄的,象圓溜溜的金蛋子,看誰搶的快,搶的多,甚至爲了搶最熟的麻包蛋兒,幾個人頭碰在一起,每人頭上多了包,疼得眼淚絲絲的,一邊揉着頭,一邊往嘴裏填着麻包。麻包蛋兒味道很香,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是小孩兒們的最愛,但吃多了會放老犍(打擺子),我們把黃的摘下來吃了,把青的摘摘拿回家當玩具,大家沒事的時候抓子兒,滾蛋子玩兒,看誰贏的最多。到了中午時分,每個人的羅頭都割滿了草,再搉一根高粱杆兒吃,又甜又解渴。農村孩子皮實,每個人的胳膊和臉上,被高粱葉子拉的大小的血印兒,被汗水侵的嗞喇喇的疼,也從不叫苦。

進入秋天,高粱的果實慢慢充盈了粒囊,直到籽粒飽滿顆顆外露,如串串珍珠,在秋陽的強射下,開始由青變白,由白變成紅色。

在高粱穗子變紅以後,在油嫩碧綠的葉子眏託下,好象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婦女們開始去高粱地裏,採摘高粱葉子,把長在高粱杆兒中間的,又肥又大,象龍舌一樣的葉子,從上往下拽下來,把光面朝上,達成一摞兒一摞兒的,握成橢圓形的圈兒,把兩頭兒繒在一起,綁成一嘟嚕一嘟嚕的,掛在樹下曬乾,這是供一家人一年蒸饅頭鋪篦子用的。

到了高粱成熟的時候,火紅的高粱穗子,籽粒飽滿,好象串串紅色的珍珠,深深地垂下了頭,在微微秋風中,向着辛勤勞動的人們點頭微笑。

在農村,最累的農活兒,莫過於砍高粱,(我們叫砍檮黍)每到高粱快該收穫的時候,那些青年的壯勞動力們,早已卯足了勁頭兒,把自己的角錛兒(砍檮黍的一種工具)磨得鋥光鋒利,到了收割那天,一個個手握着角錛兒的把柄,在高粱地頭,一人把幾行,一字排開,噴噴噴,先往手心裏吐點吐沫,能牢固的挪緊手把,不至於手上磨泡,攢攢勁頭兒,只聽咔嚓咔嚓的一片聲響,頃刻間,一株株的高粱都應聲倒在勞力們的懷中,然後一鋪鋪的放在了地上,那一張張被高粱眏紅的臉上,揮汗如雨。砍累了,坐在高粱鋪上,掏出各自的旱菸袋,吧嗒吧嗒的吸幾鍋兒打打氣兒。

婦女們每人手裏拿着一把釺刀,緊跟其後,蹲在地上,嚓嚓嚓的,把高粱杆肢解三節兒,高粱穗子放在一起,梃子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兒一捆兒的,只剩下光禿禿的高粱杆兒靜靜的躺在地上。

高粱砍完了以後,留下滿地的高粱根兒,高粱的根兒很大,肢體堅硬,是最好的燒鍋柴火,我們這些孩子們每天趁着下午放學的時候,擓着羅頭,揹着兩齒的鷹抓,去地裏刨高粱根兒,不一會的功夫大家都滿載而歸。

高粱是一種粗糧,磨成面呈灰白色,吃着甘甜而澀,如果單吃高粱面,一兩頓可以,時間久了會澀腸,拉不下來大便,在那些糧食短缺的年代,人們想辦法把高粱面和別的麪粉搭配着吃,和白麪摻在一起可以擀麪條兒、做面魚兒、面卷兒、煎餅,還可以蒸成胡裏頭饅頭兒,吃着甜甜的,沙愣愣的,很好吃,如果一層白麪,一層高粱面,捲起來蒸成花捲饃,把面卷卷成以後,用筷子在面卷兒中間咯一道印兒,再反過來切成小饃劑兒,蒸出來的花捲兒饃,就像盛開的菊花一樣,好看又好吃。爲了讓高粱面變得好吃,聰明的農家婦女總會利用各自的智慧,變着招數把粗糙的高梁面,做成多樣的美味食品。

高粱除了食用之外,還可以製成澱粉、糖類、醋類,特別是高粱釀出的酒,如瓊漿玉液,有親戚朋友來到,打上一壺美酒,推杯換盞,飲一杯滿口生香,回味悠長,能讓人帶着幻覺飄飄欲仙。每年農民們除了留下自己吃的,多餘的都賣給了當地的酒廠

在每年的秋收大忙之後,已經進入了初冬,農民們種完了冬小麥,進行田間管理之後,開始一年一度的貓冬時間,人們拿出各自的聰明才智,在高粱杆上做文章,施展自己的才華,做出這樣那樣的家庭必需品。首先是每家每戶,挑選上好的高粱杆兒,批成鑖子,編成大大小小的席子,放到來年夏天鋪。然後把一般的高粱杆兒織成薄,籠紅薯乾兒用,每年每戶人家都會籠上幾籠子的紅薯乾兒,那是一年的主糧。

農村人差不多的家庭,都是用土坯壘的牀,用高粱杆兒,把薄織的寬寬的,一疊幾摺子,鋪在上邊,然後再鋪上一個草苫子,又硬實又軟和。特別是誰家要娶媳婦,一定要把高粱杆的皮子全部剝掉,露出白亮亮的軀幹,把麻繩染成紅色的,織一個乾淨漂亮的新薄,和紅麻繩織成的麥杆兒新苫子,鋪在新娘子的牀上,象徵着喜慶。農民們修繕房子的時候,把織成薄蓋在房子頂上當裏子用,糊上捻子(摻麥秸的泥)泥巴,上邊繕上黃背草或茅草或麥秸。一座嶄新的房子就成了一家人的避風港灣。

農民們每家的門前都有一個小菜園子,爲了防止牲口禍害菜苗兒,人們把高粱杆兒截成段兒,給菜園子柵上籬笆牆,隔成胡椒眼兒狀的菱形格子,又結實又好看。最後剩下來的有蟲子的或者彎彎曲曲的高粱杆兒,纔可以燒鍋用。

高粱身上最精細的部分,是上稍的那一節,我們就叫它梃子,梃子有非常廣泛的用處,可以用來編織連帽,那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首先得把梃子劈開,用普通的刀背兒粗略的把梃子瓤刮掉,然後再用非常鋒利的刀片兒,在平整的桌面上,弼着刀兒刮成菲薄菲薄的,把篾子劈的很細,編織出來的連帽呈錐形,有的還編些對稱的凌型或者四方形的圖案,精緻細膩,也有的人手頭拙笨一些,不講究樣子,粗略的編一編,能戴就行,連帽下邊,按頭型的大小,編一個圓圓的小帽圈兒,晴天遮陽,雨天避雨。除了自己戴的,還可以拿到街上換些零錢補貼家用。特別是給小女孩兒編的小連帽兒,帽尖上綴些五顏六色的纓子,小女孩戴上,那就別提有多神氣和驕傲了。

梃子還可以紮成各式各樣的籠子,有方的,有圓的`,有高的,有矮的,大籠子可以盛乾紅薯葉和芝麻葉,小籠子是給小孩兒玩兒。記得小時候,每個小女孩兒都有一個小籠子,有正方形,有長方形,挽上四個花線墜兒,綴在四個角兒上,漂亮極了,沒事兒的時候,大家拎着小籠子,比比誰的好看,那些小男孩兒們,則是逮兩隻呦子或者蟋蟀放裏邊,從早到晚,看它們打架,聽着那吱吱的唱歌聲,很是愜意。

梃子最大的用場就是納鍋拍,那個時代不像現在,人們都用鋼精鍋兒,高級砂鍋,都是自帶鍋蓋兒和篦子,那時的農民們用的都是鐵鍋,沒有賣鍋蓋兒的,只能用梃子納成的鍋拍子,集市上有賣專門納鍋拍用的大鋼針。

納鍋拍之前,人們首先是把梃子篩選一下,把粗的,中粗的,細的分成幾種,粗的做大鍋拍子用結實,細的納小鍋拍子用,先用細一點兒鋼針和線繩子,把梃子串成片兒,然後把串成的片兒,一橫一豎兩個摞在一起,用大鋼針和粗線繩子,納的結結實實,按照鍋的口面大小,截成圓形。每年每家都要納很多,有大鍋拍兒,小鍋拍兒,水缸拍子,各樣的麪缸,面盆都需要用拍子蓋着,還有留着逢年過節放餃子的,放食品的。還要做一些蒸饃用的大小花眼篦子,蒸饃時扣鍋用的鍋帽頂等等。特別是鍋拍子,每天要做三頓飯,拍子經常被哈氣薰的溼淋淋的,壞的很快,每年一口鍋都要換上一兩個,那些蓋麪缸拍子,總是被老鼠咬的窟窟窿窿的,需要換新的。

心靈手巧的婦女們,利用梃子做出各種的菜籃子,面籃子,各式各樣的針線筐子,小花布羅兒,圓的,方的,多棱兒型的,可以盛水果兒,盛饅頭,和一些熟食品,就連掛在織布機上小籠符藍兒,也做的有模有樣精緻漂亮!

最後剩下那些被抽出梃子的殼兒,我們叫蜀黍(高粱)褲兒,婦女們把它放在水裏輕輕的侵泡一下,編織成圓圓大大的草鋪攤兒,放在紡花車兒懷裏,紡花的時候盤腿而坐,既暖和又隔潮氣。

每年收完高粱以後,人們都會釺一些帶梃子的高粱穗子,不用石磙碾壓,用手摔摔,或者用棒槌輕輕的捶一錘,揉搓揉搓,這樣高粱穗子不至於被損壞,然後把高粱穗子紮成長把條帚和刷子,笤帚用來掃地,刷子用來刷鍋刷碗兒,掃面案兒麪缸,清洗鍋臺等。呵呵!高粱渾身上下的每一個部位,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被人們稱之爲寶貝。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如今人們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各種物質應有齊全,就連農民們也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樓兒,鋪上地毯或高級地板,睡上了舒服的席夢思,有了各種各樣高檔的竹蓆,家家戶戶都裝上了空調,冬暖夏涼,屋裏擺滿了沙發和高檔傢俱,做飯用着燃氣,電飯煲和各樣電氣化炊具,再不用發愁燒鍋做飯,煙熏火燎淚漣漣。拖地有拖把,再也不用高粱穗子扎笤帚和刷子,刷碗掃地了,也不用高粱杆兒織薄,鋪那土坯牀,更不用高粱杆兒織成薄蓋茅草房,編織粗狂的席子,也不再費好大的力氣納鍋拍了。紡花車早已成了歷史的文物,婦女們再也不用蜀黍褲兒編織草鋪攤兒,坐在上邊紡線了。那些曾被農民視爲寶貝的高粱稈兒,已經成爲了垃圾,被無情的燃燒在地裏。

時代變了,一切都變了,這些年來,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在高檔酒店和超市裏,那些高粱面饅頭,倒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香餑餑,成了人們喜歡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