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和二十四孝的敘事散文

我和二十四孝的敘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此生中,不知道該如何記述我的父母,或許他們平淡、普通的人生中所有的波瀾都是生命中細小的浪花,在拍打着時間淺淺的海岸之後,迅速散去。或許這是完整的生命歷程,每個生命都有太多的坎坷,每個人都經歷過悲歡離合。而對於我而言,決心寫《二十四孝》的時候,是在寫《蒲伋詩境》和《蒲伋詞話》的時候,爲了思想和心靈。而《二十四孝》一個目的就是將它獻給給予我生命的父母。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愛真的有無私的話,那就是父母的愛,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對愛的回報的話,那就是子女的孝。

我和二十四孝的敘事散文

無數次我會捫心自問,也會懺悔自責,或許是因爲父母的命運與我緊緊聯繫在一起,而我總在人生和自我的世界中迷失。或許我總自認爲在努力地生活和生存着,併爲我的家庭奉獻着生命,但是我能夠給予父母的卻總是有限或者少得可憐,或許我已經盡力而爲,但知道這遠遠不夠,基於此,基於對世界至孝和至仁的崇敬,於是策劃並著作了《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每個故事的背景、人物、事件各不相同,但都蘊含了一個“孝”的實質。爲此我查閱了許多資料,不斷揣測人物在故事中的心靈和思想,爲此苦惱過,困頓過,也素手無策過。後來想想爲什麼“不得法”,原因或許就是我還不是“至孝”的人,所以惶恐不已。開始擔心自己如果寫不好會玷污了這些故事。

其實,在寫作之初,我的心是忐忑的,擔心自己的認知和學識以及思想無法能夠將它書寫的更加正確,詞句表達的更加準確,並且注入真情實感,注入我的思想以及我的生命。我用它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以及抒發心中對他們的孝。同時用它來表達對世界至孝的尊重之情。我相信一個有孝心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當我用心感受它美好的時候,我想此刻我的心與世界是想通的。

不知何時,再一次與父母的對話,似乎少了許多親切多了許多隔膜,我不知道造成這些的原因。或許僅僅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對世界認知的改變,眼中的父母仍舊沒有太多的變化,僅僅是更加垂老,他們的思維已經與自己沒有太多的交集。包括他們的談話內容,包括他們涉及的人名以及圍繞着這些人發生的故事。

當我意識到這些隔膜的時候,會感到某種悲哀,這是最親近的父母,竟然有這樣的隔膜,似乎存在與兩個不同的世界,人物事件沒有太多的交集。這或許是父母爲之驕傲和欣慰的吧,他們終於使自己的後代脫離了自己生活的世界,那是一個苦和貧窮的生活狀態。當我從他們的世界走出的時候,竟然發現再也走不回去。顯然我即使沒有被完全的忘記,但也已經不再屬於那種生活。

這時候,我的心忽然空了許多,因爲這些年父母付出已經太多,如果目的僅僅是這些隔膜的話未免太令人心寒。當然這些年父母一直在我的身邊,陪同我度過了人生的低谷,就像我當年陪同他們走過生命的苦難一樣。我想在某些問題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因爲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的生活或許就是他們的一種反覆,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必須經歷的一種過程。

當在談論《二十四孝》的時候,我的心是惶恐的,因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故事本身的結構已經不再重要,它的真正神髓是在精神上,而這些卻又是難以把控的。當我決心要寫的時候,並沒有將他們的故事和命運寫進去,甚至也不願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在其中。而是想將它層層剖析出來,其中的甘苦與隱喻的內涵則自然顯現出來。

在討論《二十四孝》的時候,他們不認爲這是寫給他們的,或許他們本身對這件事有着更加透徹的感悟。當然這不是讓整個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或者更加富有哲理和內涵,而是將它徹底奉獻給那些富有孝心的兒孫和富有仁愛的父母。因爲家庭就是這樣的一種組合,只有家庭的完整與和睦,纔是《二十四孝》的真諦所在。

人們常說:百善孝爲先。“孝”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極力推崇的思想,尤其是在中國。中國的孝文化是千百年不斷傳承的,從《二十四孝》的故事年代就可以看出來。孝讓我們學會尊重父母長輩,尊重這個世界。如果人的愛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突然涌動的話,人的孝則是看到父母忽然蒼老的時候由衷的、莫名的、複雜的情感。是的,他們的蒼老在一個瞬間,當我們感覺到的時候,會有種黯然神傷。“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都是對“孝”真實的寫照,而在人間,能夠做到的有多少?

當然,我也曾自私地想將它完全奉獻給父母,因爲自出生的那一刻,時至今日我沒有爲他們奉獻過什麼,而他們則爲了這個家庭奉獻過太多,包括汗水和眼淚,甚至心血,甚至生命。所以我常常陷入這樣的恐慌之中,因爲我知道能夠得來今天的一切,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清苦地活着,已經是莫大的恩賜,已經是難能可貴。而使我恐慌的原因則是,我沒有爲他們奉獻過什麼。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家庭是貧窮的,因爲貧窮讓我懂得飢餓的含義,也知道真正的飢餓是什麼,這也是爲什麼在《百里負米》中會有這樣的對白。當一個家庭被烙上飢餓烙印的時候,作爲這個家庭的父母會有多少嘆息面對呱呱墜地的嬰孩。生活就是這樣,也只有最真實的生活讓人懂得感知人生,也懂得感恩。

我知道的,那時的夜空裏還是繁星點點。當我在牆上畫上星星的時候,從來沒想過星星與我的距離到底多遠,那時如果知道星星距離我足夠遙遠,我將爲我的一雙眼感到驕傲。或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它要我看清這些星星。

童年的記憶裏最深刻的就是母親的眼睛,那時候母親的眼睛是患病的,而且是持續的許多年。據後來講可能是因爲過於貧窮體內缺少營養,而且勞動十分繁重造成的。眼睛患病之後也沒有太好的醫療條件,最重要的是沒什麼錢治病,於是眼病就一直拖着。(這也是我看到二十四孝中關於瞽叟和郯子鹿乳奉親的故事後,決心已定要將二十四孝寫出來的原因之一)

我的父親聽力不好(後來體檢檢測出鼓膜穿孔,就是傳統意義上說的耳聾,只不過還有聽力,這需要講話的人要大聲說才能聽清),由於耳聾許多職業父親是不能做的,當然那時候農村沒有職業這麼一說,大家都是靠4畝地活着。但是這終究會影響生活和勞動的,所以父親也沒有太多的朋友,貧窮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因爲家裏面窮沒有人願意給我們交往,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錢拉扯一些社會關係。當然鄉里人情禮節上面父親從來沒有拉下過。

那時的農村,貧窮而且患有眼疾的人和家庭是悲哀的。特別是得不到及時治療,滋味更加難受。生活或許就是這樣,在時間的順延中讓人懂得許多,也要付出許多。在童年的記憶中在家中經常見到的就是紅黴素眼藥水和氯黴素眼藥膏,還有更多其他的藥物。當然這些都是廉價的,效果也甚微(後來想想這些藥是不是根本就不對症)。

每當農忙的時候,母親都要帶上眼鏡,有時候還要帶上護眼的繃帶,這些或都成爲別人嘲笑的方式。那時候我知道當你真正“快要爬不起來的時候”,沒有誰會同情你,更多的是看着你如何倒下,以及如何迅速死去並腐爛。那時的感覺我後來也有同感,只不過心中已經釋然了。

爲此母親常常流淚,但是眼睛的疾病又不能流淚,只能傷心了。聽母親講那時候家裏有時候一個月沒有一滴油,那雙眼睛都是“焅”壞了,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但是沒有錢治病,也沒有錢買一些營養品,甚至沒有水果,有時候就這樣耗着。(我好像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還不知道香蕉是什麼)

父親由於聽力不是很好被人笑稱“失聰”,村裏有句俗話“是聾三分傻”,由於輩分比較高,在明面上沒有誰這麼叫。而且父親身體條件也決定了不能做重體力的勞動,在憑勞力吃飯的農村,父親是很被動的。家中幾畝地,家中五口人,一個女人患眼疾,一個男人耳聾,三個孩子。每每想起總感覺一種心酸,但這就是生活,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生活,而生活的人們需要面對,用生命面對。

有時候我在想,這樣的家庭在那種艱難中是怎麼挺過來的?由於缺乏營養,我一直很瘦弱,而且童年時候經常肚子疼。我的記憶中家中經常喝的.是一種“鹹米”(類似於稀飯加上鹽)然後就饅頭吃,當然少不了的一年四季自己醃製的苤藍疙瘩、臭豆子、辣菜(雪裏紅)。那時候幾乎家家都醃製這些東西,用大缸醃製,而且裏面會長白色的毛(或許是一種菌),有時候也會生蛆。

或許今天再吃這些的時候感覺味道還挺好,但是因爲裏面加了油鹽醬醋和其他調料。如果從缸裏撈出來一個苤藍疙瘩,切上一塊,用饅頭一夾就是一頓飯。而且一日三餐都是如此,積年累月,那感覺如何?那感覺如何?長久的,這就是我們家庭的真實寫照,長久的,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嘲笑的時候,不是麻木,而是淡然。

在記憶中如果說一生中留下的最深刻的滋味那就是苤藍疙瘩的味道,在一口大缸裏攪動着醬油水挑出裏面的蛆,洗去上面的白毛,用刀削上一塊,味道就一個字“鹹”,當時農村有一個詞形容“齁鹹”。(這樣說有些噁心了,其實那時候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家缸裏的鹹菜都生蛆長白毛)

那時候的生活是重複的,飯菜也是重複的,母親的眼病也是反覆發作。母親說懷我的時候想吃燒雞、想吃豬頭肉,直到生下我也沒有吃到。那時候晚上“饞”的睡不着覺,或許那時候每個女人都是這樣吧,聽說隔壁鄰居懷孕的時候饞的到廚房裏喝了一口醋。

我訴說這些的時候,不是講述那時候的貧困如何,而是想說母親們的偉大,生活或許給予她們的是家徒四壁,或許是疾病,貧困,甚至是無奈和絕望。但是她們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沒有放棄孕育的生命,也沒有人放棄屬於她們的家庭。今天,我們在講述“孝”的時候,或許感覺很蒼白和淺薄,那是因爲我們沒有深刻感受到愛的偉大,也沒有真正懂得“孝”的內涵。“孝”不是回報。

母親的眼疾向揮之不去的咒語,它或將伴隨她的一生,而僅僅是因爲生活的貧窮所致。或許那時候幾滴油、幾兩肉、幾塊錢就可以使她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可惜沒有。或許這樣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因爲這種真實,當我寫《二十四孝》的時候會感到有故事可寫,而不是爲了寫故事而編故事。

生活教會了更多的人勇敢面對,並且活的堅強。保爾柯察金有句話“人應該趕快生活”,或許真正認知生活本意的人會看懂這句話。但是即使“一個患眼疾的女人和一個耳聾的男人”組成的家庭也一樣有愛,而且這分愛從來沒有缺失過,也是因爲這種愛,讓我們懂得去尊重父母,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因爲我深深的知道,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只是生活仍舊繼續,無論帶給我們的是什麼,但是當我們面對父母的時候,如果忽然發現白髮已經遮住了雙鬢,皺紋已經爬上了額頭,請真情實意地表達出對他們的“孝”,這是對他們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尊重。

現實無法塗抹,人生也不會改寫,只是時間繼續,無論你要面對的是什麼。當我讀小學之後,母親的眼睛仍舊需要治療,或許是從沒有放棄過治療。村裏人不知道什麼是執着,但是知道這種病是不能拖的,如果真是眼睛徹底壞了的話,以後的生活將不堪設想。這也是擔心不堪重負所以要把眼睛治好的原因。

我在一首詩歌裏寫道“不要苦苦尋找,最好的醫藥,把我的雙眼徹底醫好。時間還早,而你已衰老,還怎麼承受你的懷抱。我學會了在迷茫中行走沿着一條坎坷的道,狂熱奔跑,狂熱奔跑,直到跌倒才停腳,我想總會有這樣的時候,有美的鮮花和草,蝴蝶輕盈地舞蹈,再也沒有煩惱。”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父母帶我去看望母親在治療眼睛時候認的“乾媽和乾爸”。我記得那時候正好是雨季,他們騎着自行車(有一輛是賣的二手的,有一輛是借的。那輛二手的自行車至今還在。)馱了一袋米。雨後許多小路被水淹沒了,包括一些村子裏的路也被淹沒了(騎自行車要穿過許多村莊),所以有時候需要牽着自行車從積水裏蹚過去,然後用隔壁人家的引水機洗腳穿鞋,繼續趕路。

這條路母親爲了治療眼睛走了不知道多少遍,真的不知道。這條路騎自行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如果是走路的話時間更久,有時候母親需要走路過去。而且還會推着平板車馱一袋米一袋面之類的送給“乾媽和乾爸”。那條路卻成爲了我們家的希望之路,雖然用土和煤矸石鋪成的,崎嶇坎坷。

希望,是的。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不僅僅是眼疾治療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個瞭解外面世界的通路。村莊是閉塞的,即使父母從來沒有限制過我們的活動自由,我們也很少出去。外面的世界,那時我們還沒有電視機,能去一次集市足夠可以炫耀一番。“乾媽和乾爸”(也就是我的外婆和外公)沒有因爲我們的貧窮而看不起我們,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人的善良。

“善良”是彌足珍貴的,特別是在你絕望的時候,會讓你的心中重新燃起對世界的希望和對生活的企望。所以時至今日,我依然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位幫助我的人,他們是一種財富,可以炫耀的,向整個世界。他們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我一直這樣認爲。

他們是有文化的,有見地的,在我當時看來,他們是讓人羨慕的。於是與他們在一起,也讓我們變得讓別人羨慕。別人不會知道,我們這個家庭承受的苦痛,因爲這無需向別人苦訴,一是沒用,而是反而會讓“無惡意的人做飯後的談資,讓有惡意的人做流言的種子”。所以今天我講述出來,也絕不是苦訴,而是這些記憶會讓我在寫《二十四孝》的時候,更加融入到每個故事中去,或許生活的苦痛會讓人更加敏感於故事,也更加敏感於追思。

這條路年復一年,以至於隔壁鄰居家的孩子與我父母見面問候都是“眼睛好了嗎”?但至少有了希望,真的。他們會給母親講述很多事情,有些是母親無法理解的,但至少母親真誠而善良。即使認了“乾媽乾爸”以後也沒有向他們“苦訴”,貧窮本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只是母親不願。偶爾,他們不期來到我們家,那時候我們的生活應該有了一些改善,至少不再是一個月沒有一滴油的日子,不過長期的營養不良使我們很容易“上火”,嘴上起“泡”,而且下不去。

到家之後,看到五口人擠在一張牀上,以及其他很多。看到似乎與想象當中差別很大,就詢問母親,父母都是老實人,沉默中或許在回味這麼多年的艱辛。父母都不太善於表達,不會講述“一個患眼疾的女人和一個耳聾的男人的故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得到他們的幫助下,竭盡崩潰的內心重拾了信念。或許生活並沒有那麼遭,時間,還有一些時間,讓人去度過這些艱難的處境。至於艱難是短暫的還是永恆的都不重要。

原來人是可以這麼活的。我至今記着幹外公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隻碗,關鍵是碗裏面吃什麼。這讓我決心從農村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雖然我始終認爲農村挺不錯,但是我知道,我已經被那裏淘汰掉了,也回不去了。或許是我藉助他們的眼睛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我不願意自己的碗裏將來也是“苤藍疙瘩、臭豆子和辣菜”,當然更不願意父母的碗裏還是這些,我知道這麼多年他們早就吃夠了,只不過生活讓他們不得不嚥下這口菜。

常常想母親在懷我的時候想吃燒雞和豬頭肉,自己該如何滿足她的要求。或許這麼多年這兩種食物已經成爲記憶的符號,太代表着當時追求的一種狀態,只是那時是多麼的遙不可及。或許自始至終,母親都沒有吃上一口,因爲這樣的家庭條件,她已經不再奢望。其實接受貧窮是需要勇氣的,她接受了就意味着長久的掙扎和辛勞,意味着付出更多幾倍的汗水和淚水。即使這樣,你依然無法擺脫,即使這樣,你依然執着。

如果燒雞和豬頭肉在她的生命裏是“奢侈品”的話,那麼生活究竟是什麼?生活真的無從考證,但是時間在延續着生命歷程,我們的腳步每邁出一步都是特定的符號,在生命的軌跡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今天我在寫《二十四孝》的時候,又一次將這些記憶的瘡疤揭開,窺視時間試圖掩蓋的故事。我知道,時間是無意掩蓋這些的。

或許人可以選擇遺忘,這是人生最好的藉口,卻也是給予自己一個解釋自我的理由。當我終於知道所有的人生都是基於對自己的恐懼,卻沒有戰勝這種恐懼的方式的時候,這種恐懼一直存在着。它就像一個鬼魂浮游在你的身邊,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卻無法將它趕走。而貧窮未嘗不是這樣,或許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圍繞這個家庭的一個魔咒就是欠債和還錢。

爲了蓋房子借了許多錢(之前的房子我沒有太多記憶了,只知道堂屋翻蓋的時候是在一年冬天,很冷。因爲冷,我記住了那個日子,而且那一年我掉進了冰窟窿裏)然後全家擠在廚房裏住,廚房裏有一隻被煙燻的漆黑的燈泡,每晚我都會看着這隻燈泡,幻想着能喝到紅糖稀飯。

爲了兄妹三人的上學更是憂愁,那時候一年的學費可能也就幾百塊錢,但是一家人一年卻也賺不到這幾百塊錢。上學,而且學習也不好,但我沒有辦法,因爲營養不良導致的眼球發育不良,我的眼睛開始近視,而且必須佩帶幾百度的眼鏡。或許我是當初那所初中裏最早戴眼鏡的學生,所以很多人像看怪物似得看着我,於是嘲笑及各種惡作劇隨之而來,那時候每當上課時我要帶上眼鏡,心裏是很難受的。

母親更是起早貪黑,只是即使起早貪黑也掙不到錢。我上學騎得是那輛二手自行車,而且經常漏氣,需要借別人家的打氣筒。有時候乾脆走着去學校,那需要提前一些時間。母親每天早上都會做好飯,那時候外公住在我們家(外婆得病去世了),第一波做早飯是我們兄妹上學的飯,然後在做第二波早飯是父母的飯,然後是外公的飯。爲什麼不一起做了?因爲吃的不一樣。

冬天格外寒冷,村裏幾乎每個人都凍臉凍手,我的腳趾就是那時候凍壞的。母親每天晚上都要“打草簾子”,一塊錢一米,一縷縷的稻草用經線編起來。一打就是半夜,每當外面下起雪,在昏黃的燈光下,母親“打草簾子”的身影就會烙在我的心上。父親也是會忙到深夜,他做裁縫,做了幾十年,都是純手工製作,那時候做一條褲子只有一塊八毛錢。

在我的記憶中,冬天的冷只有用冷來形容。因爲我從沒有在冬天感受到溫暖,我的心也是冷的。許多年後我也寫過詩歌,記述了滿臉凍瘡的小孩,其實這是真的。在《二十四孝》裏關於閔子騫的故事,我不願過多提及冷,因爲冷無法用語言形容。那時候父親的做法就是用一個破盆子裏面放上稻草生上煙(是的煙),讓整個屋子裏都是煙,或許這樣就不冷了,不過挺嗆人,我們都蜷縮在被子裏(那時候幹外公外婆送給我們幾張牀還有被褥,衣服等,比我們的好多了)。

時間是脫節的,因爲冬天終將過去,世界還是迎來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像我終於知道了香蕉的皮是不能吃的一樣(我因此感到很可惜,那時候香蕉絕對是奢侈的,所以我會把香蕉皮一起吃掉)。春天,會有很多象徵,當我和其他人摳掉臉上的凍瘡之後,世界仍舊是真實的世界。父母仍舊會爲錢的事而發愁,爲此母親沒少掉眼淚,因爲最後沒有誰願意借錢了(或許有,只是我們沒找到)。

窮人到最後剩下的只有尊嚴,爲了尊嚴,這個家庭堅強地活着。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也要承受更多的委屈。窮人,我反而認爲是一種高雅的稱謂,因爲它不嬌柔做作,因爲它不卑躬屈膝,因爲它不怕貧窮。對於一個窮摜了的家庭而言,能平淡地接受一切。這也是我在《二十四孝》埋兒奉親中對主角的定位一直是理智的,他不是愚昧,而是淡然取捨。

尊嚴,有時候是奢侈的,因爲在我的記憶中父母永遠都是因爲錢而煩惱、而無奈、而四處奔忙。這不是因爲他們不努力,相反,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和心血。因爲我們需要讀書,需要學費,而他們還有老人需要贍養。當每學期的開始是最困難的時候,需要向親戚借錢交學費。當時我們全家勞動一年也攢不下來幾百塊錢的學費錢。沒有辦法只能借錢,然而借錢——難!

每當看到父親因爲借不到錢而眉頭緊鎖,母親哭紅的眼睛(其實母親在我們面前是不會哭泣的,但是我還是看到。)我的心就像石頭堵住了一樣。(這也是爲什麼我在詩集《蒲伋詩境》裏會有關於青色石頭的描寫,而且寓意下面埋藏了金銀財寶的原因)我知道一切都會過去的,因爲貧窮已經太久了,應該過去了,人生苦短,如果它一直籠罩在這個家庭上空的話,它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都要讀書,因爲除了讀書之外,沒有別的出路,即使讀書也沒有出路。但是它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就像持續的貧窮讓我們看到了擺脫的希望。正是因爲希望,使這個家庭充滿了一種力量,改變的力量。

但是,當現實將希望拉回的時候,又會增添許多陰鬱的色彩。在看到許多人初中畢業或者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去磚瓦窯上拉磚坯子或拉磚的時候,我是羨慕的。但是自己近視眼,戴着眼鏡在農村是受人鄙視的(可能連老婆都娶不上),就像當年母親戴着眼鏡勞動受人鄙視一樣。我必須要離開這裏出外謀生,或者不戴眼鏡生活。

其實我沒有選擇,因爲父母的希望就在我的肩上。如果我戴着眼鏡在農村生活的話,不單單是我,還有我的父母,整個家庭就會讓人當笑話看。現實是殘酷的,但是現實教會了人應對殘酷的方法。其實在《二十四孝》裏面我不願意描述太多殘酷的場景,我希望的是溫暖祥和以及人處在安逸和富足的條件,這樣的《二十四孝》是唯美的。我知道的,我可以寫出唯美的故事,但這樣無法寫出《二十四孝》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