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杏花村裏品清明散文隨筆

杏花村裏品清明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杏花村裏品清明散文隨筆

杏花村,一個借詩《清明》而揚名的村落緊挨着我工作生活的營地。唐會昌年間,池州刺史杜牧詩云的杏花村,至今古蹟遍地、古韻悠悠,終年遊人如織。清明時節,雨絲飄蕩,我觸景憶詩,漫步於杏花村裏,徜徉於古人詩繪的江南煙雨圖畫中,品味清明的意境。

清明,一個承載寄託的詩賦。

江山也要衆人捧,清明名重人歌后。有勞杜牧之功,似乎從杏花村裏走出來的清明,一直鮮豔着,向來奪目着,恰如杏花村裏正綻放着的杏花,豔態嬌姿、胭脂萬點,煞是動人。”詩言志,歌永言”。《禮記》認爲,“志”即“意識也”。當年,杜公作《清明》,僅則“杏花作飛雨,牧童入詩韻”?顯然不是,他是“中堂夾幅條———話中有話的”。滿腹經綸而又不得志的杜公,出任池州正是一生中困蹶不振的時期,他借清明道《清明》,一抒其志其趣,其怨其躁,看似寫景,實是寫官運、道人生,表鬱悶無奈、遁世逍遙,箇中滋味,誰人解識。杜公之後,和唱之衆,綿綿興勃。歷代文人雅士圍繞《清明》和杏花村詩詞歌賦有千餘首,但大都就景吟景,至於杜公心思都無多涉及。

借清明表心聲,杜公藝術造詣老道精深。清明,非一個節氣說盡。它不像其他節氣名稱,大多用的是芒種、小暑、大雪等物候。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唯一形容詞。先人以春來萬物生長時,皆清潔而明亮記名,寄託着人間的通透、靈動、澄明、希冀。“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則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傳輸出的儼然是天地之間,纖雲四卷,清風徐來,光影噴薄,欣欣向榮。清明,寓意廣闊而深刻,或盼清明政治、清明社會,或道青春年少、中天年華、光明磊落……誰都盼清明,誰都惜清明。“史載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兩共幽。”“長歌一闋醉東風,遊罷揚州又池州”。杜公一曲《清明》,點亮了一個村子,傳承了一首絕歌,更把清明美化了、光大了,以至於箇中寄語、隱言,也化作詩了。美哉,清明!

清明,一個至忠至孝的載體。在杏花村中心地帶,一個名曰“懷杜軒”的徽式古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杏花村人爲紀念詩人杜牧而建的。杏花村流芳百世,杜牧功莫大焉。世人難忘,杏花村人更難忘。千百年以來,每每清明,總有祭拜民衆。你對百姓有功,百姓與你有情。清明,在這裏早已昇華爲了感恩節。

其實,清明從來與感恩相連。“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中國人最知恩,最講情,心湖裏的“忠”“孝”兩字綿綿不絕、源遠流長。我們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每至清明,陝西黃陵,鐘鼓齊鳴、樂舞莊嚴、祭文鏗鏘、萬衆肅然,當地百姓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會來到軒轅黃帝陵前,爲這位華夏人文始祖舉行公祭大典和民間祭奠。這一對老祖宗的集體恩報,淋漓盡致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德之高偉。

“清明到,兒盡孝。”“清明臨,報恩情。”清明,這是一個寄託追思、深情緬懷、無限書忠的光景。如果說,忘記歷史是背叛,那麼忘卻感恩無異於德乏。這就是中國情愫,清明時節祭拜掃墓,何止是儀式,更是心靈的貢奉,無論是祭奠祖先,還是緬懷先賢,抑或追思親人,感恩,永遠是我們體悟生命流轉、寄予無盡情感和錐心之念的日子;感恩,又在表明對先人敬畏和感激,正是對於現今一切恩情的在乎與回報,正是你對待生者、對待人生的態度鏡子。

清明,一個文化雨潤的長廊。杏花村是杏花造出來的,更是詩詞釀出來的。歷史上的杏花村有“天下第一詩村”之譽,村上人人作詩,個個吟誦,以至於專門建個了吟詩臺。如今吟詩臺猶在,共計三層的古建築,飛檐翹角、粉牆黛瓦、雕樑畫棟,洋溢着濃郁的徽派氣息。村上人還時常在此吟詠把歡,遊人也時不時登臺娛樂。吟詩臺不遠處的長廊上,鐫刻描摹着的詩書畫,一字排開,逶迤兩百餘米,述說着杏花村的故事,更敘說着清明已是一種文化的現實。

祭奠、緬懷、追思、感恩、踏青、折柳、沐浴、吟誦……這一個個習俗,正是清明文化的符號。文化其實並不深奧,它常常是伴隨着人們的習俗而生而興。清明文化從悠遠的歷史深處走來,帶着人世間的真情溫存,和現今社會雜燴,假時代氣息昇華,在更高層面上浸潤着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辨,飽含着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面對清明,實質就是面對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就是面對民族情感脈絡的延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就是天人合一、感受春天、享受山水。清明文化,不再只是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更多地表現爲忠貞意識、報本觀念、道德情結、和諧理念。清明文化如同春節、端午和中秋文化一樣,匯入了中華文化的滔滔長河。

文化味濃的地方就有詩,清明文化中詩章厚重,堪稱“清明現象”。千百年來,描寫清明的詩詞也如清明的雨水紛紛揚揚。曾有人統計過,中國歷史上著名詩人幾乎都有清明詩稿留世。這些詩詞以文學的形式,折射清明文化的底色,又點亮了清明文化。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首廣爲流傳的清明詩,道出了人們郊遊踏春、融入大自然的輕鬆愜意!“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古人掃墓祭祀,真情濃意,可感可觸,動人魂魄。

清明,在民間有“鬼節”之稱。“鬼”在中國古代社會並非貶詞,人死即鬼。鬼者,歸也。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忌諱“鬼”。但如今清明作爲一種文化,內涵豐富,形如詩畫,還有誰再提鬼呢!清明,這個端坐於法典之臺的節日,顯然是一個讓國人心靈沐浴文化的日子。生命不易、人生有限,道德可貴、精神無涯。人啦,是否應當永嘉於清明的純真,常懷一顆清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