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初一描寫家鄉的作文

初一描寫家鄉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導語:耳畔縈繞着清風帶來的這動人心絃的樂聲,讓人不由得想起了家鄉……關於初一描寫家鄉的作文整理如下,希望給你帶來關於家鄉的美好的回憶!

初一描寫家鄉的作文

  篇一: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冬天的山是裹着一層白紗的,似一個風華正茂的婦人;秋天的山是披着一件風衣的,似一個時尚小姐;夏天的山是穿着一身綠裙的,似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春天的山是罩着一層青色披肩的,似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女,俏皮可愛。家鄉的山就是這樣的。

春天,樹木剛剛甦醒,嫩綠的小草探出頭來,野花也羞羞答答的開了,灰黑的山坡煥發出勃勃生機,透出可愛的嫩綠色,淺、深不同的草綠色像無數條圍巾繞着家鄉的山,那無數條綠波在陽光的照耀下也泛着燦燦的光,似水波一樣翻動起來。這時候,家鄉的山是可愛的、富有生命力的!

夏天,草木茂盛,密密麻麻的小草遍佈在大地上,家鄉的山被深綠包裹着,各色的花兒也爭奇鬥豔的開着,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路旁的野菊卻清麗可人,爲濃綠又賦予了一片色彩,這時的山花花綠綠的,可別花了你的眼!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眼中到處是秋天的愁、思,卻不知描寫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歡快場面,秋天的確使人悲感,因爲那枯落的黃色,也因那被風吹紅了的楓葉。秋天時,家鄉的山是黃澄澄的,漫山遍野的落葉層層疊疊的覆蓋着,果樹漫枝的果子似一顆顆珍珠點綴着沒有生機的秋山,那也不失爲一道風景。

冬天,枯葉都掉光了,黑色的枝杈孤零零的立着,如果是下雪天,那就不一樣了。白雪覆蓋的山奪人眼球,那麼美麗!

家鄉的山四季都是生機勃勃的,我愛家鄉的山!

  篇二:

夢見家鄉山水呀,啊嗚依,啊嗚依,睡着也會笑醒來......耳畔縈繞着這動人心絃的歌曲,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一個沒有燈紅酒綠,遠離城市喧囂,生活自然淳樸的小山村。她始終悠閒自得地依偎在羣山的懷抱之中,用沁人心脾的山水養育着這裏祖祖輩輩淳樸善良的人們。村子後面佇立着一座很獨特的小山,半山腰處有個清澈的小潭,往上看去,不過一人高的地方,一股冰涼的水一年四季從拳頭般大小的洞裏緩緩的流進小潭,那深不可測的小洞裏一定是水源吧,小潭周圍都是奇形怪狀的石頭,夾縫之間生長着鬱鬱蔥蔥的灌木叢。小山旁邊有一大塊平坦的草地,春天一到,草地上便灑滿各種顏色的小花。大人小孩都愛到這塊草地上躺躺,喜歡赤腳踩在軟綿綿的草地上,清新的空氣能消除疲勞,遼闊的天空總能帶來愉悅的心情。

春風喚醒大地,和煦的春天正是農忙的季節。春雨淅淅瀝瀝的下着,放眼望去,農民伯伯們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崎嶇不平的土地上忙着播種。累了、倦了,便捶捶腰,然後又繼續埋頭苦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然成爲他們的習性。

夏,是我最愛的季節,天氣雖算不上炎熱,但也能讓人汗流浹背。所以每到夏季,小山這個涼爽的地方便是我們的樂園,白天我們總是跑到這小山坡上盡情的吮吸着這冰涼的潭水,吹着徐徐的涼風,在水邊嬉戲,在草地上玩耍。靜謐的晚上,夜色如墨,蠶的知了聲,青蛙的呱呱聲,打破了這夜的沉寂。成片的螢火蟲提着盞盞燈籠,佈滿整個小山丘,瑩綠色的光芒爲這黝黑的夜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小夥伴們拿着掃帚往空中一拂,這些可愛的小東西便附在掃帚上面,然後把它們裝在布袋或玻璃瓶子裏。喜歡把它拿在手裏面把玩,也是我們夜行的指路明燈。

秋收的季節農民伯伯們又忙着收穫這一年的喜悅,金燦燦的稻子、沉甸甸的玉米、紅彤彤的高粱,瓜果豆莢便是他們生計的依託。深秋的時候整個山上的樹換了一身金裝,村子顯得更加的靜謐。

終於,冬天來了,這裏的冬天並不算冷,也很少見到雪,下雪的時候,積雪也不夠厚,不能像北方哪樣堆雪人,打雪仗。雪後積雪最多的就是那片草地了,每到下雪天,孩子們總期盼着來場磅礴的大雪,並提前用紙板或者泡沫做成各式各樣小動物的模型,只要一下雪,小夥伴們便拿着這些模型放到草地上,第二天這些模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冰雪小動物,然後我們偷大人用的口紅、眉筆這些來給它們化妝,簡直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動物遊樂園,這些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異常耀眼,徐徐生輝。

年復一年,現如今的家鄉,漸漸的走上小康,但原來淳樸的風貌從未改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依舊勤勞樸實,最大的改變也許就是漸漸變富裕的生活。

  篇三:

我的家在寧海西店。我愛家鄉浩瀚的大海。它寬廣遼闊,浩浩蕩蕩,神祕莫測。它有時波濤洶涌,像只猛虎;有時風平浪靜,像位溫柔的母親;有時微波粼粼,金光閃爍,如仙境一般。

我更愛家鄉的石孔山。石孔山是生在海上的兩座小山。

漲潮時,它被海水包圍着,只露出一半的身體,就像鑲嵌在海面上的兩顆綠寶石,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大海媽媽的眼睛吧!

退潮時,可以看見山的全身,就像一雙靴子,那是很久以前哪個捉蝦的漁民不小心丟在海里的吧!沿着一條鬆軟的沙灘,可以來到山腳下。山腳下有許多千姿百態的礁石橫躺着。礁石上長着綠綠的海苔,礁石縫裏還有許多美味的海螺,如果你想吃可以親手來採哦!仰望石孔山,你會覺得有點怪,因爲別的山全身都長滿花草樹木,可石孔山卻只有山頂纔有,其它地方全是岩石。那是因爲石孔山常被海水浸泡的緣故。山頂鬱鬱蔥蔥的草木,好像給石孔山戴上了一頂綠色的帽子。這些樹中有一棵迎客鬆最吸引人,它從山頂斜掛下來,就像石孔山張開雙臂在迎接客人的到來。

家鄉的大海不僅有美麗的石孔山,還有豐富的海鮮,有牡蠣、蝦、蟹、魚

瞧,家鄉的大海多美呀!它使我流連往返。

  篇四: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遊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禁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爲“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儘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着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爲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爲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裏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藉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峯。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峯,北峯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臺。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爲北峯,聊感安慰而已。擡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峯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爲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麪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鐘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鐘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鐘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鐘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鐘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鐘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臺。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遊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鐘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裏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着“兵馬俑遺蹟”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爲這座陵園的蕩然無存而可惜,爲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歎。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爲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爲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爲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爲西安鳴冤,因爲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蔣介石“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曆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爲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

  篇五:

我愛我的故鄉,那兒是個秀美的村莊。

故鄉似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一株株小草,生機勃勃、鬱郁蔥蘢;一朵朵小花,鮮亮大方、婀娜多姿;一棵棵垂柳,依依多情、亭亭玉立;小溪叮咚,溪水潺潺;還有一隻只大公雞,昂着腦袋神氣地走來走去。

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的清晨,勤勞的人們便早早地起了牀,下田鋤地;正午,時常瞧見一位位健壯的青年赤裸着身子,播種、鋤土、澆水、施肥,大家都投入了勞動之中。

黃昏時的故鄉像少女臉上泛起的紅暈。廣闊無邊的草原上,綠草、鮮花織成燦爛的美景,白色的大花化作天上朵朵白雲。在悠揚的牧歌中,一切顯得如此悠閒。微風拂過,掀起夕陽的光暈,灑在草坪上,染紅了一片。

家鄉的人們總是熱情好客。住在村莊中,即使孤身一人,也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街坊四鄰都會互相串門、嘮嗑;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送上自己的祝福與心意。人與人之間,親切溫暖,人人之間都是“零距離”。

家鄉有一片美麗的樹林,裏面每種滿了雲杉。一排排,一列列,井然有序,猶如在進行一場“選美大賽”。每棵樹都披着綠衣,放眼望去,彷彿連成了一塊大幕布,與無邊的大地和無限的天空相接,變成了一片寧靜而安詳的綠色世界。

村莊裏,家家戶戶都會有個小院子。父母忙去了,老人家子坐在木板椅上,搖動着手中的蒲扇,閉目養神或遙望着天邊,想着心事。小孩呢?哪懂這些。女孩兒,多半栽幾朵花,或蕩會兒鞦韆,沐浴着溫暖的春光;男孩兒可淘氣了,菜地裏拔一把青菜,草坪上踩一踩小花,滿處跑,一家老小其樂融融。

接近黎明,一聲聲婉轉的雞鳴劃破天際,似哀嚎,又似哭訴,婉轉刺耳,聲聲編進了甜蜜的夢中。而此時,又有一批人早早地起了牀,在這美麗的地方,又一次投入了新一天的勞動中。

  篇六:

我的家鄉座落在松花江北岸,小興安嶺南麓,雖然我的家鄉是個小山村,但是,它在我的心中依然是最美麗的,它永遠是我的最愛。

我愛我的家鄉,因爲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家鄉有美麗的景色、豐富的物產、勤勞善良的人民。

春天,那粉紅色的達子香開滿山頭,走在花叢中,你彷彿置身於仙境神話。夏天,無論你走到哪裏,那不知道名字的小花都會於你相伴,秋天,家鄉的山是多姿多彩的,那紅色是柞樹的傑作,那黃色是楊樹的手筆,紅黃之間,夾雜着那不願離去的一抹深綠。

家鄉美麗景色讓人流連忘返,家鄉的物產更是豐厚無比。

四月,冰雪消融,雪白的梨花掛滿枝頭,那是一個個果實孕育的開始,用不了多久,甜香的滋味就會飄散到人們的心頭,六、七月份是採摘木耳的最好時機,八月過後,山裏的人們就開始收穫了:人們把鬆塔打下來,然後去皮脫粒,一粒粒松子就出現在你的面前;五味子是我們這裏的土特產,人們把它採摘下來後曬乾,據說它還是重要的中藥材呢!

我是山裏的孩子,對大山有着一種特殊的情感,清晨,千山初醒,連綿的山峯間,白色的雲霧輕輕飄蕩在山腰,彷彿仙女翩翩起舞;傍晚夕陽映照山巒,霞光傾斜而下,轉瞬間,霞光消退,太陽落山了,我們也乖乖的回家吃飯了。

在暮色中,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歸來了,他們說着笑着走進各自的家門,此時,家鄉變得寧靜了,只有遠處的那條小河還在嘩嘩的流動着,白天在河裏遊動的魚蝦,大概也藏入水底甜甜的睡着了吧……

不知不覺中,冬天已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打雪仗、塑雪人,不僅僅是孩子門的專利,大人們也會加入這個行列,遠處伐木工人“順山倒”的號子時時傳來……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它春的嫩綠,夏的清涼,秋的多彩,冬的寧靜,我更愛這裏的人們,他們善良,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