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通用12篇)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通用12篇)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1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糉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於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於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糉子,扔到江裏,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糉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糉子。糉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裏,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裏。她要包的是小腳糉,顧名思義,小腳糉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糉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糉葉對着雛形一裹,最後用繩子包紮。外婆嫺熟的手法,行雲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糉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着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糉葉裏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着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儘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並告訴我:“你捏的太鬆了,所以纔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糉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糉子就這麼誕生在我的手裏,儘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糉子嘛。而最後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糉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糉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裏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糉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糉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紮糉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鬆散了吧?被糉葉包裹着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衝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裏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糉子。糉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糉葉裏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糉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鑽了出來。廚房裏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並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裏。我拿起糉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糉葉清香環繞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麼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於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糉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2

農曆五月,青草已經漫遍了家鄉的山野,夏天的氣息濃郁了,空氣中,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溫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家鄉的端午節是那麼的令人難以釋懷。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每當這時,鳳仙花顫着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着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採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裏,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裏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着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髮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着,一邊輕輕唸叨着:“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塗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隻只綠糉子,最後纏上紅絲線,把葉子紮緊。女孩們終於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豔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後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顫動着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着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着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說笑着,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髮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着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糉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乾巴巴的大紅棗。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着熱氣的大鍋裏煮,糉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着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糉子被撈出來,冒着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着深綠的糉皮滑下來,嫋嫋的熱氣讓人心裏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着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着蘆葉特有的清新,一併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溫暖。瀰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着糉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糉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3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牀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糉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牀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裏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竈臺上綁着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竈臺上放着的幾個小碟,裏面盛着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着早飯一邊看着外婆忙碌着。

鄉下的竈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裏,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裏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着就往竈裏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裏,掛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裏裝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爲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着要我快些回來吃糉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着我們這一羣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着,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着岸邊追着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着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着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裏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裏,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糉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糉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着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糉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按照習俗,我和爸爸媽媽回鄉下看望爺爺奶奶。

我坐在車上自言自語:“啊哈,回家又有新鮮糉子吃了!”“你呀,盡知道吃,不知道怎樣做!只有付出勞動纔有收穫,這回你要親自動手學着包幾個糉子。”媽媽拍着我的小腦袋說道。“我的媽呀!”我痛苦地高喊。

來到爺爺奶奶家,我二話沒說就直奔廚房。正如我所料,爺爺奶奶正在包糉子,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裏去了。

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把放置在開水中煮好的蘆葉拿出4片,然後按順序把一張放在另一張的邊上,這樣一個近似三角形就出來了,我將它橫過來,把蘆葉捲成一個圓錐形。接着我用勺子舀了一小勺糯米,小心翼翼地灌進去。我又挑了一塊的肉放入中間,然後倒了點兒米。由於我“心黑”了點兒,趁着爺爺不注意又塞進去一塊肉,然後又倒了點兒糯米把它蓋住,接下來可就把我難住了,該怎麼把糉子“包”好呀?我無奈只好去請教爺爺了。

爺爺見了,微笑着說:“先用剩下的蘆葉把它蓋住,兩邊肯定有縫隙,待會兒米就會從那裏鑽出來了,所以把這兩個角折一折,然後再用一片蘆葉把它包好,用一隻手按住不放,另一隻手拿一根繩子把它綁住,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按照爺爺說的去做,果真包好了。我讓爺爺檢查,他看了看,一下子就豎起了大拇指一一質檢通過。我開心極了!

我們把糉子倒進鍋裏,然後倒上水,直到淹沒了糉子爲止。然後用大火燒半個小時,過了一會兒再用小火燒半小時,新鮮的糉子就出鍋了!我迫不及待也拿起一個,扒開糉葉,輕輕咬上一小口,香噴噴的,可口極了!我一連吃了3個,吃得津津有味的。一旁的媽媽笑我是隻大饞貓。

通過這次親身體驗,我的收穫就是: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纔會有收穫成功的喜悅!我以後一定還會參加更多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更多的生活樂趣!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5

家鄉的端午節,風俗大致和別處一樣。要包糉子,不知到別處用的什麼做的餡兒,總之我們這兒是用黃米,在裏面夾一顆大棗,吃起來特有味兒。再是醃鴨蛋,用鴨蛋就着糉子吃,那香味溢得滿嘴都是,話說屈原在大江裏吃的就是這個。窗戶上要掛桃木枝兒,門口兒掛上奶奶縫的類似於小人兒的小猴子,小時候看這小猴子既不像人,又不像猴子,而且有很多條尾巴,總覺得是《封神演義》裏的“四不像”。桃木枝兒能保平安,那“四不像”據說能辟邪。端午節前一天晚上用桃木枝的心兒加上蒿子心兒,再撒上各色的花兒和在一起泡着,端午早上睡醒了,就用這流香溢彩“香水”洗臉。

首先,用這奇怪的花花草草洗臉,能驅蟲,農家院子裏有常見的五種毒蟲: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其次,屈原愛花,也愛種花,花兒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屈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兮。”的名句。如今像屈原所說的飲木蘭流下的露珠,吃菊花落下的花瓣是絕對不可的,所以我們就改用它們泡着洗臉。孩子們用那些花兒洗完之後,小臉很清爽,活蹦亂跳地揮灑着臉上的花香。

端午節早晨醒來,孩子們就會被叫來系綵線,十幾根綁在一起,一天不許摘下,手洗過之後,就會粘在皮膚上,很是難受,但一想到這日五月初五,五毒皆出,就都忍耐着戴了一天。

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城裏人多半是從超市裏買了回來吃,那種糉子被凍了,防止壞掉,買回來又要再熱一遍,這樣黏味就淡了,還發粉,去了糉子皮兒就不知道這是糉子了,在奶奶村裏,但凡是會包糉子老人的都是自己包來吃,吃糉子主要吃的是那種香味兒,糉子出鍋後,糉葉的醇香就會滲進黃米中,咬下一大口,再挖一勺醃鴨蛋送進嘴裏,香味兒就會把整個人薰得飄起來。

家鄉的端午,就像蘇軾所說的那樣美,但如果沒有這麼多賞心悅目的習俗與傳統,也就出不來“佳人相見一千年”這般優美的詩詞了。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6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屈原,他屢次向楚王進諫,卻不被採納。最終被流放到湖北湖南那一帶去了。時間悄悄過去屈原也跟隨楚國一起到了暮年。終於在農曆五月五號屈原帶着滿懷的悲憤跳入汨羅江中。此地的村民聽說了,就將糉子包好投入汨羅江中,請魚兒不要傷害屈原大人的身體。而屈原大人去世的日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端午節。

當端午節到來的前一週,我奶奶就會包好一個個香噴噴的糉子,一方面是紀念屈原,一方面則是餵飽肚子裏的小饞蟲。

包糉子的方法很簡單,包糉子的手法很簡單,奶奶先準備好糯米、肉、糉葉等材料,將泡好的糉葉逐條平鋪。把糉葉捲成三角桶的形狀,再放入糯米,將糯米的中間加一塊肉。材料全部加完後用紅繩子將糉葉包裹起來,放入大鍋,等到糉子的香氣飄散過來時,美味的糉子就可以吃了。

解開糉子一層一層的綠外套,裏面白白胖胖的娃娃露出頭來,一點一點的鑽進肚子裏。

看見一個又一個的美味糉子不斷從鍋裏涌出來,我也加入了包糉子的隊伍,我開始學奶奶的樣子,先包皮,後放餡。步驟雖然不錯,但效果卻天差地別,奶奶包的糉子底下是尖的,而我包的糉子地下不是方的就是橢圓的。沒辦法,爲了不繼續糟蹋餡料,我只好退出包糉子的隊伍,轉身加入吃糉子的隊伍了,品嚐一個個美味可口的糉子。

到了端午節晚上,我們一家人一邊吃糉子一邊觀看電視裏的賽龍舟的節目。整個端午節,過的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直到第二天的到來。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這陣陣兒歌聲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要問端午節的來歷,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給大家講其中一個吧: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邊做官。昏庸的楚王總是聽信那些奸臣、小人讒言,不聽屈原的忠言。後來楚王竟把屈原削職流放了。在流放的過程中,屈原看見楚國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殃,慘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憤,於是跳江自殺。人們非常傷心,划船找屈原的屍體,還包糉子給魚蝦吃,希望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於是,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就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用包糉子、賽龍舟的形式表達對屈原的緬懷之心。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呢!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糉子幾乎是每家每戶過節必不可少的物品,奶奶在包糉子前,總是要先把糉葉泡上很長時間,再煮上一天。裹糉子時是先取三片煮好的糉葉,圍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放些糯米,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餡料,諸如:花生米、紅豆、肉、蜜棗等等。再用棉線捆起來,一個玲瓏可愛的糉子就誕生了。但現在還不能吃,還要把包好的.糉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們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開一個熱騰騰的糉子,蒸汽直衝天,而糉子活像個老爺舒服地躺在糉葉裏。糯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金銀剔透,就像一顆顆璀璨的鑽石。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草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顧不上燙,咬了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

在今年的端午節裏,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品嚐了美味的糉子。這真是個快樂且有意義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8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戴五股線,划龍舟,割艾,插艾……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爺爺拿着鐮刀去河邊割艾。割完後回來,爺爺就讓爸爸把艾插在門上,說艾能驅蚊子。

端午節早晨,媽媽找來紅、白、黃、黑、綠五種顏色的線,說是要給我和弟弟綁五股線。媽媽讓我那着這一頭,而她拿着那一頭,往一個方向一個勁兒地搓,我不解得問:“媽媽,爲什麼要這樣搓呢?”媽媽笑着告訴我:“這是上勁的,上完勁之後戴着好看。”“哦”我說。媽媽還告訴我:五股線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無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能夠驅邪迎吉。

人們在五月初五這天划龍舟,是爲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古代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之洞庭湖時不見蹤影。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龍舟紀念屈原。接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家鄉的端午令我難忘!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9

又到了飄滿棕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着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非常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着很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裏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着。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好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裏。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裏扔糉子和雞蛋,我非常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糉子扔進水裏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糉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10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家鄉有獨特的端午習俗,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還有熱鬧的龍舟比賽。

每到端午節,最有意思的是包糉子。媽媽會提前準備好糉葉和材料,我們自己動手包糉子,包糉子也不容易,看着媽媽熟練地包着糉子,我也想動手包一個,我拿了一個糉葉,放點米和紅棗,拿着繩子綁呀綁,費了好大勁才包好一個,雖然沒媽媽包的好看,但是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非常高興。

每到端午節的早上,我會早早的起牀,用媽媽提前準備的水洗洗臉,據說這水頭天晚上已被嫦娥下了藥,洗過臉之後一年都不會得病。

餐桌上早已擺滿了熱氣騰騰的糉子、雞蛋、鴨蛋、大蒜等,我趕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帶來了很多喜悅和歡樂,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11

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可真多!

吃糉子,是家鄉習俗缺一不可的。把江米泡上兩三個小時,糉葉也泡上。泡好後,把糉葉疊成筒形,放上江米,再放點棗和花生,最後用江米堵上,包成四角形,用線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啦!把糉子煮上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剛煮出來的糉子有棗的香甜,花生的香味,又軟又黏。

戴五穀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五種顏色,俗稱“五行,”有避蛇的作用,一般戴到當年的六月初六。到了那天,人們就把身上的五穀線扔到草叢裏,祈禱平安幸福吉祥。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端午節那天,人們聚集在龍泉湖畔,山呼海動般的人羣,隨着那陣陣鼓聲,看那龍舟利劍飛弦,精彩有趣的賽龍舟表達了家鄉人民的喜悅慶賀心情。

家鄉的習俗豐富多彩,糉子的香甜、艾的清香、香包的藥香都讓我們終身難忘……

家鄉的端午節六年級作文 篇12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省沁陽市,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吃糉子、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插艾葉來紀念死去的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糉子。端午節後細菌多了,糉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糉子花樣繁多:有蜜棗棕、紅豆棕、綠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繩子,剝開糉葉時,那糉子裏藏着的蜜棗,真讓人口水一落千丈。鹹糉子裏白白的棕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香極了!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之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夠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後,百姓爲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裏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糉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裏,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接着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好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精神的一種欽佩,歌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心裏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