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示例

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爲規範差異,稱之爲“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爲規則之不同,稱之爲“俗”。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歡迎查看!

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一:河北的春節 600字】

從出生到現在,我已度過了十二次熱鬧非凡的春節了,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河北度過的春節了。

月亮漸漸升上了廣大的黑夜,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村莊的道路擠滿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等待着,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別處的山一片漆黑栲山村卻熱鬧非凡,燈火通明,遠處一隊若隱若現的燈光向栲山走來。

“來啦!來啦!”不知誰在打叫,全村人都轟動了起來,春節聯歡晚會隊走進村莊,大大小小的人都在歡呼!一會兒,表演開始了。街上的人都瞪大眼睛,生怕疏濡了一個細節。表演的項目有:踩高蹺,跑驢,走馬……等許許多多讓人應接不暇的節目。

我在大人間竄來竄去,一會兒看這個,一會兒有那個,有是我找個高點的地方,看着那千奇百怪的跑“驢”,“驢”那搞笑的動作,不經讓我捧懷大笑。家家戶戶門前高掛的大紅燈籠,滲透出紅紅的光給這個春節增添了頗多熱鬧氣氛,街上的行人越聚越多,我猜想應該會有上萬人了吧!行人們一會兒指指點點,一會兒雙手鼓掌,這是熱鬧。

表演的在表演,觀看的在觀看,買東西的在買東西,大家其樂融融,我口中嚼着口香糖,一隻手還提着一袋糖與水果站在石頭獅子頭上,看着熱鬧。十一點了,老闆提出帶我和姐姐去三河市看煙花。一路上,總能看見象徵紅紅火火的燈籠,聽見一家人團圓的親切問候與祝福。走進市中心,哇!真熱鬧,市中心廣場塞滿了車擠滿了人,天空堵滿了五顏六色的煙花。!“嗖嗖……”又是幾束煙花,飛上了天,天一下就亮了。處面的世界一片黑,這裏的世界一片白;外面無美景,這裏美景不勝收。我們陶醉在這一片熱鬧,喧譁之中感受到了河北新年的氣息與快樂。

河北的春節是個令人嚮往的,令人遐想的地方,那春節的氣味令人回味難忘。

  【篇二:熱鬧元宵】

在我記憶深處一直有顆星星在閃爍,它永遠也不會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過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爲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大街上張燈結綵,處處燈火輝煌,大街小巷裏車水馬龍,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整個街上熱鬧非凡。各個店鋪裏堵得水泄不通,望着這熱鬧勁,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誦了起來,卻毫不發覺姐姐以悄無聲息地站在了我的後面,“呦!表妹好雅緻,這樣看有什麼意思,咱倆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連忙拍手叫好。

來到街上我們也融入了這個熱鬧的氣氛裏,姐姐拉着我走東躥西,一路逛下來,我們發現了不少燈籠,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讓我垂涎三尺,有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廣場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馬燈,這隻走馬燈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遠處的夜空中鞭炮齊鳴,當煙花綻放在夜空中時,吐露出“元宵節快樂”的五個醒目的大字,這個原本就熱鬧的元宵又增添了幾分韻味,那一盞盞美麗的蓮花燈,幫人們傳遞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麼吸人眼球,但我卻享受做花燈的過程。

做花燈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挑選好竹子是關鍵,竹子的好壞直接決定花燈的成敗,不過我只會說說而已,這光榮的任務就交給實戰經驗豐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準備好了,我可不能閒着這刺繡就交給我了,你可別小看我,我可是臥虎藏龍哦,說得輕巧,實踐起來可難着呢,不是刺錯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經過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務了。“嗯,不錯不錯可以買個好價錢了。呵呵”

在這一天,縱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掃而光了。

  【篇三:白族和藏族的“雪頓節”】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爲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爲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爲“金花”,而男士則爲“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雲南大理玩,導遊帶我們家一大夥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製作的乳扇衝開水泡製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說。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頓節是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節”。雖然酸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裏盛滿了酸,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裏喝完這麼多酸。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爲了吃的,而是爲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終於,扣人心絃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起碗,拉開了嗓子,“咕嚕咕嚕”地喝着。開始,人們不分上下,時間長了,許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賽,在一旁給別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強壯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一起開心的爲他祝福。

比賽好了以後,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臺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人們一邊吃酸,一邊看戲,真是不亦樂乎。

藏族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一直在慢慢的盛開着,散發着淡淡的香氣,一直吸引着我們……

  【篇四:土家族人與蛇文化】

世上人不論男女老幼,大都恐蛇懼蛇和怕蛇,但在中國西部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族人,卻與蛇有着不解之緣。千百年來,蛇深刻地影響着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風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獨特的蛇文化民族意識流。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圖騰是蛇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圖騰是蛇,人們把蛇當作神供奉超過崇拜如來佛,觀世音。世代相傳,至今還有"屋基蛇打不得"的傳說。當看到室內或房屋四周有蛇,他們就認爲是已逝的先人託形回家,於是,擺上香紙蠟燭,三牲供品,誠心供奉,口中叨唸着讚美或許願的話語,誠惶誠恐,引蛇出宅。

土家族神話中蛇是神的化身

在土家族神話中,沒有"懼蛇、恐蛇、蛇毒、蛇壞"的說法。說蛇美好善良倒是十分普遍。

人們把蛇當作神仙供奉,蛇是神的化身,也是吉徉物。女人相信夢見蛇會生“龍子”;男人相信夢見蛇會發財升官、遇難呈祥“人死蛇脫皮,蛇永遠不死”的說法,在這一地區廣爲流傳。

土家人對蛇尊稱“錢串子、金串子”

蛇是神的化身,土家人對蛇不直呼其名,就如不直呼父母名一樣,而是尊稱“錢串子、金串子”。他們忌食蛇肉,特別忌諱看見蛇交疊、蛇吞蛇,生怕不慎引來災禍。

在土家族神話中,沒有懼蛇、恐蛇、蛇毒、蛇壞的說法,說蛇美好善良倒是很普遍。

土家人認爲“蛇咬三世冤、虎咬對頭人”,蛇不咬與它無仇無冤的人。

秀山發現二千年前古代巴人“蟒蛾天書”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石堤崖棺中,曾發現二千年前古代巴人遺留的蛇形文字和圖案,人稱“蟒蛾天書”……

在民間,還流傳土家族的《龍郎和秋娥》和苗族的《蛇郎和阿宜》文化。

濃郁質樸的蛇文化,滲透於土家族人的民風民俗。儘管現代文明爲古老的民族注入幾多新的活力,但崇拜蛇仍在這個民族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同時,也給後人留下幾多關於人與蛇的難解之謎。

  【篇五:土家族女兒會:傳統文化的延續與演變】

鳳凰山下,清江河畔,山歌悠遠,舞裙飛揚。土家族傳統節日女兒會正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上演,新一代土家族兒女們在通過女兒會找尋緣分的同時,也在找尋漸行漸遠的民俗文化。

有300多年曆史的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獨特的民俗文化,也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過程中形成的以擇偶爲目的的節日盛會,被譽爲“土家情人節”。

過去,每年農曆7月12日,土家族青年男女都會穿戴一新,前往鄉場趕會,姑娘們借趕集售物尋覓意中人,小夥們則假裝買貨,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搭訕。雙方在“討價還價”中增進了解,若姑娘有意相許,便降低價錢,兩個人找一偏僻處對唱山歌,自定終身。

如今,隨着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婚姻更加自由,結識朋友的途徑日益多元,女兒會上以經貿方式相親的形式早已消失,但爲青年男女搭建“鵲橋”的作用依然在延續。

24歲的土家族青年王波是恩施一名公務員。他和女友向娜是去年女兒會上認識,準備今年10月結婚。“作爲土家族的一員,我們還是很懷念女兒會過去的一些傳統習俗。如今,女兒會依舊爲許多忙碌的都市男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友平臺。通過一些活動,大家不僅增進了瞭解,也感受到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青年小夥劉銳報名參加了此次女兒會相親活動。他坦言,雖然自己是土家族,但由於常年在外打工從未參加過女兒會。這次參加女兒會,一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同甘共苦的戀人,同時也想多瞭解一些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他說:“雖然現在女兒會原有的一些習俗已經淡化了,但我們仍需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土家女兒會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寶貴財富,希望它能煥發新的光彩,吸引更多人關注。”

  【篇六:少數民族民族的中秋習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到了。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始於宋代,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不只是漢族的節日,目前我國的侗族、苗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且節俗各異。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阿細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得爲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篇七:壯族傳統的“情人節”隴端節】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爲熱鬧。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爲“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裏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裏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爲“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爲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爲“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羣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爲“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爲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製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夥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篇八:漢族尚紅貴黃習俗】

在對色彩的崇尚上,漢族有尚紅色、貴黃色的習俗。

尚紅,早在《禮記·檀弓上》就記載說:“周人尚赤”。這種“尚赤”的風土人情在漢族古代有許多表現: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赤縣神州”;“赤鳥”被視爲瑞鳥,又被作爲太陽的別稱;純潔善良之孝子被譽爲“赤子”,忠心赤誠的高尚品德稱爲“赤心”;商、周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的主要原料銅,被譽爲“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顏色爲“赤”,遂發展成泛指一般的紅色。

由於漢族把紅色作爲吉祥、喜慶、美麗的象徵,所以常把婦女的盛裝稱之爲“紅妝”,並以“紅妝”代指美女;或把婦女美麗的容貌稱之“紅顏”,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婦的住房稱爲“紅閨”;甚至盛裝出遊的男女也被稱作“紅男綠女”。不僅如此,漢族民間把紅色作爲革命的象徵,歷代農民起義中,有的稱“赤眉軍”,有的叫“紅巾軍”,還有“紅襖軍”、“紅燈照”,直至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工農武裝也曾稱爲“紅軍”。

在漢族民間習俗的賀慶壽禮、婚禮中,均要用紅色來點綴環境,渲染氣氛,如生小孩要在門上掛紅布,賀壽的壽麪要用紅紙相扎,新娘要穿紅衣,逢年過節送禮也要貼紅紙,年節及喜慶送錢要用紅紙包裝,俗稱“紅紙包”。凡此種種俗稱“紅喜事”。

漢族在尚紅的同時又貴黃。《白虎通義·號篇》雲“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色爲五色中最高貴,代表中央。因此,漢族古代皇帝均尊黃色爲正色,皇帝穿的龍袍又稱“黃袍”;祭祀時也要穿黃色的衣服以示隆重,莊嚴。

在宗教方面,不僅道教敬黃色,服黃色,而且佛教也認爲黃色素雅、絕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裝、建築及其他裝飾多用黃色,器皿多“鎏金”(即“塗金”)。

漢族民間貴黃最典型的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甚至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號。

此外,漢族還忌白,認爲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喪禮均用白色來表示肅穆哀悼。喪事又俗稱“白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