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品讀初三作文示例

品讀初三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讀初三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讀初三作文

品讀初三作文1

我們繼續談談理解,只是這次不是關於數學的,這一講我們來說說古文賞析,以及方法。

首先,來看看這篇例文: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其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t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讀文言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字的讀音和意思,有的字還是通假字,所以我們一般都從文字上開始攻破。

我們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字:闕(que)這就是一個通假字,同現在的“缺”

嶂:像屏障一樣的山峯。……襄陵:漲上(水)山陵。襄,衝上,漫上。陵,大的土山。……(別的自己去摸索纔有意思,我在此就不解釋了)。

然後,讓我們從段子上來品味它:看第一段,寫的主要是三峽的山勢(山高嶺連),其次是水(洶涌湍急),接着介紹了春冬之時(清榮俊茂),最後寫了晴初霜旦(寂靜,淒涼)。我們來看作者的寫作順序是從主倒次,三峽它的主題就體現在“峽”字上,有山則有峽,多以作者抓住了這一重點,寫出了三峽山勢的雄魄和險峻。水,是三峽的靈魂,沒有的水它就少了生氣卻多了幾分空曠。光有大體的山水還並不完美,所以作者又利用我們的感官從不同的角度寫了三峽的景色,如:素湍綠潭,就是從俯視的角度寫了三峽的景色,而絕t多生怪柏,懸泉瀑布,又從仰視的角度寫了其景色。

縱觀全文,給我以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雖然我未曾到過三峽(不久就能去了)但是我還是從文中領略了三峽的氣魄和美感,我要感謝作者寫出這樣生動的文章,還要感謝指導我品讀的語文老師。

品讀初三作文2

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長篇小說,必須用心去撰寫每一個細節去感悟人生。

品讀人生,需要經歷磨難。楊國強從順德碧桂園到廣東碧桂園,他的造“園”史不斷地製造、銷售神話,他出生時,已經有2個姐姐和3個哥哥,他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快樂,相反,意味着多了一張嘴。17歲前他沒有穿過鞋,也沒有新衣服,只爲省7分錢的飯錢,中午放學還得走1個多小時回到家裏吃飯,年輕時他曾放牛種田,做過泥水匠。上世紀80年代時,他因做建築承包商積累了第一桶金,從月收入180元至千億身家,從耕田的農民到包工頭再到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他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內地民營企業的發家縮影。一個在一生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風雨,在歷經風雨後,會出現絢麗的.彩虹。

品讀人生,需要明白成就與榮耀的背後是艱辛的付出和百倍的專注。賀庫賽是日本古代著名畫家,他的作品極受宮庭的喜愛。有個貴族養了一隻珍貴的鳥,他想給這隻鳥作一幅畫,以做紀念,於是貴族找到了賀庫賽,賀庫賽把鳥留下來並且讓他一個星期後取,一個星期已過,畫家並沒有滿足貴族的要求,而是要求給兩個星期,後來兩個星期延遲到兩個月,六個月,最後定爲一年。一年之後,貴族懷着急切的心情來,要求立即取回自己的鳥和畫,賀庫賽笑着答應並當場揮毫潑墨。幾分鐘,一隻栩栩如生的鳥就誕生了,貴族氣咻咻地說:“你爲什麼讓我等一年?”賀庫賽領着他走進一個房子,在那兒,四壁貼滿了同一只鳥的畫。然而沒有一張能與畫家在貴族面前畫的這幅傑作媲美……人生亦如作畫,有的人信手塗鴉,有的人十年磨一劍,於是便有了拙劣與傑作之別。

品讀人生,需要勇於突破。母雞孵蛋,每當小雞快出殼時,就聽到此起彼伏清脆敲擊的聲音,那是小雞在啄蛋殼。啄破蛋殼,就可以開始它的生命旅程。但每一次看,我都替小雞捏一把汗,因爲他們啄很久,蛋殼仍然完好無損,剛出殼的小雞渾身溼漉漉的,身上粘着幾根毛,但過一晚,身上就會長出柔軟而厚密的羽毛,叫聲也清脆了許多。有一次,我實在不忍心看小雞艱難的啄破蛋殼,所以我輕輕地幫一隻小雞剝開了蛋殼,可是不到三天,這隻小雞就被其他小雞擠踏而死,小雞啄殼而出,憑藉自身的力量,以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生命中有太多至關重要的關口,它們在不時地考驗着人們的意志力。其實雞殼就是人生中的困難,瓶頸,只要勇於突破,一切就會柳暗花明。

面對人生,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我們需要從各種味道去感悟人生,細細地品讀人生吧!

品讀初三作文3

小時候,校園裏植滿了迎春花,每逢三月,春姑娘的氣息喚醒了它們的種子,於是它們抽出嫩綠的莖,開出淡黃色的小花,像夜空中點點的繁星一般點綴在綠叢間,而那細長的青莖則無聲地往遠處延伸,垂在教學樓的長廊外,形成一排長長的綠簾,盛夏時留出一片濃郁的綠蔭。

望向窗外,總能看見迎春花舉着笑臉在微風中搖曳,心生愛憐之情,於是昂起銀鈴般的小腦袋問老師問道:“老師,這是什麼花啊?”老師笑了,俯下身子輕聲說:“這叫迎春花,有迎春花的地方就有家鄉的味道。”我點點頭,凝視着老師被迎春花映得金燦燦的眸,心中留下了那株迎春花,也留下了一個對家鄉模糊的印象。

午後,我總愛折一枝迎春花放在牀頭,靜靜沉醉在迎春花的花香中墜入夢鄉,讓那暗香穿行在我的夢中。夢裏,是我和小夥們在東荊河大堤上放風箏的情景,那裏有青蔥的樹木,溼潤的泥土,明媚的陽光,順着悠悠的風箏線望去,還有一座座建築物如春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閒暇之時,我也愛巴望在窗口欣賞校園裏的迎春花,看它們一朵朵擁擠在一起爭相開放,正如我們一樣高揚着青春的旗幟拔節生長。一天天,一年年,聽得見它們努力上躥的窸窣聲,也聽得見我們琅琅的讀書聲,在迎春花的陪伴下,一張張稚嫩的臉變成一張張成熟的面孔,一個個天真的孩子成長爲一個個懂事的少年。

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我也曾發現過這種淡黃色的迎春花,彎下腰拾起它,卻沒有親切的感覺,亦沒有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心裏因此變得十分空落,彷彿是缺失了一件心愛的寶貝,直至回到家鄉,那缺失的部分才被兒時的記憶所填補,帶給我一種深深的慰藉,和我情緒失落時母親給予我的一句安慰同樣久久地溫暖着我的心。

我明白了,迎春花生長在我的家鄉,生長在我童年時的樂土上,在那裏,不只是迎春花,勤勞的人們、忙碌的大街小巷、微潤的空氣,甚至是一草一木也同樣帶有家鄉的味道,因爲那兒,是我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