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大綱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寫這類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1

面對挑戰,一些人敢於直面對抗,有些人則選擇積累經驗之後在去對抗,這就是敢與”不敢“。

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敢爲天下先“的口號,並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業爲中華民國誕生出巨大貢獻。這就是敢,敢第一個站出來去推翻清王朝,那個腐朽的朝代。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沒有像孫中山那樣”敢爲天下先“的人,恐怕就沒有現在這樣繁榮昌盛的中國了吧。

二十世紀時,又想孫中山先生那樣”敢爲天下先“爲人民造福的勇士。同樣,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中也有這樣的勇士。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爲現代人的購物形成了諸多的方便。他創建網上購物,以爲是一種”敢爲天下先“的做法,在中國他是第一人。他的勇敢讓他走向成功,他的成功給人帶來了方便。倘若,當初沒有像馬雲那樣”敢爲天下先”的人,我們現在如此方便、實惠的網上購物應該就不會存在了吧。

所有的爲人類造福的事,都要有“敢爲天下先”的勇士去做。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人類的福音。我想着就是所謂的敢吧。“不敢”並不是只真正的沒有勇氣,而是另一種勇氣,一種淡定、沉着的勇氣。老子曾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人先,故能成長器。”老子所說的不敢爲人先是指不輕易地先於人。任何的成功都是基於一定的經驗的,在一次成功中汲取經驗與教訓,你也許會更成功。“不敢”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明智的抉擇。當三方作戰時,有一放在一旁觀戰,並不是因爲他們沒有勇氣去戰鬥,而是因爲他們在觀察作戰雙方的破綻。這樣以來,作戰時,他們就勇氣與謀略並存,勝利的的把握更大了。綜上所訴,“不敢”不是畏畏縮縮;“不敢”不是膽小怯弱;“不敢”不是無勇。“不敢”是明智,“不敢”是謀略;”不敢“時沉着。敢與”不敢“都是一種勇氣,敢是直率的勇氣,”不敢“是沉着的勇氣。”敢爲天下先“有作爲,”不敢爲人先“成大器。

智勇雙全的人,纔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面對生活我們要學會如何”敢“作”敢“爲。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2

生活中我們會面臨許多抉擇,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事兒會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當前方遇到一條水溝時,有人選擇直接跨過去,有人選擇從邊上繞過去。也可以說,當我們遇到相同的問題和困難時,可分爲“敢”與“不敢”兩種方式。在我身邊就曾發生過這種事情。

有一天,我正走在大街上,突然看見一個騎着自行車的老爺爺摔倒了。這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跑過去把這位老爺爺扶起來。可正當我要過去扶老爺爺的時候,只見他身旁有許多人都繞着他走,彷彿遇到了瘟疫一般。一位50多歲的大媽看到我想過去,對我說:“你要是扶他起來,他訛你怎麼辦?”

說到這裏,我頓時想到了那些“碰瓷”的人,他們故意摔倒,吸引好心人來幫他,當有人過來扶他時,他卻說是幫他的人把自己撞倒的,裝作很疼的樣子,讓扶他的人給錢。我最痛恨這樣狼心狗肺的人了。想到這裏,我懸在空中的手漸漸收回,這時“不知所措”這個詞用在我身上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可雖想離開,我的手臂卻又感到十分麻木,心想,人家這麼大年紀了也不容易,萬一是又摔倒了呢,我想着想着又想到了我爺爺,如果有一天他也摔倒了,我是否也會這樣猶豫不決。此時,我的腦海裏迴盪着兩個聲音:一個是“扶”,一個是“不扶”。

正當我還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只聽見身後傳來老爺爺“哎喲、哎喲”的聲音。我心中的善意立即讓我放下了這一切,我毫不猶豫地衝了上去,向老爺爺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從地上扶了起來。老爺爺萬分感激,急忙對我說:“謝謝啊,謝謝啊,小夥子!”這位老人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彷彿是我給了他救命之恩似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萬一這位老人真是“碰瓷”的呢,只是看我是個小孩兒纔沒有要錢呢。不管怎樣,生活中總會出現兩種抉擇,一個是“敢”,一個是“不敢”,這兩種選擇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不分對錯,“敢”與“不敢”不僅考驗我們的勇氣和擔當,也考驗我們對困難挑戰的理性判斷,“敢”並不是不加思考、任意蠻幹,“不敢”也並不意味膽小怕事、退縮不前。但既然做了,就要敢做敢當。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3

敢,往往意味着勇敢向前,不敢意味着怯懦退縮,可真正的明智,並非一味的“敢”,而是要敢於不敢,有時不敢纔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十二歲時的一段經歷,那本是一個普通的上學日,可我卻又在關掉鬧鐘後昏昏睡去,待我再睜開眼已過去二十分鐘有餘了。我也被從迷迷糊糊的“半醒狀態”驚得十分清醒,急忙草草收拾後奔出家門。心想;完了,遲到是難以避免的了。偶然地一轉頭,卻讓我看見了“共患難”的“兄弟”——一名常常踩點到校的同班同學。

我急忙向前跑,企圖追上他,可他卻突然停住了,嫺熟地撿起一塊紅磚,猛地砸向路邊的一輛共享單車,那車鎖咔地一聲開了,還伴着滴——滴——的報警聲。那時我已經跑到了他跟前,他看着我吃驚的樣子說:“咋了?自己砸一輛騎着走肯定不遲到。”

“可是……”我愣住了,心中撥起了算盤:騎車過去固然快,可這種共享單車開鎖方法未免……一句“嘿”打斷了我的思緒,他已經趁我遲疑的當跨上單車問:“走不走?嗯?”我沒回答“諒你也沒這膽,真沒出息。”說完便諷刺着走了。

我搖了搖頭,只得又拖着自己的'雙腳,自己走到學校。

我到校了,他已經坐在座位上和其他同學一樣讀書,我忐忑的從後門溜進教室,鑽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師在早讀後就把我“約談”,而他卻用那“挽救方法”逃過一劫,我並不羨慕他我知道他的“挽救”只不過躲過了老師的批評,卻不會永遠瞞下去。

我們本應爲我們的錯誤買單,用一個錯誤來彌補另一個錯誤,怎會得出正確的結果?反之,在被拆穿只是,定釀出大錯。敢於不敢用那種錯誤的方法,敢於面對,方得更有所償。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4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一天,子路和孔子討論誰更適合帶兵打仗。子路覺得自己既然這麼勇敢,大家都是知道的,肯定自己最適合帶兵打仗,但馬上遭到了老師的否定。孔子道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子路確實很勇敢,但是子路又有點兒魯莽,容易掉進敵人的陷阱,一個優秀的將領,除了作戰英勇,更應該知道仗要打到什麼程度,要避免傷亡,更要冷靜分析,不能因爲魯莽而進入敵人的圈套。

所以,勇敢不意味着魯莽行事。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之間發生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趙王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聽到這個消息,便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知道秦國詐他,但又怕秦國進攻趙國,趙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一個叫藺相如的門客自薦去了秦國。到了秦國,秦王想把玉騙過來,藺相如就抱着玉石要撞柱子,結果玉沒撞碎,但秦王卻嚇得不輕。最後,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安全返回了趙國。藺相如行事就十分勇敢,但他又絕不魯莽,正是因爲他智勇雙全,才保全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趙國。

“不敢”也不是膽小怕事,而是遇到困難不退縮,但是要懂得避讓,不正面交鋒,利用其它的方法戰勝困難,取得勝利,就像三國時期的蜀國軍師諸葛亮。他和魏國的軍師司馬懿是死對頭,在一次蜀國和魏國的交鋒中,諸葛亮敗了一個回合,諸葛亮料定司馬懿會來,就大開城門,留幾個人掃地,自己帶着兩個拿扇子的童子在城樓上氣定神閒地坐着,等待司馬懿的到來。不出諸葛亮所料,沒一會兒,司馬懿就帶着軍隊追上來了。但是,司馬懿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也是大吃一驚,覺得肯定有埋伏,便命令軍隊趕緊撤退。這就是諸葛亮的“不敢”,如果他勇敢一點,衝出去繼續與曹軍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正是利用司馬懿多疑的特點,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其實這些事例都和子路帶兵打仗是一個道理,學習也一樣,遇到難題敢於挑戰,但是要適當放手,實在不會做的就先過,先完成必要的任務,然後再想方法或者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敢與不敢的高三議論文5

敢,往往是勇敢的象徵,而不敢則經常被人視爲懦弱的代名詞。但有時適時的“不敢”會比無畏的勇敢更爲明智。

小時候,爸媽帶我和親戚朋友聚會。當時我不願意和別人說話,只是自己靜靜地吃飯。我的舅舅們過來和我開玩笑,拿着酒杯說:“你長大了,該學着喝酒了。來,喝幾杯吧。”我聽了,看了看爸爸。爸爸肯定一百個不願意啊,但面露難色,生怕破壞氣氛。我明白爸爸的心思,笑着說:“我現在還小呢,不敢喝酒。等我長大了,肯定陪你們喝好。現在就讓我爸爸代勞吧!”一句話闡明瞭不該做的事,也沒有破壞當時的歡樂氣氛,這就是敢於不敢的聰慧。

我上學後,學校每年都有考試,但每次考試總有一些不勞而獲、偷奸耍滑之輩。記得一次期末考試,坐在我前排的同學找上了我:“不如咱們考試的時候‘互相幫助’吧?可以找找錯題,利人利己啊!”正當我猶豫的時候,他又在挑釁:“你不會不敢吧?”我想清楚後,很嚴肅地對着他:“我確實不敢,考試作弊不是什麼好事,有本事自己考一個好成績啊。”不做違規的事,不越雷池半步,這就是敢於不敢的定力。

我初學游泳時,同學問我,敢不敢往水池裏跳?我說,不敢。隨即遭到了大家的嘲笑與諷刺,笑我懦弱,是個膽小鬼。其實當時我明白自己沒有游泳經驗,萬一溺水,遭遇危險怎麼辦?事實證明我是對的,膽大魯莽的同學不顧規則和勸說,縱身跳水,受到了教練的嚴厲批評。不膽大妄爲,不以身試法,這就是敢於不敢的氣魄。

古人有云: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如果你鋌而走險,貿然行事,前方就會是死路一條;如果你後退一步,勇於不敢,有時就會柳暗花明。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放棄沒什麼不好。

敢於不敢、敢於放棄,有時也是一種滿載正能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