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八年級作文之領悟

八年級作文之領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鑑賞藝術作品時,對與世界奧祕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昇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作文之領悟,歡迎參考閱讀!

八年級作文之領悟

  篇一:週末領悟擺脫時間

時間是世界的主宰,有誰能夠擺脫它呢?是比光速更快的小分子?是那些穿越到未來懲惡揚善的超級英雄?在現實生活中,我知道我能擺脫時間。

當我沉醉於某件我鍾愛的事情時,會產生一種心靈撞擊的情感,讓我暫時忘掉時間。這讓我產生一種永恆的直覺,比如那個溫暖的下午。

我目不轉睛地盯着一道幾何題,鋼筆、鉛筆、直尺、圓規把我全副武裝。教室裏沒有幾個人,充滿了嚴肅的氣息。我宛如從高山跳下的蹦極運動員,一頭撲進了題目的旋渦中。那些文字和數字,彷彿都動起來了一般,鎖住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個長相稀奇古怪的三角形被無情地大卸三塊,彷彿在爲自己被“毀容”而獨自生着悶氣,周圍的字母蹦蹦跳跳得自得其樂。我把所有已知條件標上去後便陷入了沉思。我專心致志地注視着它,幾乎嚐遍了所有的輔助線:延長、截取、連接、翻折、平移……雖然均以走投無路而告終,但我卻是越被打擊,越想成功,彷彿這道題是專門爲我而出。我紋絲不動地坐在那裏,全神貫注地寫着,畫這,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我開始盡情地發揮我的想象力,不再用常規方法了:畫等腰、畫圓、作30度角……我儘可能地想不同的方法,那個可憐的三角形已被我畫得面目全非。終於如我所願,我的想象力幫助了我:我在三角形裏作了一個等邊的小三角形,又連接了一個端點,終於證明了兩條線段的血緣關係。

再看看我那“偉大而悲哀”的三角形變成了披薩餅,被我塗抹得花花綠綠,還被更加“無情”地切成了若干小塊。我長吁一口氣,自豪地躺在椅背上,才感覺腹中空虛——我既覺得自己學識還太少,做題還需要經驗,更重要的是,我餓了,好像幾十年沒吃東西似的。下午的時間匆匆流過,而我卻找到了一種永恆的直覺,暫時擺脫了時間!

永恆不是對某一次經歷的重複,而是在時間統治的國度裏,打開了另一扇門,推開了另一扇窗,它因爲我們對事物的熱愛而誕生,從而擺脫了時間的束縛,忘記了它的存在。

因爲,永恆的概念不就是對時間的否定嗎?

  篇二:學習彈琵琶的領悟

每到放假的時候我就要去宜都我姑奶奶家裏學習彈琵琶,我住在宜昌,她在宜都,雖然不是很遠,但是對我來說算不上很近。所以每次我去學習的時候就是我的家人比較擔心的時候,因爲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每次都送我去,加上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身體不是很好,很多的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去一個人回來。

姑奶奶那裏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學琵琶,也還有幾個是學習古箏的,我不知道當初自己爲什麼要學這個,但現在開始學了就要學好。

學琵琶是一件很枯燥無味的事情,開始的時候沒有小琴,只好先用大人的練習。我最初連琵琶都抱不好,沒練幾下琵琶就東倒西歪的,還有自己的手也很小,琵琶的品位我也有點夠不着,更不用說什麼譜子,節拍了。

這樣過了一年以後我才慢慢地知道了一些樂理上面的知識,也漸漸地會彈一些曲目了。

我只有每個星期放假的時候纔有機會去練習,在家裏上學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爲什麼不想練習琵琶,甚至對它有了一種牴觸的情緒,一放學看到它就煩人,更不用說練習了。可是這個事情是我當初自己答應了的,現在反悔不學了也好像是說不過去。有幾次我爲練習的事情和父母交談過的,可是每次都是我乖乖地拿起琵琶開始練習。不是我的父母非得叫我學習,他們只是講道理給我聽。

對我來說,練琵琶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我現在是有苦說不出,誰叫我當初滿口答應學這個東西呢?從最開始練習的時候覺得新奇到現在的煩躁,甚至是牴觸,都是我自己答應了的事情,要不不學,要學習就要學好,這個是我媽媽說過的,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是非常的有道理。

我爸爸也給我講過一個半途而廢的故事,我不想成爲一個那樣的人。後來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的時候,我覺得練琴也不是那麼的難受了。記得有一次我去姑奶奶家裏練琴時候,姑奶奶表揚了我:“你今天練習的很好,彈的也很不錯,很有感覺,我希望你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當時我高興極了,回到家裏我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都爲我感到高興。

在後來的幾年裏,我很認真地練琵琶,還和姑奶奶的學生一起到外地去考試學習,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通過學琵琶這個事情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人要有持之以恆的信心,加上刻苦的練習,就會有好的收穫。

  篇三:領悟

10月25日下午,有幸再次聽到了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的講座,每次聽他的講座,總能被他那種強烈的個性所打動,對數學的熱愛是他生命中不悔的主題,他把一個我們原本認爲枯燥的數學世界變得如此生動、有趣、迷人……他的數學課堂,他的講座總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出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散發出一種怡人的書香……他說:“我就是數學。”這句霸氣的話語令我折服。因爲霸氣源於自信,自信方可彰顯氣勢。沒有充足的底氣,沒有足夠的積累,誰敢如此擲地有聲!一個人代表一門學科,這正應了雅斯貝爾斯說的“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華老師正是用他生動的課堂與強烈的個人魅力詮釋了數學的精彩,成年的我們已情不自禁被他所吸引,何況孩子,我相信他的學生一定從他那裏,感受到了獨具魅力的數學世界。我敢肯定,在這些孩子心裏,華老師就是數學。

回憶自己小時候,很喜歡語文,因爲老師認爲我在班裏年齡最小還有些聰明,於是上課可以允許我隨意發表觀點,即使和他作對。我小時候是純粹的應試教育,可真正考起試來反倒很輕鬆,全是書本上的內容,只要上課聽了,就可以拿高分。於是,我得出了小學時喜歡語文的結論,因爲那是一種自由的、可以暢所欲言的感覺。

初中時,我又喜歡上了數學。因爲我遇上了一個有意思的數學老師,他可以允許我在作業本上寫:會做的,不做了。於是,一學期下來,我的數學作業本還像是新的,每天就寫一行字:“會做的,不做了。”老師也說到做到,從未因此而找過我的麻煩,當然我也保證了每次數學考試,150分的卷子從不低於145分。相比之下,我開始討厭語文,我討厭老師永遠在講解那些枯燥的語法知識;我討厭老師把魯迅的一句話分析出三、四種深刻含義;我更討厭永遠背不完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於是,我得出了初中討厭語文的結論,因爲那是一種寡味的、死記硬背的感覺。

席慕容說“生命裏有個不悔的主題,彷彿是一種強烈的個性才能引入,墮落或者超升。”華特顯然是超升的,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在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老師,必定都有着強烈的個性,必定都有着堅持與等待,必定都在閱讀與思考中潛行。

我,渴望有一天也能底氣十足地說:“走上講臺,我就是語文。”於是,我在逐漸瞭解蛻變的過程後發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