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雜文名篇

雜文名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1、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

雜文名篇

每天都要走路,生活在大城市,按交通規則,自然要走人行道。可是不行,有時必須得走車行道,因為人行道成了停車場,各種型號的車輛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即便是武林高手練就瘦身術,走到這裡也寸步難行。

進了自家小區,應當寬敞了吧?非也,時常是各種型號的車輛橫七豎八地停放。從小區門口到自家單元門口,需走迷宮般繞來繞去。一身新衣服,成了擦車布。

無論是在大街上還是在自家小區,都能看到大字標語——“以人為本”。可面對人行道成了停車場,滿小區橫七豎八停放的車輛,哪裡還有什麼以人為本,分明是以車為本!

於是,“人走人行道,安全才可靠”的交通法規不好使了,面對現實才是硬道理。人行道成了停車場,只好走車行道。如果守規則,認死理,只能寸步難行。敢情有些不守規則的行為,是萬般無奈逼迫出來的。誰再說什麼“中國式過馬路”大談國人素質低下,不妨請這位素質達人到人行道停車場做個示範,秀一秀如何做守規矩的行人。

有時,面對小區橫七豎八停放的車輛,時常擔憂——幾座高樓,幾百戶人家,只有一個門口,萬一失火,消防車如何進得來?樓里人如何跑得出去?萬一需要急救病人,急救車如何進得來?

史料載,以人為本是春秋時期管仲(前725年~前645年)最早提出來的。管仲對齊桓公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意為霸王的事業之所以有良好的開端,是以人民為根本的;這個本理順了國家才能鞏固,這個本搞亂了國家勢必危亡。管仲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人”這個概念,是從以神為本,以物為本發展來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相對於神本思想,物本思想,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

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求末。而人行道成了停車場,滿小區橫七豎八停放車輛,嚴重影響行人的安全,成了“以車為本”。車,物也。當“以人為本”的標語下停放著損害行人權益車輛的時候,標語只能傳遞諷刺意義。

車多,說明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不能損害大多數人的權益。其實,堵塞消防通道,救命通道,也損害亂停亂放車主權益——無情之火肆孽起來,是不分什麼有車人沒車人的。即便擁有十輛名牌豪華車的車主,需要急救車時,面對擁堵的車輛,急救車也飛不起來。黃金搶救時間面前,有車沒車者一律平等。

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

《詩經·大雅·抑》有言:“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意思是要自警自律,要善於治理,謹慎法度,防止發生意外。清代漢學家王引之這樣解釋不虞——“不,無也;虞,憂也。無憂,謂無死喪也。”

你看,古人都把以人為本具體到關乎生死的高度了。真希望有關部門、有關領導靜下心來讀一讀老祖宗的話,以人為本,管理到位。把人行道還給行人,把消防通道、急救通道還給老百姓。“無死喪”是管理的底線,莫要悲劇發生再做什麼總結批示。

2、會寫字絕不乞討

著名當代書法家葉根友,是葉氏字體系列創始人。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村娃在經歷過苦難、迷茫之後,走上了賣字路。轉折是一次平凡的偶遇。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失去雙腳的流浪漢用粉筆在地上非常認真地寫字,靠寫字贏得路人的打賞。他好奇地上前問道:“明明可以乞討,為什麼還要賣字?”流浪漢反問他:“我會寫字,為什麼還要乞討?”

葉根友聽後若有所悟,想起自己20出頭在一家建築公司做搬運工時,經常躺在公園石凳上睡覺,每當蚊子擾得他無法入眠,就索性起來,拿一根樹枝在地上寫起字來。

他知道書法是自己的天賦,卻從沒認真地想過要拿字賣錢。流浪者雖然字寫得一般,卻憑“特長”自食其力,自己這不是捧著金飯碗在討飯嗎?

從此,他下決心會寫字絕不“乞討”,苦練書法併力求獨樹一幟。2007年,葉根友請人把自己寫的字型釋出到網上,發現很受歡迎。這使他信心大增,索性租了一幢簡易樓房為工作室,自學軟體技術,自創了95套電腦字型在網上供人有償下載。

葉根友名聲鵲起,湖南衛視、央視都找上門來,馬雲、李連杰也邀請他教大家寫字……他成為這個行業中的一方霸主。

一次偶遇讓葉根友找到了自己的發光點,成為當代書法大咖。很多時候,開不開竅就在於遇事願不願意多思考那麼一點點。

3、家醜

有個女人,一輩子當小學教師。

退休時,手裡有積蓄下來的十萬元錢。丈夫不在了,兒女成家了,本來就這麼省吃儉用地過下去,也可以了。

偏偏她有雄心,想去投資做一番事情,結果被合夥人騙了,本錢打了水漂,還欠下十萬元。

她也哭過也想過死,但覺得人家負我我不可負人家,欠的錢不能不還,就到醫院去做一把血一把膿的陪護工作,從50歲做到60歲,沒日沒夜,整整十年,才還清了債務。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有一個。

也是個女人,生在農村,沒讀過書,卻聰明。走南闖北做生意,和丈夫一起,辦起企業,蓋起別墅,一度過上了可以僱請保姆的優裕生活。她長得漂亮,普通話說得好,歌唱得好,就缺點文化,包括運氣。

他們在一張最大的訂單上栽了,栽到底。企業破產,別墅抵押,還欠許多債。拿她自己的話說:啥都沒了,只剩幾個光人了。

那時她的兒子尚在讀書,女兒還很小,無奈之下,她在一個大城市給人做小時工,城東城西,日程排滿,披星戴月,把一個家的日常開支撐起來,並不長吁短嘆,並無半點怨言。偶有人問起,她總是淡淡一笑說:會好起來的。

這兩件事,都是在一個座談會上聽來的。兩個女人面對命運的惡作劇,所表現的不屈與堅忍,以及為此承受的長年的艱辛,深深打動了我。可是當我定下這兩個題材,準備採訪時,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做小時工的女人連連否定:不行啊,被人知道了,兒子怎麼做人,女兒怎麼做人?她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有了工作,她的女兒也已經是中學生了。

做醫院陪護工的女人,自己倒願意講,但兒女堅決反對,甚至說:你講出去,我們就和你斷絕關係!

不願意,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都屬於“家醜”,不可“外揚”。

我們的本意是想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的,結果卻讓我們疑惑,時至今日,在世人眼中,這些究竟是美德,還是家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