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年中秋散文精選

2016年中秋散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年中秋散文精選

  【今夜月明人盡望】

每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除夕八個重大節日,由公婆作主,我家先生四兄弟輪流做東,大家庭聚在一起過節。妯娌四個是當然的主婦,在每年輪到的兩個節日裡,忙得不亦樂乎。這個中秋,在我家過。

我是妯娌當中最不擅長烹飪的,其餘仨是全職太太,家務的十八般武藝,早已練就。可憐我,在孃家時從不過問做飯的事兒,一心只讀聖賢書,哥嫂母親全都做得好好的;成家後,先生比我懶,逼我上梁山,一般的菜算是會做了,若論真正的廚藝,卻是天資不足,拿不出手。每次輪到來我們家,這十六七個人的飯局足以把我慌倒。婆婆最擔心我弄不出來吃,總叮囑我叫某個嫂來幫忙。大嫂總是最勤快,幫忙的總是她。中秋我們倆忙活了一整天,晚餐出了十六道菜。

老三異地未歸,夫妻不甚和睦,中秋團圓夜,三嫂有心事,席間不太愉快。我們同情她,但幫不上多大忙,感情的事最難用語言去排遣。緣分這東西,時有時無,斷難取捨。看三嫂紅紅的眼,我也感傷。某個詩行蹦了出來,卻是這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心裡對三嫂說,此憂誰解?誰為知音?且飲此杯,共語昇平。

乾杯吧。但我太累了,所有的詩情,已被一天的勞作洗滌,蕩然無存。何時起,做了家庭婦女的角色,日復一日,磨粗了雙手,磨平了心志?

眾親喝酒,吃菜,聊天,吃餅,盡興了,分頭回到自己的家。我再進廚房,洗刷大量的碗碟。這樣的事,其實並不喜歡。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中秋的月,不可辜負,賞去吧。鄉下的母親,可已安睡?想電話問候,恐令孃親無眠,不忍驚擾。獨自上樓頂,見圓月高照。“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四周寂寂,我心寂寂,並無詩情。外面大街上,應該是熱鬧的,但我不想熱鬧。人生就是如此,寧靜,淡泊,得歡樂處且歡樂,不必時時處處過分追求,因為刻意,所以累。

已近子時,侄兒喬發來簡訊祝賀節日,猛然想起,昨天他到陌生的城市讀大學,今晚應是“酒杯邀明月”“佳節倍思親”了。他的資訊倒頗有趣:“內容:節日快樂;物件:姑姑;發信人:喬喬;時間:中秋夜。”哈哈,好可愛!趕快回復了資訊,不知遠方的他,那一縷思鄉的心,是否得到些許撫慰?

撥三嫂的手機,關了。不知道她,月明人獨立,愁多夢得成?唉,“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世間男女的心,張若虛最懂。永遠不朽的詩篇,每念之,便淚湧。

月沾涼意,雲載清風。聽說,齊國時,天子在月光下見到拜月的無鹽女,覺得她美麗出眾,遂立她為皇后。月光,如此皎潔,迷人,澤被大地。沾了她的光,人愈美麗,德也出眾。月宮裡,總是傳來美好傳說,嫦娥,玉兔,吳剛,七仙女,王母娘娘……中秋夜,問好眾仙,該不會笑我痴,笑我傻?

難得矯情。夜深了,睡吧。

  【月到中秋】

節日總像一首歌謠,快忘記它時,它又在耳邊響起了。和鄉村不同,行走在都市的街頭,節日總是被別人提醒,然後我們像沉醉歲月溝壑許久的人一樣猛地記起,並下意識地抬頭望著明淨的星空,那輪月亮如哲人一般俯視著大地和蒼生,那輪月亮圓缺的轉換使我們不由得停下腳步,靜下心來,等待著又一箇中秋圓月的到來。

在很久以前,出差在外的父親在中秋到來之前,精心地挑選了一盒月餅,將它寄給了家鄉的母親,那個時候,幾十元是個不小的數字,母親捨不得吃,又將它送給了母親的姐姐——我的姨母。姨母也捨不得吃,但又捨不得送人,於是放了些時日。等孩子們饞得實在忍不住纏著母親開啟那盒月餅時,月餅已經長了綠毛。姨母很不高興,她認為是母親把壞了的月餅送給了她,母親也很冤枉,她根本就沒開啟過那盒月餅。最終的謎底是由父親揭開的,原來是賣月餅的人黑著心把去年剩下的月餅賣給了他。

一個插曲,不管月餅是好是壞,但心是真的;不管月餅是貴是賤,情是真的。我想,那時的父親一定在異鄉的夜晚仰望著星空,並真心地祝福著家鄉的親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多好的詩句,望著想著,想著望著,那心早已融合了。

月餅是中秋的標誌,就像過年的爆竹,端午的粽子,一如我們思想深處的烙印,你無法讓它們遁形。仔細想來,能夠將人的情緒或者情感通過一種食物表達出來,月餅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到了唐代,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大概從那時開始,月餅才真正放下了架子,徹底地“淪落”民間。

我清晰地看到,離中秋還有一段時間,但月餅已經大張旗鼓地上市了。雖然人們對月餅的感情早已淡化了,但是當又一輪圓月掛在天穹時,多少人恆久的、脆弱的內心深處有一絲愁緒,像漲潮的海水蔓延,像很久不曾聽到的一首老歌,不經意地忘記了,又被不經意地記起了。忘記時沒覺得有多愁,聽到時卻情緒高漲或者低落,這是節日的情愫。

中秋時,更多的月餅開始在街頭奔走,人們提著各種包裝精緻的手提袋走親訪友。那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成為人們情感寄託和表現的方式,中秋,其實就是情感迴歸的日子。節日於是更多的成為一個名分,一個藉口。在這樣一個節日到來的時候,更多的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撈感情,或者滌盪感情,或者表露感情,愛如潮水,情如大海。

團聚、團圓,在又一箇中秋到來時,中國大地被情感淹沒,歡聲笑語在街巷間傳遞,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在朗月下敞開心扉,共享天倫,這樣的日子真的很好。

作者語: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要到了。昨天(9月10日)晚上,我們幾位老師和學生又在異鄉讀過了一個節日的夜晚——教師節、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日子,也是個思鄉的日子。

謹捎去我的祝福:願天下有情人花好月圓;願千家萬戶幸福安康;願我的親人康康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