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秋涼話蟋蟀的優美散文

秋涼話蟋蟀的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蟋蟀,古書上稱蛩,有的地方叫蛐蛐,只因這土生土長的秋蟲雄性生來好鬥,能取悅世間的聖愚。為此,蒲松齡老先生曾為它專門寫過文章,叫《促織》,可在咱們的'家鄉,且是眾口一聲,皆稱土蟄。

秋涼話蟋蟀的優美散文

養蟋蟀聽其鳴,觀其鬥,早在公元742—756年就開始了,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提貯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據宋代顧文薦《負暄雜錄》說,鬥蟋蟀也是唐代就開了歷史之先河;鬥蛩亦始於天寶年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由此可見,鬥蟀不僅盛於唐代,而且當時以此為賭之風盛行。

明代鬥蟋蟀的故事就更多,以至延續至清,蒲松齡曾在《聊齋志異·促織》中提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值,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斂丁口。每貢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千餘年來,鬥蟀之風隨時尚的變化時盛時衰,而無論哪個朝代,每至秋到,總不乏捕蟋鬥蟀之人。每有鬥蟀場合,總有觀賞者將鬥圈圍個水洩不通。屏氣凝神圈內雙雄對峙。或進或退,或直立拼殺劈頭廝咬,其場景同拳擊場上搏擊的拳擊手無二。經過數個回合的較量,得勝方將敗北者追得觸角高聳滿圈亂去躥,贏方則立起架式優雅的將左翅輕搭右翅上,發出鳴叫。

此時,便有文人雅士從緊張的氛圍中脫穎出來,輕晃腦殼低聲吟道:自離草莽得登堂,賢主恩仇念不忘。飽食甕城常養銳,怒臨沙塹敢稱強。敵聲夜振須仍奮,壯氣秋高齒漸長?眼底孽餘平剪後,功成誰復論青黃。

聽罷,人群不乏感慨者,隨機迎合;戰勝長鳴鳴尾股,主人奪採盆安堵;保抱小蟲歌大武,指盆笑謂將軍府。

每至秋到,兒時街鄰二三,跟街兄到城北玉清宮去捉土蟄的情景漫畫般浮現眼前,心中的感懷自是妙不可言。長大參加工作分到單位汽車隊,隊裡有位受人尊敬的老司機齊師傅,開車拉貨卸貨,每到一處,總和這秋蟲過不去,掀磚頭搬木頭專注地尋覓它。平時說話和顏悅色,惟有在捉這秋蟲時,別人稍有躁動便瞪圓雙眼大聲喝斥,逢見個大斗蟀他竟雙手顫抖不已……此事過去近40年了,當年他那捉土蟄的神情至今不忘。現今我有個小弟洪強,每至秋來,就忙個不亦樂呼,北上滄州、天津,南到上海、杭州。聚朋邀友切磋蟀技,不分晝夜、樂在其中。

小小秋蟲,上至封建王候,下至平民百姓,每至秋來,嗜者都願為它付出工夫和精力,皆為那搏鬥場上驚心動魄的瞬間,無論是搏彩還是娛樂,足見其誘人的魅力和威力。難怪我一年逾七旬街兄在雅室掛一自作對聯:擒蟋鬥蟀醒世事,觀書賞畫醉春秋。

問曰何意,答曰:一是觀賞,二是警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