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瑤族長鼓舞散文

瑤族長鼓舞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瑤族長鼓舞散文

記得有一年的秋季,我應邀參加一個作家採風活動,採風的地點就是有神奇瑤都之稱的江華。就在這次採風活動中,我有幸親眼目睹了現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江華長鼓舞表演。

那是晚稻剛剛成熟的季節,江華大瑤山的旮旮旯旯裡零零星星地散佈著一片片巴掌大的稻田。金黃金黃的晚稻,就那樣單調孤獨地帖在幽綠的大瑤山的肚臍眼上或者腳底下,抑或貼在大瑤山木屋的邊緣或一彎清溪流韻裡。

這是大瑤山特有的情境。

我們就在這樣一種映象中,走進了江華長鼓舞的悠遠意蘊裡。

為我們表演長鼓舞的,是江華大圩鎮文明村的瑤族同胞們。我們還沒進寨門,就有鑼鼓聲像一群喜鵲一樣嘰嘰喳喳地叫了起來。我以為是這個寨子裡的人娶親嫁女,走近了才知道,鑼鼓聲是為我們敲響的,還有幾個人分成兩排迎著我們跳著長鼓舞,邊跳邊向我們迎過來。於是,瑤家這股火辣辣的熱情就像他們的瓜簞酒一樣,頓然把我們的全身心都醉了個透。

到了文明村的一座房子前,迎接我們的那些瑤族同胞中的一個老者,早就吩咐幾個姑娘和嫂子打來清澈的山泉水。正在不解時,陪同我們的江華文友向我們悄悄提醒,這是瑤族同胞對遠方客人最濃重的禮節,說這水是給我們洗臉的。而且,這個臉還洗得很特別,洗臉盆都由這些姑娘和小媳婦們分別端著,站在客人面前,等客人洗好了才能離開。當然,我們也在陪同人員的暗示下,按照瑤家的風俗,悄悄準備了一個小紅包,答謝這些像山花一樣美麗清純的姑娘、小媳婦們。

以前只聽說過瑤族同胞敬酒迎客的習俗,這次真正親身感受了這樣的瑤家風味。

給我們敬酒的還是那些姑娘和小媳婦。她們在正堂屋前的一塊平地上站成兩排,我們輪流從中間走過,並接過她們手裡那杯馨香了千萬年的瓜簞酒。主人並沒強行要求我們一定要喝完那杯酒,不喝酒的人可以不喝,但一定要接過瓜簞酒象徵性的抿一小口。我是第一次喝爪簞酒,固然會將這一杯瑤家風情一飲而盡。

待這一切禮節完畢,瑤族長鼓舞才帶著它們千年的神祕,從那個遙遠的傳說中走進我們的視線。

很多人都知道瑤族的祖先叫盤王。

同時很多人也聽說過,瑤族的另一種叫法就是長鼓民族,瑤族文化就是“長鼓文化”。

但我們未必有多少人知道,瑤族長鼓舞的傳說卻是一個復仇的漩渦。

這就要從這個傳說說起了。

包括那個瑤族始祖盤王在內,最早的瑤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據相關史料記載,瑤族大量遷入江華等縣是在元末、明初兩個朝代。在遷徙中,他們靠山吃山,在自己各自居住的大山裡墾山土種雜糧植樹木。每當所居住的山野墾種出成片的杉林之後,就不能再種雜糧了,於是就重新舉家遷移,到另一片蠻荒山野裡再建木屋,墾荒造林。他們就這樣過著長期的遊墾式生活,給大瑤山留下一片又一片青山翠木,留下一脈又一脈瑤族文化精華。所以,在瑤族長鼓舞中,至今一直傳承著一組二十多個專門表現造屋的動作,這些動作的模仿,完全來自瑤族先民的生命旅程,從尋屋地開始,到找樹、砍樹、鋸樹、直到上樑、蓋屋,真實而又形象地讓我們見證了瑤族頻繁遷徙的現實人生與歷史,可堪稱長鼓舞的經典。

還有一個歷史真相也不能令我們忽視,那就是,在遙遠的古代,任何一個遷徙的民族都離不開狩獵。我們的瑤族始祖盤王就酷愛打獵。盤王就是盤瓠,是高辛氏宮中一隻畜犬,後來因其為國立功被招為駙馬。從史料記載,盤王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個傳說卻產生於原始狩獵時期。順著這個傳說,我們就能找到瑤族長鼓舞的源頭活水。這就不得不要說到盤王的一次打獵。這一天,獨自上山打獵的盤王,突然發現一隻羚羊從他面前飛身而過,盤王舉起弓箭就急起直追。當羚羊飛跑到一個懸崖峭壁前時,已經來不及躲避那萬丈深谷就掉進了山崖,被一棵梓木樹的樹杈叉死了。因盤王只顧追趕這隻羚羊,根本就沒看清前面的那道深谷,也隨著慣性衝下了懸崖,正好也掉在那棵梓木樹的樹杈上。黃昏灑下一點點餘暉,晚霞清洗著大瑤山的寂靜。盤王的子女因時近薄暮還不見父親歸來,就在大瑤山一路呼喊一路尋找,最後,在一片山崖的梓木樹上找到了死去的盤王和羚羊。盤王子女悲痛欲絕,並認定是羚羊和梓木奪走了父親的性命,隨即對那隻羚羊和那棵梓木充滿了仇恨。悲憤中,他們將那棵梓木砍下來,挖成長鼓身,並剝下羚羊皮矇住兩端,做成一隻長鼓,日夜敲打,邊打邊跳,撕心裂肺的發洩著對那隻羚羊的仇恨,呼喚著父親亡靈的迴歸。

當長鼓舞的表演真切地呈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似乎真的聽到了盤王子女那一聲聲悲慟大瑤山的呼號,聽到了長鼓舞遙遠的文化源頭的潺潺流水聲。

在這場長鼓舞表演中,我看到了一種狩獵的場景和細節。這種題材的表現,是很符合長鼓舞的現實歷史。因為,長鼓舞所承載的,就是瑤族同胞在生產、生活上的真實寫照。表演中,動作粗細並蓄,形象逼真而又樸實傳神。

長鼓的製作都是瑤胞們親手所為。雖然傳說中盤王兒女是用梓木樹和羚羊皮做成的長鼓,但現在的瑤族長鼓卻繼承而又改革了它的製作原料。現在的長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一米二左右長,中間小,兩頭大,其中一頭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兩頭喇叭蒙上精製的黃羊皮,然後用六至八條染色麻繩拉緊兩頭黃羊皮,再塗上紅、黃、白等色彩,繪上龍鳳圖案,使長鼓更多了幾份工藝的審美意味。在長鼓舞表演中,一旦配上牛角、芒鑼、嗩吶伴奏,那鼓角喧天、山鳴谷應的音韻和陣容,簡直就有古代列隊佈陣廝殺疆場之勢,雄渾而又壯美。

歷代沿襲下來的長鼓舞表現內容共有七十二套,而今普遍流傳的有拜、承、大、小、打、置、架、斛等十五套。從長鼓舞的表現細節,我們不難看到這個苦難民族的不屈與堅韌。在我親眼目睹的這場長鼓舞表演中,我看到了長鼓舞藝人對動植物那種動態與靜態的有趣模仿。其中,模仿禽獸的有金雞展翅、畫眉跳籠、山羊反臂等;模仿植物的有左打左蓮花、右打右蓮花、上打雪花蓋頂、下打掃地蓮花等。還有一些表現日常生活細節的動作,如舂米、篩米、扎腰帶等,無不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生活情趣。過去在特定的祭祀禮儀中一些作揖、伏林、矮拜等舞蹈動作,雖然很有它的文化特徵,但現在基本上很少派上用場了。

這些生動、形象、想象豐富的模仿動作,淋漓盡致地彰顯了長鼓舞那神奇怪異、矯健粗獷或細膩柔美的表演藝術特徵。

長鼓舞表現的形式,主要有“盤古長鼓舞”、“鑼笙長鼓舞”、“桌臺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其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高樁”、“矮樁”之別。表演中,有二男二女四人合舞,有兩個男子對舞,也有群舞。表演時的屈膝,穩健而又有力,是長鼓舞動作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長鼓舞一般都在堂屋中表演,觀眾佇立四周,中間剩下很小的空間。特別是在方桌上表演,每一次位置的`變換都必須擰身而過,而且每一個姿勢都必須保持曲的線條。源於這種表演場地和空間的限制,長鼓必須貼身而舞,必須緊湊嚴謹,動作不能過大,這就形成了長鼓舞“曲”、“擰”結合的又一特點。

與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相比,蹲、屈、擰、貼、奏等長鼓舞最鮮明獨有的幾個藝術特徵,構成了長鼓舞獨一無二的舞蹈元素。

長鼓舞無處不在,它委實就是折射瑤族同胞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長篇敘事詩。

婚姻、喜慶、節日、祭祀中,長鼓舞在各家各戶的吊腳樓前或歡快或憂傷的被敲響。

鳴冤告狀,集結起義,在州府的朱赤大門或瑤胞們的宗族祠堂前,長鼓舞或沉鬱或悲憤的被敲響。

長鼓舞,真可謂是瑤族同胞日常生活的另一種話語空間,更是瑤族同胞精神世界的大寫實與大寫意。

一隻長鼓,居然可以演繹出一個民族的勞動生活特質。

一隻長鼓,居然可以承載一個民族的歷史變遷軌跡。

作為瑤族的始祖,盤瓠追獵羚羊墜崖身亡引發出長鼓舞的傳說,固然充滿了神奇色彩,但這還不能準確界定為長鼓舞真正的歷史起源。

長鼓舞真正的歷史其實更加具象更加實在。

從有關考古發掘瞭解到,瑤族長鼓起碼在春秋戰國就已出現。殷墟出土的木鼓,河南楚墓出土的繪漆木鼓以及戰國秦漢畫像資料中再現的大小種類和形制不同的木鼓,都向我們透露了長鼓舞最早的歷史痕跡。然後,我們再看看楚國的屈原在其《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的記述:“揚抱兮拊鼓,疏緩兮安歌。”屈原筆下這種且歌且舞的情形,與現在我們看到的瑤族舞長鼓的形式如出一轍。還有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也如是抒寫:“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男女並舞。”而那個時代的沅湘之間,正是瑤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其習俗與現在的瑤族“還盤王願”、“度戒”簡直一模一樣。難怪,宋人沈遼在《踏盤曲》中寫下如此詩篇:“湘水東西踏盤去,青煙雲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打起長腰鼓。”

從這些歷史出土器物和古代文獻來考證,就足以說明,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瑤族先民就開始使用長鼓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了。從這個歷史事實來看,長鼓舞的歷史源頭還不是從盤王的傳說裡流出來的,盤王的傳說,只是瑤族長鼓文化綿長的流水中一個跳蕩的迴旋,或者說,是一種文化的對接。

在大圩鎮文明村,為我們表演長鼓舞的,是第二代瑤族長鼓王趙明華帶著他的兒子和孫子。他們祖孫三代用長鼓舞特有的元素,為我們演繹了種樹、舂米等勞動情境,也為我們詮釋了鳥的飛翔與歌唱等細微的原生態舞蹈審美情趣。

長鼓舞結束後,就在趙明華老人家的正堂屋裡,村裡的瑤族同胞分兩排為我們擺了兩條長席,每條長席都用農家的正方形飯桌相互緊挨著湊在一起組成。然後,在每條長席上鋪上碧綠的芭蕉葉,再在上面擺滿一碗一碗農家菜。

就像第一次現場觀看長鼓舞一樣,幾十個人坐在一排長桌子上共同喝酒,這又是我的生平第一次。瑤族同胞總是有他們別具一格的熱情,總是有他們別具一格的創意,總是有他們別具一格的風情。這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充滿回到故土與親人喝酒狂歡的快慰和溫情。

我不知道,這麼龐大的長桌宴,這麼奇特的飲食文化和瑤族習俗,這種盛大的狂歡,是不是也可以點燃長鼓舞的文化火焰?這樣的疑問,只有趙明華和他的弟子們可以回答了。因為,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會在傳承中尋找到自己新的生命根源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