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折戟沉沙話赤壁散文

折戟沉沙話赤壁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鄂南地區,有這麼一句童謠:“說書莫打赤壁過,三歲小孩知三國。”古戰場赤壁的故事,在當地老百姓中是有口皆碑的。

折戟沉沙話赤壁散文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北方勁敵曹操於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創造了我國曆史上以少擊眾、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遺址。

(江南新旅遊景點古赤壁遺址)

(江南古赤壁遺址原貌)

(赤壁“點將臺”)

解放以來,在赤壁(過去為湖北省咸寧市蒲圻縣),幾乎年年都有古兵器出土,如刀、劍、戟、矛、盾等等,數量逾千件之多。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一帶,往下深挖一米,往往就有這類文物出土。可以說,這裡是一座難得的“地下博物館”,它為我們研究古戰場赤壁的地點、戰爭規模和當年的經濟、軍工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把黃州赤壁稱為“文赤壁”,而將蒲圻稱為“武赤壁”,倒也並無不可。

赤壁,作為歷史遺蹟而受到重視,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描繪:“赤壁山,在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操舟船敗走處。”

“赤壁”石刻是赤壁現存最早的文化遺蹟。據《湖廣通志》載;早在宋代,此地的'石巖上即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據說,當年大獲全勝的周瑜為紀念赤壁之戰,揮毫題寫“赤壁”二字於石巖;因為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巖到了另一邊,以至在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歷年長江漲水,即使洪水驚天,這“赤壁”二字石刻卻絕不受淹。這個傳說,雖然帶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可“赤壁”石刻歷經千百年的風化,日晒雨淋,至今仍然完好無缺,這至今仍然是個迷。……

由於蒲圻赤壁在我國軍事史上有它光輝的一頁,因此它孕育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戲曲。這裡,我們從浩瀚的詩海中,攝出二首作為見證:一首是大詩人李白的《赤壁歌》。詩中寫道;“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沖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詩中“於此”二字,應該看作赤壁實地。李白途經蒲圻赤壁,即景賦詩,是合情合理的。這首詩在《全唐詩》裡並沒有輯錄,卻在《湖廣通志》和《蒲圻縣誌》裡有著明確的記載,這實在是志書的一份不可抹殺的功勞。另一首詩,即晚唐詩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細琢磨詩的前兩句,我們很難懷疑詩人沒有到過蒲圻赤壁。況且,從《蒲圻縣誌》和《湖廣通志》中,人們也能找到這方面的佐證:自宋代起,蒲圻赤壁即已出土赤壁之戰的兵器。當年,詩人杜牧漫遊赤壁,在江畔拾得“沉沙”的“折戟”,認出它是“前朝”之物。蘇東坡作前、後《赤壁賦》,由於他遊的黃州赤壁,是“文赤壁”,沒有那類“折戟”出土,自然就回避了這一點。……還有人說杜牧這首詩,是在古漢陽的一個也叫赤壁的地方寫的。有歷史學家考證為準,應該就是蒲圻的赤壁了。

蒲圻赤壁,景物宜人。而且,這一帶的名勝古蹟,幾乎都與赤壁鏖戰的故事聯絡在一起。那臨江挺立於山巔的“翼江亭”,相傳是東吳的軍事哨所,周瑜和諸葛亮均曾在此瞭望北江曹軍的動靜。南屏山上的“拜風臺”,是孔明祭東風之處。如今掩映於蒼松翠柏間的“武侯宮”海陳列著一大批龐統獻連環計、披閱兵書的地方。今天,赤壁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優美的風景,兼有歷代碑刻和動人詩篇,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蒲圻赤壁又可以說是“文武兼備”的。

注:原稿2015年刊登湖北省公安廳“警營隨筆”、監管總隊、長航公安局蕪湖分局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