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感動伴我成長

散文欣賞:感動伴我成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5K 次

我是長沙市芙蓉區燕山小學教師張新蔚,回首十年的從教之路,我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作為,生活的平凡賦予我平淡的經歷,而平淡中的種種感動,卻時時刻刻,而又實實在在的激勵著我前行。正是這種種感動激勵了我、培養了我、塑造了我,使我不斷成長。

散文欣賞:感動伴我成長

成長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主題。成長是什麼?廣義的講,成長意味著一個人人格力量的不斷提升與壯大,具體到教師,我認為成長則意味著教師自身健全人格的不斷完善。成長需要動力,可以是來自外在的動力,更需要內在的動力----一種激勵思考和改變自我的動力。我認為,成長的動力之源就是學習。

俗話說:為了給學生一杯有價值的水,自己要努力開鑿“一眼泉”。

我會說,如果你是一名教師,請記住兩條:應該對你工作的環境心存感激,因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將造就你;同時,永遠不要無視屬於你的思考的權利,永遠不要放棄屬於你的行動的機會!我們不僅要利用環境,把握機遇,而且更要戰勝自我,超越別人。我們要堅持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

一、 向同行學習。

教師勞動具有很強的個體性,走進課堂,一般都是一位教師在上課。但是,教師又是一個群體。要真正產生高效益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同事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支援,就會時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靈感。大量的實踐證明,每一個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的教師,一定生活在一個人際關係和諧,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的集體當中。我開始工作的單位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而當時的我只具有大專畢業的學歷。可以說,這既是當時工作的需要,更是給自己提供了繼續發展的機會。正是當年那些可敬的同事們給我提供了最難得的幫助。剛剛走上講臺的頭幾年,幾乎每一個課餘空間,我都是和同學科的教師,也有其他學科的教師在一起,常常是我問他答,從學科基本知識到學習方法,從教育教學理論到課堂教學經驗,從師生交往到個人生活等等,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學校給年輕教師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條件,還舉辦了拜師會,給我們找了優秀的教師做師傅,指導我們,幫助我們進步。我的師傅是芙蓉區經驗豐富的劉潤玉老師,他堅持每週和我一起討論教育教學方法,還經常互相聽評課,找出優點,分析不足,使我在課堂上很快成熟起來。

二、向學生學習。

學生,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都是更加年輕的生命群體、生命個體。“人之初,性本善”,在他們身上體現出更加純真的天性、善性和靈性,而這些,正是我們在成年的道路上逐漸磨損的東西!

教育中總有一些不經意的片段,恰恰是這些小小的片段凝固成永恆的感動。在教學了《乘法口訣》後為了使孩子的口訣熟練,我開展了一次計算比賽。我們班有個做題總比別人慢幾拍的孩子也報名參加了,下課看到我時他十分興奮,我拉過他的手說:“好好比,比完老師給你獎勵!”。他問:“老師,你獎勵我什麼呢?”“隨你選!”“老師,我想讓你抱抱我!”邊說邊側過臉來用一雙純真的大眼睛望著我。一下子,我楞在那裡。他見我好一會兒沒說話,有些不知所措,輕輕地問了一句:“張老師,如果我比了最後一名呢?你還會抱我麼?”說完,用怯生生的眼神看著我。我連忙蹲下身子,看著他堅定地說:“比最後一名我也會抱著你!”因為我知道,這對一個智力尚未開發的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挑戰!這會兒他如釋重負地笑了。結果,他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後來他對我說:“張老師,你知道麼,我每天在家背口訣,還要爸爸報題目做,我有幾次都不想做了想睡覺,可我告訴自己不行,因為我多麼想讓你抱抱我!”望著他滿是漲得通紅的小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緊緊地摟在懷裡。我從來沒有想過,老師一個平凡的擁抱會如此打動孩子的心靈。

孔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弟子不必不如師”。成功教師的經驗啟示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就一定要虛心向學生學習。相互欣賞的師生關係,一定能帶來教育教學的高效益。

三、向名家、書本學習。

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如果我們想知道人能長多高,那麼很明顯,應該挑選一些長的最高的人,對他們進行研究。如果我們想弄清人能跑多快,測量一般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是沒有用的,觀察那些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看看他們能達到什麼樣的速度,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我們想了解人類精神境界、價值和道德進步等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那麼,通過研究那些最具有道德、倫理品質的人或者聖潔的人,便會得到關於這些問題的大部分答案。”

我想,多看書,研究名師的心路歷程,得到借鑑與啟迪,使我們作教師的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那麼,我們的教師都可以成長為名師。

四、向實踐學習。

成就自我的每一天,讓反思成為習慣。成長過程反思,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引發的`思考;工作過程反思,一個學生、一個教案、一堂課、處理一件事情、開展一次活動的體驗與思考,帶來哪些認識上的變化;前瞻性的反思,近期工作目標,未來發展規劃,教育理想等等。如教學《24時記時法》一課,我第一次上的時候,我讓學生感悟了一天有24個小時,還用鐘面演示給孩子們看。其實學生開始就提出了晚上8點就是20點,也說清楚了自己的想法。在課後我仔細的想,學生已經有了一天是24小時的生活經驗,那麼還讓學生去感悟一天24小時就是重複的機械的知識,我修改了教案,直接問孩子你怎麼知道晚上8點就是20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相法:可以數出來,也可以直接加12。向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機會,並讓他們運用多種方法來比較,從而自己獲取知識。

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大了,這種壓力並不是知識本身的,而是涉及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我們從觀念、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發生變化。我們不僅考慮怎麼教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還思考為什麼教的問題。我們意識到自身的職業角色正發生變化,正由“教”轉向“導”。我們清楚的知道,新課程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我由於以往的定勢,有時也覺得無所適從,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過這樣反覆的訓練,我的學生主體意識加強了;知識面拓寬了;學習意志得到鍛鍊,情感得到豐富;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師生關係無比融洽。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我深深的感動。正是這種種感動它時時刻刻,而又實實在在的激勵我、培養我、塑造我,使我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