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精選5篇)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精選5篇)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 篇1

在人生當中,愚者錯失機會,智者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這準備二字,並非說說而已。

譬如在學問上,智者善於站在“有”的角度上尋求“無”。物物相知,人人相識。《荀子·正名》說:“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事物之間的差異要通過感官來認識和辨別。又說:“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在感官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共名和別名,把自然事物組織成為一個“同”和“異”的系統。這個系統顯然類似於亞里士多德通過定義建立起來的事物之間的關係系統。

《黃帝內經》有“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一說。我認為,察同和察異的差別,可以用來表明東西科學傳統的本質差異。“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一說本身表明,察同是我國人民的自覺選擇。

智者善於瞭解別人的心思,然而,愚者卻喜歡錶示自己的需要;智者經常記住別人的名字,然而,愚者卻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別人記住;智者滿臉微笑,愚者冷若冰霜;智者讓別人逐步說“是”,然而愚者卻喜歡引起更多爭論;智者聰慧幽默,愚者卻顯得呆板無趣;智者經常是三緘其口,愚者卻從來是口不擇言;智者經常談對方感興趣的事,然而愚者卻經常說自己感興趣的事;智者喜歡低調謙虛,攤兒愚者卻經常驕傲張狂;智者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經常是寬容大度,然而愚者卻是錙銖必較;智者經常照顧他人的自重感,然而愚者首先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智者平時善於關心他人,然而愚者卻處處為自己打算;智者善意讚美人,愚者樂於批評人;智者平時善於給人以激勵,然而愚者卻喜歡以冷水潑人;智者平時善於替人解圍,然而愚者遇事卻避而遠之;智者接人待物滿臉微笑,然而愚者卻冷若冰霜;智者善於瞭解別人的心思,然而愚者卻善於表示自己的需要;智者充分利用人性的“好勝心”或“虛榮心”,不做過多的爭論,肯定對方的觀點,使其獲得自尊感,事情的結果往往會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愚者卻逞一時口舌之強,過分強調自我,喜歡指責別人,而後果卻可能很可悲。

在不得不提,不得不說的時候,智者都會用十分委婉含蓄的語氣說:“你做得很好,如果能再……將會更加完美一些。”愚者則會說:“你這樣做費時費力,不如……”智者說:“你的想法很好,你看這樣是不是也行得通。很多時候,智者的建議會被別人積極採納利用,而愚者的批評則會引起別人強烈的不滿和牴觸。

沉默是金,智者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便保持沉默;而愚者只管口不擇言高談闊論。兩者相比前者顯得儒雅深沉,後者則顯得粗野淺陋。因此前者受人尊敬,後者遭人厭惡。

智者常以低調而謙虛、誠懇的說話做事方式打動人心,愚者平時對人對事做驕傲張狂的姿態,使人們對之產生厭惡感。低調謙虛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驕傲張狂的人有了麻煩,別人大多會隔岸觀火,不去理會。

人人都有自尊感,希望自己的外貌、學識、地位等方面得到他人的肯定或承認。智者善於利用別人的這份好勝心,滿足他人的自尊感,而愚蠢的人卻想方設法使自己的這份“虛榮心”得到他人的贊同;在交往中我們會聽到智者說:“你的字寫得真漂亮,能教教我嗎……”“唉!等我到您這個年齡,能有您成就的一半就不錯了;而愚者經常會這樣說:你聽我說,應該這樣才好;智者在照顧他人的自尊感的同時,會得到意外的收穫,愚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後,有時可能很可悲。

智者經常善意地讚美別人,而愚者不討人喜歡,甚至到處樹敵,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們過不去,而是愚者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自以為是,對別人百般挑剔,隨意指責批評,人為地造成矛盾。古人云“快刀割體傷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出言不遜者只會自食苦果。只有處處與人為善,嚴以責己,寬以待人,真誠地讚美別人才會建立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就必須學會衷心地讚美人。

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智者認為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他們努力過好每一天,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他們也合理地利用時間享受生活的快樂,對於該做的事,他們會努力地去做,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他們絕不去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愚者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整天都沒有閒暇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在充分地利用時間,可是到頭來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有什麼成就,其實,在愚者的忙碌中,有一大半是把時間浪費在可做可不做的沒有價值的事情上了,生命也就在這一分一秒中悄悄地消失了。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 篇2

智者在春天來臨時就早早地播下希望的種子,而愚者玩夠了以後才不情願地撒上幾粒;智者精心待弄他的莊稼,除草,施肥,樂此不疲,愚者撒上種子就再也不瞧一眼,吃喝玩樂,優哉遊哉;烈日當頭,智者的汗水滾落在田裡,他在想:今年一定又是一個豐收年;樹蔭下面,愚者搖著扇子皺著眉頭:媽的,這樣的鬼天氣啥時候是個頭兒?

金色的秋天來到了,智者從碩果累累的田野滿載而歸;愚者卻在荒蕪的田地裡抓耳撓腮,他想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田怎麼就成了這種樣子。

智者從很早就明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道理,因此勤奮拼搏,堅持不懈,再大的困難也能踩在腳下,前進的步伐更加鏗鏘。

愚者不懂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含義,所以好吃懶做,碌碌無為,再小的挫折也看得比天大,邁出的腳步重又抽回。

智者喜歡與時間賽跑,今日事今日畢;愚者常常拖延時間,今日事明日也不一定做。

智者做事講求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更多的事;愚者做事盲目低效,有限的事用無限的時間也不一定完成。

朋友,智者與愚者的行為有時只是一念之差,只要你不吝嗇汗水,遇事多動腦筋,智慧的光芒就會讓你的人生熠熠生輝。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 篇3

記得上二年級時,我坐的那條板凳是同學蔣璐換給我的。一提起換板凳這事,我心裡總感覺不是個滋味。

那事源自一節活動課上,班上的一位笑話大王為我們講了一個天大的笑話,惹得同學們個個哈哈大笑。我也一樣,笑得前仰後合。突然,“喀嚓”一聲,沒等我反應過來,我已經跌落在地,就連我的同桌也跟著摔在了地上(因為兩人合坐一條長板凳)。原來是一頭的板凳腳掉了。我和同桌趕忙爬起來,迅速把凳腳按了回去。完了我又想:雖說這次凳腳被裝上了,可說不定哪天它又會突然掉下來的。我可不能再成同學們的笑柄了。我得把這條板凳換給別人。換給誰呢?對了,換給蔣璐吧,她為人忠厚老實。記得上次,有位同學嘔吐,她自告奮勇去食堂取煤渣,清除了那堆嘔吐物。想著想著,我主意已定。

第二天,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可沒想,蔣璐比我更早到校。只見她正在修理板凳腳,我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說她的板凳腳也壞了?緊跟著我又想到如果她的板凳也壞了,那我就不換她的板凳,換別人的板凳了。我走到自己的座位,卻驚訝地發現自己那條板凳的凳腳已經完好無損。是蔣璐把我的板凳腳修好了嗎?顯然不是!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蔣璐主動把她的那條板凳和我的兌換了。唉!這本來是我要和她換板凳,可如今怎變成了她和我換板凳了?……

一個自認為聰明,一個卻 “傻乎乎”地樂意當受害者。兩相比較,究竟誰是愚者?誰是智者?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 篇4

中國民間自古就有“人的命,天註定”之說,那麼,人的命運到底可不可以改寫?能不能夠自己把握?

世間任何事都有規律,找到了命運的規律,就不難推算出人的命運軌跡。很多人算命,就是想在困境的時候求個希望,在順境的時候求個心安,這都是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算完命後,總是希望有個化解的辦法。但從命理角度而言,並不能給你提供任何解決方案。對未來的規勸,也不見得有什麼用,一是不見得能聽進去,二是當時就是鬼使神差讓你走那一步,三是外界一些事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範疇。

愚者信命,強者抗命,智者改命,聖者造命。三分天命,七分人為。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是自己的心與行為在時時刻刻左右命運。如果要想做到“我命在我不在天”,就需要從以下這幾方面加強自己品德行為的修煉。

首先,要改命,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行為。

福從哪裡來?首先是從心上來的。只有慈悲柔軟的心能納一切福。要著意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對天地萬物、一草一木、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都要有深切的慈悲之心。慈悲柔和的心,讓你的身上散發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一切所需,不求自得。

所用之物,皆要珍惜,物盡其用,不要浪費。用任何東西,都要珍愛它,不要輕賤它。這就是惜福。惜福不只是省下那一點東西,也不是你買不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你有沒有資格享受福報。

多一點感恩之心,在一切值得感恩與不值得感恩的地方,發現感恩的地方。這樣,天地萬物都會眷顧你,對你恩寵有加,讓你逢凶化吉,處處眷顧著你。

再之,施捨。

財富來源於施捨。施捨出去的錢,絕對不會虧的。果實永遠遠遠多於播下去的種子。很多富豪都有施捨的習慣。這是他們歷生歷世帶來的習氣,正是這種習氣,讓他們樂於施捨,故有今世大富之報。此世的施捨,又讓他們未來得大福報。

當然,無求之施才是正途。但我們大部分都是凡人,從凡人到聖人,是可以通過這些行為,逐漸改變,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施捨的過程,就是個放開心量的過程。施捨越多,心境越大,越仁慈。這是從施捨過程中一步步培養出來的。

施捨時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以歡喜之心施捨出去的財富,回報的財富也是讓你快樂的。而以不高興的態度施捨出去的財富,回報的也僅是財富,這些財富不能給你帶來快樂。

還有,性格要寬厚一點。

很多或太過偏激、或太過苛求、或太好潔癖的人,往往易遭橫禍或惡病。而心量寬大、什麼事都看得過去的人,往往平平安安,什麼事都沒有。

這就是心造命。你的心這也不容,那也不容,你的世界就是不寬容的世界。天地也不會對你寬容。一些事可小可大,在別人身上是小事,到你身上就變得不可收拾。小小的厄運與過錯,在別人是很輕易就過去了,在你那裡就變成了大劫。

所以什麼都不要外求,先問問你自己的心。你什麼樣的心,感生什麼樣的世界。外境就是你的心的鏡子。

為什麼有的人走到哪兒都受人歡迎,他的世界一片祥和?因為他的心慈愛、平和、寬容;為什麼有的人走到哪兒都不受人尊重?因為他的心偏激、自私、看誰都不順眼。心好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祥和,而世間之事,也往往照著他的心念走;心壞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灰暗,而他的世界之事,也往往都是灰暗之事。

這就是心造世界。這是個心與業共同作用的世界,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你的世界;業也是人的行為的後果,也是心所決定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心造世界。

另外,對天地萬物多一點敬畏之心

人在世間是很渺小的,如同一棵小草,用不著宇宙聯手來毀滅你,一陣風、一點水、一點小小的過錯、一點微小的異常都能讓你灰飛煙滅、萬劫不復。

世界的複雜深廣遠在人的智慧之外。不要憑著自己一己之見,隨意抨擊你不瞭解、或自認為了解的事物。對天地神祗,多一份敬畏。不能相信,就敬而遠之,但不要去汙辱。把火燒天,你傷不了天,你傷的是自己的手。

這一點一定要小心,天底下沒有比做這樣的蠢事來給自己製造麻煩更快的捷徑。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之尊貴,在於有所節制。

生而不克,則氾濫成災。積福猶如往一個桶中裝水,而有些行為就是那桶底下的洞,積多少福,都會漏光。那什麼是這個漏洞?最大的漏洞是不孝,不孝父母與公婆。這就是個無底的桶了,這隻桶是再也裝不進水的。

再一個漏洞是不當之財。不當之財是嚴重消耗福報的。財來得不明不白,也必定去得不明不白。留下的只有如影隨形的業報。

還有邪淫,這個是損福報見效最快的。

有很多人就有體會,邪淫過後,一些已成定局的事眼看著就泡湯了,而且泡湯得莫名其妙。邪淫的`人,記憶力差,精神萎靡不振,不受人尊重。遠期而言,於婚姻有極大的損害,得不如意配偶,即使對方是個大仁大義之人,也會兩個人相處不來,即所謂的性格不合。實際上哪裡是性格不合?是你的福報不夠。

這方面的福報都讓你損耗光了,你沒福再受用了。婚後的邪淫,不管做得多隱祕,婚姻上應得的福報,都要大打折扣。邪淫再則損財、損貴氣、損靈性、損健康。你想想,這一輩子,除了這幾樣,你還能指望著什麼?

正如“心命歌”中所云: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心好命不好,天地終有保。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命俱不好,貧賤受煩惱。心乃命之源,最要存公道。命乃形之本,窮通難自料。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不聽命,造物終須報。心命兩修持,便是終身寶。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作文 篇5

我上高中時,當地出了一個少年犯。後來他被逮捕,有媒體去採訪他的家人,他父親聲淚俱下,說他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總想學裡面的俠客打打殺殺,沒想到釀出慘禍。說到激憤之處,父親還把他之前看的小說全都翻出來,一股腦燒了。

我至今還記得小院裡騰起的熊熊大火,白了頭髮的老父親把《書劍恩仇錄》《天龍八部》《楚留香傳奇》一本本撕開,邊哭邊燒。

參加一個行業中人的座談會,被問到喜歡的作品,有一位很有名的武術指導很坦率地答:我最喜歡的就是武俠小說。

原來他上初中時第一次看到《絕代雙驕》,驚為天人,把書翻到爛甚至反覆謄抄。後來乾脆把書店裡所有武俠小說都買回來,也嘗試著去寫,從短篇到長篇,漸漸對招式愈加有了自己的想象。高中畢業後他去了一所武校潛心學習,最終成為一名知名武術指導,經他設計出的武打動作都頗有新意,又容易被演員理解學習,被稱為“拳下有江湖”。

同樣是看小說,有些人成為罪犯,有些人成為武術指導。這難道是創作者的問題?瓊瑤的言情小說我也全部讀過,印象最深的是這位一代言情大師對於語言運用的節奏感。

看過瓊瑤就要跟老師私奔,看過三毛就要離家出走去撒哈拉沙漠,看過韓寒就不想高考,看過《哈利·波特》就不想上學只等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皆是由於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的侷限,導致只能看懂初級表達,無法再深入,也無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導致人生道路很容易跑偏。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認知維度的不同。一旦認知淺薄,對於事物的理解就會變得片面狹隘,走進低階錯誤的死衚衕。

某次聚會,聊起司湯達,立刻有人稱讚:“他的《紅與黑》真是一本佳作。”

在座的某位軍事迷卻笑道:“我倒是知道他的一些野史,他是拿破崙的忠實擁躉,後來拿破崙倒臺了,他才不得不跑去當作家。”

另一位醫生哈哈大笑:“那你們可知,據說他去義大利參觀藝術作品,因為被‘雷’到了,所以出了門就暈倒了,後來人們把這種症狀通稱為‘司湯達綜合徵’。”

我感慨:“這些我都不知,但很喜歡他的墓誌銘。只有三個詞——活過,愛過,寫過。”

舉座皆拊掌:“原來研究一個人,竟可以有這麼多角度的關注點。”

然而這一餐飯,一群人,就足夠總結出司湯達的生平嗎?未必。有人只知《紅與黑》,卻不知司湯達。甚至還有連《紅與黑》都不知為何物的。

吳伯凡老師曾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兩點之間最長的那條線。在交談的時候,人們拿的好像是同一張地圖,但其實你拿的是陸地地圖,他拿的是海盜地圖,他跟你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你看到的是一個真真切切繁榮昌盛的世界,對他來說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認知?就是為了儘可能地看到更遠的地方,欣賞到更好的風景。也許依然無法窮盡,但至少會更加通透明朗,懂得吸納和辨別,去冗存精,進而獲得正面的收穫。

山就在那裡,靜默無語。你眼中是奇峰羅列,還是臨淵而立?那不取決於山,只取決於所站的高度與角度,以及內心的深遠。

智者見山,愚者見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