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如水文字日誌

如水文字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談到水,我們就會想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我們的哲學先賢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的原文,老子把最高的榮譽給了水,在他眼裡擁有水一樣的品質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就是聖人。他以觀察水的行為,悟出為人處世之道,列出了水之七善,歌頌水德。

如水文字日誌

我們以水德為標準來提高自身修養,以水之七善來作為寫作基礎。遠離世間喧囂,擁有一顆平靜沉著的心,做一個真實、真誠、善良、守信的人,管理好自己,善於發現問題、善於運用好文字、善於抓住重點,並且縱深發展。

今天我提出‘如水文字’這樣的觀點,大家可能會想,水怎麼會能跟文字聯絡起來呢?

因為水是流動的、水有靈性、水有活力、水有深度,水是更有生命力的,水能帶給世間萬物無限生機與活力,水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希望。

水是我們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沒有水所有的生命將不復存在。就像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樣,沒有自己的精神信仰一樣,是十分可悲的。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氣節不能丟,更不能沒落在現在物流橫行的金錢時代中,可以想像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明,沒有自己的信仰是可怕的。這種可怕的現象在近幾十年中已經在全國上演,並且還在不斷的延伸,這是可悲的,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有責任有義務去喚醒民眾,除去毒瘤,強我中華。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們首要就應該想到,怎樣才能把呆板的文字組織起來並賦予它生命?讓它像水一樣有靈性,有生命力,能帶給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和視覺感受,讓讀者陶醉其中。

畫家有調色盤,音樂家有五線譜。而我們只有一個個單獨的字或者詞,我們在創作的時候,要想著能否為讀者提供一次文字盛宴,讓我們的讀者愛上文字,愛上閱讀。我們的讀者在品讀我們文章的時候,眼裡不是單一的文字而是看到了一副畫,聽到了一首優美的曲子。

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我們先要學會換位思考,想像我們自己就是讀者,誰會願意讀一些枯燥無味的東西呢?就像我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一樣,能不能學到東西,不是不認真,而是老師所講的能不能引起我們的興趣。也就是說我們所寫的文章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在故事情節上能否打動讀者,在敘述事件紋理過程中能否與讀者的在心裡產生共鳴。

好的文章如同一條彎彎的河流,文字就如流動的河水,河道的就如故事情節一樣,你看河道的每一次轉折就會激起層層浪花。河水所到之處的風景也各不相同,遇石繞道而過,遇懸崖飛奔直下。在湖中靜美怡人、在海中波濤洶湧。

河流不能離開大地,創作不能離開現實生活。遠離生活的文字就像沒有放鹽的菜一樣,任你廚藝再好,色澤搭配的如何豔麗也是一道淡然無味的菜。

水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礦物質組成的。我們的文章也應該是多元的,文字應該圍繞著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停的變換。世上沒有一條直流的河水,更沒有一道相同的風景,在創作構思的時候,我們不單單想要把主題闡述清楚,還需要在腦海裡勾勒出整個故事的一幅藍圖。比喻我們要寫一片森林,不會光寫樹是吧?一片森林裡沒有單一的樹種,有高有矮、有粗有細,森林裡不光有樹,還有蝴蝶、小溪、草、藤蔓,各種鳥兒、各種野獸、各種石頭,有動有靜就是一幅生動的畫。我們作者就是想如何把這幅畫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水流的輕重緩急是因地勢所決定的,文筆的流暢如否是由作者的思路所決定的。我們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要把文學創作當做一件快樂的事來做,我筆書我心、我因寫作而快樂。只有心靈純淨如水才能寫出扣人心絃的文章,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看淡名利遠離世俗,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文學也是一門藝術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大眾,不能中空不能遠離人民,文學不是教規,不是死板硬套的東西。文字應該服務於人的'思想,而不是成為人們思維的緊箍咒,墨守成規就好像一潭死水,時間久了就會變質發臭。

文化就應該像河流一樣在大地去奔騰去歡歌,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個層面上,侷限某一種格局中。要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敢於走出去,敢於接納新鮮事物。讓文化創作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作者就是一條河,各自在中華大地上奔流,而現實卻好像憑空築起的河堤一樣,裡面的文章走不出去,外面的人看不見文章。時常會有人感嘆文化的凋零,殊不知阻礙文化繁榮的恰好是文化自身所列出的太多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就像人工修築的渠道一樣,創作的思路都要順著事先開發好的路走,而不是作者自己本身所真正想要走的路。所有的文章格式幾乎就是一個模式,內容不一、文體大致相同,長年累月人的思維永遠都是定格在模板中,不願去改變,也不允許別人改變。當有新穎的思想出現時,就會遭受一輪又一輪的攻擊,要想衝出去讓所有的人認識自己確實很困難。

能走進人們視野的是儲蓄了已久的力量再加上藉助了千年難得的巨浪,否則會永沉湖底不為人知,很多詩人在生前不為人知,而死後會受到追捧,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有很多例子,當然對於逝去的人已經沒有意義了。為了更好的繁榮文化,避免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當權者要為作者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讓作者自由發揮,除去‘堤壩’讓作者與讀者近距離接觸,以水的品德來管理文化市場,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我最後希望看到文字如水一樣靈動,文章如水一樣流暢,中華文化如水一樣奔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