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寓言二則學習要點

古代寓言二則學習要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寓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本課“鄭人買履”、 “刻舟求劍”這兩個寓言故事寥寥數語,情節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注意下列紅色字型讀音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遽 契其舟

古代寓言二則學習要點

2、作者介紹: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3、戰國末期背景: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一個時代,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階段人們思想極其活躍,人們常說的 “百家爭鳴”主要發生在這個時期。

二、課文學習

《鄭人買履》

1、解釋詞語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在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翻譯課文

鄭國有個人想買一雙鞋,他不知道自己腳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繩依自己腳的大小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鋪,這才想起忘了帶尺碼。店主是個有經驗的人,一見他要買鞋便當即拿出一雙,要他試穿,可他卻說:“不行不行,我忘了帶尺碼,怎能買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碼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繩,又返身往集市趕,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鋪子也關了門,他十分氣惱,連連怪自己太糊塗,以致誤了買鞋。 路人笑問:“你是給誰買鞋呀?”

“我自己。”

“那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非要去取尺碼呢?” 那人搖頭說:“那怎麼行呀,我的腳怎麼會有尺碼那麼準確呢?”

3、《鄭》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笑話,連鞋子也沒買到。

4、你覺得《鄭》的買鞋人的可笑之處是什麼?

他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他錯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實,只會按照原來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靈活性。

5、《鄭人買履》諷刺了什麼樣的人?

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刻舟求劍》

1、解釋詞語

遽:jù,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 從其所契者:他;雕刻記號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翻譯課文:

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到了河中心,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入水中,那人立即拿出刀子在船沿上雕刻上記號,並且說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後,他順著刻有記號的船沿下水撈劍。船已經向前行了,可是掉下水的劍並沒有移動。等船靠岸後再下水撈劍,不是很糊塗的一種方法嗎?

3、《刻舟求劍》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

4、你覺得《刻》上掉寶劍的人愚蠢之處在哪裡?

不懂得船既然離開了河中心,而刻記號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

5、《刻舟求劍》的寓意是什麼?

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課外拓展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躃[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躃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是一個善於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她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人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人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 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

【譯文】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