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味探究

教具準備

課型

教讀課

教學內容及分析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於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裡,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恆,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預習檢測

1、瞭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人, 、 、學者、 。《背影》是 散文。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交卸( ) 奔喪( ) 橘子( )

晶瑩( ) 迂腐( ) 瑣屑( )

柵欄(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狼藉: 躊躇:

觸目傷懷: 蹣跚:

不能自己: 頹唐: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掌握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4、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教學重點

1、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

2、理解文章質樸、動人的語言

達標檢 測

第一課時,見練習冊23頁1-6題

第二課時,見練習冊 25頁1-6題

教學難點

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呈現目標、設疑 質疑、啟發引領、適時點評、激勵評價、總結反饋)及為突破難點所作的知識儲備(備用題)

學生活動(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展示提高、能力形成)

同組教師建議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掌握字詞。

2、整 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三、預習檢測。

四、讀課文。

播放《背影》朗讀錄音,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父子之情。

五、整體感知。

自讀 課文,回答下面問題(1— 4為搶答題)

1、 “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於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明確: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2. “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明確:a、祖母死了

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3. 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寫的主要事件?

明確:浦口車站送別兒子

4. 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明確: 背 影

5. 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並依次劃分課

文結構層次。

開篇設疑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1

回憶往事 悲涼氣氛(別時家境) 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 4-5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6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6

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7

6. 體會作者用“背影”做題目好在哪裡?

a.具有代表性。

b.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

c.角度新穎,給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d .符合當時人物所處的特殊位

六、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匯入

三、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2、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四、精讀賞析

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許多事,比如: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

揀定座位…….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麼?齊讀這一部分,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明確:望父買橘最讓人感動。

1、 請找出描寫父親外貌神態及動作的句子讀一讀,並體會其中的含義。

明確:父親的穿戴: 黑、深青 (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 蹣跚 (蹣跚的背影)

爬月臺的動作:攀、縮、傾 (艱難的背影)

2、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明確: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 ,到那邊來信!

進去吧,裡邊沒人。

(這些話含有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貴在以情感人。文中有幾次作者的淚在悄悄地流,為什麼?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 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

c 、惜別之淚: 父子離別

d、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五、、拓展延伸(寫作指導)

過渡:本文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除卻作者洗練的文筆,細心的觀察,用心的感悟,還緣於作者獨特 的的選材構思——擷取法

1〉擷取法:在記敘文中,擷取事物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閃光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為擷取法。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投影)

八、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飽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品讀,鑑賞,教師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本課。

(多媒體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作家,請大家看大螢幕,(學生看大螢幕)這是當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從面容和穿著上看,汪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明確:慈祥 樸素。)

師:慈祥、樸素是汪先生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其實,他的文章也像他的為人一樣,語言親切,平實樸素。

二、整體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絡(laò)子 薄羅(baó) 門楣(meì)

2.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預習情況。

3.精讀課文。

(1)課文一開篇具體寫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哪些習俗?這其中哪些是家鄉特有的風俗?這與後文寫端午的鴨蛋有何聯絡?

明確: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由放黃煙子和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水到渠成地寫到了端午的鴨蛋。從寫法上說,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2)作者為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且把它讀出來。(學生邊讀教師邊做指導。)

明確:一枚小小鴨蛋,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讚美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懷想之情。這實際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三、 品味語言,感受情趣

(過渡)師:其實和高郵的鹹鴨蛋同樣有味道的還有作者的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你能在課文中看出來嗎?

朗讀課文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可以參考下面的表達形式。

“ .......”(這個句子)使用了口語(或方言、書面語、古語、成語等),(形容詞,如形象、幽默、風趣、樸素等)地表達出(或寫出)的(情感)。

比如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實在瞧不上”“曾經滄海難為水”運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語、成語,樸素中帶有點點幽默地表達出了作者以家鄉能有這樣的鴨蛋感到無比自豪的情感。

(學生活動)

師: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問題探究

有人認為,文章如此津津樂道談論的.僅僅是“鹹鴨蛋”,是生活中太過平常的東西,甚至有人認為作者是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明確:(學生可圍繞下面內容來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五、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一些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必說端午,也不必說中秋,就是春節,這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在今天似乎顯得年味有點淡了,越來越多的國人不貼年畫,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於不斷有民俗專家擔憂春節會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場“保衛春節”的文化運動;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春節在多個國家成為了時尚,春節開始走紅世界——印尼把春節定為全國性假日,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加拿大總理、俄羅斯總統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會以新春賀信等方式,給華人拜年。而韓國已經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 …學了本文後,談談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六、佈置作業

聯絡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經歷。(寫在練筆本上)

七、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三、教學物件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歸納講解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匯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瀕臨或已絕種的動物”為話題切入課文。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則不會出現這些情況,那麼問題既然出現,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護環境外,還能做的是什麼呢?引出本文課題——《奇妙的克隆》。

(二)教師簡單介紹什麼是克隆,學生閱讀課文,藉助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三)轉入正文的學習,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達到教學目的。(此處用實物投影展出問題)

形式: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後自由發言,教師加以歸納總結)

問題一: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用?

答案: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問題二:“克隆”是什麼?其突出特點是什麼?用了社麼說明方法來說明?

答案:1、文中“凡此種種,就是無性繁殖”,作詮釋,舉例子

2、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問題三: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由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

問題四:“多利”羊的.誕生有什麼重大意義和影響?

答案:“多利”的誕生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發展和重大突破。

問題五: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有什麼關係?

答案:第二部分為第三部分寫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下文的鋪墊。

問題六: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何種益處與弊端?

答案:益處: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適當地提出環保問題)

3.克隆對於治療人類疾病以及延長人類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弊端:作者並無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在結尾處提出關於“克隆”所牽涉的倫理問題。

(四)教師總結

克隆技術確實非常奇妙,它可以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不過,我們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正如前面所說,克隆技術既給人類帶來益處,也會帶來不少弊端。因此人類在善用這項技術的同時,關鍵還是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五)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魚類

動物界的克隆 兩棲類

哺乳類 “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六)作業

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地介紹它的特徵。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註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匯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髮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蒐集資料、製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雲》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於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脫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範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巨集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範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後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並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於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評價並板書明確,並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並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遊,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緻,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後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絡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於景)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遊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匯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穫、我做導遊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嚐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後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借“採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二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採訪、蒐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三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四 教法設計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 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五 學法指導 問卷調查 查閱文獻

六 教具使用 常規

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 板書設計

九 教學步驟

(一)前期準備:

1、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些民風民俗民間文化,啟發學生對民風民俗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產生興趣。

2、分組合作:可以分為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小組、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風土鄉情攝製小組等,並要求各小組根據採風的內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準備相應的裝置,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作好充分的準備。

3、各小組分頭利用課餘時間走村串巷到民間採風,並做好相關記錄。

4、民間故事收集小組將收集整理出來的優秀民間故事製作成手抄報,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將採集的諺語警句歸類編輯製作成電子簡報,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製作成果展示版。

(二)成果展示:

教師課前引導:

農村的民間文化的蘊藏量是很豐富的.,許許多多的山嶺、河流、古建築、歷史人物都附著美妙的傳說,飽經風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話語裡卻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農村那美麗的田園風光一直為文人所稱頌,民風民俗鄉音鄉情是歷代不朽的絕唱;那些優美的民間傳說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茫的諺語警句經久不衰,今天,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農家子弟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讓我們一起到民間去採風。

主持人匯入:近期,我們走村串巷,流連於鄉村的田野風光,穿行於古老而優秀的民間文化之中,開展了“民間採風”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今天,各個小隊來進行成果展示和活動彙報。

1、妙手加工,獨放異彩

由民間故事收集小組介紹收集整理“李萬鄉村民間故事”的情況。

小主編(學生a):介紹小隊組建過程、收集整理及製作手抄報的整個過程。

小編輯(學生b):給大家講二至三個自己收集整理的優秀的民間故事。

小美編(學生c):介紹手抄報整體設計及藝術加工。

小主編(學生d):介紹收集民間故事的經驗和感受。每篇習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不同的審美觀和創造性。古老的傳說,經過我們的妙手加工,煥發了時代的色彩。

2、諺語警句,寓理其中

由“諺語警句”小組彙報收集“諺語警句格言”製作電子簡報情況。

學生:我們實地考察,我們網上搜索。

組長介紹收集資料的方法、組員簡要彙報各自收集的內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諺語警句或採集中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組制定電子簡報,展示製作成員。

3、戶縣剪紙——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間剪紙藝術 欣賞組出示成果展示版,並當場演示簡單的剪紙工藝。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屋裡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豔,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展示戶縣剪紙作品。

4、鄉村風情,樂而忘返——陝西戲劇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鬚生、小生、大淨、毛淨,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秦腔藝術源源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後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陝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於秦腔。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流露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請同學播放一段較經典的秦腔唱段)

課外延伸:你知道西安還有什麼樣的風俗,請你在進行問卷、採訪等形式進行了解,向大家介紹介紹你們當地的民俗風情。儘量做到全面,真實。

總結活動收穫

1:我發現,我成功,我創造,我快樂學生感悟

2: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3:採風如同蜜蜂釀蜜,不僅要付出辛勞,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時又是快樂的。

4:整理材料不僅訓練表達力,還培養了想象力;

5:蘊於生活中的美要我們親自去挖掘。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合作調查能力、蒐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過程與方法:

1.上集市蒐集、調查、整理如今當地的種種“吆喝”,研究其規律、特點及價值,探討其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自學討論法、行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熱愛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為搶救工作做一點貢獻。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錄音、街頭吆喝錄音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為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蘊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òu) 鈸(bō) 招徠(lái) 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jiē g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2)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3)為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1)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敘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裡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2)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麵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4)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裡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麵——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裡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裡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著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麼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影等。

以四人一組為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指令碼,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七、板書設計:

18.吆喝

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聲不絕

教學後記:學生能夠通過朗讀來品味文章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對老北京的懷念之情。能感受到吆喝聲中的情趣意味。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3、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2、理解陶詩的思想內蘊

三、教學方法

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引領學生步步深入學習本詩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匯入: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詩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我們的歷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讓詩人喝去了。酒,可以催發詩的`靈感;詩,可以增加酒的韻味。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酒的詩詞,並分析作者抒發的情感。)今天學習的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詩人抒發的什麼情感。

(二)走近詩人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

2、結合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讀全詩,然後請兩名學生朗讀並點評

3、教師範讀

4、聽配樂錄音

(四)詩文賞析

1、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改寫為現代文

2、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視為陶詩意境、風格的名句 ,那麼請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重要的動詞,並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見南山”改成“望”,你認為怎樣好?為什麼?

(六)課堂背誦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課文內容分解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

識記理解運用

1、整體把握課文,體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理解、積累“惶恐、荒僻、滯笨、愧作”等詞語。

(2)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描述語句行為動詞

1、理解、運用把握文章內容,體察人物思想感情。歸納分析討論

2、理解、運用揣摩語言,體味其豐富的內涵,增強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理解、討論

3、識記查閱字詞典,記住字詞的含義記住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三、教學難點:

全面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點。

四、媒體選擇與組合

媒體選擇如下表所示:

知識點媒體型別媒體內容要點媒體在教學中作用使用方法

1、校園網路顯示文章標題結構,便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邊出示邊歸納

2、課件顯示優美語句,便於學生賞析課文語句邊出示邊分析

3、投影出示詞語,便於學生快速識記詞語顯示詞語

4、錄音機、磁帶朗讀課文,便於學生欣賞課文學生聽讀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探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講授

六、教學流程圖:

七、佈置作業。

1.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為第一人稱,就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要在領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

2.在你的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人嗎?他有什麼樣的特點?在本子上記下來。

八、板書設計:

老王

楊絳

(邏輯、時間順序)(時間順序)

老王

教學後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產生共鳴,對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深有感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慾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區域性,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寫藝術手法進行感知、感受、感悟,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教學步驟】

匯入: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黃帝曾在河北一帶活動,刺秦王的壯士荊軻、三國勇士張飛、宋太祖趙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張嘎、在長長的鐵道線上英勇殺敵的鐵道游擊隊員等等。今天我們學習來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去認識一位無名老英雄。

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粗略感知:

美麗的蘆花蕩裡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請自由細讀文章,準備複述故事。

2、口述:

小說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用“這是……”複述。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護送兩個小女孩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為受傷的女孩報仇,痛打幾十個鬼子的故事……

3、分小組總述: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澱裡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裡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裡澱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鬥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4、根據故事梗概理清寫作思路:

交待故事發生的環境蘆花蕩和人物老頭。

一天夜裡老頭護送兩女孩,一女孩受傷。

第二天老頭設計鬥鬼子,為女孩報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內涵

小說通過對老頭的外貌和事件描寫,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性格與品質?請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說話,並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1、他是一個自信又自尊的人。課文描寫他為部隊運送糧食、護送幹部,從沒有出現過意外。當他這一次送兩女孩時,一女孩受傷,就使他感到無臉見人,決心為受傷的大菱報仇。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現。

2、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六十多歲了,深夜獨自一人出入蘆花蕩,神出鬼沒,不帶一枝槍,負責澱內澱外的聯絡,這是他機智的表現。特別是他單身一人,設下計謀,痛打十多個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謀的表現。

3、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與小女孩無親無故,在護送中他與盡了力,但對小女孩的負傷,他是那樣的自責,這表現出的是對小女孩、對自己同胞的愛。而痛打鬼子則是體現了他對敵人的憎恨……

作者表現了這樣一位無名的老頭還有什麼深意?

1、他沒有姓名,因為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英雄品質,正是喻為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蘆花蕩的美景,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劃出全文景物描寫的語句,結合課文前的圖片,展開想象,用“這是一片____的蘆花蕩”說出來。

2、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使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它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了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是融情入景。

四、課外作業

閱讀其姊妹篇《荷花澱》,比較異同,進一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寫景的順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立體反映描寫物件)。

2、學習和掌握修辭方法的運用。

3、學習和掌握節奏急促的語言和句式變換的作用。

 教學重點:

把握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修辭方法、句式變換的運用。

 教學難點:

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體會文中反映出來的作者在紐約生活的心理狀態。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從“9·11”事件匯入,簡介紐約: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位於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有“美國的門戶”之稱。紐約市區人口732萬,加上連在一起的都市及衛星城市,人口約1809萬,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積約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絲、昆斯和里士滿五個區。市中心在曼哈頓區,多摩天大樓,故紐約有“站著的城市”之稱。

華爾街,位於曼哈頓區南端,長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銀行中的6家總行,為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

百老匯大街,為娛樂場所集中地。市內還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和藝術中心。

紐約是重要的陸、海、空交通樞紐。地鐵四通八達。肯尼迪國際機場名揚全球。

美國的交通十分發達。公路網稠密,長達630萬公里,高速公路約7萬公里。70%公路網集中在北部。汽車保有量約1.7億輛,其中80%以上為小汽車。汽車在客運中佔84%。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

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描繪紐約的?

明確:看紐約,觀察視角有平視、俯視和仰視。

要求學生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仰視)

俯首望去(俯視)

環顧四周(平視)

---------立體反映描寫物件。

 三、細讀課文,進行分析

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反映出來的節奏和思想情感。思考並以四人為小組進行討論:

1、 描寫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靜態描寫?哪些段落用了動態描寫?試把相關語句勾畫出

來,並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填寫下表

明確:旨在讓學生掌握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2. 看下列短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顧客的嘈雜。黑人的鼓聲。警車和救護車的尖叫……”表現出紐約喧囂嘈雜。

“路。直線。交叉線。弧線。拱起的線。隱沒的線。圓圈。有重疊的線,甚至,纏在一起的線。……”

表現出紐約的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發達。幾字一頓,語言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昂奮。

明確:節奏急促,恰當地反映出紐約充滿活力和快速的生活節奏。

3. 讀下列疊詞、疊句、排比句,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多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嶺、一切峰巒,都一齊匯攏到這兒來了!”

“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後移後移溝壑,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

明確:加強了氣勢和力量。這樣的語氣,汪洋恣肆,充分表現出紐約的高樓大廈聳立如群的雄偉場面。氣勢迫促,令讀者有透不過氣來之感。

4. 找出文中使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討論,找出修辭方面的特色,運用最多的是什麼方法?明確:比喻手法,如:

“它們是一片蒿草,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樹。它們是一堆玩具,

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隻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高峻。

“萬里長風如透明的長天巨龍,正以七八十里的時速掠過,龍爪和龍鱗,碰撞著、撕

扯著每個人的衣裳和頭髮,使每個人都狼狽得如同龍的掌中玩物,無法站穩。”這些比喻句,極力表現了紐約高處風速之快,風力之大。

誇張手法,如:

“登上了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有如越過雪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雖不見白雪皚皚,氣溫卻驟降,寒氣砭骨。”

5. 從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屬於紐約。我的家鄉在地球的那一邊。我出生在北中國的一個飄蕩著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钁頭和暴風雨剝奪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黃土高原。”

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身在異邦,雖然處在繁華的大都市,但依然時時心向祖國,心繫落後、封閉的家鄉,希望她能早日繁榮富強。

“啊,紐約,這就是紐約!面隊它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我必須調整我的鄉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腳步。”

作者看到紐約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深感必須調整腳步,學習其先進之處,力爭趕上。

 四、小結

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文中也反映了紐約的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文中寫只有小松鼠“沒有追求,沒有壓力”,反襯出生活在紐約這樣環境的人們,“遠不象小松鼠那麼自在”;褒中有貶。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寫繁華的同時,和常人不一樣,採用新奇的構思?

六、教學反思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1

父親大半輩子艱苦勞作,苦心孤詣建造高臺階,臺階建好之後,卻發現父親老了。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往往或造一間屋,或為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地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這樣的使命,給了他們無窮無盡的力量和信念,成了他們不懈奮鬥的精神支柱。這樣的父親是可敬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心酸。

教學創意

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品味父親的語言和動作,探究父親衰老的根本原因。

教學流程:

1、瀏覽全文,思考文章圍繞臺階從時間的角度分別寫哪些內容?

明確:父親渴望建臺階 父親準備造臺階 父親竭力築臺階 父親不適應新臺階

2、說說我眼中的“父親”

細讀準備造臺階和竭力築臺階部分,試著用這樣的句式說說你對父親的認識:“我的——的父親,你——”

明確:勤勞、力大無比、健康強壯、有理想、樸實、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永不放棄……

3、父親窮其大半輩子的努力在造臺階,臺階造好後,父親沒有我們想象中應該有的激動和開心,文章結尾說: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問我:這人怎麼了?怎麼了呢?父親老了。品讀文章對造好臺階後父親的描寫,找出“父親老了”的依據。

明確:父親身體老了,父親心境老了,父親精神老了。

4、細讀父親渴望造臺階部分,小組合作探討:衰老本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為什麼那麼力大無比,健康強壯的父親,在造好臺階後立刻走向了“衰老”?

明確:我們家的臺階低,這是父親的感嘆,因此,渴望通過造高臺階來改變低下地位的強大信念給了父親堅持奮鬥竭盡全力築臺階的`強大的精神動力。強大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讓父親的精神始終處於亢奮狀態。當臺階造好後,憧憬成為了現實,強大的信念也消失了,精神動力也不存在了,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和精神的支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和希望,衰老成了必然。

5、“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我們家的臺階低!父親又像是對我,又像是自言自語地感嘆。這句話他不知說了多少遍。”

再讀以上兩句話,思考:成為父親強大精神支柱的只是“造臺階”嗎?

明確:“我們家”是父親言語的關鍵詞,更是父親為之努力的全部動力!

6、再讀課文結尾兩句話,試著對文中的父親說幾句話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課堂小結: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裡,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著的那份堅韌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恰是撐託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悅,感謝父親!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2

一、匯入新課:

期中考試我們班有位同學寫了篇作文,題目是“我欣賞農民工”。他寫了“10月23日南昌農民工抬車救人”這件事,突出了農民工“總不能見死不救”的信念。表達了這位同學對於善良的農民工的敬意和熱愛。小小年紀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發現一顆顆金子般的心,讓我們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楊絳關注的同樣是一位只有姓、沒有名的普通人,為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楊絳,瞭解老王。(板書課題)

(1)解題

1、作者簡介(ppt演示)

2、寫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本文內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一家的善良,學會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3、品味文章語言的深意。

三、字詞和釋義(ppt展示)——齊聲朗讀2遍

四、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下列3個問題:

(1)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從哪兩個方面來對老王進行刻畫?)——苦、善

(2)別人是怎樣對待老王的?

(3)你認為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2、分段朗讀,歸納段意

(1—4)(5—7)(8—22)

五、研討探究:

1、研討老王之“苦”

(1)精讀課文1—4自然段,學習明確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況?

課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職業————謀生手段

課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況————孤苦無依

課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體狀況————生理缺陷

課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

(2)老王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單幹勉強謀生,生理的缺陷對他偷蹬三輪車謀生無疑是雪上加霜,困難重重,由於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條件極差,這些寫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課文第3自然段寫老王的生理殘疾,還介紹了人們對老王的態度。別人如何對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艱苦”外,還在精神上“悽苦”。我們說,老王是一個苦的'人。

2、研討老王之“善”

(1)朗讀讀課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作者記敘了與老王交往中的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說明老王品質(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質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麼?

通過這三件事充分體現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善心,關心人,知恩圖報等特點,說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善良的。

③最能打動你的片段是什麼,為什麼?

老王“臨死前送雞蛋、送香油”知恩圖報,臨死也要去謝謝好心人,最能體現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動。

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片段的,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肖像、神態、動作、語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字思想感情

問題一:老王之所以在離世前的一天還抱病來到作者家裡送來香油、雞蛋表示感謝,說明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讀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對老王的“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按照課文順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問題二:老王死後,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關愛夠了沒有?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同情和憐憫。對他的關愛不夠和自己無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籲關愛不幸人。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怎樣理解?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問題三:作者為什麼能夠那麼關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包括了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得出感悟: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作者才會對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裡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總是感覺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

六、品讀精短,換位體驗

教師提示:老王與“我”一家的交往正體現了“以善良去體察善良”。用心閱讀“老王送蛋、送香油”這一片段,請同學們換位體驗。

①假設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給你送蛋時,你會怎麼做?

②試揣測“我付錢給老王”時老王的心理:楊先生那樣對我,我會怎麼想?

七、品味語言

楊絳女士的文學語言樸素本色,卻靈氣飛揚,別有韻味。比較下邊每組兩個句子,聯絡上下文,說說表達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為什麼?

①②③

八、關注我們周圍的“老王”,不要有旁觀者效應和從眾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業佈置

仿句練習:愛心是……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燈籠》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品味課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分析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燈籠》寫於20世紀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燈籠”為話題,串聯起早年鄉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舊時的鄉村民風民俗,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同時還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願為保衛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還應開放視野,盡力還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蘊,而不侷限於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並理解重點字詞。

2.瞭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複雜感情。

3.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4、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準確認讀並理解重點字詞。

2.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1、瞭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複雜感情。

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

2)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作者及

作品寫作背景。

2、教師課前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及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匯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謎語,猜猜謎底是什麼?

A、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裡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紙裡包著火。(打一物)

C、千窟窿,萬窟窿,上下兩個大窟窿。(打一物)

D、一個罈子兩個口,裡頭坐著紅小鬼。(打一物)

E、一個罈子兩個口,日裡不走夜裡走。(打一物)

F、竹將軍築城自圍,紙將軍四面包圍,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守後門。(打一物)

G、牆裡開花牆外紅,想去採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

一場歡喜一場空。(打一物)

學生自由發言猜謎。

教師:沒錯,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一樣的,就是“燈籠”。

2、教師:同學們,提起燈籠,你會想到什麼呢?春節張燈結綵的喜慶?元宵節的遊神燈會?還是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徵;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返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照,慰藉著孤行客“四面虛驚”的心;宅第紅燈高掛,則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去了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燈籠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二、教學步驟

步驟一:瞭解傳統的“燈籠”文化,走近作者

1、燈籠文化

燈籠,又稱燈綵,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起源於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經過歷代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多媒體課件展示燈籠圖片)

2、走近作者(學生分享查詢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簫,山東萊蕪人。筆名曾有山屋、山蓀,都很少用。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代表作《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3、背景解讀(學生分享查詢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採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餘寫作,舒解一腔積鬱。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裡,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步驟二:讀讀寫寫,積累語基

1、生字詞注音,掃除閱讀障礙

爭訟(sòng )領域(yù)斡旋(wò)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龕(kān)霍驃姚(piāo)

2、解釋重點詞語。

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的'範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停調解。

靜穆:寂靜肅穆。

思慕:還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鏘然: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褪色;顏色失去鮮豔,變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不可阻擋。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步驟三:整體感知,走進文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麼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於燈籠的哪些記憶?

(2)作者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3)文章結尾說:“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並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2、師生共同探討完成上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麼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於燈籠的哪些記憶?

明確:作者寫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情感和文化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

情感上:挑著燈籠,迎回祖父,祖孫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村頭掛燈,給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緻;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2)作者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明確: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後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3)文章結尾說:“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並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明確:作者熱烈讚頌古代將領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衝上前線,奮勇殺敵,抗擊日寇。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作鋪墊。

步驟四: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①燈籠寄託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託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2)“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起線索作用,串聯各個材料,所有的敘事都與“燈籠”有關;②寄託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步驟五: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麼?

明確: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裡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而改句平凡,沒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燈籠,就會想起……《司馬懿探山》”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排比。連用五個“想起”,將“我”由燈籠引起的一系列回憶娓娓道來,將“我”回憶中最美好的鄉村風俗呈現在讀者眼前,令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

3、請從修辭的角度欣賞下列句子,說說怎麼體現“我”對燈籠的喜愛?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明確: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並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鍾。

4、本文運用了散文的自由筆法,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寫了夜晚挑燈接祖父、母親囑咐“我”上下燈學打燈籠、元宵節看燈猜謎、族姊遠嫁看燈火、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回憶,以及由宮燈引發的聯想和塞外戰場上的燈籠,雖意緒紛繁,卻主題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現了鄉情民俗和家國情懷,表達了燈籠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步驟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1、作者說“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你認為這個“馬前卒”是否有明確的指向?

(提示:從寫作背景和文章結尾部分內容來看,很可能與抗戰有關。)

2、課文第十段寫了“處境可憫”的漢獻帝,有無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個末代皇帝,國破家亡,暗示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處境。)

三、佈置作業:

請針對“你認為在霓虹燈閃耀的今天,燈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一問題,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小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藉助謎語匯入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究的氛圍很熱烈。但現在的生活已經無法完全的展現燈籠的傳統文化,所以學生對於作者藉助燈籠表達的愛國情感難以完全理解。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學生普遍不喜歡,覺得翻譯枯燥無味,我在設計的時候,就設想,如何既把文章講透,又讓學生有興趣學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就是對千里馬之死的探究,竊以為這一探究深入淺出,既讓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又可以很好的將字詞句的翻譯落實滲透在裡面,讓文言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鞏固。進而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事實,結合作者理解文章託物寓意的寫法,並讓同學們聯絡實際,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於梅林中學的學生學情,設計的《馬說》教學設計,部分環節是我上完之後,改進的。整體上下來,比較流暢。只是,由於課堂容量比較大,在上課之前,必須給足學生15分鐘,自己熟讀並嘗試梳通課文。如此,課堂就更活躍了,學生對文言詞句也鞏固得比較好,對課文內容也解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目標】

1、 瞭解“說”的文體和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2、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重點)

3、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重點)

4、感知食馬者的形象(難點),明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寓意。(重點)

【教學過程】

(一)題解匯入

齊讀文題“馬說”,兩次。(一方面讓全體同學立即因簡單的課堂活動進入課堂,集中課堂注意力,一方面也為接下來的題解做鋪墊)

預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是關於千里馬的說,還是關於普通馬的說?——千里馬。

之前,我們也學過一篇“說”,還記得嗎?——《愛蓮說》。

《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是一篇託物言志的議論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又怎麼解?說說千里馬(論千里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見,《馬說》是什麼文體?——議論性的雜文。

千里馬有什麼好議論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讀順《馬說》

自由讀《千里馬》一次(讀準字音,邊讀邊在書本上標註出生字新詞的注音)

再自由讀兩次,讀順,讀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三)再次齊讀,瞭解千里馬

邊讀,邊找出揭示千里馬最終命運的句子:

(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翻譯: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在僕役的手中忍受恥辱,和普通馬一起死在馬廄裡面。(注意:祇的字形;故、雖、於、駢死翻譯)

簡單的說,千里馬最終的命運就一個字——死。

結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馬可能有哪幾種死法?

1、餓死——依據: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注意:食的翻譯)

請問: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應該怎樣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注意:之、食、或、盡的用法和翻譯)

可結果,餵馬的人怎麼喂的?有沒有一石糧食?食(shí)不飽,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譯)

翻譯:吃不飽,力氣不夠。

(此處上課時,學生可能找依據,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飽,力不足”,當然是正確的,如此,即可也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馬應該怎麼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樣可以將相關語句翻譯分析,摻雜其中,全面準確。)

2、 打死——依據: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譯)3、累死——依據: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沒有吃飽的)

翻譯:才能和美好的品質沒有顯現,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見、且、欲、等、得、安的翻譯)

(在沒有吃飽,力氣不夠的情況下,還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學們說的千里馬都是因為身體上遭受摧殘而死的,它還可能是怎麼死的?

4、抑鬱而死——依據: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譯)

明明是千里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明明是千里馬卻“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翻譯:不以千里馬稱呼它。 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鞏固翻譯)

其抑鬱,簡單地說是因為——懷才不遇。對,因為懷才不遇而憤懣。

(四)探究課文,理解千里馬

1、不管千里馬是餓死的,累死的,打死的,還是抑鬱而死的,總之,它最終的結局是死。

有人畫了一張千裡馬臨死之前的漫畫,你說,畫面合理嗎?為什麼?(自由說)

明確:合理。千里馬瘦骨嶙峋,餓的;垂頭喪氣,抑鬱的;抬腳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沒了,那千里馬被埋沒是誰造成的?食馬者。

哦?依據是——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 (注意:食、而的翻譯)

2、可見,食馬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無知。

3、具體怎麼個“無知”呢?文中具體描寫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發揮,聽它鳴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啊!”

(注意:策、以、道、食、盡、材、而、通、策、臨、之的翻譯)

請同學們也在自己腦海裡構想一幅漫畫,這幅漫畫要求勾勒出食馬者形象,想想:這幅漫畫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們的動作、神情都是怎樣的?你會找哪些詞來形容漫畫著的食馬者?(自由言說)

學生髮言摘記:千里馬,高高瘦瘦的,旁邊站著一個渺小矮墩的食馬者,手執馬鞭,又無奈,又暴躁,大聲咆哮的樣子。

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有眼無珠,愚蠢,無知,淺薄……

食馬者的確愚妄淺薄,可是,作者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寫愚妄淺薄的食馬者和被食馬者埋沒的鬱鬱而終的千里馬嗎?——不是。那作者其實是為了寫誰?

(五)結合背景,參透千里馬

課件展現: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25歲中進士後,參加吏部博學巨集辭科考試,三次參加吏選,又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覆;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後,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貶官陽山令. 晚年,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千里馬指的是——像韓愈一樣的懷才不遇的人才

食馬者指的是——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六)融情朗讀,讀懂韓愈

自由讀,找出最能讀出作者情感的語句,反覆讀,反覆揣摩。(明確後朗讀指導,讀出味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明確: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怎樣才會不憤懣?遇到伯樂。

那伯樂指——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希望統治者能賞識任用人才的願望。

(七)動情朗讀,讀出自我

每個人都是一批千里馬,假如現在你正被埋沒,你會怎麼做?(自由言說)示例: 毛遂自薦。

(八)完成作業,回味千里馬

1、背誦課文

2、熟記 :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文言詞的意思。

3、熟記以下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6)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板書設計:課文理解以課件形式展現,黑板上板書重點字詞翻譯。

馬 說——韓愈

而:表示轉折,然而; 是:這; 或:有時; 且:況且;

安:怎麼; 等:等同 道:正確的方法; 臨:面對。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

初二語文上《落日的幻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說明文,瞭解相關的光學知識,掌握落日的幻覺的科學依據。

2、整體感知課文,能夠篩選相關的資訊,培養默讀的能力。

3、激發探索精神,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相關的光學知識,掌握落日的幻覺的科學依據。

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能夠篩選相關的資訊。

教學用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讓學生欣賞“幻覺圖片”,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明確文體。

(1)什麼是事理說明文,這裡的“事理”是什麼意思?(事物原理)

(2)本文中的“事物現象”指的是什麼?(落日的幻覺)

2、默讀課文,提出默讀要求。(選學生代表讀,其餘同學默讀)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課後表格。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著找出例句

2、本文采用哪種說明順序?

3、你喜歡這篇文章嗎?說說理由。(如:第一節語言的生動、形象)

(1)喜歡的'同學思考題:舉出類似落日幻覺的幾個例子。

(2)不喜歡的同學思考題:從這篇文章能悟出什麼樣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兩小兒辯日》有關太陽的幻覺有好幾種,其中也有“太陽變大”的問題;這篇課文也講到了“落日變大”的問題,可惜都沒有作出解釋。你能試試嗎?

展示圖片,小組交流。

【明確】光的折射現象、背景襯托(參照物)等原理。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事理說明文,瞭解了有關落日的幻覺的科學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許多科學現象等待大家去觀察,讓我們在探索和思考中體驗科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