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

《夢想的力量》敘述了加拿大6歲小男孩瑞恩為了實現“給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喝”這一夢想而不懈努力的經過,體現了瑞恩善良、執著、金子般的美好童心。以下是我對《夢想的力量》的教學反思。

《夢想的力量》這篇課文充滿了濃濃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令我們倍受感動,文中還有許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獻上了愛心,這同樣使我們感受到愛的溫暖。在設計教案時,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奮鬥。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我略顯倉促,有一種一直在趕的感覺。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為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如果我能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就能更深刻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特別是第六小節,也就是描寫瑞恩克服重重困難自己靠做家務活掙錢這一節中,小瑞恩做了那麼多事花了那麼多時間足見他的耐心、堅強的意志。課堂上有的學生點到了要處,但是自己沒有很好地抓住,沒有深究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一直想著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所有教學內容,高潮即將來臨又把它壓下去,實在是一種遺憾!雖然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蘊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字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多讀,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後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穫。讓他們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如果能讓我重新上這一篇課文,我一定會多花時間讓學生潛心閱讀,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那麼瑞恩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會更具有立體感,會打下更深的烙印。

略讀課文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這一點我自己也做的也不夠好。沒有利用好第2個練習設計。“一個六歲男孩的夢想感動了誰,他怎麼做,感動了誰,他怎麼做…”在充分學習第六小節之後,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閱讀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不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昇華。讓學生明白夢想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喚起愛心,增進友誼、帶來希望等等。這樣在寫好交流之後再來讀重點句:“是呀,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時有誰不流淚呢?”此刻,我相信這是發自學生肺腑的,是一種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2

《金錢的魔力》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的節選。作為節選,在故事情節上具有隔斷性;作為小說,在人物刻畫上具有場景性。因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應當立足兩個層面:

其一,還原故事背景。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向學生介紹小說《百萬英鎊》的故事起因,否則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怎麼會擁有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一個百萬富翁怎會連買一件最蹩腳衣服的零錢也沒有?當我們把這篇課文放在完整的故事背景中時,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還會自發地產生進一步的閱讀需求,由課文轉向小說,由單個故事走向多個故事。

其二,扣住人物描寫。《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畫。無論託德還是他的老闆,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金錢力量的化身。在教學中,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反覆體悟,並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由表及裡,走進人物充滿銅臭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理解金錢所煥發的巨大“魔力”。

在具體教學時,一開始就對背景進行介紹,這樣能讓學生瞻前,瞭解百萬英鎊大鈔的來歷;另一方面也吸引學生顧後,發現金錢的魔力還不至於此,從關注課文轉向關注小說。

在讓學生感悟託德這個人物時,在體會了他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語句後,我讓學生走進託德內心世界,想象託德看到“我”衣衫襤褸時、當“我”頗為膽怯地請他通融時、當“我”說我的大票怕他換不開時的內心活動,再讓學生進行表演對話,進入他“認錢不認人“的內心世界,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金錢的巨大“魔力”。

講完此課,在讚歎馬克吐溫深厚的文學功底的同時,我不由的想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教育孩子,金錢買不到親情、友情——————很多東西,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篇文章主線清晰,文章的教學重點比較好把握,整篇文章通過對林沖、洪教頭動作、語言以及心理的描寫突現了個性鮮明的形象。在課堂上,我以“林沖、洪教頭各是什麼樣的性格”作為主線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品味語言,感悟文字蘊含的情感。總體來說,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林沖、洪教頭的主要性格特徵,初步瞭解在描寫人物時的對比手法。他們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對重點語句的.品讀上比較到位,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節課上也暴露我的一些問題。

一、我備課不夠仔細。

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解讀上,查閱了有關資料,對林沖、洪教頭,尤其是林沖的性格把握較準。我反覆朗讀課文,仔細研究課文內容,推敲文中林沖的語言、動作,反覆揣摩語句的含義。設計時我也把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作為教學的重點,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關注三維目標的滲透。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他們的活動的設想不夠。所以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我的設想出入較大時,我有些手忙腳亂。雖然一直知道一名老師備課時必須要做到備教材過程,但是常常備的是教材和教學過程,而學習的主體——學生備的不夠。這給我一個提醒:備課時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要用心去備。學生會出現哪些情況,他們會從哪些方面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的理解出現偏差老師該如何引導等,這是我在以後備課的時候需要加強的。

二、課堂智慧欠缺。

課堂上學生的理解和老師的預設不同是在所難免的,老師應該怎樣處理反映出的是老師的智慧智問題。在我的課上,我有兩個地方的處理特別失敗。我想,如果我能夠抓住那兩個問題的話,學生理解的一定會更深刻。

一處是在分析洪教頭的時候,洪教頭比武之前“脫了衣裳,獨耍了一陣”,從這裡應該能夠看出洪教頭的目中無人,自以為是,但是有一個學生找打這段說洪教頭“威武”。如果我能夠追問一下:他認為洪教頭威武,你呢?從文中找處你的理由依據和他辯論。這將是一個多麼好的教育契機,但是我卻讓它過去了,只簡單說了一句就讓學生坐下來去了。

二是在學生找出洪教頭“挺著胸脯,歪帶著頭巾”,我也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只是說出洪教頭不尊重別人,沒有透過外表分析洪教頭的狂妄與自以為是。

總之,我覺得想把這篇文章教透,就要好好研讀《水滸傳》,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條分縷析,自己也才能讀透文章。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4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了解了《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的長篇神話小說,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導讀提示“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由於這篇文章內容學生們都很熟知,於是我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學習給文章縮寫,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分析縮寫的方法,找出重點段落,並用自己的語言練習概括,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學會縮寫。這篇文章的學習可謂一舉三得: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學會縮寫。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5

單元的整體教學課,接著根據自己的備課進行了實驗班級的同步教學。從教學整體情況來看並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仔細分析有課的設計問題(課堂容量大以及教學重點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有對學情分析和處理安排耽誤時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慣問題。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投入狀態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益高低。無論你設計教學再精心(原則上不現實的,常態的課堂教學是沒有完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準備再全面,只要學生主體性學習不動起來,你的教學就是空。分析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學習意識不強,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沒有培養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學生對學語文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沒有對語文學習正確的態度。

其實語文學習是富有魅力的。無關的幾個字、詞組合到一起去,就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展現多彩的畫面、演繹精彩的故事。從一年級起作為每個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此為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為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品讀精彩語言(包括字詞句段),滲透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訓練。注重實施賞識教育,從點滴處學習閃光處入手,放大學生語文學習細微的優秀做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讀書生活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的教學成績思考,更多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為根本。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多一些學生學習體驗機會,多為學生提供與課文對話交流的空間,少一些機械式分析講解,少一些嚴格按照教案教學的刻板,讓學生更多經歷語言學習的過程,體驗語言實踐的快樂所帶來自身成長的快樂。

總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啟用學生學習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徜徉於書海,沉醉於語言,此謂語文教學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語文教師肩上神聖的歷史使命。

附文

給學生一個愛上語文的理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德國詩人荷爾德林也有名言:“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生存,就是那種在生活裡到處都能感覺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這當是我們生活的永恆的美好的追求。但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在課堂上,我們卻很少關心這種詩意的享受。每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有多少老師能夠叩問自己:在我的這節課上,學生學得快樂嗎?他們在我的課上學生得到了什麼,享受到了些什麼?

回眸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是佔有知識的絕對權威。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和學生都在為完成自己的任務而各自運轉。試想,即使再有詩意的語文也被我們“技術高明”的語文老師肢解得支離破碎;再美妙的語言,也僅從技術上對它進行分解、排列、組合,使語文的詩意日益匱乏。學生學得很沒勁,老師教得也累。如此的語文課堂,成了師生共同的負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的語文呼喚詩意,人文性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成為學生的享受。

同時,語文自身的魅力無窮:內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祕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來如小精靈一般跳動的文字,讀起來如音樂一般縹緲的韻律,品起來如詩畫一般的優美意境。語文充滿了情,真摯的友情,深厚的親情,博大的愛情,這些無一不震動著讀者的心靈,敲擊著我們內心深處那根最敏感的心絃;語文充滿了智,神祕的大自然,有趣的動物王國,氣象萬千的世界給予了我們多少豐富的知識;語文充滿了趣,一個個精美的童話故事彷彿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學生而言,能啟迪心智,增長見識,陶冶情操,誘發不盡的遐想;對老師而言,讀著語文,彷彿就是在和歷史對話,和大師傾談,那深入淺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給了我們多少美好的享受。師生的心靈沉浮於語文的字裡行間,浸染著墨韻書香,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語文字身應是給予師生共同的一種生命享受。

但是,走進眼下的語文課堂,我們卻發現了這樣幾組啟人深思的鏡頭。

鏡頭一:學生的質疑往往成了“作秀”

每當匯入一篇新課文時,老師總愛向學生提這樣的問題:“讀了這課題後,你想知道些什麼?”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都會很高漲,有的甚至挖空心思,提出了一大堆的問題。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老師頻頻點頭,誇獎學生愛思考,會提問題。末了,卻仍舊丟擲了自己在備課時準備的幾個問題,而且無非也都是那“三步曲”:為什麼?怎麼樣?結果如何?久而久之,學生大都也猜到了老師的用意,再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質疑的時候,他們的問題便出奇得統一,“三步曲”一步不差。於是乎,課堂教學順利開展下去,皆大歡喜。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但不能僅停留在一句口號,一種形式上,不能“巧借”學生之口說出老師要提的問題,利用學生這個“虛假”的主體裝飾課堂。試想,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怎能得到真正的心靈上的滿足,情感上的愉悅呢?老師,主宰著課堂,操縱著課堂,看到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一個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心裡難道也快樂嗎?這種虛假的和諧,只能是教學中師生彼此間的一個善意的謊言罷了!

鏡頭二:所謂合作學習常常流於形式

新課改後的語文教學,提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同桌合作,四人小組合作,自由選擇夥伴合作,形式紛繁多樣。透過這種熱鬧的,給予學生充分能動性的學習方式,我們卻遺憾地發現,有時,它流於形式了。課已經上了一大半,老師和學生都有了些疲勞。為振奮一下精神,同時也再一次活躍課堂氣氛。老師出示了一個問題(哪怕這個問題很簡單,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價值),“下面請四人小組討論。”學生自覺地迅速組成四人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看場面,蔚為壯觀;聽聲音,煞是熱鬧。但是,老師,你有沒有去認真傾聽學生的討論?他們的合作愉快嗎?他們的合作卓有成效嗎?有時,學生的分工尚未完成,教師已擊掌示意他們停止;有時,學生嘻嘻哈哈一番,在裡面濫竽充數,教師卻還矇在鼓裡呢!

反思:課堂是一個互動的交際場合,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生生之間的交流。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單純的旁聽者。小組合作的生生互動學習方式把學生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為他們提供了更多自主參與的機會。但在具體操作時卻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注意:老師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充分嗎?要討論的問題有價值嗎?學生在討論時分工明確嗎?是否每人都參與了討論?學生都動起來了嗎?

要避開討論時的熱鬧場面,我們需將目光投向這一過程本身。讓每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積極參與進來,自信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地傾聽他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在生生互動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悅。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6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小學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今天連續聽了兩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二單元的整體教學課,接著根據自己的備課進行了實驗班級的同步教學。從教學整體情況來看並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仔細分析有課的設計問題(課堂容量大以及教學重點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有對學情分析和處理安排耽誤時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慣問題。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投入狀態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益高低。無論你設計教學再精心(原則上不現實的,常態的課堂教學是沒有完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準備再全面,只要學生主體性學習不動起來,你的教學就是空。分析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學習意識不強,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沒有培養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學生對學語文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沒有對語文學習正確的態度。

其實語文學習是富有魅力的。無關的幾個字、詞組合到一起去,就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展現多彩的畫面、演繹精彩的故事。從一年級起作為每個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此為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為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品讀精彩語言(包括字詞句段),滲透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訓練。注重實施賞識教育,從點滴處學習閃光處入手,放大學生語文學習細微的優秀做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讀書生活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的教學成績思考,更多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為根本。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多一些學生學習體驗機會,多為學生提供與課文對話交流的空間,少一些機械式分析講解,少一些嚴格按照教案教學的刻板,讓學生更多經歷語言學習的過程,體驗語言實踐的快樂所帶來自身成長的快樂。

總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啟用學生學習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徜徉於書海,沉醉於語言,此謂語文教學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語文教師肩上神聖的歷史使命。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7

《種子的夢》是一首兒童詩,一共八小節,講述了一粒種子的夢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的不同體驗,表達種子生長的艱難過程以及它為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題。種子如“兒童”,作者藉此來告誡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有著許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對,努力地克服,只要有夢想經過努力,就一定會成功。表達了一種對夢想的追求,對美好的追求。

教學中,注重詩中語言文字的推敲理解從而來理解文章的內涵。如:讓學生能通過詩歌語言文字理解,感受到種子生活的環境十分的惡劣,特別是“冰冷冰冷的世紀”引導學生理解後反覆地讀,讀出漫長而寒冷來,讀著讀著讓學生感受作者採用的重複的寫法,比喻的寫法。

抓住“一點一滴”讓學生理解到很少很少,就是這樣的少,種子不放棄,不拋棄,感受到種子,只要有一點希望,一點生機就頑強不屈,就不懈努力,就堅持到底的精神境界。通過你讀,他讀,反覆讀,把理解讀到詩歌中,把理解讀到學生的心裡。引導學生通過“為了……,我在一點一滴地積攢著力氣。”句式的補充練習,感受種子心中充滿希望,樂觀向上的精神。

由“思念”這個詞為抓手,以教師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種子,讀出思念,讀出種子的嚮往。

《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閱讀也是學生、教師與文字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間情感的碰撞與交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我還利用課件的視訊效果,生動形象再現鮮花綻放的過程,在學生了解詩歌描寫的內容後,激發學生想親眼目睹的慾望,走進聲、畫優美的課件展現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花朵的鮮豔,花瓣的嬌嫩而稚氣,感受到種子那美好的夢,再有感而讀,讀中自悟。

在最後總結時讓學生送詞語給種子,使學生能再次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情感,對文字的理解有一個更進一步的.飛躍。

兒童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闡明,文字質樸、親切,但含義深刻,學生領悟有一定難度。我注意抓住課後習題,也就是本課的難點:(1)種子的夢是什麼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種子夢想自己從播種到發芽,到開花結實,再到最後不斷繁衍。)(2)種子又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夢” 的?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些什麼?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去體會:A、種子對自己生存環境困難的克服。(冰冷冰冷、土層的壓力、冰雪的妒忌……)B、種子自己的付出。(根鬚吮吸、衝破、積攢力氣、伸展、擠碎、傾心交付……)談談你的體會。C、種子還要藉助其它力量的幫助。種子的生長除了有自己對困難的克服、自己的付出,還要藉助許多其他事物的幫助。(水分、陽光、蜜蜂、大地……)由此讓學生明白:種子的生長是艱難的,要遭遇這麼多困難,藉助許多力量。而這些都是因為種子有著自己的追求,有著自己美好的夢想,也有實現夢想的決心,它才會不斷地努力,直至實現願望。儘管過程是艱難的,但是它卻毫不畏懼。由此讓學生看到作者藉助種子從而表達自己在艱苦環境中不畏艱難、敢於拼搏的精神。

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讀中感悟。如前四節可以讀得低沉、緩慢,有讓人窒息、壓抑並有暗暗積蓄力量之感;後四節要用歡快、激昂、有氣勢的語氣讀,讓人彷彿看到種子即將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了。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8

《包裝的學問》是數學第十冊綜合實踐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也有了合併、分割正方體、長方體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中我重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反思整個課堂,我努力創設情境,積極組織引導,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層層遞進,提升探究深度

本課從包裝2包糖果、3包糖果探究新知,從而得出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考慮重疊最大的面,從而減少包裝面積,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著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自主參與,開放探究空間

“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具備了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有基本保障。為了保證探究的實效,而不是走過場;為了不把學生當“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去猜想,並自己想辦法驗證猜想,主動去獲取、發現、鞏固、深化知識。學生在交流、展示、彙報中鞏固認知,發展思維,體驗成功,培養了樂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9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讓學生能在通讀課文後抓住文章重點內容,瞭解文章寫作方法和結構,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這篇課文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表達。它在篇章佈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採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後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應,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課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十分自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二是語言。課文的語言十分優美生動,無不體現著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本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我在處理本課時主要分兩塊:

一是通過自由讀、瀏覽、默讀來理清文章脈絡,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和寫作特色。

二是通過學生分組活動,充分的閱讀來感悟體會語言的優美。

我回顧課堂上這幾個環節處理不妥當:

一、學生抓住彩色的非洲一方面進行品讀,說說體會。學生往往是心裡有,但表達不出來。不如,就讓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來讀出非洲的美,也是展示的一種。

二、字詞的處理時間有點長,後面的研讀時間和展示時間就有些少了。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0

《黃果樹瀑布》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寫景為主題”的第二篇文章,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寫了作者在黃果樹瀑布景區遊覽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描繪了黃果樹瀑布這一景觀的壯美和氣勢的巨集偉,充分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和對人的性情的陶冶。

全文一共有八個自然段,按照遊蹤先後為序,分別描寫了黃果樹瀑布的壯觀景色,採用了總分的結構,本文的寫作特色十分鮮明:一是採取了移步換景的方法,將黃果樹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二是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如詩如畫。班裡的學生都沒有去過黃果樹風景區,對於黃果樹瀑布這種氣勢雄偉的水肯定缺乏直觀的認識和充分的瞭解。而且只通過讀課文也很難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

針對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這一特點,教學時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這一載體,出示圖片、聲音、視訊,讓學生在視聽相結合的過程中,對黃果樹瀑布有個直觀的認識,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句入手,讓學生進行感悟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的寫景散文,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缺少的就是直觀的.感受,缺乏生活的沉澱,對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有聲音的變化,瀑布形態的壯觀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內化為自己的積累,這樣藉助媒體在閱讀與欣賞中深切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美!幫助學生很好地感悟課文,又使學生開闊眼界。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1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選自中國古代名著《水滸傳》。文中林沖和洪教頭兩個人各有特點,一般老師引導學生確定了林沖“武藝高強、謙和禮讓”,洪教頭“自高自大、傲慢無禮”就算達到目的。接下來,就讓學生看課文哪部分寫得最精彩。把重點都集中在林沖身上,洪教頭就不再提起了。我們說。作為主要人物的林沖當然重要,但對於反面人物,我們在教學時也不能忽視。像洪教頭就有必要進一步分析他的性格特點,因為這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第3自然段,寫洪教頭出場,我們可以把他與林沖的舉動來對比——

林沖:躬身施禮起身讓座

洪教頭:全不理睬也不相讓,便去上首坐了

由此可看出林沖謙和禮讓,洪教頭傲慢無禮。然後進一步思考:洪教頭為什麼會這樣做?透過人物的行為,折射出洪教頭自高自大的性格。

接著,我們可以看看洪教頭是如何苦苦相逼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根本不把獲罪充軍的林沖放在眼裡.更是為了在柴進面前顯示自己的能耐)

在比武一段,可抓住洪教頭先是怎樣神氣十足,在受了挫折以後又是怎樣惱怒的。最後,比武失敗後又是怎樣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的。啟發學生結合洪教頭比武前的行為、語言來剖析他的內心世界,從而把洪教頭自高自大、貪圖錢財、心胸狹窄等特點從文章中感悟出來。

我們分析反面人物的特點。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正面人物,來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反襯手法。所以,教學時,兩類人物不是單列出來分析.更多的應該是對比映襯。可以是橫向的,如林沖與洪教頭的對比:也可以是人物前後的對比,如洪教頭一開始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最後又是怎樣灰溜溜地走開的'。

當然,我們學習課文。除了要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外,更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像課文題目中“棒打”的“打”字,就應該仔細琢磨琢磨。首先,林沖是一讓再讓,忍無可忍,這才掄棒打,這個“打”是教訓像洪教頭那種“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人,打擊那種囂張的氣焰。

同時,引導學生對事物要進行客觀的認識,像洪教頭這個人物是否“無藥可救”了呢?可引導學生從故事結局中去體會。可讓學生從“滿面羞慚、灰溜溜”兩個詞中感悟,通過前後文的閱讀品味。感悟到洪教頭此時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懊悔自己當初太不自量力等等。教學時,可設計一個教學環節: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他會怎麼想?如果今後,再碰到林沖會怎麼樣?引導學生來想象,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

到此,可引導學生歸納閱讀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來理解、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此幫助理解。

所以,語文老師不管上哪一篇課文。首先要熟讀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正面人物是教學重點。反面人物也不能忽視,努力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2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說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詢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閱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為無法查閱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字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著……”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說“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為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上午,我們學習第17課——《黃果樹瀑布》。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個感嘆句:“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感嘆句當然是適合有感情地朗讀的,於是,我讓大家齊讀一遍。學生拖長聲音讀了一遍,毫無感嘆的味道。我提醒學生:“注意標點,請大家再讀一次。”學生又讀了一次,強調了傑作。我說:“聲音能大一點嗎?”學生放開聲音又讀了一次。雖然我要求了三次,學生也讀了三次,但我的內心有一杆秤:這個句子是作者的感嘆,不是學生髮自內心的感嘆,當然讀不好了。好,那就等等再說吧。

學到作者的感受部分時,學生分別找到了“舒服極了”“灌灌活力”“挾來生機”,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我放開視訊,頓時,黃果樹瀑布那訇然作響的聲音充滿教室。我請學生看著雄偉壯觀的瀑布,聽著氣勢非凡的聲響來讀一讀這段話:聆聽著訇然作響的瀑布聲,只覺得胸膛在擴充套件,就像張開的山谷,讓瀑布飛流直下,挾來大自然無限的.生機。學生的激情終於迸發了,彷彿他們是主唱,而瀑布在為他們伴奏。這時,我順勢讓學生再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那感覺,才真正像發自學生內心的讚歎!

此時,我感嘆道:“黃果樹瀑布啊,我終於看到了你,你是那樣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如果我是一位畫家,一定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下你壯觀的容顏!”我環視教室,問道:“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音樂家、詩人……你會怎麼做?”這本是一個疑難點,我打算等一兩分鐘,沒想到馬上有學生舉手。

生1:“如果我是一位音樂家,一定為你譜一支雄壯的樂曲。”

生2:“如果我是一位歌唱家,我一定為你高唱一首歌。”

生3:“如果我是一位詩人,我一定為你作一首美麗的詩。”

生4:“如果我是一位攝影師,我一定……”他說不上來,有人替他說“我一定為你照一張最美的相片。”

沒有人發言了。我說:“我們都是朗誦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一段,來表現它的大氣磅礴。

這一下子,所有人的激情達到了高潮,讀得我的內心都有點激動了。

看,激發學生的激情是多麼重要!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4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給學生創設情景。

課件出示一輪明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詩句,引起學生淡淡的思鄉之情,從而揭示課題,並從題中讀懂什麼,以及你想要了解什麼。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從文字中感受語言美。

本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多種形式朗

讀進行情境營造和以及學生對重點詞彙的理解,並加以表演,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由於時間太倉促,我安排的內容較多,導致學生讀文的時間較少,對文中的語言美感悟不深。

因為“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三、教給學生適當的寫作方法。

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課文的開頭部分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麼?(珍珠),為什麼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貴),再引出文章的結尾兩段‘啊,難忘的故鄉!’進行對比,說說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什麼?(首尾呼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四、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讓學生找描寫我和叔叔的語句,並亮度出來,從中說說他們是怎樣的性格,從而引出了我對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並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三十多年後,假如你再次遇見了闊別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會對他說什麼?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並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仍需從基本功抓起,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一個明麗歡快的課堂!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5

我講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

針對異域風情,學生不太瞭解,我搜集了威尼斯的風光片,大量的圖片和製作課件,上課伊始,我就為同學播放威尼斯的風光片,把學生帶入到風光旖旎的威尼斯古城,為理解文字創設情境,達到資訊科技和文字的有效整合。在講解小艇的樣子的時候,我製作了課件(小艇、獨木舟、新月)形象直觀。

我的教學思路以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關係貫穿始終,圍繞中心,層層推進,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以及威尼斯的小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結構緊湊,學生緊緊跟住老師的步伐,理解文字,並且對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在教學中,我提倡議,“議”就是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小組還是全班,都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表達,“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能力。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朗朗上口,我採用引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指導上指導不到位,應該利用角色轉換,虛擬情境,有重點的指導朗讀,並給與鼓勵性的評價。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