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形容南京的成語

形容南京的成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看看下面的形容南京的成語

  形容南京的成語

六朝勝地、十代都會,鍾阜龍蟠,石城虎踞,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俊彥雲集,英才輩出

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

形容南京的成語

南京都誕生了哪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呢

1、得意忘形

典故東晉阮籍狂蕩無羈,能詩善文,有時在家讀書,數月閉門不出;有時出外遊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當他快樂時,就發瘋似狂,忘乎所以,甚至連他自己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了。

2.鳳毛麟角

發生地烏衣巷典故南朝時期的謝超宗,是烏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親逝世後,謝超宗寫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讀後大加讚賞,稱讚說:“超宗殊有鳳毛。”而“麟角”之說則是出自《北史》:“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中主李璟喜愛詩詞,他的《攤破浣溪沙》中有:“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而宰相馮延巳的《謁金門》中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李璟拿這句詞和馮延巳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4.漸入佳境

典故東晉畫家顧愷之長期在建康生活。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吃甘蔗時跟別人相反,每次都是從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釋說:從上往下吃,越吃越甜,這叫漸入佳境。

5.量體裁衣

典故 南朝時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並附手詔一道,說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6.危言聳聽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說:“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說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說:“井上軲轆臥嬰兒。”井上的軲轆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後人就把這種誇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7.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於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隻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說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晉.衛鑠《與釋某書》:“衛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咄咄逼人。”衛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說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裡的王羲之。

8.流芳百世 遺臭萬年

典故 東晉明帝時。駙馬桓溫專權作亂,萌發野心。他對曾陰謀篡權的王敦暗表讚賞,一次他躺在床上時對親信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權的野心。親信們聽候嚇的不敢吱聲。桓溫扶枕而起,說道:“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遺臭萬年也是不錯的。”

9.一往情深

發生地 烏衣巷

典故 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於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說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讚賞說:“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10.大筆如椽

典故 王珣時東晉大臣,家住城南烏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個人送了一隻像房頂的房樑那麼大的筆給他。王珣醒來後,對人說他預感到會有大手筆的事情發生。果然,一會有人來報告說孝武帝駕崩了。而王珣則被任命擔當哀冊等重要文書的起草事宜。

11.人琴俱亡

發生地烏衣巷典故王獻之和王徽之都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後,徽之隨父親從建康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獻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獻之去世,徽之趕回建康弔喪。他坐在獻之床前大哭一場後,取下獻之生前喜愛的琴想彈一首曲子給獻之聽,無奈怎麼也不成曲,王徽之將琴擲在地上感慨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12.寄人籬下

典故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13.一目十行

典故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據《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就能寫文章。隨著年齡增長,他讀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能夠一眼看十行字。

14.草間求活

典故東晉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對另一大臣溫嶠說,現在朝廷危難我們做大臣的怎麼能夠為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15.衣錦還鄉

發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戶。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說,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16.千載難逢

典故南朝齊國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賞識,在他年老時寫了一本《臨終上世祖表》給皇帝,請求辭官回家。在這個表中他說,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運氣好得到皇上賞識,這真一千年也難遇到的好運氣呀。

17.多難興邦

典故:西晉末年晉室衰敗,不斷受到匈奴的進攻,很多百姓和有識之士渡江遷到南方。祖先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他多次請求東晉司馬睿出兵北伐收復失地都被拒絕。在一份寫給司馬睿的《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GUO,或隱憂以啟聖明。”

18.解鈴還需繫鈴人

發生地:清涼山公園典故南唐時南京清涼寺有一位法眼禪師,一次他在講經時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問他。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

19.東山再起

發生地:江寧東山(一說紹興東山)典故西晉時謝安隱居在浙江會稽的東山,41歲那年,來到南京(當時叫建鄴)做了官,在南京城東三十里的土山建別墅,並稱東山。東晉初年他指揮了淝水之戰,由此登上了他仕途的巔峰。

20.畫龍點睛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安樂寺典故南朝畫家張僧繇在新建的安樂寺牆壁上畫四條龍,卻都沒有畫眼睛。旁人不解,張僧繇回答說我怕畫了眼睛後龍會飛走。旁人聽了此話以為他吹牛,堅持讓他畫上眼睛看看。結果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飛上天去了。

21.坦腹東床

發生地:烏衣巷典故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年輕時住在南京烏衣巷,有一次太傅郗鑑派人到烏衣巷的王家選女婿,王羲之的兄弟們聽後都打扮得油頭粉面希望被選中。唯有他不以為然,照舊半扣著衣服躺在東廂房的床上讀書,結果反而被選中。

22.厚顏無恥

發生地:南京鐘山。六朝時,北山(鐘山)有不少文化名流居住。南朝齊有位周珪也在此隱居,擺出不願做官的架勢,其實不過是待價而沽,以謀高官厚祿。當時名士孔稚珪寫了一篇有名的“北山移文”揭露其嘴臉,文中有“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

23、琳琅滿目

發生地:南京。“世說新語”記載: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還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個屋子,又見到王詡和王澄。出來後,他對人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

24.龍蟠虎踞

發生地:清涼山典故諸葛亮受劉備委託要到京口(鎮江)聯合孫權抗拒曹操,路經金陵登上清涼山石頭城,發現這裡地勢非常適合建都,讚歎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25.破鏡重圓

發生地:南京典故南朝時期陳朝在滅亡前,樂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怕亡國後夫妻失散,就拿出一面銅鏡一分為二,夫妻各拿一半。陳朝滅亡後,樂昌公主夫婦失散,後來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他們以銅鏡為信物得以團聚。

26.改邪歸正

發生地:江寧路典故南朝建康有個叫周處的,橫行鄉里,欺壓百姓,被稱為當地“三害”之首。後來在母親和鄉鄰的感化下,改過自新,打虎斬蛟,築臺讀書,成為為國領兵打仗的大將軍。

27.天花亂墜

發生地:南京雨花臺典故相傳南朝時雲光法師在建康城南的一座山上講經,講到精彩處天上鮮花紛紛墜落,形成雨花石。此處得名雨花臺。後來在宋真宗時,道原和尚編了一本《景德傳燈錄》,記載了這個故事。書中講到對佛意要真正領會,反對“講得天花亂墜”。

28.不敢越雷池一步

發生地:南京典故東晉時蘇峻起兵叛亂進攻都城建康,鎮守江州的溫嶠寫信給朝中大臣庾亮,希望能讓他回去解圍。庾亮認為溫嶠那裡的防務更重要,拒絕他回京解圍,回信讓他堅守江州不要越過雷池(地名,在今安徽)一步。

29.江郎才盡

發生地:朝天宮典故南北朝時,文學家江淹在古禪靈渡的船上做了個夢,有個人跟他討要寄存在他那裡的彩色綢子。還有一次,他在冶山冶亭睡覺時做了個夢,一個叫郭璞的人向他討要寄放在他那裡的五色筆,他向懷裡一掏果然有支五色筆,還給了郭璞。自此,江淹的文章就大不如以前。

30.步步蓮花

發生地:臺城典故步步蓮花原是佛教用語,後來南朝齊的末代皇帝蕭寶卷繼位後非常奢侈,在臺城裡皇宮的地上鋪上黃金鑿成一朵朵的金蓮花,讓他的寵妃在上面行走,說是步步生蓮花。

31.新亭對泣

發生地:南京新亭(今地點不詳)典故東晉初年很多北方的名士為躲避戰亂來到建康,他們想家時經常在新亭喝酒聚會。在一次宴會上週靑道:“這裡的風景跟京都洛陽的風景很相像,放眼望去只是山河改換!(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有些人聽了不禁感慨萬千流下淚來。這時候王導突然一臉嚴肅地正色說道:“我們大家應當團結,共同輔佐王室克復神州,怎麼能像個亡國的楚囚那樣只能相對而泣而無計可施呢?”

32、光怪陸離

發生地:三國南京。《三國志·吳志·孫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冢上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於天,曼延數 裡。”《淮南子·本經訓》:“五采爭勝,流漫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