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鴻門宴》文言現象解讀

《鴻門宴》文言現象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鴻門宴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整理的《鴻門宴》文言現象解讀,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鴻門宴》文言現象解讀

  常見詞彙

秦時與臣遊(遊,結交)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意,料想)

張良西向侍(侍,陪從)

若屬皆且為所擄(屬,一類人)

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護)

即帶劍擁盾入(擁,拿著)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舉、勝 ,盡)

大王來何操(操,攜帶)

大行不顧細謹(謹,細節)

聞大王有意督過(過,過錯)

會其怒(會,適逢)

  注音

玉玦(玦,jué,半環形玉佩。“玦”與“決”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項羽要下決心殺劉邦)

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這裡是犒(kào)勞的意思)

鯫(鯫,zōu,卑微,淺陋)生說(讀“shuì“勸告,勸誡)我曰

奉卮酒為壽(卮zhī,酒器,大酒杯)

數目(數,shuò,多次)

戮(戮,lù聯合,一同)力瞋(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目

目眥(眥,zì眼角)盡裂

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著)

彘(彘,zhì,豬)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勝杯杓(勝shè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關中(王wàng,稱王)

毋內諸侯(內nà,通“納”,接納)

樊噲(樊噲,fán kuài)

  通假字

成五采(“採”通“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距”本義為雞距,是成年公雞的一個腳指,左右相對,交配時卡在母雞的背上。故而,此時“距”應當作“卡”解,即卡住關口,禁止通行。)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不者(“不”通“否”讀fou 三聲,無義)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態,不是通假字。此姿態最容易受到攻擊,是最佳的刺殺時機,而站立時更容易躲避攻擊,刺殺困難。)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貼身衛士)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獻上)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吃)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記。)[4]

沛公不勝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詞類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說)

不可不語(告訴)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懲罰)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若入前為壽(走上前)

沛公奉卮酒為壽(祝(項伯)身體健康)

B 名詞用作狀語

項伯乃夜馳之(在夜晚)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開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C 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下來)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止:使……停步 內:使……進入)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使……跟從)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 形容詞用作名詞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F動詞用作名詞

此亡秦之續耳(後繼者)

  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 今: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古: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進來,偏義複詞 今:進出)[4](古:意外的變故 今: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黃河以北,黃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古:小人離間之言 今:仔細說來)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現在別人,指劉邦 今:現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離開 今:從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之所以……是因為…… 今: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古:敬酒 今:歲數大)

我為魚肉(古:魚和肉 今:魚的肉)

  句式解析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名詞或名詞短語做謂語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③。用“為”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③.定語後置

白璧一雙

玉斗一雙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詞賓語“於”)關中

沛公軍霸上

為(省介詞賓語“之”) 擊破沛公軍

則與(省介詞賓語“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語“你”)不可不蚤自來謝(省介詞賓語“於”)項王

欲呼張良與(省介詞賓語“之”)俱去,曰:“毋從(省介詞賓語“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上

將軍戰(省介詞賓語“於”)河北,臣戰(省介詞賓語“於”)河南

置之(省介詞賓語“於”)坐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軍中無以為樂(“……無以……”,……沒有……的)

  難句解析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劉邦自謙的稱呼,“戮”是聯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黃河北岸、黃河南岸。全句譯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帶著百多個騎兵來拜見項王,到達鴻門,賠不是說“臣僕跟將軍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將軍在黃河北岸作戰,臣僕在黃河南岸作戰。”

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置”,放棄。“車騎”指戰車。“道”用作動詞,取道。“間”可譯作從小路或祕密地。全句譯為:劉邦就丟下他的車馬與隨從人員,獨自騎馬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及盾牌,快步離去。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走。

3、臣請入,與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項莊,兩種說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說,即“與沛公同命。”。全句譯為:我請求進去,跟沛公同命運。

4、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撞”在現代漢語中是“運動著的'物體跟別的物體猛然碰上”,在這句中“撞”作擊刺講。全句譯為:亞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破了它。

  一詞多義

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動詞,好像)

沛公起如廁(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願)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動詞)

噲拜謝(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告辭,告別)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謝罪)

①沛公軍霸上(駐軍,動詞)

②從此道至吾軍(軍營,名詞)

③為擊破沛公軍(軍隊,名詞)

①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說,動詞)

②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話,名詞)

①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

②故幸來告良(幸虧,副詞)

①亡去不義(離開,動詞)

②相去四十里(距離,動詞)

①當是時(正當……時候,介詞)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抵抗,抵禦)

①君安與項伯有故(交情,形容詞作名詞)

②故遣將守關者(特意,副詞)

③故聽之(所以,連詞)

①項王、項伯東向坐(坐下,動詞)

②因擊沛公於坐(座位,名詞)

①張良是時從沛公(跟隨,動詞)

②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帶領,使……跟著,動詞)

①刑人如恐不勝(盡,形容詞)

②沛公不勝杯杓(禁得起,動詞)

①為擊破沛公軍(動詞,攻打)

②因擊沛公於坐(動詞,刺殺)

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動詞,告別,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動詞,顧及)

2、虛詞

①客何為者(wéi,做,幹,動詞)

②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wéi,做,擔任,動詞)

③竊為大王不取也(wéi,認為,動詞)

④為擊破沛公軍(wèi,替、給,介詞)

⑤我為魚肉(wéi,是,動詞)

⑥吾屬今為之虜矣(wèi,被,介詞)

⑦何辭為(wéi,句末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呢”)

⑧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第一個“為”, wèi,給,介詞;第二個“為”, wéi,動詞,成為)  ⑨軍中無以為樂(wéi,動詞,作為)

⑩且為之奈何(wèi,對,動詞)

①①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wéi,是,動詞)

①②君為我呼入(wèi,替,介詞)

①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wèi,替,介詞;wéi,做,動詞)

14.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wéi,是,表肯定)

1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詞)

因:

①因言曰:……(趁機)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機,趁著)

③因擊沛公於坐(趁機)

④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於是、就)

①具告以事(介詞,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詞,憑)

③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詞,拿)

④還軍霸上,以待項王(表目的連詞,來)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副詞,尚且)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③且為之奈何(副詞,將要)

①長於臣(介詞,比)

②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介詞,對,向)

③樊噲覆其盾於地(介詞,在)

①然不自意(然而,連詞)

②不然(這樣,代詞)

③項王默然不應(……的樣子,形容詞的詞尾)

①珍寶盡有之——代珠寶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

③為之奈何——代詞,指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詞,指他

⑤與之同命——代詞,指沛公

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結構助詞,的

⑦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代詞,指先破秦入咸陽的人

⑧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在

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2、實詞

1、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動詞,舉起、抬起;

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動詞,舉薦,推薦

范進中舉: 名詞,科舉考試製度

戍卒叫,函谷舉: 動詞,攻克,佔領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動詞,發動

殺人如不能舉: 副詞,全、盡

2、謝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謝曰 動詞,謝罪、道歉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動詞,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 動詞,辭別

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 動詞,道歉

往昔初陽歲,謝家事夫婿 動詞,辭別

阿母謝媒人 動詞,推辭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動詞,勸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