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王昭君形象

詩人王昭君形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人盡皆知,自從西晉以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故事經過不同朝代的更迭呈現出不同的樣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人王昭君形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詩人王昭君形象

詩人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女詩人,出生於漢武帝時期的河東郡,她的詩歌充滿了清新自然的氣息,以及對愛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她的代表作品包括《秋風詞》、《登高》等。王昭君的詩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對於後世的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昭君的詩歌充滿了清新自然的氣息,其中以《秋風詞》最為著名。這首詩歌以秋風為題材,抒發了王昭君對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在這首詩中,王昭君借秋風之力,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首詩歌中,王昭君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秋風吹過的景象,展現了自然之美。同時,她也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表達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未來的擔憂。這種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學技巧,使得王昭君的詩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對後世的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秋風詞》,王昭君的另一首代表作品《登高》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詩歌以登高遠望為主題,表達了王昭君對自由和遠方的嚮往: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山樓閣聳千尋,俯視九州心浩然。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不妨開口問蒼天,一問青天心不平。

在這首詩中,王昭君以登高遠望的形式,展現了大自然的壯觀和巨集偉。同時,她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和世事的看法,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自由的嚮往。這種高遠的思想和細膩的文學表達,使得王昭君的詩歌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也對後世的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人王昭君形象

為國為民的形象

和親政策對中國歷史有著很深的影響,因此,有些詩從和親的角度出發,關注昭君出塞的意義,讚美和親政策以及王昭君為國獻身的舉動,如唐張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唐王睿《解昭君怨》更是從正面肯定了和親的意義:“莫怨工人醜畫身,莫嫌明主造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剪伯贊有詩日:“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鎬無聲五十年。”這類詩歌塑造的,是一個為國獻身,大義凜然的王昭君形象。

遊子思鄉的形象

思鄉和懷念故土,是詩歌常見的主題,王昭君故事,為這類詩歌主題提供了絕佳的題材,因此,這類詩歌主題便成為昭君詩的第二大主題。樑沈滿願《王昭君嘆二首》其二:“今朝猶漢地,明旦入胡關。高堂歌吹遠,遊子夢中還。”主題鮮明,述寫王昭君思念故土之切,在夢中又回到了故鄉。唐儲光羲的《明妃曲):“日菩驚沙亂雪飛,傍人相勸易羅衣。強來前帳看歌舞,共待單于夜獵歸。”描寫王昭君不習慣北方嚴寒的氣候與遊獵生活,然而又不得不強顏為歡,勉強適應。詩用旁人勸其更衣、強來聽歌看舞等細節,揭示出王昭君無可奈何、孤獨寂寞的哀怨心情。唐盧照鄰《王昭君》:“漢宮草應綠,胡庭沙正飛。願逐三秋雁,年年一度歸。”寫王昭君思鄉心切,願化秋雁南歸。一個身處異鄉,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躍然紙上。在這類詩歌中,王昭君是以一個思鄉遊子的形象出現的。

紅顏薄命的形象

《唐書·樂志》認為樂曲《昭君怨》是“憐其遠嫁”。憐其遠嫁也成為多數詩人詠唱昭君出塞的主題思想。這類主題的詩歌,基本上是以紅顏薄命為基調,憐惜美人不幸,悲嘆人生坎坷。晉石崇《王明君辭》是現今所見最早詠王昭君的詩,其所述內容與歷史實事基本相符,並定下了昭君怨這一傳統主題基調。其詩《序》雲:“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司馬昭)諱,改焉。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於紙云爾。”全詩通過大量描寫昭君出塞時的氛圍,以烘托王昭君的悲傷心情,表達了昭君怨的主題。陳陳昭《明君詞》;“跨鞍今永訣,垂淚別親賓。······唯有孤明月,猶能遠送人。”寫昭君出塞途中,越過漢胡邊界時的心情,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全唐詩》有關王昭君主題的詩很多,如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表達了對王昭君的同情。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三:“群山萬整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千載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表達了對王昭君的憐惜和感嘆。

被利用陷害的形象

自漢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經常發生戰爭,一部分詩人便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借王昭君抨擊誤國君臣,傾瀉中原人民飽受異族侵略的悲恨。唐張枯詩云:“萬里邊城遠,千山行路難。舉頭唯見月,何處是長安?漢庭無大議,我虜幾先和。莫羨傾城色,昭君恨最多。”“漢庭無大議”,明顯批判了和親政策,“莫羨傾城色,昭君恨最多”,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對外軟弱無能的悲憤和感傷。唐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櫻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諷刺統治者,抨擊了和親政策。北宋邢居實《明妃曲》:“少年將軍健如虎,日夕撞鐘插大鼓。寶刀生澀庭旗卷,漢宮嫁盡嬋娟女。”在這類詩中,王昭君被國家一時安危而任人擺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