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二課件 >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7篇)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7篇)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王國維三種境界的理解與拓展

教學器具:powerpoint課件教學

教學方法:誦讀——鑑賞——分析——背誦——拓展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天庭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到人間放火,準備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到凡間的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人們。大家聽到這件事,都嚇得不知該如何是好。終於,有個老人想到一個好辦法,他說:“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非常贊同,於是便分頭去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財產。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慶祝。

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足為信,可是如今的元宵節仍然是非常熱鬧的節日。比如我們潮州每年都有很多慶祝活動。那麼請大家回憶一下每年的元宵節我們都有哪些活動呢?

生:放煙花、掛燈籠、玩爆竹、猜燈謎等等。

師:很好,看來很多同學對元宵節還是記憶猶新。如今的元宵節是如此地熱鬧、如此的讓人喜歡,那麼古代呢,古人是怎麼過元宵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南宋偉大詞人辛棄疾的一首以元夕為題目的詞——《秦玉案元夕》。

〔推進新課〕

師:知其人論其詩,要想比較清楚的理解這首詞,讓我們先來聊了詞人。詞人辛棄疾作為南宋重要的一位詞人,我們早已接觸過。那麼我們現在來回憶一下,同學們對辛棄疾有多少認識?

生一:我知道辛棄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年輕時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可是成效不大,後來投奔耿京起義軍,併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訊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所以,我覺得他是位英雄。

生二:雖然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一位英雄,可是我覺得他一位失意的英雄。(為什麼呢)辛棄疾所處的南宋是一個非常懦弱的時代,朝廷偏安江南,面對北方大片土地被侵佔,大批人民不被壓迫,仍然只顧眼前,妥協派佔據了主流。

生三:我喜歡他的詞,他與蘇軾一樣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例如《永遇樂》中這樣寫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給我很大震撼。

師:很好我們學過的一首《永遇樂》。大家會背嗎?

生:會。(一起背誦)

師:除了這些,我們還知道辛棄疾的其他什麼嗎,比如他的詞的風格,流派等等。

生四:我還知道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知識。辛棄疾與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處。他的字是幼安,他是濟南人。而李清照的字是易安,也是山東濟南人。他們倆並稱“濟南二安”。當然,李清照的詞是婉約派的,而辛棄疾的詞是豪放派的。

師: 很好很好,看來同學們對辛棄疾始既喜歡也打從心底裡欽佩。對他的瞭解比較多。那我們應該抓住一些關鍵的知識來了解.

〔課件展示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關鍵詞提示:

抗金英雄、濟南二安、蘇辛、豪放沉鬱

辛棄疾名句: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 》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菩薩蠻》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沁園春 》

〔詩歌誦讀〕

師:好,對作者有了一個比較詳盡的瞭解,我們下面就走進這首詞來品味這首詞將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情。大家看題目,“《青玉案》”是什麼,“元夕”又是什麼?

生:《青玉案》是詞牌,元夕是題目。

師:《青玉案》是著名的一個詞牌,很多大詞人都寫過這個詞牌,比如賀鑄的《青玉案》就寫的很好,大家不妨找來讀讀。元夕也就是元宵,從題目中我們可以得知作者在寫元宵節,那麼作者僅僅是為了描寫元宵佳節嗎?接下來就請一些同學來朗誦。正所謂:讀詩百遍,其意自現。

生五:(很大聲也很幽默的誦讀,讀到“驀然回首”時,還回頭一望!)

師:很好很好,這位同學讀得很有感情,但請注意語速和節奏。

生六:(很有感情的誦讀,同學們好像都被她感動了)

師:讀得很好,我一直都說,讀詩特別是讀古詩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質!像剛才的那位同學讀的時候,就非常的有氣質。

生七:(讀得很投入,抑揚頓挫)

師:朗誦詩一種傳情的藝術,是對作品的再創。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誦就很好的做到了這點。

(此時,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很多同學紛紛舉手要來朗誦)

生八:(讀的有些緊張,但很自信)

師:很好,若是可以加些自信,你會做得更好!看來很多同學都想用自己的朗誦來征服大家,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們課後再來誦讀。現在我們一起讀。

(同學們集體朗誦,讀得很大聲、讀得很投入、讀得很整齊)

〔整體理解〕

師:讀完之後,大家對這首詞應該就有了起碼的理解了。接下來我們要來對這首詞進行整體把握。下面大家自己先小聲地自由的誦讀,並結合下面的註解思考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

問題一:元夕之夜,必有燦爛之景。詩人辛棄疾是如何描寫這個燈火輝煌、萬人歡狂的元夕盛況的?從哪幾個角度進行描寫?

(經過一陣熱烈的討論,同學們有了答案)

師:想必大家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那麼誰來告訴我們這首詞作者寫了一個怎麼的元宵節,或者說他寫了元宵節的什麼內容。

生九:詞的上闋寫了元宵節這一天的熱鬧場面。有燈火、煙花,滿天的燈火還有燦爛的煙花,很多很漂亮。燈火就像千樹花開一樣,煙花就像是下雨一樣多,讓我想起了今年元宵節我們潮州市在鳳凰洲公園放的焰火一樣,太壯觀了。(同學們都在回憶)

師:對,詞的第一句讓我們看到燦爛的燈火,滿天的煙花。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岑參的一句詩。

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十:接下來詩人還寫了寶馬雕車、有人吹著鳳簫,還有舞魚舞龍等等熱鬧的場面。

師:對了,這裡的寶馬可不是寶馬賓士哦,是指富貴人家的裝飾地非常高貴的馬車。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慶祝場面。不過剛才這位學生還露了一句:玉壺光轉。請問“玉壺”指的是什麼,“轉”在這裡應該讀什麼音?

(同學們陷入了熱烈的討論之中,有人讀zhuǎn,也有人讀zhuàn)

生十一:我認為應該讀zhuàn,因為在這裡是一個動詞,是指花燈在轉動。

生十二:我認為不是,應該讀成zhuǎn。是花燈的影子在轉變的意思。(同學們爭論不止)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爭論,可以看出很多同學進行了仔細的思考。但是,“轉”字該怎麼讀,關鍵是看玉壺是什麼意思。若是讀成zhuàn的時候,玉壺是指花燈之多。若是讀成zhuàn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它讀成“zhuǎn”的時候,這得玉壺應該可以理解成月光,月光照耀下,光影流動。比如我們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就有這個詞。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生十三:詞的下闋主要是了一些打扮的很貴氣的富家女子在熱鬧的集市遊樂的場面。詞中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用了借代來指那些富家女子出遊的場面。

生十四:我認為,除此之外作者還關注那些女子的情態:“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些女子應該都是美女。(同學們大笑)

師:這位同學很幽默,也很仔細。作者寫了“暗香”來指代這些女子身上隊香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原意是梅花的香味在這裡都變成美的代名詞。“盈盈”也一樣,想象金庸先生筆下的那位“任盈盈”小姐一樣是美女。(同學笑)

師:剛才經過大家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作者筆下的一個熱鬧非常的元宵節。那麼有沒有同學可以概括以下這個元宵節的盛況。

生十五:這是一個非常熱鬧、非常豪華、非常奢侈的元宵節。

(學生誦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師:很好。我們結合背景來分析一下,這首詞是作者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讀成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之時所作的,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正處在侵略者鐵蹄的蹂躪之下,而南宋統治者卻在南方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用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一詩很能說明情況。大家會背嗎?

(同學們一起背誦: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師:是啊,統治者過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麼作者此時在做什麼呢,有沒有沉浸在這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之中?

生:沒有。

生十六:詩人此時在那些美女中尋找。尋找心中的那個“他”。

師:我們一起來朗讀這句表現作者尋找的句子。

(學生齊讀: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如果這些都是美女的話,作者為什麼還要在尋找呢?“他”指的是誰呢?

師:對阿。作者面對這個熱鬧的元宵佳節,他是什麼樣的心情呢?面對這那麼多的美女,他又在尋找什麼呢?那位同學可以回答剛才這位同學的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

問題二:詩歌最後三句可謂是點睛之筆,作者極力地表現出尋找“那人”的過程,來撫慰心中的失落,令人讀來有了一絲欣喜和安慰。那麼,請問詩人尋找的“他”是什麼人?有著怎樣的形象?

生十六:很明顯,作者是沒有沉浸在這個歡鬧的慶祝氣氛中的場面中的,他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通過上面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與全詞刻畫的主人公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起了襯托的作用。

生十七:詩人在尋找一個男子,他的朋友。因為“他”用於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

生十八:我認為是一個女子,是作者的意中人,不然他怎麼會在一群美女中去尋找呢?再說,在古代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只有“他”一個詞。

生十九:我認為,這裡的“那人”不是實指而是虛指,是指作者理想中的知己。他跟作者一樣,是一個自甘寂寞的人,是一個不同流合汙之人。他站在燈火將近處,與眾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生二十:我還以為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其實就是作者自己!一個堅決抗金的英雄,在那些妥協派中依然獨立,依然寂寞。

師:大家都分析得很有道理。本詞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大家將它解決了,可見同學們的智慧是無窮的。請大家看投影:

〔課件展示主人公形象〕

(1)全詞用對比和以賓襯主的手法,烘雲托月地推出這是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獨、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寫照麼?

(2)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這是個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形象,與追名逐利的世人很不一樣。這個形象寄託了作者的深意,表達了不願同流合汙的美好品格。

師:理解了詩人刻畫的主人公形象,我們對全詞的理解就比較透徹了。誰來概括一下這首詞的主旨呢?

生二十一:我認為《青玉案》一詞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託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

師:很好,概括得很準確。那我們就一起來背誦這首詞吧!

〔延伸拓展〕

詞的最三句可謂是千古名句,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這樣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人物成就大事業要經歷這樣三種境界,那麼我們小人物呢,要想取得成功是否也要經過這三種境界?那麼請大家結合自己的人生談談感受: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

生二十二:我認為,這第一種境界就是說要想取得成功,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的,站得高才能望的遠。也暗示著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崇高的理想。

生二十三:“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句應該是指做任何的事情都會經歷很多很多的挫折、磨難,人因此而消瘦。

生二十四:可能是指愛情吧,愛情很是折磨人的。(全班同學狂笑)

生二十五:雖然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曲折的過程,結果應該是圓滿的,因為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師:大家對這三種境界都很有見地,都能結合自身體會,很不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尋求的迫切願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故迷惘、執著、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

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討論到這裡,有其他一些看法下課之後我們接著討論。下面我們佈置作業。

〔佈置作業〕

作業:試默寫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一詞,試著從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將其與《青玉案元夕》進行比較閱讀。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體會這首詞的主旨。

2.鑑賞這首詞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句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被人傳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人說,那是辛棄疾在尋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說,“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還有人說,“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看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二.簡介作者背景

1. 辛棄疾:根據導學練回憶有關內容。

2. 背景: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後被迫退休於江西上饒,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因此,字裡行間有種高潔的氣質,但是也有孤獨寂寞的顯露。

三.初讀體會

1. 自由朗讀文章(結合文章註釋提問,元夕之夜你在做什麼,見到什麼場景,那這篇文章又寫了怎樣的場景)

2. 個別朗誦(正音)

3. 再次讀文章,分組討論文章內容。

四.賞析詞文

(我們來分享一下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

1. 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目,那麼詞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元宵節的盛況的呢?下面我們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一下。

(提示內容:A.焰火:如花樹如星雨——形態之美。

B.車馬:寶馬雕車香滿路——服飾華貴,觀者之盛。

C.音樂:鳳簫聲動——音樂美妙。

D.花燈:玉壺光轉——光彩奪目

E.士女: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妝扮、情態之美。

總結:車多、人多、燈多;焰火美、音樂美、花燈美、服飾美、情態美。作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多種感覺器官,極盡渲染烘托,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非常,盛況空前。)

2.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中既寫景,也寫人。上面我們看了熱鬧的景,那文中又出現了幾類人,主角是誰?請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兩類人:“笑語盈盈”的仕女;“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主角:“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寫景、寫人起到什麼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卻用十三句中的九句來寫景,寫別的喜歡熱鬧的女子,對於些主角有什麼作用和好處嗎?

提示:寫景寫人都是為了反襯女主人公。A.景越熱鬧,越見“那人”處境的寂寞與孤獨。

B.他人越高興,笑語歡快,就越見“那人”的脫俗與淡泊。總之,這都是為了襯托“那人”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通過對賓的著重描寫,正起到了加強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4.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個人,請結合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 “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提示:從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裡,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寫出作者儘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願,也不願隨波逐流過著罪生夢死的奢華生活,而甘願在這瘋狂的熱鬧中獨守著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延伸探究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例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學問三境界)。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說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為“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故也稱為“追求”。

C.“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詩寫上元之夜,燈月交輝、車馬喧鬧。觀燈女郎,笑語幽香,飄然而過。然而意中人千尋萬覓,杳無蹤影,似乎已經絕望了。誰料驀然回首,竟看見他在燈火闌珊之處。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三境界:豁然開朗,親手得之。故也稱為“獲得”。

六.課後作業

比較李清照的《永遇樂》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

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相同之處:都以元宵燈節為描寫物件,但目的都不在表現節日的繁華熱鬧,渲染歡樂的氣氛。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不同之處:辛詞只寫了今年元宵的盛況,沒有回顧過去的元宵,而李詞沒有直接寫今年元宵的繁華熱鬧,而重點回憶昔日元宵的盛況,因為二者立意不同,李詞旨在表達身世之悲和家園之慨,而辛詞則旨在表現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達對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滿,表達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潔人格。表現手法上,李詞有今與昔的對比,也有我與人的對比;而辛詞則只有世俗女子與“那人”的對比。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感悟詞人情感。討論詞作主旨

2、掌握博喻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情感體驗法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原文: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héng)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註釋: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態輕盈。

橫塘:在蘇州南十時許。

芳塵:指美人的行蹤。

錦瑟華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時期。

蘅皋:長著香草的沼澤中的高地。蘅即杜蘅,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瑣窗:雕刻或彩繪有連環形花紋的窗子。

彩筆:比喻詞藻富麗的文筆。事見南朝江淹故事。

冉冉:流動的樣子。

梅子黃時雨:四五月梅子黃熟,基間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雨”或“梅雨。”

教學過程:

一:讀

自讀、齊讀、

二、寫

結合註解,加以聯想,改些成一篇散文。(可文學味的詞句優美的,用“你”稱呼,也可生活味濃點的帶點現代語言的,用“美眉”“美女”稱呼)

[詩化的註解]

你輕柔的腳步沒有走過這江南的橫塘,我只有在你身後默默地目送你纖秀的行蹤。

不知誰能有幸,與你共度著花樣的年華?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風才能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隱祕世界。

天上飛雲在空中淡淡的拂過,長滿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隱若現。

佳人已去,滿眼空蕪,我用華美的文筆在這樣一個悲傷的時節寫下斷腸的詩行。

如果要問這無端無由的憂愁能有幾多?

就像一片原野上隱現在風煙霧氣中的青草。

就像滿城中隨風飄飛的柳絮。

就像梅子黃了的季節裡無休無止的雨滴。

[口語化註解]

遠遠我就看到你了,可是美眉,你怎麼向後轉向左轉向右轉就是偏偏不走過斑馬線走過馬路來到我的身邊呢?我只能傻傻的看著你的背影看著你離開我的視線,而我無能為力。青春年少美麗的你,和誰住一起,父母兄弟嗎?還是跟愛人住一起?你住在哪裡?環境怎樣?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嗎?只有春才知道啊?你是否心有所屬呢?你對我有沒有一點意思呢?哎!天才曉得。天色已晚,暮靄漸生,我一直呆站在那裡看著你遠去的方向,差點痴立成一根電線杆。我拿起手機,敲下我此時此刻的感情。如果你問我,我愛你有多深,我可以告訴你,月亮它還不能代表我的心。你去看啊,我的愛就如那原野上煙霧籠罩下的青草無邊無際,我的愛就如同那滿城飄飛的柳絮無孔不入啊,我的愛就如那梅雨季節的雨啊無休無止,沒完沒了啊。

三、想(可能的主題)

1、這是一首描寫單相思的痛苦的情詞。(可望不可即、想求而求不到)

引入〈蒹葭〉〈在水一方〉

2、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或情感

“錯過”

3、對於賀鑄來說這僅僅是一首表達“單相思”的苦悶之詞嗎?我們來看一下詞人的介紹,也許,大家能發掘出一些新的東西。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

“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後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

【明確】

以情歌為載體,別有寄託

【理由】

(1)生平簡介

(2)“美人”這一意象

哀美人之遲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丁香姑娘”

四、品

(賀梅子)

【明確】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

博喻修辭的使用,使得“愁”的描繪更加形象,更加具體,更加新穎,更加感人。

秦牧先生說過:“美妙的譬喻簡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學。它又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產生奇特的變化。它也像是一種什麼化學藥劑,把它投入濁水上面,頃刻之間,一切雜質都沉澱了,水也澄清了。”

因而,大家要學會運用博喻的修辭,為自己的文章增加靚麗的語句。

【博喻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王蒙《春之聲》)

《明湖居聽書》中白妞出場一段,描繪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儀表之後,作者又用濃墨重彩刻畫了她兩眼的一顧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個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遠遠坐在牆角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此處,作者採用“畫眼睛”的方法多方設喻,盡顯其妙——“秋水”足見其明淨,“寒星”足見其清透,“寶珠”示其光亮,“水銀”示其溫潤,從而把白妞“心靈的窗戶”展現得靈活無限,情態萬千,也使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給人留下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劉鶚《明湖居聽書》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普寧一中借高三一個班上的。普寧一中是一個老校。現在很多的新校佔地面積大,注重規劃,但給人的感覺是一覽無遺,沒有老校的曲徑通幽。這個學校給我的感覺很不錯,樓房有點破舊,但很乾淨。

公開課是在他們的多媒體教室上的。上課前,才發現沒有黑板。我一下就蒙了。因為備課和課件是星期日趕出來的,沒有準備很多,而且這是一節鑑賞課,有很多拓展遷移的詩句要根據課堂需要板書。因為沒板書,我的教學語言有意放慢,而且遇到拓展的內容要重複,所以我自己感覺影響我的教學速度。

對於不同版本的辨講,我個人覺得是有必要的,因為它關係到我下一個環節——寫。講得清楚,學生容易理解改寫,因為辯情版本的過程實際是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最遺憾的也是因為時間把握得不好,所以這首詞最精華的詞句,沒有講透。我應該縮短博喻概念和作用,省下時間講透“若問——”的妙處。正如各位老師所言,對於高三學生,博喻一點就通。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蝶戀花》等詞孤獨悽清的意境和空虛惆悵的心境,體會作者因“不見所思”引發的傷離愁緒。

2、鑑賞《鵲橋仙》淡而不傷的風格,體會此詞從舊題材中提煉出新的主題,道人之所未道,善於議論,在議論中抒情,頗具創新的精神。

3、領悟《青玉案》造語精工,巧用博喻的特色,記憶名句,深刻領會這些名句的意蘊。

教學重點:

1、領悟詩歌“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內涵,把握移情於景手法的運用。

2、體會活用前人文句的作用,鑑賞幽深婉約的意境,纏綿多情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古人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傷別離,古人留下了多少讓後人唱詠不盡的名篇佳作。

二、推進新課:

1、言情:1)言語之情。指心意。2)談情說愛或描述男女情愛。 3).抒情。

2、言情詞的特色:一是深曲委婉,纏綿悱惻的相思離別之詞;二是一些“緣事而發”、“即事名篇”,大膽謳歌純潔愛情,深刻批判封建禮教的'詞;三是一些“言近旨遠”、“寄慨遙深”之作;四是真摯動人的悼亡之作。

三、學習課文

(一)、《蝶戀花》

1.作者簡介:晏殊 (991—1055),字同叔,諡元獻,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自小聰慧,少年以神童應昭,賜同進士出身。仕途顯達,官至宰相。他喜歡賓客,樂於引薦人才,愛好文藝。他家常常盡日宴飲,宴必“歌樂相佐”,他的家庭實際就是一個文藝沙龍。據記載,他能詩能文,著作豐富,但對他來說最有成就的是詞。現存詞130多首,編整合《珠玉詞》。晏殊的詞,主要承襲晚唐、五代的遺風,多為遣興娛賓而作,內容比較狹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遊嘉會的生活以及對良時易逝、歡事無多的感慨。描寫男女相思、離情別緒的作品,是晏殊詞另一主要內容。晏殊詞的主要成就還是在藝術上。王灼說:“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 (《碧雞漫志》)“溫潤秀潔”四個字,較準確地概括了晏殊詞的藝術風格,而且作者的主張也正是這樣。《青箱雜記》載了晏殊這麼一段話:“餘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惟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在這裡雖專道“吟詠富貴”,但也可代表他對詞的表現手法的主要見解。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運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現作品的主題。造語工妙,是晏殊詞的一大特色。

2.基本解讀:這是一首閨怨詞,是一支思婦懷遠的情歌。(主旨)

1)“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來去。”寫景,寫思婦居住環境的景物,這是她清晨起來所目睹的景色。“菊”、“蘭”,顯得高雅,住處種有菊花、蘭花,說明她生活在有一定身份的人家。菊“愁煙”,蘭“泣露”,早晨的霧氣籠罩在菊花上,在她看來像是蓋上一層憂愁的煙;蘭花上的朝露,在她看來像是相思人灑的相思淚。“羅幕輕寒”,讀到下文可知這“寒”是秋寒,但與其說是秋寒,不如說是人的內心的孤單造成的淒寒。“燕子雙來去”用燕侶雙飛,反襯自己的獨處。

2)“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這是思婦追述昨夜因相思而通宵不寐的情形。“離恨”是此詞的眼睛,全篇只此兩字點題。“明月不諳”,埋怨明月,是無奈,是自怨。“諳”,人格化的寫法,月本無靈性,此處賦之以靈性,說月本來應該同情我的“離恨”之苦,可是她不。“斜光到曉穿朱戶”,說明整夜沒睡,“到曉”即從昨晚到天亮。“朱戶”,補寫其生活環境,從而暗示其身份。

3)“昨夜西風凋碧樹。”思婦的視線又回到早晨的眼前景。“西風凋碧樹”,昨晚這庭院裡的樹還是碧綠的,可經過昨夜一夜秋風的吹打,已凋零不堪了。這裡語帶誇張,極言西風摧殘力之強。這是比喻,用“西風凋碧樹”之烈,比喻相思對“我”的煎熬和摧殘之甚。

4)“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行為描寫,通過行為細節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相思是“無計可消除”的,“獨上”、“望盡”都是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下,企圖藉以排解相思而發出的近乎下意識的行為。“獨上”照應前面的“燕子雙來”和“離恨苦”。“高樓”照應“朱戶”,再補寫其居住環境。“天涯路”,說明伊人離家很遠。這望,並沒有什麼預定的目的,不是得到什麼訊息說他可能今天會回來,而僅僅是為了寬解一下相思的痛苦罷了。可是望無所得,反而使相思更加強烈。

5)“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望不可得,那就給他寫封信,倒一倒內心深處的苦水,或許會得到某種慰藉,可是他的行蹤不定,“山長水闊”,信往哪兒寄 ?無從寄,又加了層痛苦。

6)小結:我國古代藝術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突出神似,不大注重形似。這個思婦的身材容貌如何,作者沒有給讀者作任何審美提示,全由讀者自由聯想。而她對丈夫的刻骨思念,這種思念對她的煎熬之苦,卻給讀者留下了極其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3.鑑賞要點:

1)體會文人言情雅詞的特點。它所表現的是普普通通的離愁別恨,是刻骨的相思。但整個行文都非常含蓄委婉。全篇只有“離恨苦”點題,其餘都是間接地暗示出來,讓讀者思而得之。

2)行文高度凝練而流轉自如,顯示出作者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或借景抒情,或比喻,或襯托,或擬人,各種手法的運用自然妥帖,沒有絲毫刀斧痕跡。通篇章法靈活而結構嚴整,前後照應,針線細密。例如,對抒情主人翁的身份,沒有一個字直接道及,但從她的居處環境及其行為方式,讀者自然可以思而得之。而她的居處環境,也沒有一句作正面介紹,而是緊密結合她的行為心理的描寫來逐步交代出來,處處都給讀者留有一定的聯想空間。

(二)、學習《鵲橋仙》

1.作者簡介:秦觀 (1049—1100),字少遊,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軾的交誼很深,但詞風與蘇軾大不相同。雖然也寫有少數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從總體看,他堪稱標準的婉約詞人。他流傳下來的詞作,只有90首左右,但由於這些作品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名篇佳作不少,歷來都被視為婉約派的大家之一。從內容看,秦詞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較窄,直接表現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的幾乎沒有,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秦觀詞表現愛情,大多真摯而高雅,不停留在色相的美好、感官的愉悅的淺層描寫,而能夠揭示出心靈深處的共鳴,在一定程度上,把愛情昇華到美的高度來審視。“將身世之感,打併入戀情”,是秦詞的又一顯著特色。秦觀很善於將仕途失意、人生困頓的感慨融會到離情別恨的描寫中去。秦觀因與蘇軾的關係,一進入仕途,就被視為舊黨的成員,在新黨執政期間,一貶再貶,最後遠謫郴州 (今湖南)、雷州(今廣東),一生坎坷不平,潦倒失意。這種身世飄零落拓的感慨,常常流露在愛情描寫之中。

2,基本解讀:這是一首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吟唱物件的情歌。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從漢代以來,流傳非常廣泛,以這個故事為創作題材的詩歌,古來很多。牛郎和織女都是勞動青年,他們是很恩愛的一對,但是天帝竟然罰他們遠隔銀河兩岸,一年只能在農曆七月七日會面一次,而且當夜就要分開。這對仙侶的遭遇多麼不幸,多麼值得同情。天帝多麼恨心,多麼令人憎惡。古來關於這個題材的詩歌的主題大都在這些方面,但秦觀的這首詞卻一反傳統,不是表現對牛郎織女的同情,而是對他們進行熱情的歌頌,從中表達了自己超越常人的愛情觀。

1)“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這三句是描寫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情形。“纖雲弄巧”,寫景,雲天之景。這絢麗的雲彩,襯托著仙侶的美好相逢。作者還設想,這彩雲是織女的巧手繡成的。“飛星”,指牛郎星和織女星。“傳恨”,互相訴說長期離別的憾恨。這是“暗度”之後,相逢之時的情形。為適合詞律,作此調整。“銀漢迢迢暗度”,仙侶慢慢地度過鵲橋幽會,極富仙味。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是對牛郎織女相會的高度評價和頌揚。“金風玉露”,緊扣季節和時間,即初秋的夜晚,同時補一筆景物描寫。“金”、“玉”顯然帶有褒揚和讚美的感情色彩。這冰清玉潔的背景,象徵著愛侶心靈的高尚純潔。詞人認為,這對仙侶,儘管一年才能見面一次,但是他們的愛情堅貞不渝,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不衰,而且恩愛彌篤。這樣理想、聖潔、永恆的“仙愛”,相會一次,比凡俗的平庸之愛強得多。

3)下片,寫牛郎織女的離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又是熱情的讚美。這溫柔纏綿的摯愛,就像那迢迢銀漢之水既深且長。“如夢”,一是甜美,二是短暫,在此二者兼備。正當他們如膠似漆、難捨難分的時候,他們分手的時間到了。‘‘忍顧鵲橋歸路”,哪能忍心回頭看那回去的路呢 ?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啊!但是不忍別,也不得不別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詞人對牛郎織女的愛情的熱情歌頌,也是他申明的愛情觀。在作者看來,愛情所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最充分最徹底的契合。只要愛得深,愛得專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處,也同樣是美滿幸福的。

3.鑑賞要點:此詞頗具創新精神。從舊題材中提煉出新的主題,道人之所未道。善於議論,在議論中抒情。上片和下片的歇拍兩句,都是議論也都是抒情。這些議論,新穎獨到,很能啟迪人。與此相關,所抒發的情感也顯得真摯高尚。

三、青 玉 案

1.作者簡介:賀鑄 (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後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在北宋詞人中,存詞數量僅次於蘇軾。賀鑄也是跟蘇門關係密切的北宋婉約派名家之一。賀鑄詞的風格多樣,其中有少數豪放詞,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繼響,南宋愛國詞的先聲。其詞集《東山詞》(一名《東山寓聲樂府》),又名《賀方回詞》。

2.基本解讀:這是一支描寫單相思的痛苦的情歌。(主旨)抒情主體是男性。他對一位美人極其愛慕,但又揣摸不到對方究竟對自己有無愛意,於是他就被這種單相思折磨得苦不堪言。

1)“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暗用曹植《洛神賦》對洛神的描寫。“凌波”,即“凌波仙子”,在此是指抒情主體所傾慕的人。“不過橫塘路”,她總是不從我的住地橫塘這邊經過。“但目送、芳塵去”,我每次都只能用目光送她遠去。“芳塵”,她的長裙揚起的芳香的煙塵。飽含讚美之意。長期以來就是這樣可望而不可即。

2)“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她那美妙的青春年華,究竟要和誰一起度過呢?名花何屬呢?她對我有沒有意思呢?哎!天才曉得。“錦瑟華年”,化用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月橋花院,瑣窗朱戶”,描寫她的居住環境,華貴而高雅,充滿傾慕、愛羨之情。“春知處”,猶言天曉得。但不說天,而說“春”,自然會給人以青春愛情方面的聯想。

3)下片濃墨大書單相思的痛苦。“飛雲冉冉蘅皋暮”,描繪了一個自吐心曲的處所。這裡暗用了江淹《休上人怨別》中“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的情景。曹植《洛神賦》中也有“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的句子。這本來是一個期待伊人到來的幽美高雅之所,曹植就是在這裡遇到宓妃的。但是,抒情主人公並非約會,他只是來這裡單相思。思不可得,並沒有見到伊人的蹤影。於是用彩筆來傾訴心曲。“彩筆新題斷腸句”,用猶如江淹曾在夢中得到郭璞授予的富於才華的彩筆來寫情詩,來傾注令人悲欲斷腸的“閒愁”。這裡所謂閒愁,就是所謂愛情的痛苦。“若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我這閒愁共有多少呢?回答是:多到無法計量,多到好比廣闊平原上的茂密如煙的春草,好比江南暮春時節滿城飄飛的柳綿,好比梅子黃時的連月不停的毛毛細雨。這幾句,古來備受激賞。作者也因這一名句,而得到時人給予的一個雅號“賀梅子”。那麼其妙在何處?概括起來至少有下面幾點:一是設喻精當。閒愁是抽象的事物,通過這三個比喻,顯得非常形象,非常具體可感,給人以極其鮮明的印象。而且春草、飛絮、黃梅雨都給人以愁絲連綿不斷的聯想。二是巧用博喻。用多個喻體來比喻同一個本體,稱為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種擴充套件,一種延伸。成功運用博喻,可以更加鮮明更加強烈地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徵。這裡的運用是非常成功的。三個喻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突出的特徵,即多到無法計量,而且還在發展變化,越來越多。三是比中有興。三個喻體都分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景物描寫,都是江南暮春時節所特有的景色。因而,它們除了用來作形象的比喻以外,還共同構成了一個春去夏來的境界。而這樣的境界,與“閒愁”又非常和諧渾融。在文學作品中,凡是寫到愛情不如意的,大都會聯想到暮春,從而用自然的春去夏來,比況人的青春易逝。這裡也用了這個傳統的表現方法。

讀到這裡,我們非常自然地感覺到抒情主人公的“閒愁”確實多得不得了。但這究竟是一首地道的情歌呢,還是以情歌為載體,別有寄託呢 ?許多人都認為是有所寄託的。但具體寄託了什麼,說法不盡一致。我們認為,這樣的詞就當作單純的愛情作品來讀,也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如果有寄託,詞中所描寫的美人,可以理解為作者的政治理想,其中的閒愁,就是作者執著追求而理想終究不能實現的苦悶。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多情種的失戀的悲歌,實際是士不遇的浩嘆。

3.鑑賞要點:言情詞的精品。詞作把單相思這種人們多少都有過體驗而不易說清楚的情感活動,表現得惟妙惟肖,給讀者以極深刻的印象,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造語精工,巧用博喻,最突出的表現是最後幾句。

《蝶戀花》教學實錄

教學思路:詞眼離別苦,時空顛倒,無理極妙。

師:宋朝是讀書人的天堂,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由黃金屋,

生:書中自有顏如玉,

師:猜一猜,這是誰寫的詩句?

生:不知道

師:這是宋真宗趙恆御筆親作,叫《勵學篇》,傳佈天下,這首短短的篇章,迷醉天下多少讀書人。十年寒窗人不知,一朝高中天下聞。講述晏殊的傳奇經歷,14歲中進士,一路攀升,官至丞相。人稱富貴宰相,門生有范仲淹、歐陽修等大佬。

師:“太平宰相”晏殊,他和所有人一樣,也有著這樣無奈的人生困惑。寫過一名句叫無可奈何花落去,

生:似曾相識燕歸來。

師:花落,歸燕很自然的景物,加了 “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詞,惋惜與欣慰交織一起,蘊涵著一種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它消逝,但消逝同時,仍然有美好的事物重現,生活不會因為一種美好事物的消逝變得一片虛無。寫得真好。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一首代表作,《蝶戀花》,這首詞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和情感呢?

(師生共同朗讀《蝶戀花》)

師:讀了這首詞後,我們似乎看到詞的背後站著一個人,一個怎樣的人?

生:一個很美麗的女子,想自己的丈夫。

生:是個女子,想的不一定是丈夫,可能是情人。

師:反正有一點達成共識,詞中的主人公是女的。她在想人,為何不是男的?

生:整首詞基調比較感傷,哭哭啼啼的,情緒很憂傷,是男的不太適合。

師:在古代的亂世,有從軍征伐,在所謂的盛世,有徭役攤派,每當自己的丈夫被迫離開家鄉,遠離自己時,對於很多的家庭婦女來說就成了很大的打擊。她們的愁苦是顯而易見的,而這就為思婦詩詞最初產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據。

師:哪裡可以看出女子的感傷和愁苦?

生: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秋菊籠罩在愁煙中,煙是不會愁的,蘭花好像在哭泣,不是蘭花在哭泣,而是女子在哭泣。

師:感時花濺淚啊。

師:這是一位怎樣的女子啊?庭院中種著蘭花,菊花,

生:很敏感,很高雅,有品位。自己就是空谷幽蘭,無人欣賞。

生:這裡的景物能渲染氣氛、塑造女主人公形象。

師:能懂藝術,感情很細膩的女子。那整首詞的詞眼是哪三個字?

生:離別苦

師:離別對女子的傷害尤其大,女子天生就是生活在感性之中,生活中這麼多的憂愁疊加在一起,讓人神志有些恍惚,時空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整首詞在時空方面很有自己的特點。能不能把詞中的時空的詞語補充完整?

生:檻菊愁煙蘭泣露,前面加上早上的庭院,有露水,有寒煙,時間是早上。

師:你說的很好,有自己的生活體驗。還有嗎?

生:明月不諳離別苦,是晚上,

師:哪一天晚上,地點是

生:昨晚,地點就是女子的閨房,看到了月亮。整夜照著。

師:由早上的庭院回憶昨晚的閨房。還有嗎?

生:昨夜西風凋碧樹,昨天晚上的高樓所感到的,

師:昨晚是明顯的,是高樓嗎?

生:也是女子的臥室,閨房。

生:因為後面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今天早上,否則,在晚上怎麼望?

師:由昨夜的閨房又回到今早的高樓,順著寫可不可以?順著怎麼寫?(學生自由談論)為何時空在她眼中是顛倒的呢?

生:倒著寫表明一種心境,離別苦的極度傷痛,讓一個很文雅的女性的生活該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師:白天不懂夜的黑,時空轉換還是圍繞三個字

生:離別苦。

師:這樣的時空處理是獨具匠心的,這是一個容易受傷的女子,離別之苦,太深,太重了,所以第一句中看花好似哭泣,看上去很無理,實際是很有道理的,無理就是有道理。(出示曹雪芹寫的《石頭記》(即《紅樓夢》)第七回裡,寧國府資深老僕焦大醉罵主子:“不是焦大一個人,你們就做官兒享榮華受富貴?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家業,到如今了,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不和我說別的還可,若再說別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

師: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很不合常理,因為焦大是醉人醉語。“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正活現出焦大的醉態。紅白顛倒恰顯出大作家的功力。

師:你看最無理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明月不諳離別苦,明月是美好的事物,而女子說不懂我的痛苦,

師:什麼手法?

生:擬人

生: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不瞭解離恨之苦,很自然;既如此,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

師:這說明什麼?

生: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煎熬的痛苦,

師:怨明月穿戶。還有嗎?

生:燕子雙飛,

師:你能想象燕子雙飛的情景嗎?(學生回答)

師:我們一般人看到是怎樣的心情?

生:很高興,開心,感到自由。和春天的氣息。

師:而這裡的女子是

生:不高興,燕“雙飛”更反襯出女子人之“孤棲”。後文中說獨上高樓,這裡成雙成對,而我孤獨無依。倍感淒涼。

師:當我失戀時,走過的都是一對一對的,而卿卿我我的男女,我就很不爽。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貌似沒關係的句子來讀一讀?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兩者有沒有關係?

生:沒有

師:但這個敏感的女子可能在想,燕子怎麼就這樣飛走了呢?這是為什麼呢?

生:似乎是因為羅幕輕寒,忍受不了飛去。

生:寫燕子的感覺,就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寒也是心裡的寒意。

師:看似無理實則極妙。還有嗎?還有無理的嗎?

生:下面是一句很誇張的手法,西風凋碧樹,風不可能一夜之間,把樹葉吹光,還是綠葉。在秋天,樹葉是黃色的,枯萎的。

生:這就是誇張,就是綠葉,風也可以吹乾淨。是說風的猛烈和強勁,還有女子整個晚上沒睡著。

師:凋零的難道僅僅是葉子嗎?

生:不,還有我的一顆心。

師:太恐怖吧,太血腥了吧。詩仙李白寫過,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超震撼。對女人來講什麼最重要?講老實話。

生:相貌

師:凋零的是

生:容顏和自己的青春。

師:為何易凋零?

生:離別苦。

師:我們繼續討論有關女子的無理的句子?

生:獨上高樓是可以理解的,但天涯路能望盡嗎?顯然是望不盡的。很無理。

師:要不要望?

生:要

生:望是一種期望,盼望,哪怕是絕望也還是要望。

師:中國古代的女子似乎和望有緣,連天上的牛郎織女也是隔銀河相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曉。

師:望斷天涯也很無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天涯。

師:如果是在現在,我望不到你,我給你發伊妹兒,QQ,加微信,而古人是隻能寫寫信,假如讓你寫信,會怎樣寫哪些內容?(學生自己討論交流)(出示兩首思婦之作)我儂詞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管道昇(1262~1319),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擅畫墨竹,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

(出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這兩句是說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師:這就是所謂的彩箋和尺素,一個浪漫似火,一個平靜如水。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師:整首詞用時空顛倒和無理極妙,寫出了敏感、哀怨、深情、執著思婦的離別苦。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范成大《鵲橋仙·七夕》賞析

鵲橋仙·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賞析】:

兩千多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不知感動過多少中國人的心靈。在吟詠牛郎織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這首《鵲橋仙》別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義的佳作。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起筆三句點明七夕,並以側筆渲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七夕“引《風俗通》),與牛郎相會,故又稱雙星節。此時銀河兩岸,牛郎已無心耕種,織女亦無心紡績,就連天上的眾仙女也忌妒了。起筆透過對主角與配角心情之描寫,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圍,扣人心絃。下韻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寫出,筆墨從牛女宕開,筆意雋永。”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竟然興風吹雨騷騷然(風姨為青年女性風神,見《博異》)。這些仙女,都妒忌著織女呢。織女一年才得一會,有何可妒?則嫦娥悔恨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風姨之風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難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織女愛情之難能可貴更可知。不僅如此。有眾仙女之妒這一喜劇式情節,雖然引出他們悲劇性愛情。詞情營造,匠心獨運。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下片,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會情景一筆帶過,更不寫“忍顧鵲橋歸路”的淚別場面,而是一步到位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七夕相會,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錯見!見了又只是重新撩亂萬千離愁別緒罷了。詞人運筆處處不凡,但其所寫,是將神話性質進一步人間化。顯然,只有深味人間別久之悲人,才能對牛郎織女心態,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結筆三句緊承上句意脈,再進一層刻畫。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之別離,相逢僅只七夕之一刻,舊愁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有限。不僅如此。舊愁未銷,反載了難以負荷的新恨歸去。年年歲歲,七夕似乎相同。可誰知道,歲歲年年,其情其實不同。在人們心目中,牛郎織女似乎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已。

然而從詞人心靈之體會,則牛郎織女的悲憤,乃是無限生長的,牛郎織女之悲劇,乃是一部生生不滅的悲劇,是一部亙古不改的悲劇。牛郎織女悲劇的這一深刻層面,這一可怕性質,終於在詞中告訴人們。顯然,詞中牛郎織女之悲劇,有其真實的人間生活依據,即恩愛夫妻被迫長期分居。此可斷言。天也,你不識好歹何為天?地也,你錯勘賢愚做地!

此詞在藝術造詣上很有特色。詞中托出牛郎織女愛情悲劇之生生不已,實為人磚能堪。以嫦娥風姨之相妒情節,反襯、凸出、深化牛郎織女之愛情悲劇,則是獨具匠心的。(現代黑色幽默庶幾近之)全詞辭無麗藻,語不驚人,正所謂絢爛于歸平淡。范成大之詩,如其著名的田園詩,頗具泥土氣息,從這裡可以印證之。最後,應略說此詞在同一題材的宋詞發展中之特殊意義。宋詞描寫牛郎織女故事。多用《鵲橋仙》之詞牌,不失“唐詞多緣題”(《花菴詞選》)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歐陽修,中有秦少游,後有范成大。歐詞主旨在“多應天意不教長”,秦詞主旨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詞則旨在“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可見,歐詞所寫,本是人之常情。秦詞所寫,乃“破格之談”(《草堂詩餘雋》),是對歐詞的翻新、異化,亦可說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詞則是對歐詞的復歸、深化。牛郎織女的愛情,縱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總是人心,無限漫長之別離,生生無已之悲劇,決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來得更為廣大。故成大此詞,也是對秦詞的補充與發展。從揭櫫悲劇深層的美學意義上說,還是是對秦詞之一計算。歐、秦、範三家《鵲橋仙》詞,呈現一否定之否定路向,顯示了宋代詞人對傳統對人生之深切體味,亦體現出宋代詞人藝術創造上不甘逐隨他人獨創精神,當稱作宋代詞史上富於啟示性之一特色。

秦觀《鵲橋仙》導學案

【教材分析】

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但大部分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悽楚,秦觀的這首詞既沒有慨嘆聚少離多,也沒有抒發脈脈的相思,卻自出機杼,歌頌堅貞不渝、誠摯不欺的愛情。

【學習目標】

1、在誦讀品味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對詩詞的鑑賞能力。

2、鑑賞本詞的情致理趣.

3、 學會從意境角度鑑賞詩歌。

【教學重點】

朗讀,鑑賞本詞的情致理趣,當堂成誦。

【教學難點】

鑑賞本詞的情致理趣.

【學法指導】

朗讀、討論、點撥.

【預習學案】

1、作者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北宋婉約派詞人。

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望海潮》、《滿庭芳》等。

2、寫作背景簡介:這首詞相傳是秦觀在為官之前,寫給鄰村一位名為婁琬的姑娘。可能是命運的捉弄,他最終沒有和這位青梅竹馬的姑娘成親,卻被迫娶了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女子。後來他們有短暫的相遇,離別之後的某個七夕,他寫下了這首詞,寄託對這女子的思念。

3、學生試讀,能夠做到準確朗讀。

4、文字基本解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1]註釋:

《鵲橋仙》秦觀:此調專詠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事。始見歐陽修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雙調,五十六字,仄韻。

纖雲弄巧:是說纖薄的雲彩,變化多端,呈現出許多細巧的花樣。

飛星:流星。一說指牽牛、織女二星。

銀漢:銀河。迢迢:遙遠的樣子。暗度:悄悄渡過。

金風玉露:指秋風白露。金風:秋風,秋天在五行中屬金。玉露:秋露。這句是說他們七夕相會。

忍顧:怎忍回視。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語出宋玉《高唐賦》。[2]

譯文:

雲彩在天空變幻出千百種奇巧的樣式,牛郎、織女守候在遙遠銀河兩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會,可這相逢就如同秋風和露水般的交溶,勝過了人間那些日日相守,卻不懂珍惜的人間伴侶。

這刻纏綿的情思,像天河裡,流了千年的河水,綿綿不絕,這如夢似幻的短暫歡會,卻最終還是要結束,牛郎、織女戀戀不捨的各自踏上歸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勸解:我們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貪求卿卿我的朝歡暮樂?

評解: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本詞的內容也正是詠此傳說。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

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纖雲弄巧”二句為牛郎織女每年一度的聚會渲染氣氛,用墨經濟,筆觸輕盈。“銀漢”句寫牛郎織女渡河赴會推進情節。“金風玉露”二句由敘述轉為議論,表達作者的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對訴衷腸,互吐心音,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下片則是寫依依惜別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織女纏綿此情,猶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夢”,既點出了歡會的短暫,又真實地揭示了他們久別重逢後那種如夢似幻的心境。“忍顧鵲橋歸路”,寫牛郎織女臨別前的依戀與悵惘。不說“忍踏”而說“忍顧”,意思更為深曲:看猶未忍,遑論其他?“兩情若是”二句對牛郎織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振聾發聵之筆,使全詞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

顯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在他的精心提煉和巧妙構思下,古老的題材化為閃光的筆墨,迸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從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這首詞將抒情、寫景、議論融為一體。意境新穎,設想奇巧,獨闢蹊徑。寫得自然流暢而又婉約蘊藉,餘味雋永。

5、在作業本上抄寫一遍《鵲橋仙》。

【課堂導學】

一、 匯入

七夕,一個美好而又充滿神話色彩的節日,不知引起了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的詠歎。其中能長久地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絕唱,則要推秦觀的《鵲橋仙》,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千古絕唱。

二、強調學習目標(見上文),請學生齊讀。

三、【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指名學生朗讀(男女各一名,師生共同點評),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學生齊讀。

(二)合作探究:

{思考一}“纖雲弄巧,飛星傳恨”中為什麼是“恨”而不是“愛”?

{分析總結}“飛星傳恨”意為那些閃亮的星星正在飛馳長空,彷彿在傳遞著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古詩十九首》有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盈盈一水間”,近在咫尺,能相視,卻不能相守,用一個“恨”字,突出了相思之苦。

{思考二}“金風玉露”是什麼意思?運用這個意象有什麼好處?

{分析總結}“金風”是指秋風,因為秋天在五行中屬金;“玉露”是指白露,“金風玉露”就是指秋風白露。連相逢時候的“風”都如“金”,“露”都如“玉”,可見相聚的寶貴難得。同時,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於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

{思考三}“忍顧鵲橋歸路”中的“忍顧”一詞好在哪裡?

{分析總結}這句是寫牛郎織女臨別前的依戀和悵惘。我們通常說踏上什麼歸路,這裡不說“忍踏”而說“忍顧”,語意更加委婉,“忍顧”實乃不忍回顧之意,因為相逢太短暫,意猶未盡,不捨分離。可以說,一個“忍”字,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之淚。

{思考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謂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對此,你有何看法?

{分析總結}“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本人覺得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誠然,兩情相悅,又能朝夕廝守,自然很好。因為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很短暫,在短暫的生命中,誰都渴望與相愛的人朝夕相處,長久的分別對誰來說都是綿長的思念和痛苦的考驗。我並非不相信愛情可以跨越時空,只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我們幾乎連自己都不能把握,又怎麼能去保證他人呢?但是,僅以花前月下朝夕廝守來衡量愛情的真挈與否,這未免顯得俗氣了。真正的愛情絕不會因兩人的分別而損傷毫釐。相反,如果雙方貌合神離,同床異夢,那麼即使朝夕相處,又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三)課堂小結

學習了秦觀的《鵲橋仙》,也許同學們對愛情會有一種全新的不同的看法,

祝福同學們在人生豐收之時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另一半。

(四){師生齊背全詞}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爭:怎。

(1)對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詞說“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而秦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1)範詞強調別離的舊愁與新愁:舊愁未去,新愁又添,雖有新歡,卻不抵思念愁苦。

(2)秦詞強調感情的堅貞與長久:雖然相逢短暫,但只要感情真摯,不在乎朝暮廝守。

【解析】

由於兩詞的作者的出發點和對待愛情的觀點不盡相同,因此兩作者的情感迥異:此詞感情悲傷,認為見面的歡喜抵不上原來的離愁,隨著離別又添了新的離別的悲傷,感情側重於相見前後的悲傷,只看到了消極的方面;秦詞寫深沉的愛情,認為感情只要是長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對離別人的勸慰,側重於表現情感之深,態度積極。

(2)此詞多處採用了對比襯托的藝術表現方法,請舉出兩例並結合作品賞析。

答:①通過“群仙相妒”(具體表現為“月姊滿眉顰”和“風姨吹雨”)反襯“雙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過“舊愁多”與“新歡”少(“相逢草草”)的對比來表達“雙星良夜”相逢的短暫。

③通過“重攪別離心緒”或“相逢草草”的“新歡”來反襯“歸去”時所增添的“新愁”,以凸顯兩人感情的真摯和深沉。(列舉任意兩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月、風襯托雙星相逢,新歡與舊愁的比較。題目已經明確指出手法為“對比、襯托”,使試題難度有所降低,答題指向更加明確。

四、佈置作業:課外蒐集關於描寫七夕的詩詞,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加以賞析。

晏殊《蝶戀花》閱讀練習及答案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2分)

(2)“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景中含情”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4分)

(3)詞中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 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9.(10分)(1)(2分)①擬人;(1分)②清冷(哀愁)。(1分)

(2)(4分) ①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景色蕭索;(1分)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愁苦心境;(1分)蕭索之景含有強烈的孤獨之情。(2分)

(3)(4分)主人公因離別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見庭院之景更感孤獨悽清;(1分)登高望遠不見所思,滿腹離愁更無處可寄。(1分)刻畫了一位滿腹離愁、孤獨(悵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陸游《鵲橋仙》賞析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作品賞析

【註釋】:

陸游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漁父,實際上是作者自己詠懷之作。他寫漁父的生活與心情,正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情。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是漁父的生活環境。

“家在釣臺西住”,這裡借用了嚴光不應漢光武的徵召,獨自披羊裘釣於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情近似嚴光。上片結句說,漁父雖以賣魚為生,但是他遠遠地避開爭利的市場。賣魚還生怕走近城門 ,當然就更不肯向紅塵深處追逐名利了。以此來表現漁父並不熱衷於追逐名利,只求悠閒、自在。

下片頭三句寫漁父在潮生時出去打魚,在潮平時繫纜,在潮落時歸家。生活規律和自然規律相適應,並無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最後兩句承上片“釣臺”兩句,說嚴光還不免有求名之心,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看出來。宋人有一首詠嚴光的詩說 :“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留得到如今 。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也是說嚴光雖拒絕光武徵召,但還有求名心。陸游因此覺得 :“無名”的“漁父”比嚴光還要清高。

這詞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後兩句寫心情,但深淺不同。上片結尾說自己心情近似嚴光,下片結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

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 》,後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漁父詞,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實。

陸游這首詞,論思想內容,可以說在張志和等諸人之上。顯而易見,這詞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寫作意圖,簡單地認為它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作品。

陸游另有一首《鵲橋仙》詞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候,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閒人 ,又何必官家賜與!”也是寫漁父的。它上片所寫的大概是他四十八歲那一年在漢中的軍旅生活。

而這首詞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經略中原事業夭折以後,回到山陰故鄉時作的。兩首詞同調、同韻,都是寫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決不是張志和《漁父》那種恬淡、閒適的隱士心情。讀這道詞時,應該注意他這個創作背景和創作心情。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和品讀,感受本詞的語言美,形象美,場景美以及詞人的人格美。

2、通過品讀和鑑賞,明確本詞重要寫法:反襯。

3、體悟結尾句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和品讀,感受本詞的語言美,形象美,場景美以及詞人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體悟結尾句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你們知道元宵節都有哪些活動呢?(生自由回答,如吃元宵,掛燈籠,猜燈謎等)如今的元宵節是如此的熱鬧,如此的讓人喜歡。那麼古代呢?古人是怎麼過元宵的呢?我們今天學習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給我們帶來的另外一首詞《青玉案·元夕》。

(二)、朗讀全詞,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讀全詞

教師明確朗讀要求:

1.1、讀準字音

1.2、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感情。

2、朗讀比賽:每組分別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注意正音。

3、師範讀

4、教師和學生一起朗讀。

(三)、品讀全詞

1、師: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那麼詞的內容肯定和“元夕”有關,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詞的上片,詞人寫了關於元宵節的哪些意象?

生:圈畫,回答。

明確:花燈、焰火、彩車、駿馬、鳳簫、玉壺(明月)等。

2、品讀詞的上片:

(1)、師:詞人在寫這些元宵節的意象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調動了哪些感官系統?收到了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生:小組合作,標註,回答。

明確:

A.“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視覺;暗喻;表達效果:極為形象地寫出了元宵之夜張燈結綵、煙花怒放的喜慶景象。

B.“寶馬雕車香滿路。”

嗅覺;表達效果:寫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華的景象。

C.“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聽覺、視覺;暗喻;

說明:此處我重點品讀了詞人將“明月”比作“玉壺”的妙處(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形狀,而且拉近月亮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並且契合節日的氛圍。)

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渲染出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們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的歡慶氛圍。

(2)、師:剛才我們通過品讀詞的上片,感受到詞人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元宵節?你能用同樣優美的現代語言描繪出來嗎?

生:回答。

示例:我們彷彿看到了,更彷彿聽到了,聞到了一個熱鬧非凡、奢華非常、香氣襲人、流光溢彩、載歌載舞的元宵節……

3、品讀“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師:或許光寫景物時還是顯得略微單調,人物有時也是另外一景。詞的下片還寫到了元宵佳節出遊的盛裝的婦女們,請問是哪一句?我們也像品讀上片那樣的來品讀一下這句好嗎?

生:圈畫,回答,標註。

明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嗅覺、視覺;借代;表達效果:以人的歡笑更加襯托出元宵節的盛況以及熱鬧。

4、品讀“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師:如果辛棄疾寫到這就停筆,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無外乎是:這是一首文筆不俗的寫元宵節的佳詞。可是辛棄疾絕不是此等俗輩。他的詞作的內容往往大起大落,尤其是結尾句往往出人意料,攝人心魄。本詞的結尾句就是延續他的此等風格。同學們,你們對於結尾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理解是什麼?

生:思考,小組討論。

(2)師:補充介紹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這首詞是此人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所著,當時祖國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鐵蹄的蹂躪之下,用一首林升的詩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統治者過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麼此人在此做什麼?有沒有沉浸在這一片歡騰熱鬧的氛圍之中?如果沒有,他在做什麼?

生:回答。

明確:尋找“那人”。

(3)、師:詩歌的結尾可謂是點睛之筆,作者極力地表現出尋找“那人”的過程,來撫慰心中的失落,讀來有一絲欣喜和安慰。那麼請問,“那人”究竟是誰呢?有著怎樣的形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品格?

生:討論,回答。

明確:“那人”的幾種理解:A.意中人B.志同道合的朋友C.自己

總之,“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形象:清高,脫俗。

表達了詞人不願同流合汙的美好品格。

5、明確本詞的重要寫法:反襯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看,詞人寫元宵節的盛況僅僅是為了寫元宵節嗎?意圖是什麼?

生:思考,回答。

明確:反襯“那人”的清高和脫俗。

(四)、總結全詞:

總結:詞人通過寫元宵節的盛況,反襯那人的清高、脫俗,表達了詞人不願同流合汙的美好品格。

四、佈置作業:

1、查閱王國維的“學問的三種境界”之說。

2、將本詞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側重於場面描寫;“那人”的外貌、神態描寫詞人的心理描寫。

《青玉案》原文譯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註釋

青玉案:詞牌名。“案”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

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為指燈。

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蛾兒”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裡指盛裝的婦女。

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驀然:突然,猛然。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青玉案》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裡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託,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綵,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讚美。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遊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並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學會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給人的豐富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匯入

同學們,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句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被人傳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人說,那是辛棄疾在尋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說,“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還有人說,“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看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二、簡介背景: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後被迫退休於江西上饒,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因此,字裡行間有種高潔的氣質,但是也有孤獨寂寞的顯露。

三.初讀體會

1. 自由朗讀文章(結合文章註釋提問,元夕之夜你在做什麼,見到什麼場景,那這首詞又寫了怎樣的場景)

2. 個別朗誦(正音)

3. 再讀詞文,分組討論上下片內容。

四.賞析詞文

(我們來分享一下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

1. 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目,那麼詞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元宵節的盛況的呢?下面我們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樹如星雨——形態之美。

B.車馬:寶馬雕車香滿路——服飾華貴,觀者之盛。

C.音樂:鳳簫聲動——音樂美妙。

D.花燈:玉壺光轉——光彩奪目

E.士女: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妝扮、情態之美。

總結:上片反覆渲染了一個動態的絢麗的燈節之夜。車多、人多、燈多;焰火美、音樂美、花燈美、服飾美、情態美。作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多種感覺器官,極盡渲染烘托,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非常,盛況空前。)

2.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中既寫景,也寫人。上面我們看了熱鬧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現了幾類人,主角是誰?請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兩類人:“笑語盈盈”的仕女;“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主角:“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寫景、寫人起到什麼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卻用十三句中的九句來寫景,寫別的喜歡熱鬧的女子,對於寫主角有什麼作用和好處嗎?

提示:寫景寫人都是為了反襯女主人公。A.景越熱鬧,越見“那人”處境的寂寞與孤獨。B.他人越高興,笑語歡快,就越見“那人”的脫俗與淡泊。總之,這都是為了襯托“那人”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通過對賓的著重描寫,正起到了加強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採用烘雲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個人,請結合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 “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提示:從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裡,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寫出作者儘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願,也不願隨波逐流過著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而甘願在這瘋狂的熱鬧中獨守著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識遷移: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例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學問三境界)。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說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為“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故也稱為“追求”。

C.“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詩寫上元之夜,燈月交輝、車馬喧鬧。觀燈女郎,笑語幽香,飄然而過。然而意中人千尋萬覓,杳無蹤影,似乎已經絕望了。誰料驀然回首,竟看見他在燈火闌珊之處。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三境界:豁然開朗,親手得之。故也稱為“獲得”。

規律總結: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古典詩詞中常常運用這種表現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為全詞定下了淒涼傷感的基調,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導:

如何區分渲染和烘托兩種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悽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悽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種側面描寫,即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從次要方面下筆,加以修飾和陪襯。烘托又稱烘雲托月,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從雲寫起;或為了表現紅花的美,反覆地刻畫綠葉。所以烘托的“託”略帶“襯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作者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種種描寫,就是從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渲染則是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創設一種意境,而對景物或聲音進行描寫。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開頭寫寒蟬悽慘悲切的叫聲,目的是為下文的離別渲染一種淒涼、傷感的氣氛。

高中語文《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教學難點

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教學過程

第一教學板塊――瞭解作者,知曉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感知文字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並巡迴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花開。

⑵星如雨:形容滿天的煙花。

⑶玉壺:精美的彩燈。

⑷魚龍舞:即舞魚舞龍,是元宵節的表演節目。

⑸"娥兒雪柳":《武林舊事》記:"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也,蟬雕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宣和遺事》也記:"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娥兒,直到鰲山下看燈。"李清照【永遇樂·元夕】有"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⑹驀然:忽然。

⑺闌珊:稀疏,零落。

3.瞭解詞意,出示譯文。

4.詞中的元夕具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花燈閃亮,煙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魚舞龍,萬人空巷,美女雲集,搖曳多姿,熱鬧非凡。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一)具體賞析詩歌: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開頭三句,重筆描寫元宵夜彩燈的繁華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點化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賦予新意,形象飛動,極其創意,形容花燈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煙花之盛,妥帖自然。

2. “寶馬雕車香滿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體香來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爭相去看燈、戲耍的女子,這含蓄而又生動,這些女子的歡鬧與下文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後者的可貴。

3. 賞析下闋前兩句。

下闋前兩句,從“我”“尋她”的目光出發,具體描寫觀賞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兒雪柳黃金縷”寫她們頭上的打扮,她們是多麼盡態極妍,照應前面的“寶馬雕車”。“暗香去”與前面的“香滿路”呼應。

4.最後三句是千古名句,你認為好在哪裡?

最後三句是點睛之筆。在這樣的狂歡極樂的元宵節裡,“我”在歡樂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的尋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後終於發現了她,原來她獨處於“燈火闌珊”的偏僻角落。

(二)、鑑賞要點:

1、“那人”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沒加入狂歡的行列?

那人是一個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獨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表現了詞人內心的孤獨、寂寞。

2、作者塑造這樣一位美人,用意是什麼?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實際上就是作者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詞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悶的心情,表達了不願跟統治者(“當權者”或“時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3、梁啟超以為最後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所寄託,可謂知音。本詞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遲暮之感的美人.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後,寧願閒居,不肯同流合汙的品格。

第四板塊:總結歸納。

1、本詞風格:

①託寓手法。詞中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託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從文字的行文方式看,與傳統的婉約詞並無二致。但從所寄託的內容主題看,這是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含著一股陽剛之氣。這是豪放詞的特點。此詞寄勁於婉,寓剛於柔,婉約其表而豪放其中。

2、本詞主旨:

本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脫俗不群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第五板塊: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辛棄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樂》都是寫元夕的,試比較二者在立意和表現方法上的異同。

第六板塊:課後作業,探究練習:

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間詞話》)請你結合具體的人事談談自己對王說的理解。

附賞析: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傑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並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綵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衝上雲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後片之筆,置景於後,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麼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此義正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