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目送》讀後感【精】

《目送》讀後感【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後感【精】

《目送》讀後感1

《目送》是一位偉大作家——龍應臺姐姐寫的。這本書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及離去、還有朋友那深深的掛念、兄弟之間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寫了在人生道路上的失敗和挫折,墮落和失足,生死和離別。深邃、滄桑、墮落、失去……

曾經她目送兒子上小學以及兒子的逐漸成長,她是都麼捨不得啊!她目送著父親的老去和父親的逝去,她還是那麼捨不得。但是,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親人總是不能陪我們一輩子的,他們也會有老去和離去的。就像莎士比亞所說的:“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甦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意思是,不管你有再好的東西還是最寶貴的東西也會有失去它們的一天,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一切。

小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擁有的,因為我覺得只要我開心就足夠了。可是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後悔的話,那我們永遠都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就更別說那寶貴的生命了。

先前我看過一本書——《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也是同一個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了才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天藍色的彼岸》中主人公因為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可等他死後在發現姐姐很愛他很愛他。

人世間有太多的美好和不滿,可那又有什麼用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人生啟迪;珍惜親情、生命,以及身邊的一切。讓我們沉靜下來懂得做一個珍惜愛,理解生命的人吧!

有些路啊,真的只能自己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2

《目送》這本書,龍應臺用平實的詞彙描寫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面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於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而且只用對話,只不過龍應臺將對話換成了描寫,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昨天有讀者把龍應臺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臺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閱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臺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與冷漠的兒子形成了對比,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捨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誤差,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同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寫的龍應臺就像現在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因此作為龍應臺來說包容的不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而且還中西文化的差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讀後感3

人的一生有限,不可重來。但往往會有人說,時間太少,來不及做。每個人都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做無限的事,一生過得精彩,不後悔。其實這沒有答案。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方法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導致結果也不同。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來自書中的原文,作者的這段話,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們的心。但作者想要表達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

當一個人的一生步入中年,年輕時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錢都身在何處?但平靜下來才發現,自己的父母已漸漸的老去,年輕時答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已煙消雲散,允諾要把他們接到身邊來住的話語已拋在腦後。自己的孩子已慢慢地長大,不再願意呆在家裡,想要自己出去探索,獨自飛翔。所以現在回想以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時間和日子花在了根本記不得在做什麼的事情上。為什麼不花一些時間與父母一起聊聊天、說說話。不多花一點精力陪孩子一塊玩耍。反而把時間放在工作裡,放在手機上,放在發呆中。

想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其實不是掙到許許多多的金錢,不是得到多高的名聲和地位。反而是與家人們一起談天,一起玩耍,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美妙旅行。我相信,這一定是會永遠記在腦海中的回憶。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的陪伴在家人朋友們身邊,好好的珍惜當下的時間。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4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裡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裡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裡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裡的客廳沙發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5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著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裡都透露著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說:“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後覺得很溫暖,整本書中有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樑。

至於《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裡,你會突然發現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溫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裡,過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6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裡,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裡,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裡,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裡,滴答的雨聲裡,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裡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7

《目送》這本書是我讀三年級時候聽說的一本好書。我曾多次看見過這本書的名字,有時候它的名字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終於有一天,我得到了這本書,我就把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這本書寫作者龍應臺的一生經歷過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華安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寫到了她自己兒子離別時的種種憂傷;還從《如果》到《散步》中寫到了她對父母的一種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兒》中她寫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在第三篇《十七歲》中她寫到的是青春的兒子的“獨立”。

當我讀《目送》這本書的時,有時候眼淚就像下雨一樣往下掉;有時候嘴巴笑得好不攏。讀了這本書常常讓我想到自己的`未來會是和龍應臺一樣嗎?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龍應臺,我長大,自己的父親去了,母親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和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8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著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著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著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著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著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著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著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裡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痴痴地等著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9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裡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10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裡,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裡,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裡,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裡,滴答的雨聲裡,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裡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11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裡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裡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裡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裡的客廳沙發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著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才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12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著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

《目送》讀後感13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寫的,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和離開,以及朋友的深切關懷和兄弟之間的患難與共。她描寫了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墮落和失誤,生與死和離別,深刻,滄桑,墮落,失落……

曾經她看著兒子上小學,看著兒子逐漸長大,她捨不得啊!她看著父親的老去和他的離去,她還是那麼捨不得。但有些路只適合一個人走,親人不可能永遠陪伴我們一輩子,他們將不得不離開老去。

莎士比亞說:“不管多好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失去,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即使是最美麗的夢,總有一天也會醒來,應該放棄的永遠不要挽留。”這意味著,不管你有多好、多珍貴的東西,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它們,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我所擁有的,因為我認為只要我足夠快樂。但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後悔,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更不用說寶貴的生命了。

我以前讀過一本書,叫做《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沒有珍惜。在天藍色的彼岸,主人公因為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發現妹妹非常愛他。

世界上有太多的美麗和不滿,但那有什麼用處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的人生啟迪,我們要珍惜家庭、生命和身邊的一切。讓我們靜下心來,做一個懂得愛、懂得生活的人。

有些路,真的只有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14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15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絆絆。

以前對散文有種定義“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種感覺:散文很難看懂。但是為什麼我反而看完了《目送》這本書呢?因為我被裡面的一些經典吸引住了。記得當初借這個書的時候,同學說這是小學初中生看的書吧……但是我也沒管那麼多。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看課外書,現在到了大學條件好點了,但我為自己看書經歷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著至少要看兩本書。所以就借了兩本書……不說廢話了。自己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寫寫我的讀後感吧!

《目送》這本書是種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作者的遊記、攝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經歷;兒子的分離;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裡面的文字很優美,描寫時用的話語讓我覺得自己現在的文筆是何等垃圾慚愧萬分。書中描寫人事景的那種真實細膩的情感,讓我覺得畫面感很強。我不敢奢望一本書就給我莫大的啟發,自己的道行太淺,唯有多讀多想才會有更大的收穫。這篇散文集讓我覺得散文也沒有那麼難讀。

有時候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嘗試。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把自己侷限了。就想這幾天追完的劇“漂亮的李慧珍”給我的感受“我們有時候自己認為自己是配角,不敢嘗試,那麼永遠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為主角。”就像我以前對散文的認識,認為我反正看不懂就從未讀過,現在我才發現:散文比一般的小說要美。

《目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文筆有限,謹以此文作為我的《目送》讀後感的粗糙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