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故鄉》讀書心得範文(通用8篇)

《故鄉》讀書心得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那麼讀書心得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讀書心得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書心得範文(通用8篇)

《故鄉》讀書心得1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後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裡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裡和在自己家一樣,什麼都幹。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麼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麼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為閏土的心裡,不像以前,裝著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後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故鄉》讀書心得2

每一年,我與父母都會外出旅遊,我們去過許多大都市,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品嚐過各地獨特的美食;但是,每次回來到故鄉,我總覺得:外面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我的故鄉——靖海。

每次回到故鄉,都是那種獨特的、別具一格的美麗。這裡雖然不是大都市,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寬闊的大馬路,只是一個小鎮,但是有山有水,有矮矮的小樓,亦是一種美麗。遠處,綿延起伏的山上一片碧綠,一架架風力發電車並排站在山頂;近處,一大片金黃柔軟的細沙灘和一望無際蔚藍的大海;天空中,海鷗盤旋飛翔,跳著屬於自己的舞蹈。人們躺在沙灘上,望著天上的海鷗,享受著太陽溫暖的撫摸,或是奔跑著尋找灰色小螃蟹的蹤跡,再或是站在碧藍的海水中,感受著大海奔騰的力量……真是“人在畫中游”啊!

故鄉的建築都是矮矮的“別墅”。有的樓頂是瓦片的;有的還有小院子,可種植花草;有的院子裡還有水井。爺爺家是一棟四層小樓,站在樓頂向左右望去:一棟棟小樓排列在小路兩旁,煞是壯觀!再向前眺望:遠處海天相接,更令人驚歎!讀故鄉的景,真是城市裡尋不到的!

我吃過那麼多美食,但是還屬故鄉的最美味。讀故鄉的美食,就是讀心底的味道。故鄉是濱海小鎮,因此常能品嚐海鮮,海鮮可清蒸,可水煮煲湯,吃起來味道鮮美,還有一種淡淡的清甜。故鄉的人們,吃的“零食”並不是普通的糖果、餅乾之類,而是這裡的特產——綠豆餅和芝麻花生糖。它們香甜、酥軟,回味無窮。我發現,沒有任何美食能比得上故鄉的海鮮和特產了!

讀故鄉,我讀她的熱情。每年春節,鑼鼓聲、鞭炮聲,聲聲震耳欲聾,大街小巷裡,各種煙花在人們面前做著可愛的表演;特別是晚上,五顏六色的煙花填滿了夜空,處處都洋溢著節日的快樂。而城市裡,只有汽車的喧囂和人們的吵鬧。

讀我的'故鄉,更應讀她的歷史。儘管她是一個小鎮,但歷史悠久。父親曾帶我走遍故鄉的大街小巷,最終停在一堵城牆前說:“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已設立了‘靖海郡所’,故此地名為‘靖海’,面前這堵牆曾是士兵抗擊倭寇的防線,能保留至今實屬不易!”聽著這番話,我的心裡頓時湧起了驕傲與自豪之情,我默默地念著“靖海”二字……

我走過千山萬水,品過各地美食,體驗過別樣的風俗人情,瞭解過別處的光輝歷史……但是,故鄉,是心靈上的記憶!讀故鄉,勝過讀一切!

《故鄉》讀書心得3

“我”冒了傷寒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如今美麗的故鄉如今卻是一片蕭索景象。“我”十分痛惜。“我”與母親交談關於搬家的問題。在聊天之時,“陌生”的揚二嫂出現和潤土的探訪使“我”原先覺得蕭索的故鄉更加的蕭索了。“我”在十於天后離開故鄉,但心裡並不留戀故鄉了。

在短短的幾頁紙裡,給予我的感觸是十分大的。

文中的迅哥兒對於故鄉,本來一定是懷有很大的依戀的,故鄉曾經的美麗令他傷心的離去,但現在的蕭索又使得他心裡更加的寒冷。少年時好夥伴潤土給予他的是對海邊無限的嚮往:海邊無窮的貝殼給迅哥兒美好的遐想。潮汛時可以在海邊看跳跳魚兒,迅哥兒嚮往。在烏黑的夜晚裡,可以和靈敏的猹玩起“偷瓜賊”的遊戲,迅哥兒十分喜愛。但一切都在中年的潤土的到來而打破,“老爺”潤土這一聲恭恭敬敬的話語使迅哥兒明白,他與潤土之間已經有了一個很厚很厚的隔膜。這是令迅哥兒十分心痛的事吧?

《故鄉》讀書心得4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在“回故鄉”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回故鄉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感慨萬分。

“在故鄉”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裡,見到了母親後,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並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並在腦海中浮現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後,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裡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並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於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環境的敗壞,中國清政府、政府的愚昧、落後、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多麼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係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呀!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敗壞,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故鄉》讀書心得5

抱著對“故鄉”這個刺眼詞語的好奇心,我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心中不禁湧起一絲心酸,又何嘗不是感同身受,亦或許進一步說是探尋到“故鄉”與“童年”的真諦。

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的魯迅,眼前的鄉景卻已不再是那心心念唸的故鄉了,放眼一望,滿眼的蒼黃,橫著蕭索的荒村啊,已早無生氣。但故鄉本應如此,只因自己的心情早已改變,遭逢的事多了罷,也就有所不同。回到兒時的記憶,才知什麼是美好,什麼是純真。兒時與閏土的鄉憶啊,卻早已回不去,那記憶早已在時光的翩擦下,隔上了一層厚障壁。那兩小無猜的關係啊,唯存記憶罷。再見已是生死無話,誰還能不動聲色地飲茶。

“故鄉”這兩個或許會令人感到溫暖又或許使人心酸的字眼,只會隨時間的消磨給人留下記憶罷,事物終究都會變。人原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處,但在那封建的思想影響下的人也會變得不堪,唯有記憶是不變的!即使當今社會沒有從前的殘暴壓迫和剝削,也會附隨成長遠離故鄉,淡化那記憶中的熟悉感。

萊辛曾說過:做孩子的時候感到無聊,期盼著長大,長大後又嚮往返回童年,我們活得既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得也好像從來沒活過。既然當今沒有以前那樣的壓迫,為何總要活得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為何總沉浸在那已逝去的時光中,為何總嚮往著能否回到過去的幻想?憶雖美,但已逝。人總不能往回走,兒時那美好的時光啊,就讓它永遠存在你那美好的記憶裡吧,兒時的故鄉啊,就讓它一直為那記憶的存在而存在吧!

往前走,有一天你能自然微笑面對過去,面對那充滿鄉憶的故鄉時,你一定過得比別人好!

《故鄉》讀書心得6

提起故鄉,在大家心目中一定是個歡樂的地方,但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日夜牽掛的故鄉則無比悲涼。

文中的“我”在回故鄉時,發現故鄉則成了幾座蕭索的山村。“我”小時候有個好朋友名叫閏土,兩人那時候無拘無束。

那時候的閏土無拘無束、充滿活力、可愛的質樸少年,二十幾年過後,閏土再次和我見面,兩人就像隔了一座牆。閏土從前和“我”兄弟相稱,可如今卻稱“我”老爺。閏土有了六個孩子,但他沒什麼本事,什麼地方都要錢,種出東西去賣,也要捐幾個錢,折了本。閏土在生活的重壓下,已變得衰老和拘謹。他真是個可憐人,因為政府苛稅、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已經把他苦的像個木偶人了。我為閏土而感到可悲,那個輕鬆而年輕的他不見了,生活折磨著他。

文中還有一個反面人物,便是豆腐西施,專門從平常老百姓家揀點東西,如果主人反對,她便會說盡尖酸刻薄的話,直到氣得別人無話可說。看到這兒,我便捏緊了拳頭,豆腐西施刁鑽又刻薄,從而便讓我感到了故鄉的破敗和悽苦。

這篇小說讓我感觸頗多,我從作者的對比中感受到了憂鬱和故鄉巨大的變化,作者又刻畫了豆腐西施這個人物,用她的性格突出了農民們的勞苦,我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

合上這本小說,我仍為那悲涼的故鄉而感到難過。

《故鄉》讀書心得7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看到文章《故鄉》的第一句話,我就忍不住繼續仔細往下讀了起來。開頭的一句話,竟然就能抒發這麼多的情感,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回到故鄉時候的失望與落寞,對自己不能憶起故鄉曾經樣子的懊惱。多麼真切的語句啊。

後來慢慢地往後讀,讀到母親提到搬家的時候,眼角有一絲落寞,然後又決口不提搬家的事情了。短短的一句話,將母親難捨故土,不想遠離這裡的心情描寫地淋漓盡致了。母親的眼神淒涼,一個老人在故土住了這麼多年,看到故鄉日漸荒廢,人的容顏也慢慢變了,有的人心也變了,見證了太多的滄海桑田,內心是何等的淒涼。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一生的操勞,鍾愛的老家,內心竟也有了點心疼。

讀到作者回憶與閏土兒時交談玩耍捨不得對方離開時,我想起了從小的發小們。因為我讀書讀到中途就轉去城市裡了,幾年的不見,明顯感到與他們之間有了淡淡的隔閡,以前一起嬉戲打鬧的場景竟也不好意思提及。最悲傷的事情,是曾經熟悉的人漸行漸遠。透過文字我也能體會作者心裡的失落與無奈。

曾經那麼愛美的豆腐“西施”,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愛擦粉,愛打扮了,坐著的樣子也不再那麼端莊了。甚至變得有點嫉妒日子比她好的人,惹上了貪婪小便宜的惡習。時間那麼久,有的人仍然可以做出水芙蓉堅守本心,有的人卻在時光裡淪落了,變成了自己最不想變成的樣子。這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落魄時代的悲哀。

年少的閏土和自己無所不語,長大的閏土對自己卑躬屈膝。年輕的“豆腐西施”保持著自己最美好的樣子,老了的“西施”整天思考佔小便宜,人生有時很諷刺。每一個人都曾經歷最艱苦的時刻,只是,唯有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人才不會在歲月裡沉淪。

《故鄉》讀書心得8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良師,也是一個能伴你終生的摯友。今年寒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接觸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

《故鄉》是魯迅先生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時,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而寫下的著作。

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中描寫了“我”的三個感受。一是愉快。回到家鄉,回憶閏土曾帶給“我”的那段少年時期的美好的記憶時“我”是愉快的。那段記憶中有活潑、健康、陽光的閏土,有閏土帶來的那些令人感到新鮮的經歷,有閏土和“我”之間那份沒有貴賤,不分主僕的純潔友誼。這段回憶讓我半生回味。可當見到閏土時,“我”卻失望了,閏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衰老、膽怯、可悲的“老頭”。當看到閏土為了生存,為了家人,向身份比自己“高貴”的人低頭,甚至下跪,就連對兒時的玩伴也不例外時,“我”感到深深痛心和失望。

水生的到來,多少使“我”又產生了希望,看到水生和巨集兒無瑕的友誼,“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我”和閏土,也看到了希望。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為生活地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悲哀。那時的社會使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會溜鬚拍馬、可悲的人。但同時我也看到了社會的希望,正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還是希望後輩們“有他們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