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很有幸,藉著繼續教育的機會我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乾淨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

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國電影,故事情節雖不是跌宕起伏,但是也令人感動。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馬修到一所學校擔任學監,這所學校中有著品行惡劣、調皮搗蛋的學生,冷酷的老師以及殘忍的校長。因為學生的搗蛋,校長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管教這幫學生,結果只是適得其反。其中有一個叫貝比諾的孤兒,每週六都會在門口期待永不會來的父母一起回家。馬修看見這種情況,就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馬修還驚奇地發現這幫壞學生非常喜歡唱歌,於是他自發組織了一個合唱團,自己教他們唱歌。因為熱愛,他們一點也不鬧騰,積極配合。漸漸的,學生們開始懂事。後來學校中著火了,而此時馬修帶著孩子們在山上玩耍,救了孩子們。而校長認為是馬修的失職造成了大火,辭退了馬修。臨行前,孩子們唱起歌,飛出紙飛機,紙飛機上寫著每一位學生的寄語。同時,貝比諾揹著行李跟著馬修一起走了,這天是星期六。

校長是非常殘忍的,當學生犯了錯誤,他就以體罰禁閉的方式來處理。我覺得這樣只會增加他們逆反的'心理,讓他們更加過分的調皮下去。雖然不能用體罰禁閉這種手段,但也不能不懲罰。有一位學生他扎破了麥神父,被馬修抓到,準備送給校長,可學生很害怕,於是馬修就罰他去照顧麥神父,我就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好,既懲罰了該學生,也讓他彌補了自己的錯誤。馬修也是個非常寬容的人,調皮的學生幾次冒煩他,他能忍讓,一次一個學生向他潑墨水,他並沒有生氣、追究,我想即使是現在的老師對學生這種過分的行為容忍,更不用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再來馬修發現了孩子們的興趣,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他們,並從這個突破口漸漸地改變了孩子們。就是馬修這種耐心、寬容與仁愛得到了孩子們的尊敬與喜愛,最後的送行就是最好的證明。之前,我特地介紹了貝比諾,最後他與馬修一起走,顯然是把馬修當做了父親。

因為我自己想做一名老師,看了這部電影,我也收穫了很多。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誠哉斯言,好的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對靈魂的喚醒、對精神的塑造!

對於“放牛班”的孩子們來說,馬修給予了作為老師全部的愛,他猶如牧師一般,引領孩子們走向光明。由此可見,教育,要從愛開始。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君知否?張玉滾靠一根扁擔,一挑就是五年,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他是這裡的全能教師,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君知否?格桑德吉十二年在極危險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毅然上路。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們都考上了自己夢想的大學。

扁擔窄窄,道路險險,是愛讓孩子們成長。他們像馬修一樣用愛去喚醒、感染學生,春風十里,桃香李豔。

夢隨風萬里,一池浮萍碎。好的`教育,是引領孩子向上的動力。

汝可知?支月英在只有十九歲的年紀,獨自一人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當教師,三十六年始終堅守在偏遠山區,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兩代人。汝可知?王丹霞是一名職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教師,“讓每個學生樹立自信”是她的追求,她經常教育學生說:“上帝為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上職業學校同樣有廣闊的前景。”

其實,真正的教育並不只是一味地教授課本知識,而是要像馬修老師一樣,正確引導,因材施教,使之走向成功的彼岸。

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著春天的絢麗多彩。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也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沒有比愛更好的教育方法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裡的“心”是對學生的關心、對教育的愛心。讓我們永遠記住:教育,從愛開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看完這部影片最大的感觸是欣慰,感動,又夾雜著些許無奈。

欣慰的是影片的音樂家馬修被指派到“池塘之底”當雪監教再教育學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看起來搗蛋抽菸吵鬧,校長對他們進行所謂的“行動—反應”教育實質是一種變態的懲罰模式,當他們做出搗蛋行為時就對他們進行毆打禁閉做長期的公共衛生服務,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讓著些學生得到改變,還是一如既往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觀馬修,雖然不是自願來到這所學校教書,但他既來之則安之,對於學生的搗蛋行為並沒有採取懲罰的做法,反而在校長面前努力去維護他們,用心去了解這些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學生,他看到了這些學生的優點,知道他們喜愛音樂,於是組建了合唱團,在馬修的指導下,學生被感化了,中間還征服了校長,學生不再像之前那樣捉弄馬修,而是與馬修的關係更加密切了。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馬修發自內心對孩子們的真誠的愛,他沒有因為這些孩子的各種問題而厭倦他們,沒有放棄他們,而且沒有因為在音樂上的失敗來到這裡把心裡的惆悵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另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甚至是佩服。

感動的是在影片的最後,孤兒求馬修帶走他,馬修自身也被解僱了,且知道沒有權利這樣做,起初是拒絕的,但當班車開走後孤兒仍留在原地觀望,馬修最終還是不忍心選擇停下來帶走孤兒,這個舉動非常地打動我。還有最後馬修並沒有致力揚名之路,他繼續選擇了教書這條路,這更加讓我覺得馬修是個非常善良淡泊並且博愛的人,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值得我們深思。

無奈的是,影片中的校長他的初心不是愛孩子的,是為了評優評先,指導最後也沒能如意。他自身是不願意來到這所學校管理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的,這讓人感到驚恐。如果這些問題孩子們沒有一個發自內心愛護他們的管理者來引導教育他們,他們該走向何處,他們的前途令人擔憂,一個好的管理者對這些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一群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般的老師,救贖的靈魂找到了心中的夢想,終於唱出了來自天堂的聲音,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熱愛音樂有著音樂天賦的代課教師用他對孩子們的愛感化了這一班問題少年冰冷、殘酷的心……

電影中孩子們憂鬱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始終印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諾,他的那雙明亮的眼睛卻時刻顯露出憂鬱與期盼,他每天都會靠在大門的鐵柵欄上,目光眺望著遠方,他是多麼希望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中啊!可是事實已是無法改變的了。孩子們的心靈被鐵血校長嚴重扭曲,他們沒有四季。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從這一天開始,一切都變了,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學校代課。這裡的大部分學生都很頑劣,院長一見到孩子犯錯就會把他拉去關禁閉,可馬修老師不喜歡院長的這種教育方式,他儘自己所能去保護孩子極強的自尊心。這些孩子中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莫郎——,他經常捉弄別人,還侮辱院長、老師,幹了數不清的壞事。然而,馬修老師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他,終於,他發現莫郎在獨唱方面有著極大的天賦,他的歌聲簡直是來自天堂的聲音。於是,馬修老師耐心輔導莫郎,最終老師的愛還是感化了他頑固的心靈,他感受到了溫暖,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

看完電影很長時間後,孩子們那純潔的天籟之音還久久地縈繞在我的心頭。這就是法國影片的那種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長的味道,使人的心靈受到震動,也受到了洗滌。憂鬱的小佩皮諾最終也跟著馬修老師離開了學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溫暖。讓人喜悅和感傷。當馬修老師離開池塘之底,看著那一轉身的憂傷,潛在中卻孕育了更大的喜悅。因此,我們會為這樣的故事結局多少有些傷感,但同時卻又感到了溫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種前進的動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卻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籟般的歌聲之中。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而影片則是以皮埃爾與皮佩諾兩位老人的回憶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那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休。他在一個寒風凜凜,沒有太陽的早晨來到了一個監牢似的寄宿學校。這種背景也將他內心的低落與失意很好的烘托出來了。相比之下,故事結尾則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這時雖然馬休再次失業,但他內心卻充滿著快樂。

在一首首優美、柔和、惆悵的歌曲推動與渲染下,描繪了馬休對校長休罰的教育方式的不滿,並以自己擅長的音樂來淨化孩子們的心靈,安慰著這些問題學生傷痛的心情,讓那個有著天使般面孔與嗓音的皮埃爾看到了希望,徹底地改變著,終成為一位成功的音樂家。

細細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動的是當馬休將被學校辭退離開的時候,他是多麼地希望他的學生們會蜂擁而至地在門口為他送行。但是竟一個人也沒有,當他失望到低谷時,卻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紙飛機,一抬頭,視窗滿是一雙雙小手與紛紛飛出的紙飛機,紙飛機上滿載著孩子信一聲聲發自肺腑的祝福。雖然孩子們被校長禁止與馬休道別,但孩子們再一次唱起動聽的歌曲,那優美的歌聲一直會飄蕩在空中。我想孩子們的'道別,一定讓馬休感到欣慰與自豪。另外,在馬休發現偷十萬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後,問清原因沒有告發只是交還了錢,因為那孩子告訴他是想買一個熱氣球。馬休明白這是一個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對理想與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夢想著乘坐熱氣球飛出這“地獄”學校,正是因為那樣,我才對這短短一段記憶猶新。

在結尾,恰好在星期六,馬休失業了,並帶走了那個第一每個星期六等待父親接走的孩子。這部溫馨的電影拍出了馬休對孩子們的理解,而它的回味無窮卻也引來人們的反思。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沒有著名的演員,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只有一群“問題”孩子,一個光頭老師,他用優美的音樂淨化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成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學監,這裡的.學生大多是性格乖戾,從事過盜竊,父母管教不了的孩子。馬修發現校長以“緊閉、毆打、打掃學校”等手段管治這群學生,還制定了“行動——反應”的校規。馬修想用音樂開啟學生封閉的心靈。這當中,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靈的莫杭治最讓他頭疼。馬修的諄諄善誘漸漸把他的音樂天賦發掘了出來,幫助他改邪歸正。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馬修憑藉著寬廣的胸懷,去面對孩子們接二連三的惡作劇,當發現是郭邦偷的錢,並知道他用錢買熱氣球時,他沒有告訴校長,而是被他這毫無惡意的心靈震驚了,馬修的善良與愛,猶如一道陽光照進孩子們的心裡,照亮了他們晦澀的童年。當他讓他們敞開心扉去寫長大後的理想時,他看到的大多是“亡命奴、間諜、牛仔”之類的夢想,而他沒有告訴別人,只是悄悄的收下,並啟發他們發現自己心底的渴望,體現了他對他們的尊重;當馬修發現了莫杭治獨特的嗓音後,便給他單獨訓練,讓他進行獨唱,成為合唱團最空靈、純潔的聲音。體現了他善於發掘天賦,對孩子們抱有希望。

“世事不能絕對,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這部電影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要給予他陽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發力量破土而出,成長為一顆樹、一顆草、抑或一顆花。而這些陽關、土壤、水分則是愛,是鼓勵、是尊重,是寬容……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看完電影,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迴響,莫朗乾淨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

雖然我的教育旅程已接近尾聲,但這部影片仍引發我深思與反省,馬修老師是“溏底”的貴人,我也想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我應該這樣做:

一、用真心交換真心

所謂真心交換真心,就是老師用心去關愛學生,學生一定能夠感受到老師的真心,並會用行動回報老師的真心。近十年來,我一直教一年級,孩子們很好動,根本管不住自己,甚至出現第一個叛逆期。剛開始我對他們非常嚴厲,卻忽略了“過猶不及”。我換了一種教學方式,放下身段和他們肩並肩,說說心裡話,不時誇誇他們,我漸漸發現那些“個性”孩子的改變。

二、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

面對犯錯的孩子,一味地粗暴指責,只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心裡埋下陰暗的種子,馬修老師音樂軟化了孩子的心,抹去了孩子們心中的塵埃,給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和光明。

三、用耐心擦拭塵埃

在與學生相處中,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師希望的來,這時需要老師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堅持。班上有一個這樣的學生,他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有所進步,過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果我們繼續斥責他,恐怕只會抹殺他心中僅有的一點愧疚。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呢?耐心,對,就是多一點耐心,多聽聽他的心聲,對他的行為不要妄加指責,讓他在我們耐心的呵護下,逐漸抹去心中的塵埃。

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用真心交換真心,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黑夜,任然籠罩著大地,你那神奇隱祕的寧靜的魔力,簇擁著的影子多麼溫柔甜蜜……”

哈杉,塘底的校長。而塘底學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汙泥般骯髒——潛伏著人性的醜陋。

哈杉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開始,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一位教師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當即這位校長的反應是:你知道去診所有多貴嗎?快去敲鐘,讓大家集合!

呵,在教師受傷後,他不擔心老師的安危,讓大家集合,找出元凶。可若找出元凶又如何?懲罰學生嗎?可只要懲罰了學生,教師所受的傷就會自動癒合嗎?學生們就不會再次“惡作劇”了嗎?自然是否定的。

“你給與別人什麼,別人都會還回來的。”無論是善還是惡。顯然“犯錯—懲罰”這一規矩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陰影,變得黑暗,有報復心。所以從這點看來,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憐之人,在馬修老師被開除的時候,馬修說你瘋了,哈杉說“我累了”。看到這裡,很感慨,在故事開始時,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間他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遊戲,這至少說明了他心中還有善良與純真。也許是為生活所迫,為社會所迫,也許是因為面對那些數不盡的挫折,一腔熱血殘溫褪盡後,他失去所有耐心與信心,發現犯錯—懲罰才是最好的.辦法,最後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子。

在這電影中,只有一個哈杉校長,一個塘底學校,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長和塘底學校吧,很悲哀很無奈。或許他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澎湃,到後來卻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熱—冷—熱,幸運的是馬修老師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與熱心,感化了那群頑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終有懷夢的蓮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著世間所有的善與惡——招展純與樸,善與真。即使不可長,但可存,吾心往。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堅持,什麼叫自強,做事要樂觀的去面對……

一所不起眼的學校有一群不學習,整天捉弄老師,時不時地抽香菸,有著一些不良思想的學生。我想,沒有老師會來這兒教書。但他偏偏就來了——長相普通,毫不起眼的音樂教師馬修。

馬修熱愛音樂,更熱愛學生。他讓這裡的學生以合唱的.方式唱歌。用藝術喚起學生的審美,喚醒學生的良知。讓他們生活變得有質量,讓他們變得熱愛學習,讓他們漸漸變成一個個有思想,有追求的學生。

但你絕對想不到,在這之前,學生是多吵、多壞。在馬修剛來時候,一位老師就遭到了學生的惡作劇,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因為當時上醫院的費用很貴,所以就留在學校,請醫生包紮一下罷了。而馬修知道凶手是誰,當他帶著這凶手去校長室時候,看到校長的殘暴,還有那學生的苦苦哀求,令他有另一種想法:既然那位受傷的教師在學校養傷,就命這位學生每天去照顧受傷的老師。看到這,有人會想,馬修教師也不過如此,能這樣做的老師不少啊。但,在發生這件事的前幾分鐘,馬修老師給學生們上第一節課。剛進入教室,就被學生們的惡作劇給絆倒,接著,公文包就被學生們搶走了,但他依然難能保持冷靜剋制。這點,他就與眾不同了。

在組成合唱團時,他對每位同學都進行了測試。他有一種奇怪的想法:全校最吵、最壞的學生卻是一位無人能及的男中音。他不放棄任何一位差生,併為這些學生找到合適的位置。

想起自己,雖然沒有遇到一個叫馬修的老師。可是,並不乏他那樣的老師,甚至有比他還出色的老師吧?但是,學習上後進生都會想不學就算了吧?現在我明白了,沒有一個人是教不起來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聰明的。

對,差生,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但長跑過的人肯定知道,什麼叫做“加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讀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感到老師是多麼的強大,值得尊敬!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師尊教育。“池塘之底”是一個住滿調皮孩子的學校,因為裡面有許多都是父母離異,沒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調皮。

馬修是一名剛被調到這所學校的新學監,校長是一個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會有這樣的校長,他虐待學生,大家都討厭他,但是太怕了。馬修以前是一名音樂家,他總拿著一個包夾,因為他決定教孩子們音樂,馬修很幽默,對孩子們非常好,大家都很有興趣地學,如果馬修看見哪個孩子要被校長罰了,他回去求情,他十分善良!

貝比諾很可憐,父母死了,他不相信,校長就騙他星期六父母就來了。馬修發現莫安琦很有音樂的天賦,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團的獨唱。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結局了,可是誰知道呢?一場大火就灰飛煙滅了,其實馬修救了孩子們,因為他帶他們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長卻為他沒有看守學校而解僱了馬修。之後,其他的老師投訴了校長,這所學校就這樣消失了。貝比諾無處可歸,執著的請求馬修帶他走,馬修心軟就帶他走了。

馬修用他的方式造就了善良的`孩子們,我為哈山校長的殘忍而感到十分憤恨,對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十分心疼,對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感到十分開心,對被比諾的執著而感到十分快樂!我還是不能忘記馬修臨走的那天,孩子們把門鎖起來(不讓校長阻止)對著視窗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扔給馬修,對著視窗合唱送行!馬修幸福得流下了眼淚,他曾說過,雖然他沒有妻子,但他有六十個孩子!?這部電影真的很勵志,他告訴我,要看準自己的優點,有了夢想,就去追夢,只要真心的對待一個人,就一定有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就在上個星期,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後我的心靈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引發了我的無限思考。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級長,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慈愛心對待這些孩子,第一次進課堂,皮包被調皮的`孩子們拋來拋去,但在校長的責問下,他選擇了撒謊,庇護了孩子們。

而莫朗因關禁閉,沒能見到來探訪的媽媽,他撒謊說莫朗去看牙醫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維護了孩子。馬修老師的撒謊不是軟弱,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的博愛。愛是會傳染的,馬修老師的博愛給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了感恩的種子。當莫桑大叔叔回來的時候,孩子們雀躍著迎上去,孩子們開始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了。而且馬修還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非常痛恨。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勒山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皮比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並且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我看完了老師推薦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非常感動。這是一部老師用心去感化頑劣學生的題材。雖然題材已經很舊了,但不得不說這是我看過的這種題材裡最好的一部!

片頭,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引出了這麼一段回憶。

1949年1月,馬修因為在別的職業領域碰壁,只好來到了廣告上說的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在沒進大門之前馬修就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

一開始,馬修老師都寬容了學生們的過錯。在無意間,他聽到了學生們編的罵自己的歌,馬修老師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發現幾個音樂底子好的學生。他打算建立一支合唱團,去向院長申請時不但被拒絕,還聽到很多刻薄的話。但他沒有就此罷休,只好建立祕密合唱團。

一天伯爵夫人來參觀的時候,指名要欣賞馬修老師組織的合唱團的時候,這位院長卻完全變了態度,組織合唱團成了他自己的主意,而且對此還到處吹噓說是自己的人性化教學,是自己對教學法所做的新貢獻。這就是人性的醜惡。

最後,校長差點就能升遷,但由於學校的一次意外火災,他的願望泡湯。他決定辭退了馬修以洩憤。最殘酷的是臨行前,校長還不讓學生們去送馬修。當馬修老師走到校門外時,忽然不斷有紙飛機從視窗上飛下來,每一個紙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給馬修老師的臨別贈言,陽光下還有孩子們從小視窗伸出的整齊地揮舞著的手臂。馬修老師已經給池塘底帶來了春天。最終小不點比皮諾逃了出來,和馬修老師在屬於他的禮拜六下午走了。

有時候,呵斥與板子並非最好的教育良方,善良、體貼、理解和尊重才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理去對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一本泛黃的筆記本,讓一位聞名全球的指揮家,想起兒時的點點滴滴……。

那年夏天,馬修老師來到了一間輔育院,任務是教導一群被大人放棄的孩子。輔育院的校長,是「鐵的紀律」的擁護者,校規嚴厲到連馬修老師都嚇得倒退三步。

無意間,馬修老師發現了這群孩子喜歡唱歌,也具有潛能,靈機一動便成立了一個合唱團。過程中,她發現一位叫莫杭治的小男生,擁有一副如天使般優美的歌聲。雖然校長百般刁難,可是他們仍然偷偷的練唱。伯爵夫人知道了這件事,不但前來聆聽他們的演唱,也給予他們極大的鼓勵。最後,馬修老師因為犯錯因而被開除,他走之前帶走了一位孩子,後來這個孩子把日記送給了莫杭治。

我身為他們師生之間的情誼而感動,因為馬修老師有一顆包容的心,如此做並沒有讓這些小孩更囂張,反而讓他們瞭解自己的'錯誤並願意改進。他們不再像以前對老師有多的怨言和誤解,也才能夠在合唱練習時好好配合,成功演唱。他教導學生的方法不像校長,每當有犯錯時只會毆打學生。他會去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並講道理讓他們瞭解自己的過錯,然後再做勞動服務加以彌補。馬修老師之所以成功的得到孩子們的信任,就是因為他以「愛的教育」取代了一味的責罰,讓孩子們又再一次擁有被關愛以及關懷的感覺。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也更加了解,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活著就一定還有希望,就如同輔育院的孩子一樣,只要我們好好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只要功夫深,鐵楚也能磨成繡花針」,就是在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