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生於船,死於船,1900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遊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祕的海上鋼琴師。1997年導演朱塞佩·多納託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於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探尋,以至於反思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儘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檔案,害怕被人搶走,以至於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1900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1900僅有一位朋友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於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後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於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於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慾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湧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淨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衝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1900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1900能在樂隊演出中將規定拋之於腦後,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製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於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淨的心靈容不得玷汙!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實的回答:“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於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捨,存在於社會聯絡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願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迴避的,儘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淨土的,我認同理解1900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並不是屬於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嚮往財富而不痴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僕,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鍾,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會如此,儘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於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儘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於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於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捨,存在於社會聯絡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願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迴避的,儘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淨土的,我認同理解1900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並不是屬於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嚮往財富而不痴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僕,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鍾,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會如此,儘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於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儘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於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於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絃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係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於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於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第一部電影,有讓我想看第二遍的衝動。

影片以三人稱的敘述開始,敘述了人們對美國的渴望。新奧爾良,美國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這樣一個包容的城市卻容不下1900。一個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遺棄在一條豪華輪船貴賓艙的鋼琴上,卻被輪船最底層的黑人添煤工人收養了。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具有強烈的象徵好處,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鋼琴就是他的媽媽。

“什麼是孤兒院”“孤兒院像監獄,關沒孩子的人。”;“什麼是媽媽”“媽媽就是馬,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馬,你賭她絕對贏。”一開始爸爸Danny給1900的世界觀念就是與普世價值相反的,早已經在1900的潛意識裡刻下了“船是整個世界而陸地是不可登上的船”這樣的觀念。在爸爸出現意外死了之後1900開始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鋼琴演奏。準確的說,是鋼琴和船一齊組成了媽媽這個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再了鋼琴和船的身上。

為什麼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惜當時我還沒看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過無數次,影片中透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敘述者也就是1900之後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時候,因為這次靠岸才有了這個故事和1900這個人,因為是Max向岸上的人講述了1900的'故事,讓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後Max問1900“你為什麼不下船你就應去看看這個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開始問自己,但他給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時間都花在質疑上,有些事情無須強求。”他真的是這麼想的麼他是不敢質疑。不敢質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質疑他的職業——海上鋼琴師,也就是不敢質疑他媽媽。而在他心裡有些觀念一向在被動搖。和農夫的那場對白髮生在經濟艙的鋼琴邊,就1900和農夫兩個人。農夫說“幾年前我只懂耕種,我的世界就是那一畝地,我從沒見過大城市。”這句的潛臺詞其實是“1900只懂彈鋼琴,他的世界就是這隻輪船”。這是1900的自問。但是1900應對農夫說的話,回答卻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個朋友和你一樣。”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實際上是不理解此刻的自己的,但是他卻離不開自己的媽媽。農夫為了自己的小女兒外出闖蕩,說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麗並被海洋的聲音所震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海洋的聲音”這是1900的回答。真的麼從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卻沒聽過海的聲音我想,那裡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夢想。農夫告訴了1900,生命是能夠改變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畫面呈現的是1900對一個女子的送別。別人為他的琴聲錄製唱片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子,悠揚動聽的琴聲表達了1900對女孩的愛慕。他想要把錄製的唱片送給她,卻一向沒有勇氣開口。他半夜跑到船艙偷偷的吻她,在船上遠遠的望著她。他明白了女子就是那個農夫的女兒,在女子下船的時候他像女子求證了這個猜想,看得出女子對他也頗有好感,但手裡拿著唱片卻最終都沒能把禮物送出去也沒能下船追那個女子。他在船上遇到過無數的美女為什麼偏偏喜歡上了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為什麼又恰好是農夫的女兒因為這個女子象徵著“自我”,農夫為了他女兒出來探索、闖蕩去新奧爾良尋找自由,而1900也對她有無限的渴望,只是他沒能克服自己的膽怯,他把唱片折斷了,也斷了自己的夢想。這次送別對1900來說是個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失敗了。然後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陣子之後,1900最後決定下船了,去尋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後的完美生活,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船靠岸後,船上所有的員工都與他告別替他高興。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住了,影片進展到那裡變得十分揪心,觀眾最不期望的事情發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視著自己嚮往的城市,他猶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期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卻穩穩地落在了水裡,然後他徹底絕望了,轉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呈現故事,Max站在此刻的時間裡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此刻的故事仍舊在繼續。那艘船經歷了戰爭,已經破舊不堪,準備被爆破。過去和此刻兩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了。Max去廢棄的船上瘋狂地尋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還在船上。破舊的船艙裡全是廢鐵和積水,Max用留聲機在船艙裡放著被1900折斷的唱片,音樂放遍了每一個角落,然後他們相遇了。

他為什麼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裡當初我下定了決心下船,下船的時候情緒很好……眼前的景色難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沒看見的景物。”,“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郁的香水,是我創造不出的旋律,我永遠下不了船。”他從一出生就不被這個世界所承認,他是被遺棄的孩子,應對拋棄自己的那個世界他充滿了渴望也充滿的無力。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最沒有勇氣去爭取的。他對陸地的排斥實際上投射出的是他認為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他沒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在離別時,在他對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納的。他不明白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的能量都固著在了戀母情結中,似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這個世界。最終,在自由與死亡之間他選取了死亡,和船一齊被爆破。下船就是一個情節,他在那個情節中一次又一次輪迴,直到死去。

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個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這樣的名字麼影片中時不時出現荒誕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們每個人的子人格,他包含著我們的慾望、無比渴望卻不被自己承認的慾望,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遠都下不來,我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永遠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開始就感動了我,越往後情緒堆積的越多,最後忍不住在最後那段看似平靜的場面中爆發了,影片結束之後都無法平息。影片敘述很緊湊,兩個小時每個場景都很經典,鋼琴演奏在作為影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達情感渲染氣氛推動情節上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長這麼大寫的第一個影評,我沒辦法把每個覺得精彩的地方寫下來,因為真的太多了。我沒敢看別人寫的影評,我怕看了之後就不能最真實的表達自己最及時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幾遍之後會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後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將感受寫下來,是怕任何時間或事情的打擾讓我忘記此時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明白對或者錯。

我打算將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一個從沒下過船的天才鋼琴家,到底存在沒存在過?

弗吉尼亞號,每次載兩千名旅客,旅客們因為看到美國而雀躍,為了那沒有盡頭的城市而歡呼。

天才鋼琴家1900是在船艙里長大的,沒有去過弗吉尼亞號之外的世界。

弗吉尼亞號有一個繁花似錦的舞廳,1900就是在舞廳的鋼琴上被發現的。1900也是在八歲這年第一次在這裡無師自通的開始了彈琴。

一轉眼,1900在27歲遇到了小號手馬克斯,於是小號手作為敘述者給我們講了他所知道的1900的故事。

馬克斯上船是應聘而去,面試的時候,他一段即興表演征服了招聘負責人,也吸引了1900的注意。

上船三天以後,馬克斯和1900相遇了——那是一次浪漫的彈奏,治癒暈船的演奏。隨船而動的鋼琴,帶著他們在舞廳裡馳行,巨大的吊燈也隨船而蕩。他們那樣自由,那樣歡樂,無憂無慮。撞壞了彩窗,撞壞了船長的房間,也不過是被罰去燒鍋爐。如此看來,弗吉尼亞號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在這裡,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卻能夠享受到暢快的自由與輕盈。

弗吉尼亞號上不能沒有音樂,一等艙需要音樂,三等艙一樣需要音樂。上一秒人們還沉浸在音樂裡,下一秒,只要有人喊出“美國——”人們就被拉出了音樂。一下子繁華散去,人去船空。所以,弗吉尼亞號上的生活,彷彿紅樓一夢終有一醒,盛席華筵終有一散,周而復始。

馬克斯總是試圖給1900灌輸下船的好處——名、利、房、妻子、成功。1900看透了這種永遠在追逐的生活,他拒絕了。

萬萬沒有想到,給1900種下下船意識的人是拉風笛的男人,他說,大海告訴他生活是廣闊無邊的。1900一直在思考“大海說的話”,因為他一直在大海上卻不曾聽到大海對他說什麼。

鬥琴是《海上鋼琴師》的經典橋段。剛開始我納悶,為什麼第一首曲子要彈聖誕的曲子——啊,是因為歡樂,第一首曲子是歡樂的,1900雖然覺得莫名其妙,但他是真心喜歡音樂,他喜歡有人與他交流,就像他喜歡拉風笛的男人一樣。他迷惑,他不解,但是他是高興的,同時他希望對方可以高興。我想,第一首曲子是1900最想跟在場的人說的——請高興吧,就簡簡單單的高興吧。

鬥琴第二首曲子,1900聽的淚流滿面,他喜歡音樂,而且也喜歡對方,特別是他聽出了對方音樂裡的情感,全場只有1900聽的淚流滿面。他是那樣的純真與純粹,他懂了對方。

我想是因為1900對對方的欣賞,他彈了對方的曲子,聽一遍就記住,聽一遍就復彈,已經把天賦顯示出來了,而且點到即止,不做任何有侵略性的操作。他就是這樣的簡單,他以為他懂了對方,對方也可以懂他。卻不知道,知音難覓!

鬥琴第三首曲子,1900被對方的蔑視刺痛了。於是1900展示了驚人的琴技,彷彿暫停了場上的時間。令全場人包括對手目瞪口呆。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1900把點燃的香菸給了對方,他說,我不抽菸,你抽吧。

這個樣子,很像周星馳《功夫》裡面最後那句:想學啊,我教你啊。

這場鬥琴,從始至終都是獨角戲。1900沒有接受挑戰,也不接受任何所謂的榮耀。他不需要名利,他不需要榮耀,他把煙給了對方,等於是宣佈了:我不需要,你所追逐的那些,我都不需要。

錄唱片那裡,1900第一次品嚐到了愛情的味道。那首曲子,是他的心。在別人看來,那是一張唱片,在他看來,那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私隱。唱片公司的人說,不下船也可以有一切。我好想要這個雙全法,讓1900一直在,又可以讓1900的音樂傳出去。但是“世間安得雙全法”,哪裡來的兩全啊!

1900唯一一次要下船,他說他要去聽大海的聲音。馬克斯說他是為了那個姑娘,他暢想了下船後的1900的生活。他說:生活沒那麼廣闊。

馬克斯和拉風琴的男人有不一樣的意見,一個說生活沒那麼廣闊,一個說生活是廣闊無邊的。馬克斯和拉風琴的男人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馬克斯是一個普通的小號手,有點小聰明,但是他處處透出平庸。拉風琴的男人是被生活蹂躪過的。孤身一人,六個孩子只剩下一個小女兒。平庸的'小號手說生活沒那麼廣闊,是對的,因為生活畢竟會被平庸所限。被生活蹂躪過的男人說生活是廣闊也沒有錯,因為生活到底沒有打敗他。

1900下船時,全船相送。我竟然反過來想了:全船下船時,大約1900送了每個人。所以告別之際,大家才會忽視:1900下沒下船!

1900終究沒有下船。

1933年,小號手馬克斯下船。戰後,弗吉尼亞號到了這個港口,小號手馬克斯再次與之相遇,卻是弗吉尼亞號要被炸燬之際,馬克斯堅信1900還在船上。這個時候,1900應該是四十幾歲了,畢竟二戰結束是1945年嘛,弗吉尼亞號變成了人們口中的“醫療船”。

直到馬克斯用那張唱片引出了1900,他告訴馬克斯,當初沒有下船,因為那座城市沒有盡頭。他說下船就沒法演奏了。他問,你還吹小號嗎?

馬克斯哭泣,卻不挽留。若是任何人恐怕也會拍暈拖走吧,費了那麼半天的勁,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摯友,馬上就要死別,怎麼可以不先拍暈拖走再說呢?

哎,1900到底是明白了“生活是廣闊無邊的”——沒有盡頭,看不到盡頭。1900還明白了“生活沒那麼廣闊”——下船就沒法演奏了。

廣闊無邊的生活是真的,因為生活真的不像在船上那樣無憂無慮,一日三餐有人做好,做錯事僅僅是罰燒鍋爐。

沒那麼廣闊的生活也是真的,因為面對喜歡虐人的生活本尊,真的不可能再自由的演奏。再也沒有隨船而動的鋼琴了,再也沒有隨心而奏的曲子了。

生活是那樣的不可控,夢想是那樣的容易被剝奪。1900對船外的世界從來沒有過期待,所以,你如何讓他放棄演奏,去與生活做交換?

生活是上帝的琴鍵,而1900只想彈自己的琴鍵。

很多人常常想能擁有自己的琴鍵,於是總想拿什麼和上帝交換一下,用一時換一世,卻總是蝕本。

1900早早的知道了自己的琴鍵在哪裡,是什麼樣子,於是他沒有期待,也不需要交換,他是自由的。

有人說1900不願意走出舒適區,我想說,不過是因為他沒有期待。他和生活是平等的。《莊子·養生主》有一句: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只有安時處順的人,才和生活是平等的。因為安時處順才不會對生活做無謂的期待,也不需要做蝕本的交換。

在廣闊世間的我們啊,該如何找到我們自己的那艘弗吉尼亞號啊!在那裡,我們沒有期待,只有純粹,只有自由。

1900,你真的存在過嗎?那樣自由而純粹的存在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我喜歡看外國電影,因為我從初中週末的正大綜藝節目開始。我對正大綜藝節目不感興趣。我對正大綜藝節目完成後的正大劇場很感興趣。為了不錯過這部電影,我還將完成正大綜藝節目。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些綜藝節目還是那麼長。當時,我期待著綜藝節目的快速播出。當我觀看正大劇場時,我覺得這些電影播出得太快了。它們很快就會播出。我知道我無法擺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些經典的外國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電影。在歲月侵蝕的記憶中,剩下的場景經常閃現在我的腦海中。也許在那個時候,歐洲和美國的電影更發達,就像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一樣。在閱讀了厚厚的電影《電影史》之後,我覺得電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這些美麗的影象、美麗的音樂和美麗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和永恆的夢想。

《海上鋼琴家》是一部義大利電影,持續了2小時45分鐘。導演是吉賽貝。託納多雷,由蒂姆主演。羅斯扮演1900,主演不會彈鋼琴,但他已經練習了半年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鋼琴演奏者主演。這部電影的配樂鋼琴音樂由世界著名鋼琴家馬克西姆演奏。在觀看時,他讚揚了主演的演技,並欽佩馬克西姆的演奏,這給人們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除了視覺和聽覺上的收穫,這部電影還包括這個傳奇故事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關於生活的哲學。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20xx多人的船抵達紐約。船員們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所以他收養了他,並給他起了1900英鎊的名字。1900年在船上長大,船是他的家。船上的船長和船伕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養人死後,他消失了,因為害怕被移民局抓住。當他再次出現時,他已經是一個會彈鋼琴的神童了。就這樣,他一直在船上即興演奏,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學會的。他腦子裡有很多音樂,讓音樂隨意地流露在琴鍵上,給人們帶來快樂。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歡他的音樂。他被稱為海上鋼琴家。

一天,1900年遇到了小號手。他和小手一起彈奏鋼琴,在船上開始了一次神奇的旅行。這個惡作劇讓他們笑了起來。從那時起,他們成為了最好的朋友,開始了在船上的生活。在這段時間裡,電影中有幾個非常精彩的部分。1900年,他們與自稱是爵士樂的創始人進行了一場鋼琴比賽。1900年,他們汗流浹背。似乎有四隻手在鍵盤上游行走。演奏完那首歌后,1900支香菸聚集在琴絃上,香菸被點燃。每個人的狀態和眼睛都停不下來。也許時間停了。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場景,令人難忘。1900年,他遇到了他最喜歡的女孩,並即興創作了最美的鋼琴曲。他不允許他的音樂離開他。他只是想給那個女孩唯一的錄音盤。他決定下船去找那個女孩,但他看了看紐約的高樓。電影中的許多場景都表達了生活的孤獨,這讓人感到孤獨和無助。然而,1900年孤獨的背後是音樂帶給他的無盡快樂。如果沒有孤獨,他就不會感受到尼采提到的酒神藝術帶來的美麗。事實證明,孤獨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年,他用88個鋼琴鍵即興演奏了這首快樂之美,讓船上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1900年,他不想和別人競爭。他只是想和音樂作伴。當這個真實的社會傷害他時,他會不守規矩地反抗,遵守自己的規則,去自己的爵士樂。這是他唯一鄙視現實的一句話。名利根本無法吸引他。他也在1900年的心中追求名利。

小號手下船後,世界發生了一場戰爭。在電影中,這位可憐的小號手開始來到樂器店,不情願地賣掉他的小號。當店主播放了一張唯一一個想給他最喜歡的女孩的錄音盤,上面有1900個壞了的和粘在一起的錄音盤時,小號手告訴店主1900的故事,沒有人願意相信,唯一的錄音盤是小號手在鋼琴裡收拾好的。

沒有人願意相信小號手的故事。小號手得知船即將被炸燬並報廢。他兩次進去尋找1900。他相信1900還在船上。他一生中從未下過那艘船,也永遠不會離開那艘船。最後,小號手在船上播放了1900首最美麗的歌曲,這是一個戀愛中的女孩,最後他終於看到了1900首,聽了1900首關於後來生活的故事。戰爭爆發時,1900人為傷員彈奏了鋼琴,讓即將死亡的人帶著美麗的生命死去。1900年與小號手的對話也是電影中一個非常精彩的部分。1900年終於告訴小號手,他沒有下船的原因是他看不到生命的盡頭。當他下船時,他不能再孤獨了,找不到有限的'鋼琴鍵,也不能再演奏自由音樂了。聽了1900年的笑話後,小號手大哭起來,離開了船。這艘船在海上被炸燬,報廢了1900年的音樂天才,以及1900年的孤獨和自由。

1900年出生在一艘船上,在一艘船上長大。他一生中從未下過船。最後,他和船一起死了。一個傳奇的故事和一個不存在的海上鋼琴家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想象力。電影是為人們展示的,無論是存在背後什麼都不存在,還是人們根本看不到或不想看到什麼。孤獨也是一種存在,一種真實而有意義的存在。只有美麗才能完整地表達孤獨。

回首往事,除了精彩的影象、音樂、故事和思想之外,這部電影還展示了這些元素,如家、親情、愛和友誼。家是1900年的船。親情是1900年最喜歡的女孩去紐約尋找她的父親。她的父親多年前也乘坐這艘船,並與1900人合奏。父親說他只有一個小女兒,也就是說,小女兒給了他希望。愛是1900年看到這個女孩時的感覺。他曾經衝動,但最終沒有下船。因此,1900年已經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整天都在孤獨中。友誼也是這部電影的重要表現。人與人之間確實有這樣一種感情,叫做友誼。他們為他們的朋友流下了眼淚,這讓電影觀眾哭了。

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它為生活展示了很多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我想每個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從這部電影中,我也覺得每個人,無論他是否結婚,無論他是否有親戚,無論他是否有情人,無論他是否有朋友,都必須有一個自己的家,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為了放置人們的孤獨、自由和不守規矩。那艘船是1900年的家。他的靈魂從無到有,從無到有,被放置在那裡。只有這樣,這艘船才能擁有1900年。沒有完整和完美的生活被世俗世界玷汙。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第一部電影,有讓我想看第二遍的衝動。

影片以三人稱的敘述開始,敘述了人們對美國的渴望。新奧爾良,美國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這樣一個包容的城市卻容不下1900。一個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遺棄在一條豪華輪船貴賓艙的鋼琴上,卻被輪船最底層的黑人添煤工人收養了。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鋼琴就是他的媽媽。

“什麼是孤兒院?”“孤兒院像監獄,關沒孩子的人。”;“什麼是媽媽?”“媽媽就是馬,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馬,你賭她絕對贏。”一開始爸爸Danny給1900的世界觀念就是與普世價值相反的,早已經在1900的潛意識裡刻下了“船是整個世界而陸地是不可登上的船”這樣的觀念。在爸爸出現意外死了之後1900開始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鋼琴演奏。準確的說,是鋼琴和船一起組成了媽媽這個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再了鋼琴和船的身上。

為什麼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惜當時我還沒看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過無數次,影片中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敘述者也就是1900之後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時候,因為這次靠岸才有了這個故事和1900這個人,因為是Max向岸上的人講述了1900的故事,讓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後Max問1900“你為什麼不下船?你應該去看看這個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開始問自己,但他給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時間都花在質疑上,有些事情無須強求。”他真的是這麼想的麼?他是不敢質疑。不敢質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質疑他的職業——海上鋼琴師,也就是不敢質疑他媽媽。而在他心裡有些觀念一直在被動搖。和農夫的那場對白髮生在經濟艙的鋼琴邊,就1900和農夫兩個人。農夫說:“幾年前我只懂耕種,我的世界就是那一畝地,我從沒見過大城市。”這句的潛臺詞其實是“1900只懂彈鋼琴,他的世界就是這隻輪船”。這是1900的自問。但是1900面對農夫說的話,回答卻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個朋友和你一樣。”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實際上是不接受現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卻離不開自己的媽媽。農夫為了自己的小女兒外出闖蕩,說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麗並被海洋的聲音所震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海洋的'聲音”這是1900的回答。真的麼?從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卻沒聽過海的聲音?我想,這裡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夢想。農夫告訴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畫面呈現的是1900對一個女子的送別。別人為他的琴聲錄製唱片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子,悠揚動聽的琴聲表達了1900對女孩的愛慕。他想要把錄製的唱片送給她,卻一直沒有勇氣開口。他半夜跑到船艙偷偷的吻她,在船上遠遠的望著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個農夫的女兒,在女子下船的時候他像女子求證了這個猜想,看得出女子對他也頗有好感,但手裡拿著唱片卻最終都沒能把禮物送出去也沒能下船追那個女子。他在船上遇到過無數的美女為什麼偏偏喜歡上了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為什麼又恰好是農夫的女兒?因為這個女子象徵著“自我”,農夫為了他女兒出來探索、闖蕩去新奧爾良尋找自由,而1900也對她有無限的渴望,只是他沒能克服自己的膽怯,他把唱片折斷了,也斷了自己的夢想。這次送別對1900來說是個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失敗了。然後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陣子之後,1900終於決定下船了,去尋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後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船靠岸後,船上所有的員工都與他告別替他高興。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住了,影片進展到這裡變得十分揪心,觀眾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視著自己嚮往的城市,他猶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卻穩穩地落在了水裡,然後他徹底絕望了,轉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呈現故事,Max站在現在的時間裡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現在的故事仍舊在繼續。那艘船經歷了戰爭,已經破舊不堪,準備被爆破。過去和現在兩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了。Max去廢棄的船上瘋狂地尋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還在船上。破舊的船艙裡全是廢鐵和積水,Max用留聲機在船艙裡放著被1900折斷的唱片,音樂放遍了每一個角落,然後他們相遇了。

他為什麼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裡?當初我下定了決心下船,下船的時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難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沒看見的景物。”,“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郁的香水,是我創造不出的旋律,我永遠下不了船。”他從一出生就不被這個世界所承認,他是被遺棄的孩子,面對拋棄自己的那個世界他充滿了渴望也充滿的無力。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最沒有勇氣去爭取的。他對陸地的排斥實際上投射出的是他認為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他沒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在離別時,在他對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納的。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的能量都固著在了戀母情結中,似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面對這個世界。最終,在自由與死亡之間他選擇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個情節,他在那個情節中一次又一次輪迴,直到死去。

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個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這樣的名字麼?影片中時不時出現荒誕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們每個人的子人格,他包含著我們的慾望、無比渴望卻不被自己承認的慾望,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遠都下不來,我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永遠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開始就感動了我,越往後情緒堆積的越多,終於忍不住在最後那段看似平靜的場面中爆發了,影片結束之後都無法平息。影片敘述很緊湊,兩個小時每個場景都很經典,鋼琴演奏在作為影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達情感渲染氣氛推動情節上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長這麼大寫的第一個影評,我沒辦法把每個覺得精彩的地方寫下來,因為真的太多了。我沒敢看別人寫的影評,我怕看了之後就不能最真實的表達自己最及時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幾遍之後會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後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將感受寫下來,是怕任何時間或事情的打擾讓我忘記此時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對或者錯。

我打算將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似乎不少中國大陸觀眾鍾愛此片,事實上託納託雷的這部作品在西方影響力有限,得過金球的最佳原創音樂和歐洲電影獎的最佳攝影,此外乏善可陳,無非歐洲的《十面埋伏》--浮華的形式美隔著文化差異,總是能獲得一些不明就裡的掌聲。

1900的形象,很容易聯想起歐洲的歷史悠久的航船故事,想起茨威格有名的《國際象棋的故事》--那也是海輪上的技藝角逐。福柯的《瘋癲與文明》中的水上漂泊者最切合1900,“旅行的囚徒”,海的囚徒,最自由最開放的地方的囚徒。他一生都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不履塵世的不可捉摸的身世和命運,編劇讓他把這樣的命運堅持到底,只有遠離陸地,他方能觸控到他的真理和故鄉--這是夢,是傳奇。

有人稱道說:‘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陸地上的生活,是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紐約是天堂?1900終生沒有下船,他說陸地比起大海來更無限,是因為他活的很純粹,試想哪個人沒有受到過別人的影響,1900在別人的觀點中也曾經迷惑,他曾經試圖離開大海,但是在最後他又做回了自己。我想導演在本片中想說的,就是要做回自己這一簡單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我說的孤立意象,很迷人。但是整個故事的邏輯是扯淡的。說實話,這個故事比茨威格的《國際象棋的故事》還要扯淡,託納多雷有多少想象力我不知道,但這個故事是多個歐洲傳說和觀點的匆促結晶,未加推敲,它得過攝影和音樂獎,這的'確是評委清醒的洞見,本篇的電影手段精緻,但就故事本身而言,遠未到千錘百煉的精品的程度。

天才在冥想中無師自通,在冥想中自我囚禁和神遊八荒,以音樂為背景的電影,恰好是建立在人們對技藝訓練的不瞭解和幻想之上,它的邏輯錯誤被人們視而不見了。任何一個職業鋼琴師都會認為這個天才是瞎扯,沒有摸過鍵盤的孩子首次就能彈出和絃?琴絃能熱到點燃菸頭?這是神話。這是天授的神祕技藝。1900是神之子,不是人之子。不是20世紀前半葉嗎?好,一戰在哪裡?經濟大蕭條在哪裡?二戰在哪裡?這種粗疏說好聽了是想象力,正如張藝謀的《英雄》往好聽裡說也是個寓言--但嚴肅考究起來,《1900的傳奇》又不甘心並作為一個童話,它感嘆著新大陸對老歐洲的吸引力和破壞力,感嘆著工業文明的迅捷無情,一方面讓主角入世地察言觀色,好勝地進行技藝角逐,一方面又讓他厭世地特立獨行,不履塵土。

我一直歎賞託納託雷的速寫功力,對影片龍套的芸芸眾生幾個鏡頭,往往耐玩味,這種漂亮小橋段的特色在《海上鋼琴師》中尤為明顯,走馬觀花,電影主幹卻陷入空洞和乏力中。所以這電影離真正的嚴肅作品還有距離,它只能被歸入浪漫文藝片,為賞心悅目而產生。

1900的身世就是歐洲的水手傳說:來自永無寧靜的大海的異人,沒有故鄉,永不出口的祕密,對女人的愛猶如神之子對塵世的最後一點眷戀,勘破了這最後一朵紅蓮,就徹底歸入自由的天道了。

對固定的陸地生活的厭倦。陸地比海更為變幻莫測,這也是老生常談,在1999年的故事片裡傳達這種思想,貌似銳利,其實已經是被人廣為接受的理論。

1900的性格和宿命,從這個電影的情節尚不存在的時候,就已經被編劇決定了,其後只是填充一些細節將其勾連起來而已。

可以認為1900的故事是小號手編造的,這個人對於陸地而言不存在。1900的虛幻性不影響這個故事的美。但是影片結尾處船爆炸,毫無惋惜生命消失的同情感。一個夢,一個時代,1900,消失了,終結了。再沒有如此從容的如此浪漫的如此驚險的交通工具,船運時代消失了,更快捷,更冷血,更不耐停留而更有隱忍力的後工業文明時代開啟,如此而已。1900靈魂從此可以不依附於任何物質的束縛,遨遊於天海間了。

託納多雷描述孤立意象很高明,但1900的傳奇依然是商業片,經不起推敲。1900長篇大論的“陸地是無限的”,為他終身不下船做解釋,全然是牽強的說教,編劇的確在藐視觀眾的智慧。我如果是編劇,寧可把這段全部剪掉。

陸地再無限,人生也是有限的。除非對於神之子,人生的限制才成為考慮。1900對世俗生活的恐懼,是神之子對世俗的恐懼。只有大海才是他的故鄉,只有大海才懂得他的天才和智慧。通過1900之口抒發一下對世俗奮鬥的厭倦,對工業社會的厭倦,這是讓人不勝厭煩的畫蛇添足。

託納託雷就是個造夢的傢伙。主題先行,邏輯瘸腿。適合的觀眾是“憂傷的年輕人”,或者疲倦時理性讓位於情緒化的悲傷者,理解他要表示一種意境而已。託納託雷的海上鋼琴師和《美麗城三重奏》這樣的動畫片其實性質上沒有區別,都表現歐洲人在工業文明中的一種厭倦和夢。是廢墟上的懷舊,而不關懷現實和未來。

讓1900煥發愛情的少女形象非常美麗,溫暖,縹緲,她熟睡的櫻脣是在水一方的幸福,這似乎是個法國女演員。託納託雷擅長製造一些意象。雖然《1900的傳奇》在邏輯上缺陷重重,但有些意象非常動人。可能他的價值就在於這些孤立的意象,而非故事的全部

我懷疑託納託雷並不熱愛想象力或時代,只是熱愛意象。寧可邏輯斷裂,也要突出意象。

然而,我喜歡這部電影的音樂和攝影,我也喜歡神之子1900,阿波羅般的技藝,英俊,從容,閒雅和脫俗,凡人誰不愛?這是神話中孤絕的散仙,他的藝術也毫無塵世中音樂的傳承--簡直是對經典音樂的不屑一顧,藝術簡化為直指人心的神祕天賦,看似高妙到了極點,其實是通俗到了極點,這使得對西方音樂一無所知的觀眾,幻覺自己也享受到音樂的真諦,領會到藝術的極高境地。這就是導演的狡猾,這就是做得漂亮好看的商業電影。在一個不關心歐洲歷史、不留意西方音樂歷史軌跡的市場中,這就是讓觀眾沉醉的偽藝術電影--說它偽藝術,因為它失卻了藝術的基本要素:真誠,這部電影的一切都在為一個意象一個概念一個觀點服務著。

如果擺脫人對神的迷戀,用人的理性來評判的話,不如貝克呂鬆的《big blue>,如果《big blue>(碧海藍天?)是10分的話,《海上鋼琴師》只有7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一)迷宮

樂聲漸次遠離,唯有冷風從視窗灌入才覺臉上很涼。好像感情的噴薄從來只是一瞬間的事,太多想表達的話語落於紙上,像雨點叩擊海面,是漫無目的深邃和著蒼白無力的吶喊——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僅用“感動”一詞來囊括所有的情感都顯得太過蒼白,在少不更事的年紀去揣度人生,妄想寫出超出年齡之外的深度,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宛如一場春秋大夢,醒來什麼也不曾留下,還丟失了本該屬於這個年齡特有的稚氣。

看《海上鋼琴師》便是這樣的體會。

可為什麼還是要寫?是那句“未表達的情緒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醜陋的方式湧現”促使著我寫下去,寫下這些少不更事的通透和深刻,寫下這些倔強和稚嫩,留給以後慢慢咀嚼也罷。

我不願以對錯評判一個人的選擇,對於1900最終沒有下船的結局,理想主義者為此正詞,說這是一個人活得純粹而自由的標誌,現實主義者又抨擊這不過是空洞荒誕的無意義,無謂地悲嘆人生的虛無,只是一種病入膏肓卻不自知的悲觀。

我呢?我不站任何一種說辭,人們從未真正瞭解彼此,基於這個事實探究選擇的對錯這件事本身就是無意義的。

我更認同的是,這是1900自身推匯出的結果——年幼時短暫擁有過的親情,黑暗之中漫長無捱的躲藏等待,以及一段驚鴻一瞥無疾而終的愛情和一段總會告別的友情。影片中最深的是那一幕——漆黑的夜裡1900忐忑不安地向船外面的世界打出電話,像是衝著宇宙深處光年之外的事物發出的孤獨訊號。這條連線著自己與這個世界唯一的臍帶,在孤獨的宇宙中能夠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在撥通的那一刻,還是被剪斷了,一瞬間的歡欣與失落輪番著上演,1900的失落來自被宣告的孤獨,不是因為無人理會,而是無人懂得。

結束通話之後,宇宙陷入了更深的寂靜。

他的一生總是與告別為伴,漂泊在海上無望孤獨地等待,被人群圍住,譁眾喝彩比海潮來去還要迅猛,留下來的唯獨鋼琴。

“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精神會崩潰的。”他無奈地說。陸上對於1900來說,就像是一個他從未涉足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斥著太多銅臭味和濃郁的香水味,是無法填滿的慾望和無限膨脹的虛榮,是爾虞我詐的人性之惡和迷失自我的未知恐懼。

說到底,外面的世界像是一場過於盛大的賭局,賭上的,是他自己,那個能在有限的琴鍵上無限創作的自己。

樂聲漸次聚集,雨水織成密而濃重的網,覆蓋了整片視線。海上竄起的奪目火焰,像上帝放的一場盛大的煙花,慶祝天堂多了一位天才鋼琴師。

1900最後的選擇是一種超脫吧,像周國平在書中寫的“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這樣一種執著有悲觀墊底,實際上是一種超脫。”而我想,最深的悲哀在於,有太多的人向前一步不敢,向後一步不甘,就這樣遺失在這場賭局之中,像被遺棄在偌大而空曠的世界中心,看人潮湧來又散去,孤獨而悲慼地渴望著融入這世界的聲色犬馬,卻又疏離著世俗的裡裡外外,一邊安慰自己這一切不過是沙漠——“活法林林總總,死法種種樣樣,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剩下來的唯獨沙漠,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又一邊回望心中那面寂靜無聲的深潭,問自己,該不該上岸?

“上了岸,又該何去何從?是摸滾打爬裹上一身風塵狼狽落逃,還是最終化為沙漠?”

——這個世界,有太多無形的東西絆住了我們的腳步,鋪天蓋地的未知是阻礙我們與這個世界最大的牢籠。

像《只有一個人生》中那句——一個朋友告訴我:“我覺得我總處在兩面鏡子之間,那是我的兩個自我。它們互相映照,無論朝哪一面看。映象都是無限的,使我非常累。我常常問我的另一個自我:你究竟要我幹什麼?”只有一面鏡子的人是安寧的。兩面鏡子互不相干的人也是安寧的。而他,他自己便是自己的迷宮。

最大的迷宮,是我們自己。

(二)blue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it's not very hard to do.”

我擦乾臉上流淌不止的淚,努力地聚焦視線,繼續寫著倔強的文字。因為人總不能長時間沉溺於悲傷不是嗎。雖然我一直覺得,眼淚其實是體內匯聚成的海,乘雲化雨從天而降,叩擊在黑魆魆的海上,再投射進我的眼裡。

可是再濃厚的雲層終究是擋不住陽光的。

樂聲裹挾著雨聲漸次遠離,陽光從雲層後折射出來,像金色霧靄籠罩在海面上,洗淨後潔白的雲輕柔地浮在天空正中央,潔白得彷彿隨手摘下一朵就能用來寫字。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想是這樣,世上的人總在不停地奔走,在一個又一個的遙不可及之間,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在世界與自我的迷宮之間,無時無刻不在奔赴著一個又一個的未知,或許抵達,或許無意義,可從未停止探索,可人生的樂趣不也恰恰在此嗎。

很多所謂的遙不可及,只是因為沒能去夠夠,很多所謂的無意義,只是因為沒能堅持到底,而存在與否又有何重要,重在創造不是嗎。

說得這麼輕鬆,可是每個人站在與這個世界的連線點上,免不了常常產生迷茫無措之感,害怕很多事情無意義,害怕入世深了便丟失了自我,其實我們都和1900一樣,渴望去看世界盡頭的那片海,聽海告訴自己生活是無邊無際的,可是從視窗窺探,看到的卻只是海底幽藍的漩渦。於是那份少年意氣便在一次次躊躇等待和迷茫失落中漸漸磨滅。

可有另一個聲音告訴我——“悲觀主義是一條絕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虛無,想一輩子也還是那麼一回事,絕不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樂趣,不如把這個虛無放到括號裡,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與其揣度人生的虛無,悵惘於很多的無意義,何不以緊迫的心情和執著的努力,把這一切追求到手再說?很多事情,只要不害怕失望,就會容易許多,事情想得簡單,就會通透許多,只要走出自己心中的迷宮,或許就真的能夠懂得那句——“世界不分內外的啊,這世界只有一個。”

最後的最後,我們終將釋懷——“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金黃的燈光從船艙屋頂傾瀉而下,掩映著每一位興致沖沖的觀眾。豪華的輪船禮堂大廳內,居中放著一架古樸典雅的紅棕色三角鋼琴,琴凳上坐著的是一位鋼琴天才。他將自己瘦瘦小小的身軀寄託在大海怒浪狂濤中飄搖的輪船,將自己的一生紮根在音樂這一令人無限痴迷的世界。《海上鋼琴師》這一電影,寫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細細想來,感到故事的主人公不僅和自己有著諸多的共同點,更感到這短短的影片內蘊含著無數的人生哲理,令我心潮起伏。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1900年。那時的西方國家正處於欣欣向榮的發展階段。一艘叫做弗吉尼亞號的輪船常年往返於英美兩國之間,在大西洋兩岸往返。某一日,一個在輪船上被遺棄的嬰兒被黑人煤工丹尼找到並養大成人。因為他在1900年出生,大家便叫他1900。一代傳奇就此展開。在5、6歲的年紀,小1900便能夠在鋼琴的黑白鍵盤之間,用稚嫩然而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的無比靈巧的雙手,自學成才演奏出大師級的作品。從幼年到成年,他一直擔任船艙樂隊的鋼琴手。英美各國人士爭相登上弗吉尼亞號,為的正是聆聽這天縱奇才的妙手佳作。一位同樣是天才的黑人音樂家曾被人稱為“爵士樂的發明者”曾誇下海口與他同臺競技,然而在兩位天縱英才的激烈較量中,1900仍然力壓對手,最終霸氣取勝。1900的名頭如日中天之時,好景依舊不長。當世界著名唱片公司來到船上收集1900的音樂,並企圖將其傳播至世界各地時,1900卻在這時看見了他畢生難忘的人,一個曇花一現,又無比動人的女孩讓他彈奏出一首愛之歌。在音樂之外,1900尚且首次遇到令他如此痴迷的事物。無奈天妒英才,苦苦追尋之下,1900始終無法阻擋女孩下船的腳步,最終與她天涯永隔,鬱郁到老,最後與破鏽不堪的大船相伴長辭。

對於這部歌頌天才的.史詩級鉅作,有人讚歎,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真正愛音樂,對一個東西痴迷到如待生命一樣的人,1900是一個驚豔世界、極其與眾不同、神祕又浪漫的人;然而有人卻批評,認為1900沒有膽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沒有膽量追求自己心愛的女孩,對於未知充滿了懦弱者的恐懼。但對於我個人而言,自身的有不同的理解。

1900身上有許多跟我相似的地方,例如喜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環境很難改變自身這一特點。1900在兒時為了能在鋼琴上彈奏一曲,敢於正面抵抗船長不讓半夜演奏音樂的規則法令;不僅如此,1900面對不可一世的黑人音樂家,爵士樂的發明者傑利的挑釁之下,也絲毫沒有與他人攀比之心,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演奏。在二人對壘的鬥琴中,黑人音樂家先後演奏了三首高難度的華麗爵士樂,讓觀眾頻頻叫好,在閒適豐富的節奏中陶醉自我;然而1900卻仍表現的淡然自若,先後彈奏的三首樂曲中,第一首隻是極其簡單的聖誕歌曲;第二首完全抄襲黑人音樂家的原作;到第三首,則是因為盛怒之下波濤洶湧、如光速般快節奏的手法才彈出完全擊敗黑人的音樂。1900的鬥琴,絕稱不上戰鬥,而是不管對手如何,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性而為。即使盛怒之下,也只是為了打消黑人的囂張氣焰為自己出氣,絕非是為了那虛偽的名利。甚至到了最後,為了追求女孩,不惜斷送自己成名富貴的機會,追求不到,就把自己和大船永遠綁在一起。1900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喜歡的東西,不管別人怎樣改變他都是徒勞;只要他不想幹的事情,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難以動搖其分毫。反觀自身,在日常的學習中,自己不想深究的科目很少在課下深入研究;唯有音樂,在鋼琴88個琴鍵上,能有千萬億種不同的變換方式。與1900一樣,我也喜愛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常常擯棄外界的干擾,活在心內的人。1900的純粹,令我感同身受,也因此慨嘆不已。

“外面的城市太大了。大街小巷交叉錯雜,你根本不知道往哪裡走;但鋼琴不同,它有88個看得見的琴鍵,不管你如何變化,它都是有限的”。這是1900曾經說過的話,也是後來他本該在眾人莊重的目送之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船的原因。1900之所以一輩子都待在船上,從來不下地走路,是因為他人生中最痴迷的東西中,心愛的女孩已經不知所蹤。他只剩下音樂,然而這個痴迷的東西只有在他土生土長的地方才觸手可得。對1900來說,外面的世界是龐大二無盡的,深邃到了可怕的地步。正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於未知的恐懼,才造成他終老船上的悲劇。1900的經歷不禁讓人反思,對於未知的事物,人類應當怎樣對待?這一深刻的問題同樣困擾了我許久。這就像經歷了小學和初中,我已經習慣與由老師帶領,去學習、複習,按照老師早已嚴格制定好的教案機械的執行任務;但到了高中,我也曾經因為老師們特殊的教學模式強調自學為主而因懼怕成績過差而恐懼。但經歷過來,依然可以發現,曾經勇敢地走出舒適區的我當然能具備強大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品質。反觀1900,從小到大從未勇於去外界探索未知,卻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得通通透透。我不禁因他個人潛力之巨大而震驚,但更多的是為了他過於閉鎖,對外界柔軟懦弱而感到惋惜。弗吉尼亞好就是他活動的最大範圍;自己的內心世界就是他活在的世界。對於探索未知,我堅持適度的原則。謹慎前行當然能避免諸多失誤和危機,但一味地抗拒未知,只能讓自己越發落後保守,從而造成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不可逆局面。1900的一生警醒了我,對自己喜愛的東西無限發掘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是很難做到更近一步的。

《海上鋼琴師》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人世中種種哲理深思。1900就像我自己的一個縮影。我與他一樣,同樣常常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通過音樂表現出自己獨有的宇宙。但我與他又不同,不同在我仍滿含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衝動和激情,但他卻一直沒有勇敢地走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海上鋼琴師》就像一步人生百科,細細咀嚼,方能悟得人生真諦,從而訓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