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16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靜靜的頓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16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書共四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比《戰爭與和平》還要長。我個人覺得是最長的一部名著了。而且這部小說以記敘為主,沒有多少議論。這一點很像中國的古典小說。情節緊湊,人物眾多。這樣複雜的小說,是特別難寫的。既耗費人的精力,又很難構思。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以作者的生命來寫的。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步小說,讀得特別仔細。小說的情節給我很深的印象與震撼。

一、感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葛利高裡執著的愛著,已為人夫的婀克西妮亞。為此他們兩次私奔。第二次時,他們乘著滿天雲霞上路了,還沒走幾步,婀克西妮亞就被子的彈擊中了。血從她的嘴裡無情的流出來,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枕在心愛的人頭底下,趕忙檢視她的傷口,然後把自己的內衣撕下一塊,塞進還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頭悲痛欲絕的喊:“你倒是說句話啊!”曾不顧一切和他私奔,雖不是妻子卻愛他勝過妻子的心愛的人,沒有再說一句話,就此撇下一生的摯愛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幾點,他用雙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愛人。雖是畸戀卻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種不顧一切的愛,才會如此的打動我們的心。

二、描寫戰爭。全書除了開頭二百頁描寫平和的農村生活,其餘全部是描寫戰爭的。這在世界名著裡是少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哥薩克的三、四次暴動。小說雖然長,而且都是描寫單一的戰爭,但是小說不枯燥。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小說在描寫戰爭的同時,還描寫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小說有點像《紅樓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現的舞臺。這樣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戰爭場面的描寫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騎兵作戰、小隊人馬相遇戰、對待戰俘等等,寫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三、描寫頓河兩岸的生活。頓河兩岸的農村,人們生活質樸,勤勞勇敢。作者將農村的生活寫的是淋漓盡致。中國的善於寫農村生活,但是與《靜靜的頓河》比都要稍遜一籌。可以說這部小說將農村的生活寫“盡”了。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農村的一草一木,農村的房屋、田地,農村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寫了出來。小說開頭二百頁都是描寫頓河兩岸的農村的生活的。可以說這二百頁是全書最精彩的二百頁。

最後,請大家記住偉大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完美,心靈更純潔,能夠喚起對人的愛,喚起人們積極地為人道主義和人類的進步理想而鬥爭。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就是幸福的了。 試著理解這位偉人的用心良苦,把握好有限的光陰,和正悄悄從我們指尖滑過的機遇。記住,成功者,往往只是抓住了這被常人所忽視了的寶貴機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接觸《靜靜的頓河》時候,我在讀高中,當時我們學校竭力創辦著屬於我們自己的期刊《青蘋果》,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同學投稿。但畢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沒有多少人去投稿了。但是怎麼辦呢?難道說讓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辦起來的一期刊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產嗎?最後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大量的餓版面來連載肖霍洛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沒想到的是,著小說一上期刊,就立刻為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我們大家都開始看起我們學校自己辦的期刊來。

但畢竟時間有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不可能將那麼大的一本書全部都載到期刊上。我們也就只看了那麼一小小 的部分。現在上了大學了,時間也多了起來,偶爾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現了四本《靜靜 的頓河》:是一整套素。我高興的差一點就跳了起來。不見多時,現在終於有和它 見面了,我心理別提有多高高興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學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說,我這個心裡的鬱悶啊!

於是我憑著以前有過看它的經歷,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結局的那一本。我整天愛不釋手的那著我心愛的書。就這樣終於有了感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俄過人葛利高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先後加入哥薩克和布林什維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餓一件又一件令他傷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戰死,然後自己的結髮妻子因為不願意給他生孩子而自己墮胎是失血過多而死。自己也因為沒有文化而被別人瞧不起,最後不得不有師長降為了一個小小的連長。因不滿哥薩克們的戰爭無目的,後來他有投身紅軍。將自己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沒有實際作戰的能力的將軍的餓怨恨全都發洩到了戰場上。

作者通過對他們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細緻描寫,真實的餓反映了生活在戰爭年代的人們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3

我成長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爭,戰爭對我來說,僅僅存在於小說中或環球新聞報道中,但靜靜的頓河看完,我覺得自己隨主人公格里高利一起走過槍林彈雨,冒著炮火向著未來邁進,多麼沉重的一段旅程!心靈和身體都疲憊不堪,再也沒有什麼比戰爭更能考驗人性的了。

主人公第一次在戰場上殺第一個敵人的場景讓我永生難忘。他本是個善良的小夥子,心裡還懷著純潔火熱的愛情,可是他在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而戰的情況下,稀裡糊塗的殺人了。一旦戰爭的巨輪往前滾動,誰也不會有空或有膽去想為什麼而戰,只是本能地讓自己避開死亡。主人公沒有文化,沒有見識,一心只想打完仗回家跟心愛的女人廝守,為此他麻醉自己的心靈,儘量不去想那一張張死去的臉孔和他們身後的父母妻兒,他不得不這麼做,求生的本能驅使著他前進,在戰場上心軟的人就是死神最愛光顧的人。

戰爭把他的心揉碎了,掰開,慢慢又長合,長合之後又撕開,扯壞,再長合的心就完全變形,很硬很空了,隨便一敲就支離破碎,再也拾不起了。他失去了兩個最愛他的女人——妻子和情人,尤其是他深愛著的情人,勇敢無畏的跟著他逃難的阿克西妮亞,他親眼看著她中槍死去,連最後的道別都沒有機會說。

埋藏完情人,就像埋藏了他自己的一生。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女兒相繼死去,在這世界上的唯一牽持就是幼子,他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的抓住了這個信念,勇敢的面對了自己一直在逃避的現實。戰爭中,個人的命運是如此的渺小,在歷史的洪流中有很多像主人公這樣被迫前進分不清該如何選擇立場的人,他們只能依著本能隨大流前進,而他們的本能往往和歷史背道而馳,悲劇就此而生,對此我們毫無辦法。

雖然不能挽救格里高利的悲慘人生,卻能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可怕,從而更珍惜現在擁有的安寧生活,我要竭力看清自己的命運,在需要抉擇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

永別了,靜靜的頓河,我不忍看第二遍了。誰也不想經歷兩次戰爭,看著美好的東西再次被毀滅,看著善良純樸的人再次被戰爭摧殘,看著不計其數的無辜生命再次消失,這真是最最殘忍的事了。我再也承受不起。

戰爭的時候,上帝不存在。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4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為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著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面對面,那麼在兩個人的對視裡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於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洩。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著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壓者的角色,農民則永遠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麼自然。馬,酒,槍……這些元素反覆出現在小說中,成為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為小說的主旋律。只有粗獷的民族才於這些詞彙連線在一起,當這些詞彙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為一體時就迸發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著,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群奴隸的後裔,一群不屈的戰士,一群小農意識支配下的農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就是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肖霍洛夫年”。

聽說,在俄羅斯的維申斯克,朝著南方繼續前進,可以找到頓河邊的韃靼村,河岸上矗立著一組雕塑:阿克西尼婭挑著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裡騎在馬上攔著去路。

我未來的願望之一是,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看看。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5

《靜靜的頓河》作者肖洛霍夫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願我的作品有助於每個人變得完美,心靈變得更純潔,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獷豪放,同時又細膩流暢,充滿柔情。讀《靜靜的頓河》彷彿能使你變身書中的一個人物,你也許叫布察金,也許叫肖霍夫。你跟隨著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裡乘著月色,騎著用布包裹在馬蹄上的快馬去偷襲敵營,你也許是一個叫不上名字的農夫,正懶洋洋地躺在剛剛收割完麥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調情……

至今為止沒有哪一部作品能讓如此感動,惟有《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用一種超現實的寫實手法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戰亂中的世外桃源,他筆下的頓河兩岸並沒有正因戰爭而失去顏色,那片廣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靜靜流淌的頓河,那煙霧蒙朧的村莊,那潑辣風騷的村婦,還有春天裡那野花淡淡的香氣,都那麼清晰自然真實地呈此刻你的眼前。雖然是一部描述戰爭的史詩鉅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風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現和平,安寧和大自然的壯美。使人讀後欲罷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6

《靜靜的頓河》是一本這樣的書,他囊括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幾段歷史的歷史與一個人的歷史,但它不是一本歷史小說,不是我們所以為的下里巴人——雖然作者從頭到尾都是用最通俗的話寫作,但它是一本厚重的書——我相信,形式永遠只是裝飾。

作者肖洛霍夫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經歷了俄羅斯最有史性的三個年代,經歷了一個民族從生到死再到生的過程,經歷了史家所謂之亂世,經歷瞭如筆下主人公葛利高裡般矛盾的自我鬥爭。

可以這麼講,沒有哪部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是不具有哲性的。如這本書,從哲學上的時間(一個人、一群人的由生到死再而生)進而演進成為空間上之繁複的過程。我相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金人譯出的這四卷本《靜靜的頓河》會帶給每一個靈性的人以震撼。

金人的譯本流傳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準確地說,那是我們的祖國和這本書的故事交叉的集合,一個集合包容了多少相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能帶給故事裡的人以什麼?翻譯永遠都是再創作,他是拿著肖洛霍夫的筆,寫他的事而孕育著自己國土上河流的波濤。

主人公葛利高裡不是英雄,他也沒有辦法成為英雄。他懦弱,他簡單,他空虛,他孤陋寡聞,他鬱鬱寡歡,他擁有一個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點,然而永遠是平凡人寫就歷史,作者也許不太想告訴我們這一切,而葛利高裡卻一直在講給我們聽。

歷史是站在高層建築上的人玩弄的把戲。每一個偶像(或更細緻的稱為“寄託”)的矛頭指向何方,無數平凡的人便衝向何處。死亡是一個人的歷史,歷史是一群人的死亡。這樣的一群人總以為在矛頭指向的那個地方有著希望,然而希望總為我們所知的那樣“那有著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在那裡守衛……”

歷史造就了一群人,也毀滅了一群人;政治解放了一群人,而拋棄了更多的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在近一百年還有什麼更加現實意義的話,那麼只在於它予作品以肯定,而肯定的那些作品必然是政治娼妓後每一個“受難者”的產物。《靜靜的頓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不敢於明言,因為他所在的那個國家、那個時代、那段歷史給每個平凡人以希望,而希望是牢籠,是政治的寵兒,斯大林絕對明白這一點,可他是玩弄把戲的那個人,同許多政治家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干係),誰不想讓馬戲團裡的動物僅且僅僅只作為娛樂的“寵物”?諾貝爾獎在那個時代是囚籠裡的一粒珍珠,而《靜靜的頓河》把它向籠子的邊緣推近了一步。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想起了餘華所謂的“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論斷,我不信了他,因為更高層次的“活著”同樣存在:你不可以吃不飽,而你吃飽了,你就不能像沒吃飽的人那樣無休止地希冀食物的存在。所以人生而為之的意義與價值,是在抗爭的希冀中得來,是在失望的絕望中得來,是在深思的頓悟中得來,但丁在他的地獄的門口放置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話語:“進入這個門,你就要放下一切希望”

《靜靜的頓河》講述的每一個人都是羅丹的那個思想者,那個坐在地獄門前赤身裸體的人,他的絕望與希冀只停留於哪一瞬間,他向人赤裸的證明活著的價值:不在於過去,不在於未來,而在於現在。

所有人都是迷茫的,在這本書裡,在這本熱烈的、沉鬱的書裡,他們的絕望與希望如他們所熱愛的河流一般飛騰在他們的土地上。

這種希望與絕望是一種逃避,是對於政治的迷茫,他們關心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而是個人的生活——這是多麼質樸與誠實呵!然而沙礫註定要順河流而去,靜靜的頓河刷去了幾千年平凡人的生活的印記,伴隨著人類的絕望與希望繼續流淌,直到不再擁有絕望與希望——他永遠都是如此安靜。

在我的這篇讀後裡並沒有大段的講述這部大書的內容,因為那是投機者的行為,我認為,內容永遠都是類同的,如果只為了拼湊字數,我可以選擇遠離那些嚴肅的書籍。我沒有把這部作品當作一本小說來讀,更懶於像某些“專家”那樣字斟句酌的“死”讀。我可能某一天會忘記這本書的內容,甚至現在我竟然忘去了這本書的主人公到底叫什麼名字,但我拋下這一切想法僅僅虔誠的閱讀後,我想到我們的國家,我畢竟是一粒沙,融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大河中,同樣的希望與絕望讓人在百年內生而死死而生的國家,我躊躇滿志。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7

假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作家,被人們稱為哥薩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普通哥薩克的故事,反映的卻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至國內戰爭時期這十年間頓河流域政治風雲變幻和頓河全體哥薩克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命運。

全文以普通哥薩克人葛利高裡的生活經歷為明線,以他的情感經歷為暗線,記敘了他坎坷而又充滿激情和迷惘的一生,並由點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頓河人民在面對社會歷史重大選擇的緊要關頭所經歷的痛苦的思想鬥爭和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討了個人命運同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出作者獨有的悲劇意識和深廣的人道主義關懷。

讀完全書後,我不得不對這位偉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榮獲的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他而言,真是當之無愧。

葛利高裡就是文中的英勇而不屈於命運的青年,拋下妻子娜塔麗婭——這個富商的女兒,而選擇真正至愛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婭;他那足夠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刻應徵入伍;在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的光輝之時,對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異常痛苦;因不滿自己所在的紅軍施下的暴行而一氣之下加入叛軍且當上師長;在白軍被消滅後,再有勇氣帶著贖罪之心參加布瓊尼騎兵團,並能奮勇殺敵,戰功赫赫;因懼怕在肅反運動中遭迫害而冒險參加弗明匪幫;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帶上阿克西妮婭遠走高飛;在阿克西妮婭被追兵槍擊,悲慘死去後,萬念俱灰的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說的最後一幕,凡是讀過的人都會有極深的印象,葛利高裡抱著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過了一生的妻子娜塔麗婭所生的兒子站在自家的門前,面對著疲憊而廣闊的大地,不無淒涼地感到自己和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絡便是小兒子米沙特……

如果沒有這些註定悲劇的恐怖因素,世間本可以是多麼的祥和而溫暖,人類自認為正確的進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8

最初得知這篇鴻篇鉅製的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當老師的講解加上課本中的描述過後,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名為格里高利的年輕哥薩克,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在各種時局的變遷和演化中,不斷衝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以小見大的視角也是本書的精彩之處。

讀過許多前蘇聯的文學,大多數是描述的貧苦農民的生活,亦或是奢靡的貴族生活,都只侷限於一個時期,一個不變的視角的生活,而這篇作品有所不同,它的野心非常之大,它所要描述的不是一個階層,一個視角那麼侷限,而是將蘇聯所經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身臨其境的為主人公而想,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目標,從一個小鄉村來到大城市,從一文不值逐漸奮鬥,其中所經歷的事並不是之前那個年輕哥薩克所想的。

它所描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利,擁有著哥薩克民族傳統所擁有的樂觀,積極,自信,讓讀者們覺得這樣的人就在自己身邊,甚至就是自己,不會覺得那是遙遠國度,處在不同時期的人,他既然是一個普通人,就會有普通人的情感變化,不論在鄉村還是城市,他的品格不會改變,但是情感卻隨著不同事件而發生不同的情感,作者巧妙的情景描寫和人物的內心描述,都將我們深入主人公的內心,我們像他的朋友一般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並與他一同抉擇所面對的情況,也是對讀者價值觀的一次衝擊。

看這本書可以瞭解一個時代,由一個簡單樂觀的小人物,經歷不同的事,讓讀者經歷時代的變遷給底層人命引起的陣疼,它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書中戰爭的描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格里高利的選擇時,要遵從內心最初的嚮往還是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主人公與我們同樣面對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鑑這本書中的選擇,讓自己更明智的選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9

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是俄國文學巨匠肖洛霍夫的著作,肖洛霍夫因為這部鉅作而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寒假時,我從燕姐的書架上一眼相中,借假期的日子有幸拜讀了一、二部,因為假期實在有點忙,所以談不上細細地品讀,只是粗略的瀏覽。

讀完第一部後我從心裡愛上了這部作品,主人翁葛利高裡像草原上脫韁的野馬一般桀驁不馴,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俄羅斯哥薩克廣袤的大地上。他聰明機智、吃苦耐勞,敢愛敢恨,淳樸勇敢,是一名優秀的哥薩克漢子。在家務農,踏實能幹,收割捕殺都是一把好手;在軍隊中服役時遇到了戰爭,戰爭中聰慧勇敢,也是一名英雄。但是,他性格暴躁、任意妄為、不拘泥於世俗,青年時期愛上了有夫之婦阿克西妮亞;這一份愛並不因為命運的輾轉、生活的悲苦而減少半分,讓我覺得他身上還有一份對愛的專情。有時討厭他對妻子的狠心,但是愛是最複雜的情感,誰說得清呢?可能有的只是感情世界裡的先來後到吧!

讀著讀著,我的心不住地抽動,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閃著稀疏燈影的夜空,特別為娜塔莉亞不值,她淳樸善良,勤勞誠懇,忠貞專情。她是村子裡首富的女兒,對葛利高裡一見鍾情,然後任勞任怨地為家庭付出,可是卻得不到葛利高裡的呵護與關愛,最後在葛利高裡與情人私奔後自殺,可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刻還是選擇原諒並守候自己的丈夫。在葛利高裡被情人背叛後“守得雲開見月明。”生育了兩個孩子。即使如此,葛利高裡的隱隱約約的視線中,還是情人阿克西妮亞的身影。

從葛利高裡的感情裡,我明白:感情有時對的不一定是自己愛的,而愛的不一定是對的!

文章開篇《頓河悲歌》“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犁來翻耕……而是用馬蹄來翻耕,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似乎讓我們已經看到了哥薩克人的悲歌。肖洛霍夫開頭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美麗、自由的哥薩克世界,因為戰爭改變了頓河邊上的一群哥薩克人的生活軌跡,他們經歷了生離死別的痛苦和被戰爭蹂躪、毀滅的生活。可這一切都隨著靜靜的頓河中的流水而前行,哥薩克人也在這一歷史的長河裡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前進。

文章中肖洛霍夫不厭其煩地描繪著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顆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氾濫中的魚群,麥浪翻滾中的大雁……讓人在為主人翁牽絆的同時也不由自主地熱愛上了這片土地,喜歡哥薩克人的熱情豪邁,喜歡她們的簡單真誠。這源自肖洛霍夫出身鄉村,對鄉村俚語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無需取巧、神韻自成。

經過查閱資料才知道《靜靜的頓河》一書使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在它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什麼創新……現實主義這一手法,與後來的小說創作藝術出現的一些模式比顯得簡單而質樸……”沒有華麗的詞澡,也沒有深刻的道理,有的只是無需取巧的平淡樸實、真情流露。這正是我喜歡的表達方式,更是我一直也來喜歡運用的寫作方式。

接下來的日子,準備繼續努力,品味戰爭中哥薩克人們的曲曲悲歌。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0

靜靜的頓河,卻是如此的不平靜。這裡曾演繹了愛的歡歌,這裡曾經歷了瀰漫的硝煙,這裡曾撒下了數不清的血淚,這裡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這裡曾有鐵騎踏過的一條靜靜流淌的頓河。

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獷豪放,同時又細膩流暢,充滿柔情。讀《靜靜的頓河》彷彿能使你變身書中的一個人物,你也許叫布察金,也許叫肖霍夫。你跟隨著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裡乘著月色,騎著用布包裹在馬蹄上的快馬去偷襲敵營,你也許是一個叫不上名字的農夫,正懶洋洋地躺在剛剛收割完麥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調情……

至今為止沒有哪一部作品能讓我如此感動,惟有《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用一種超現實的寫實手法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戰亂中的世外桃源,他筆下的頓河兩岸並沒有正因戰爭而失去顏色,那片廣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靜靜流淌的頓河,那煙霧蒙朧的村莊,那潑辣風騷的村婦,還有春天裡那野花淡淡的香氣,都那麼清晰自然真實地呈此刻你的眼前。雖然是一部描述戰爭的史詩鉅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風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現和平,安寧和大自然的壯美。使人讀後欲罷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1

在媽媽的推薦下,我們選取閱讀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這本書很長,上下共四本,讓我不禁望而卻步,但在讀完第一本時,我就被文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牽動著,直到看完最後一個字。

肖洛霍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描述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戰爭時期的生活和命運,葛利高裡是他們的代表。在戰爭中,他在紅軍和白軍中間搖擺不定,從一個單純的孩子成長為暴躁偏激的軍官。在經歷了紅軍白軍的多次選取後,在經歷了幾次抗爭和逃避後,這位平民英雄變得凶殘放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薩克人內心世界以前有過怎樣尖銳的矛盾和鬥爭,他受時代的感召,滿懷對他們的熱愛,塑造了許多體現歷史前進方向的革命者。布林什維克。紅軍戰士形象,謳歌了他們為之鬥爭的蘇維埃政權的徹底勝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筆觸,為描繪著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這本書以布林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爭鬥為軸心,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湧的哥薩克鄉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和悲歡。我十分喜愛書中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述,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緊張的學習生活。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裡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風采和傳奇,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

肖洛霍夫說過:我願我的作品有助於每個人變得完美,心靈變得更純潔,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期望更多人能夠閱讀這樣一本巨集大構思,磅礴氣勢,具有深厚的生活內涵,個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感人的描述的偉大鉅作。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2

如果說《戰爭與和平》是以上層人士眼光來敘說的史詩,那麼《靜靜的頓河》無疑是以下層參與者感受來體驗的史詩。

它殘酷地剝開每一個英雄表面的粉飾,真實的告訴我們,在偉人們揮斥方遒時,將有多少悲劇發生,無論是歷史前進的代價,還是無謂地犧牲。

大地上真正讓人動容的是來此最底層的咆哮。

此書共分為四部,從1928年開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肖洛霍夫這部處女作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被人稱作“令人驚奇的佳作”,“蘇聯文學還沒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說”。此書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蘇聯作家。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3

趁著這幾天休息,我讀了《靜靜的頓河》的梗概。因為時間關係,也因為這本書實在太厚了,也只能讀一下梗概。

這是真正的史詩,真實地描寫了每個生命的悲劇、痛苦和創傷,作品散發著強烈的有別與社會主義或所謂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氣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薩克的生活,哥薩克浪漫不羈的性格,他們對春種秋收的眷戀,他們對生與死的豁達無畏,他們對正教虔誠的信仰。我非常喜歡文字裡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殘酷生活裡的死亡:黑夜裡星星流著悲哀的眼淚,冬日的月亮,像戰爭和火災的血紅光亮一樣,煙霧朦朧地在村莊的上空照耀著;初春的早晨,頓河邊的樹林、草地、湖泊和光禿禿的田野,都莊嚴地和靜靜地被粉紅色霞光的火堆陽照得通紅;像母親的膨脹的乳房一樣的滿潮的小河裡流淌著清涼的,像孩子的眼淚一樣純淨的泉水;像緞子一樣光滑的,綠油油的冬小麥,全身凝結著眼淚一樣的露珠,像怕冷一樣緊緊貼在鬆脆的黑土地上,吸著黑土地的黑色鮮血;野麻叢裡,連續不斷地發出了鵪鶉斗的咕咕叫聲,金花鼠吱吱叫著,野蜂嗡嗡叫,被風吹動的青草沙沙響,雲雀在流動的蜃氣當中歌唱,遠處的乾枯的山溝裡,有一挺機槍頑強地、凶狠地和沙啞地嗒嗒嗒響著,表示著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

在這些美麗的背後是什麼呢:在一個明媚的春天,紅軍李哈喬夫被俘並押送上路,樹枝上那褐色的芽兒已經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種淡淡的、隱隱約約的香氣預示著春天的繁榮,預示著太陽轉回後生命又要開始。在離維奧申七俄裡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著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他們對著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後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著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淡淡的哀愁;飽含著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葛利高裡內心的傷痛和珍愛;那寧靜的莊嚴的頓河,那用哥薩克的鮮血灌溉過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這一切讀來令人心裡不由得隱隱發顫和作痛;為相互殘殺的哥薩克男人,為苦難中頑強生存的哥薩克女人,也為那永遠靜靜地流淌,流向歷史深處的頓河。

對人類的痛惜心情!當我們看到天災人禍、暴富與貧窮時,當我們讀到礦難和瞬間被埋於地層深處的礦工,當我們想起地震中的孩子,當我們看到在街頭要飯的老人、殘疾的兒童,我們的反應的是什麼?是厭惡,是可憐,是統計數字,還是經濟損失,我們是否也從內心深處湧現出對生命的痛惜?

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裡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元,在他的這些字元裡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裡,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人生不求面面完美、事事順心,只要不昧著良心就行。我們應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而不是眼巴巴的可憐他們,要從內心對生命湧現出愛,我們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只有和平才能讓世間有愛。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4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不朽的經典,肖洛霍夫花了12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 140萬文字花了42個小時終於讀完了。肖洛霍夫因此作而獲諾貝爾獎,是well-deserved.

它以現實主義的寫法描述和記錄了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一戰,和內戰的二月,十月革命中的動盪不安的生活變遷。大量對頓河兩岸風景的如詩般的描述,對戰爭詳細地敘述,和對人物豐滿地刻畫,讓人讀得揪心,讀得欲罷不能。

一部豐滿的作品並不只有單一的主線。靜靜的頓河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麥列霍夫的家庭為中心,特別是以格里高力為主要的人物描寫,來反映哥薩克的風土人情。另外一條是以戰爭為線索,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的鬥爭為軸心。兩條線索縱橫交錯,將讀者帶進了如頓河一般特質的哥薩克人的生活。

對我個人而言,最欣賞的有:一,作者把大量的,永不厭倦地對頓河兩岸風景的描述穿插於各種情節當中,如變化多端的草原,一年四季變化的河水,積雪,牧草,馬群。所有的景色不再是單一的景色,它是有情緒和感知的,是有著很深的襯托作用的。真是景無情不在,情無景不生。二,作者可以從一個很客觀的角度來描述每一個政權。沒有刻意美化紅軍,也沒有刻意貶低白軍。紅軍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任意胡作非為,對哥薩克來說,真是換湯不換藥。到後面的形象越來越正面。三,人物刻畫的豐滿。最深刻的幾個人物:格里高力,對戰爭立場的搖擺。哥薩克是沙皇軍事的重要來源。在一戰中,哥薩克真正體會到了沙皇統治和軍隊的腐朽殘暴,於是信仰開始動搖。紅軍和白軍的拉鋸戰將整個哥薩克民族撕裂開來,富農堅定地走白軍路線,貧農堅定地走紅軍路線,但是大批中農在其中搖擺不定。這個搖擺在出身於中農家庭地格里高力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格里高力從為沙皇而戰者轉為布林什維克的革命者。然而在伊茲瓦林富有感染力的鼓動下,呼籲建立一個頓河流域自治政府,立場又開始慢慢動搖。到後來成為土匪,成為紅軍,到最後對戰爭的絕望。漸漸理解他為什麼總是搖擺在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沒有自己堅定的信念。既然所有可以走的路都是一樣泥濘的,都不是維護哥薩克的利益,那麼探索一條該走的路是很難的。到最後成為土匪,根本不是出於本願,而是沒有選擇。雖然他英勇善戰,不畏死亡,但最後一切都是徒勞。戰爭也使格里高力從最初的善良,勇猛,單純,到後來的冷酷無情,到最後的絕望和麻木。戰爭讓他雙手沾滿了血,吸乾了他內心。

阿克西妮婭,是個美麗的,富有魅力的,對格里克力的愛是熱烈的,奔放的,是毫無顧忌的。她雖然被三個男人所愛,但是唯一對格里高力的愛是刻骨銘心的,是神魂顛倒的,是毫無保留的。格里高力也把她視為高於他自己生命的,高於其他一切人的。如果前面還為娜塔莉亞而譴責她那自私和侵犯的愛,到娜塔莉亞死後,她無微不至地照顧格里高力和娜塔莉亞的兩個孩子。為了和格里高力在一起,不顧自己生死安危,一起踏上逃亡之路,一份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的愛情躍然紙上。

娜塔莉亞,一個悲情的女子,一生為別人而活,一向習慣於隱忍的,卑微地默默付出,默默地乞討著丈夫的一點點愛,甚至因為丈夫的不愛而自殺。她的沉默,懦弱,善良,內斂的性格似乎與傳統的哥薩克女人的形象不一致。戰爭的冷酷抹殺不了這個柔弱女子聖母般的光輝。她的死,讓我難受半天。

一生堅韌的老媽媽伊莉尼奇娜,她臨死前的情景,讓人不禁萌發: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偏執狂的米沙;邪惡的,生性殘忍的小舅子米佳;不離不棄的通訊兵普羅霍爾;曾經陽光,富有活力的小妹妹杜妮婭;脾氣暴躁,有些虛榮心,有些小財迷卻不失做人底線的跛腳父親潘捷萊;有些膽小的哥哥彼得羅;輕浮,風騷,懶散,卻敢於射殺夫仇人的嫂子旦妮婭;有堅定信仰,對死大義凜然的彭楚克,李哈喬夫。其他太多人物,很難一一列舉。

在那個顛簸流離的戰亂年代,格里高力和阿克西妮亞之間這份並不正大光明,從最初的兩情相悅到最後昇華為不離不棄,視彼此高於一切的奢侈的愛情是無情人性中溫暖的一盞燈,在絕望生活中雖然微弱,卻依然點燃著的一盞希望之燈。故事的結尾沉重得沒有我們所渴望的。阿克西妮-這個格里高力視之為比自己性命還重要,比孩子,妻子,父母更讓他留戀的女人就這樣沒有留下一句話就倒下了,格里高力的世界也塌了,埋葬了阿克西妮婭的軀體,也埋葬了自己的內心,剩下的只是一副軀殼了。比起在戰爭中數以萬計的死亡人數,個體的消亡都是渺小的,然而對於親人來說,卻是致命的,是撕心裂肺的痛。戰爭啊,你剝奪了多少人的生命,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然而青草會淹沒墳墓,時間會淹沒痛苦。頓河依然靜靜流淌......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5

我這一輩子就是這樣過的,就好像是個瞎子,可是這一回我從鎮上回來,從河邊上走,一想到我很快就要見不到這一切了,我的眼睛好像一下子就睜開啦!我望著頓河,望著河面上的水波,太陽一照,河水簡直成了銀的,明晃晃的,都不敢拿眼睛去看。我又轉了轉身,朝四下裡一看,天啊,真是太美啦!可是以前我還沒有注意到呢……”

有的時候一個有畫面有人物的電影給人的代入感遠不及一本好書的萬分之一,我雖從未踏足俄羅斯,但即使我真的踏足俄羅斯,也未必對這片土地有如此深刻的體悟。靜靜的頓河是一本值得終生珍藏的書~

最近花了80多個小時讀完俄羅斯史詩級鉅著 靜靜地頓河,現在終於理解讀一萬本書等於走一萬里路是什麼意思了,雖然我從未去過俄羅斯,但是我感覺我就站在河水湍急的頓河邊,看著這裡的人民在生活和戰爭間遊走,他們的思想比我們更豁達粗曠,也更加真摯酣暢,他們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非常勇敢,他們比我更擅長接納痛苦,也比我更擅長表達快樂~

裡面的女性角色,無論是娜塔莉婭還是阿克西尼亞,或者坦麗亞都給我莫大的啟蒙~三個女人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詮釋了什麼是愛,娜塔莉婭為愛隱忍,她最後的最後實在無法原諒丈夫的不忠選擇偷偷墮胎,但即使墮胎失敗面臨死亡她的腦海裡依然是深愛的英俊的克里沙。阿克西尼亞,阿克西尼亞讓我沒有辦法愛但是也沒辦法恨起來,某種意義上她就是我們口中人見人罵的小三,但是她對格里高利的愛,不亞於任何一個女人,她可以為格里高利放棄一切,這一切包括生活,包括名譽,甚至包括自尊,最後一次私奔時,她說,”格里沙,你看我就像一條小狗,你一吹口哨我就來啦,可是有什麼辦法,我是這麼的愛你啊~”,我不是男人,無法想象男人心裡聽到這些作何感想,但是同作為女人,即使我真的愛了一個人,也不見得可以做到這一步,這種勇氣已經凌駕於任何勇氣之上,只能用愛界定了吧。坦麗亞~或許我一輩子也成為不了坦麗亞(也或許可以),但是坦麗亞是我最欣賞的女人,是我覺得一個完整的女人該有的模樣,她美的就像一朵誰也無法忽視的玫瑰花,她不光有花的嬌柔豔麗,還有刺兒保護自己,不光有刺保護自己,還有沁人心脾的花香主動吸引自己想要的一切,她坦然的接受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該笑的時候笑的比誰都要快樂,該傷心的時候哭的比誰都要心碎,該嫉妒的時候甚至也會教人恨不能揍她一頓,但是該強勢的時候連男人也會忍不住為她叫好吧!坦麗亞最後以絕症自殺終結,即使是這樣的結局我依然覺得漂亮,比娜塔莉婭要漂亮的多。

頓河的哥薩克們,我的生活裡鮮少出現這樣的男人~他們戰場上驍勇善戰,莊稼地裡勤勞樸實,在戰壕裡他們心裡甚至還在盤算是不是應該犁地,應該下種,他們也不願打仗,但是一旦打起來也絕不會退縮。他們的生活方式瞬間縮短了我和戰爭的距離,讓我覺得槍林彈雨,屍骨血汙就在眼前,雖然這種感慨很不實用,但是當克里沙的妹妹在家人的墳上灑下麥粒吸引鳥兒為逝去的親人唱歌時,真的恨透了戰爭,我由衷慶幸,這是一句很沒用的感慨!

我最喜歡的並非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的描寫,而是裡面對頓河附近自然風光的細緻勾勒,這些神奇的文字,讓人目光接觸的瞬間就被瞬間拉到廣闊奔騰的頓河邊,看披滿紫色晨煙的朝陽,看結滿霜花的黑土地,看初春頓河開化巨大的冰塊轟隆隆的被衝向下游,看草原上電閃雷鳴成群的牧馬飛奔.......

在我人生終結之前一定還有第二遍第三遍...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6

想把《靜靜的頓河》重讀一遍。

這幾天一有空,就在手機上看《靜靜的頓河》,已經看到第一卷的第十九章了。這一次是慢讀,細心的品味小說的語言藝術。而且在這一次的細讀之中,弄懂了小說基本情節的框架。想寫一篇關於《靜靜的頓河》的描寫藝術心得的稿子。我覺得肖霍洛夫的語言描寫,在小說中是很成功的。你隨便讀小說的哪一段文字,都可以感受到小說的語言鮮活、生動而富有形象感染的力量。隨便拈一段出來,你獨立欣賞一下,就覺得這樣的文字,特別有著不同尋常的藝術魅力。這與其他的小說有著本質的區別。我不知是讀了多少遍這部小說的第一卷了。先前是在紙質的小說上讀的。記得是在2006年,在上班的時候,我又在電腦上打了一遍全書的四分之三的篇幅。至於還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沒有打進電腦的原因是什麼,我不太記得了。可能是因為有臨時的任務,放棄打下去了。也可能是覺得耗費的時間太長,終於厭倦了吧。

《靜靜的頓河》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人懷疑肖霍洛夫是抄襲別人的作品。查來查去,後來終於證實,這是毀謗,不是事實。但肖後來的作品,遠遠不如這一部了。我看過他寫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無論語言與人物塑造,都沒有《靜靜的頓河》達到的藝術水平。與後者比較起來,前者應該是失敗之作。

我在廣州的時候,與主編閒談時,曾經說到各人閱讀的喜好。主編說,他最喜歡閱讀的小說就是《靜靜的頓河》。此言一出,讓我一驚,為什麼他閱讀的喜好與我一樣呢,真是如出一轍。我對他說,我也非常喜歡《靜靜的頓河》。他說,這書最好看,看不厭的。我說,我不僅看完了這部大部頭的四卷,還抄錄了不少風景描寫的詞句。他說,他也是,讀著讀著,就想將一些喜歡的段落抄下來。記得記了一本筆記,後來搬家,不知弄到哪裡去了。

我說,我一般不喜歡讀外國人寫的小說的。老外的小說,老是用長句子,老是靜止的敘述,沒有生動的描寫,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不是想放下書本睡覺,就是跳過許多的章節,去看一些認為生動的描寫段落。再加上外國人的人名地名太長了,稀奇古怪的名字,讀起來拗口,根本記不住。看的時候,眼睛總是在老外的人名地名上打轉轉,好像是繞不過去的坎一樣,真的煩人。反覆讀了幾遍的外國小說,我還是記不住小說裡面的主人公的名字。倒是《靜靜的頓河》這一部鴻篇鉅製,我記住了主人公的名字。這一次再次閱讀,我將男主人公葛利高裡的一家人的名字,全記住了,還將女主人公阿克西裡妮亞一家人的名字記住了。

主編說,他也是的,讀其他的外國小說,可以說沒有讀完一部完整的,都是挑著讀,沒有多大的興趣讀完全本的。

通過與主編的談話,我才知道,原來,國內喜歡《靜靜的頓河》的還是有一部分人的。這更加堅定了我對這部小說的看法,將它奉為經典圭皋去讀。

當然,我還喜歡另外一部外國小說。這就是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但《追》這部小說,我是純粹看他的語言,不大關心它的情節。而《靜》呢,這部小說,我不僅欣賞肖霍洛夫的語言藝術,還喜歡他塑造的小說人物主人公葛利高裡和阿克西妮亞。這一對野情野戀的男女,從小說一開篇他倆出場,一直到小說的大結局,我都是十分關注他倆的命運的。《追》本其實沒有一個貫徹全篇的主要人物,也沒有什麼富有戲劇化的小說情節。所以,小說只有一些關於場景與人物描寫值得一看,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看頭的。《靜》是歷史大篇章,是恢巨集之作。描寫了規模很大的戰爭的場面,寫了很多的人物,但葛與阿的這一對主人公的生生死死的愛情,一直貫徹到小說的最終。寫大場面,作者放得開,寫小細節,又那麼細膩與生動。特別是寫草原上的風光,那是讓人沉醉不已,我抄寫的段落,就是關於草原的描寫。那些抄錄的文字,我還可以在我的粗糙的毛邊紙看查詢得到的。去年,我就在一大堆毛邊紙裡,看到了這些關於《靜》的抄錄文字。這些文字,是用較淡的藍鋼筆水抄下來的,由於時間較長,文字已經漫患模糊,看不大清了。我一邊看著這些筆跡,一邊回憶我那時候看《靜》的情景,覺得那時候的我,簡直是瘋狂地閱讀,更為瘋狂地抄書。拿到什麼書就抄一大堆文字在紙上。也不管這些抄錄的文字在今後用得上還是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