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流浪地球讀後感(通用15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流浪地球讀後感(通用15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的確!當你身處絕境時,你最需要的不是水與食物,而是希望。因為當你失去了希望,那邊代表著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走出那漫無邊際的沙漠的動力。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讓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生存在荒無人煙的小島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這本書中,由於太陽發生氦閃的原因,是人類陷入了生存危機,但由於記憶遺傳技術的出現,使人類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於是造就了一份人類的逃亡計劃——流浪地球計劃。在這個逃亡之中需要分為五步施行——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1(加速)流時代2(減速),新太陽時代。這份計劃對於當時人類的科技來說這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但是上帝卻低估了人類垂死掙扎的力量——人類花費了整整42年的時間使這份計劃看起來不那麼遙遠。在這42年的掙扎歷史中人類由淺入深,有多到少,最終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萬多個衡心級別推動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也許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說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絕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藥。在那漫長的時間裡人類時時刻刻的處於逃亡的陰影中,流浪地球計劃在開始時候可以在人類的心裡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致命的隱素,這份流浪地球計劃需要實行的時間太久太久了久到會使種植在人類心中的那顆種子悶死在胚胎裡,在這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終堅守那份希望而頑強的生存著,卻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藥而化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惡劣的環境裡,有人厭倦了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也有人認為聯合政府欺騙了他,而死在聯軍對抗裡。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強大但也不要輕視了失望的毒性。

當故事接近尾聲時,人類也沒有到達半羅馬星系,地球也沒有遭到新的太陽環繞,環境也沒有好轉。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個地方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做了一個人類做了上千年的美夢,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沉睡的空氣漸漸甦醒,給天空染上了藍色的圖料沉睡了千年的種子漸漸甦醒,從解凍的土地裡伸出了頭,給褐黃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綠衣。這場夢有人類的希望編制而來,從而繪製的一幅地球夢,人類夢。也許這絲希望便是人類在地球這個世紀飛船上生存下來的原因吧!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良多,我有時就在想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是因為我們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許就是多的這份希望是我們能在地球立足並強大起來的原因吧!所以說希望是人類最厲害的武器,也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2

故事在太陽氦爆炸的預言中拉開序幕,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機中灰飛煙滅,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轉,同時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修建巨大發動機帶動地球脫離太陽系,遠離曾經帶給人類光明與溫暖的太陽。在這個過程中,地球面臨著重重危機,陸地淹沒,海洋冰封,火山爆發,氣溫驟變,倖存下來的人們迫不得已進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與死麵前,愛情、藝術、鮮花、權勢、金錢……都變得無足輕重,人類變得冷漠麻木,在機械的秩序運轉中努力爭取活著的機會。

當地球脫離太陽系獲得短暫的安寧後,少數自以為聰明的公民開始質疑太陽爆炸這一理論,率領歷經絕望變得心力交瘁的眾人攻擊聯合政府,指責他們危言聳聽,破壞人類的生活與文明。聯合政府僅剩的五千人為了保護地球發動機不受損壞,選擇了接收眾人的懲罰,被抽取了隔離服中的恆溫核材料後默默凍死在廣袤無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們的身軀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訴說著他們的堅守與正義。而令人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太陽氦爆炸發生了!這個美麗的星球50億年的壯麗生涯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太陽死了!

"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

小說的一開始讀起來並不引人入勝,因為個人的天文知識缺乏讀來甚至有些費力,但裡面的感情線索亦是非常明顯:對地球母親的熱愛,對太陽光明的追求,對生存生命的渴望,對責任理想的執著,我想: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將是那些為此努力的前人們永恆的紀念碑,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在紀念碑上刻下生動而輝煌的一筆,貢獻我們僅有的一點力量!

讓流浪不再繼續

讓生靈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3

這個假期,我們全家人看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還看了由它改編的同名電影。雖然電影和書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講的都是地球人想辦法要帶著地球離開太陽系的故事。為什麼地球要去流浪呢?因為太陽即將發生氦閃,也就是說太陽快要死亡了。發生氦閃後,太陽將不再是恆星了,而成為一顆由恆星爆炸而生成紅巨星。

地球上的科學家們計算出了太陽發生氦閃的時間大概是四百年內。所以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裝上萬臺功率巨大的推進器,先把地球的自轉停下來,然後再讓推進器把地球推向離地球最近的人馬座的比鄰星。雖然比鄰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但是還是非常遙遠,有4.3光年的距離。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達新家。

太陽為什麼會死呢?氦閃是怎麼回事?我們目前的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宇宙是有壽命的。比如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億年。目前太陽已經50億年了。在《流浪地球》這部小說裡,作者是這樣假設的:太陽將在四百年內發生氦閃。氦閃就是太陽內部的氫快要燃燒殆盡、全部轉化為氦,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且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地球將在太陽內部執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我們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陽死亡之前趕緊移民外太空恆星系。

這部小說的構思和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場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要到意識到環保節能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們的地球還能適合長久的“流浪”嗎?也許還沒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瘡百孔”了,物種滅絕殆盡了。

我們要做到物盡其用,節約使用各種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開發更多清潔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汙染嚴重、難以分解、對地球環境危害大的垃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於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境。從自身做起,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我們人類和其他各種生物才能夠延續。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4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餘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苟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捨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於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佇列的先後。

而人類的可悲,在於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後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註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裡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几十載壽命的本身。

紐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桃花源記》所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紐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現“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瞭解什麼是生活、生命,什麼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5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一聽到這句話,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先不說電影的情節怎麼樣,可能看過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學時在圖書館偶然發現的這部小說,當時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於是就讀了起來,原著的篇幅不長,我大概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它看完,讀完之後深深的被大劉的腦洞所折服,同時對裡面涉及的物理學、天文學名詞很有感觸,看來大劉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首先和電影一樣,交代了流浪地球計劃的起因,由於太陽氦閃,太陽系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救贖計劃起初分為“地球”與“飛船”兩派,最終因“飛船派”無法支撐完整與龐大而又穩定的生態系統而被拋棄。讀到這裡就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也是我對大劉腦洞所折服的原因。看過《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當地球不適合生存時,他們會選擇乘坐飛船去尋找新的家園,但這卻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飛船上的燃料與給養再多,畢竟有限,所以飛船上的人們只能通過休眠來減少給養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艱險,即使通過“引力彈弓加速”、“蟲洞”等方式成功的到達目的地,但還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新的家園,會不會適合人類居住,人類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間狹小的飛船裡,就像《星際穿越》的劇情一樣,人類派出去的12位宇航員,分12路去12個目的地行星,這是一個孤單且沒有回程的絕望旅行,人類在等待多年後,只有三個目的地行星發來資訊,其他的9位卻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於是人類又派出第二批人員,對這三顆行星進行再次探測,同樣是沒有返程的旅行。當他們通過“蟲洞”到達這三顆目的地行星附近時,卻發現他們有兩顆是在“黑洞”旁邊,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可以知道,那裡的時間將會變得很慢,在那裡,一個小時等於地球上的7年。當他們到達第一顆行星後,卻發現二十多年前出發的飛船剛被這顆星球上的超級潮汐所吞噬,他們也在經歷一次超級潮汐後發動機進水,為躲避第二次超級潮汐,只能用燃料將水噴出,在回到軌道空間站時卻發現時間變慢已嚴重超出他們的預期,一塊來的同伴已經老去了27歲,同時意味著地球上也已經歷了27個春秋,而對於他們只是經歷了1個小時而已。他們現在還要面對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由於燃料不足,剩下的兩顆星球他們只能二選一,結果他們選擇了一個連大氣都可以冰凍的星球,原來第一批來這顆星球的人,無法忍受孤單的寂寞,不甘心一個人在這裡消逝,故意發出錯誤的資訊,引誘後面的人前來拯救。電影畢竟是電影,最終叛變的人付出代價,主人公飄入“黑洞”奇蹟般的進入五維空間該寫歷史,最終得救。但是現實沒有那麼多得巧合與奇蹟。所以說“飛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選擇“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則是腦洞大開,35億人帶著地球通過行星發動機變軌,人們進入地下城,擁有足夠完整的、穩定的生態系統,不用擔心燃料和給養。人們也不要休眠,可以隨時規避旅途的風險。這個腦洞大開想法,標新立異於其他好萊塢大片,真可謂“神來之筆”。這其中也包含了中國的“守土情結”與“愚公精神”,還有中國“人定勝天”的堅強鬥志。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

同樣面對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話裡使用“諾亞方舟”進行逃生,而中國則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平安。西方的末世,是“諸神的黃昏”,而中國則是“女媧補天”,中國的文化裡沒有逃避、沒有退縮、沒有放棄、沒有拋棄,有的卻是“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當然還有包容。即使觀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國,都能“求同存異”實現大同,比如一座廟裡不僅有“佛”,還有“道”和“儒”,中國的道觀也是這樣和平共處。小說中的主人公通過參加奧運會和一名日本女子結婚生子,即使最後立場不同,但也沒影響兩人的情感。而西方卻是“十字軍東征”以及現在的五次“中東戰爭”。

正是文化理念與底蘊的不同,才有了大劉這一“神來之筆”,除了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說中還體現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犧牲以及大無畏精神。“流浪地球”不是一兩代人可以完成的,那是計劃耗時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計,小說結尾更是呼應這一點,當叛軍打著“還我陽光”的口號處死聯合政府高層而高歌時,太陽發生了氦閃,人們處死了拯救自己的人們,這是極大地諷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正是聯合政府高層為了後代、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續的關鍵所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們一貫堅持,流浪地球計劃才有希望。人類才有可能到達新的家園。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一定要記得選擇希望。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6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為了存活,帶著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著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後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註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鑽石的珍貴在於,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鑽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後一個小時氦閃爆發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說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並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7

電影帶給人的是科幻的視覺衝擊,而原著給人的思考更深些。

關於文中所反映的“人性”,我不由地想到最近看的《芳華》,其探索的人性都是在集體主義之下暴露出來。個體融入集體,喪失自己的思考,其人性也隨之被扭曲。

這是我第一次看劉慈欣的作品,讓我看到了科幻作品也可以藏有關於“人“的思考。在災難面前,活著就是希望。生命值得我們每個人珍視。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太陽有一天也有消失。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8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看這本書,電影也已經上映了,想著在看電影前預熱一下,沒想到書並不長,手機頁面也就剛到一百頁的樣子。看完的總體感受是:作者腦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們無法用腦子想象的出來的,人類從一次次的提出假說到驗證到探索,越來越發覺自己在宇宙(之前還沒有這個概念)中的渺小無知。

書裡的為拯救地球而開啟的流浪地球計劃在實施不久後卻被民眾發現是私利陰謀。一些人為了統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給地球裝發動機把它變作一艘巨大飛船的做法來控制它。是的,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陰謀而這樣幹太不可思議了,怎麼可能花這麼大的代價,費這麼大的勁?如果真是想統治世界而,那麼像美國大片裡演的,研發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機要都比這個來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們向公眾說出太陽已經出現問題,就是因為人類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會相信這種推論出的真理,所以更不會去支援,當局者只好說未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這應該是個善意的謊言。就像現在人們常說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極少數吧。而那些發現這一“謊言”的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壓抑,惶惶不可終日的惶恐之下已經失去了理智的判斷能力,就像人過於嚮往會產生幻覺一樣企盼著好的情況發生。

最後還是雞湯總結一下吧,人生命的長度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細砂一粒,人生存的環境在恆遠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塵埃。所以時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遠一些,思維要想的更廣一些。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9

我開啟這本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流浪地球》,準備重溫一遍故事裡的情節,在此之前我已經看過了。因為內容太精彩了,讀了一遍又想讀一遍。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作家第一人”。他的長篇小說《三體》獲得了科幻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相當於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這是一部中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講述了未來幾千年後,太陽即將發生氪閃,人類不得不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聯合政府在亞、美大陸上安裝了地球發動機,並將人類的逃亡分為四步: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和新太陽時代。“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的末尾。二十幾年過去了,“我”與加代子結婚了。可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出現了叛亂,“我”得知加代子已經在一場戰役中身亡,被判有史以來最冷酷的刑法——將密封服上的制熱電池拆掉,然後暴露在外面,靜靜的等著血液凍結。而就在這時,氪閃爆發了,“我們”被取消了死刑。“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流浪時代,地球即將泊入比臨星的軌道,成為它的衛星。

地球的流浪生涯終於結束了。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比鄰星的三個“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2000多年前的空氣、泥土,滋養著2000多年前泥土裡留下的種子。草原上的草,小河裡的水草、魚,森林裡的樹、花、藤蔓、蘑菇,都在陽光下拼命地顯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地球,復甦了。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語言豐富,通俗易懂,貼近現實生活,沒有用太多的專業術語,很適合小學生閱讀;更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希望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在看似不可戰勝的危機面前,希望就是閃閃發光的啟明星,只要永遠滿懷希望,努力向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我們就能克服所有困難,戰勝任何危機。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0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這一切都很自然。因為這時地球已經完全停轉,地球發動機除了維持這個行星的這種靜止狀態外,只進行一些姿態調整。人們稱發動機為“上帝的噴燈”。發動機分為兩大類,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

書上的一句話很觸動我——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會絕望。

地球上有兩個幫派,一個是地球派,另一個是飛船派。他們抱有自己對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鬥毆、排斥。

《流浪地球》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要到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我們真如《流浪地球》一樣!我們會那樣團結嗎?會那樣奮不顧身嗎?

還有,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於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境。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我們人類和地球,其他生物才能夠延續、發展。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1

《流浪地球》是以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太陽,也不知活了多少個幾百萬億年了,現在即將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圍著太陽做自轉和公轉的地球,沒有了太陽,沒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陽毀滅,太陽系遭到破壞,沒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陽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沒有了原來的執行軌跡,由勻速圓周運動變為勻速直線運動,或者說所有的星體都會改變原來的運動軌跡,在宇宙間無規律的亂撞一氣也說不定……

咱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邊際。我就在想,會不會再發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講述了一群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為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們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在危機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尋找新家園。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這群年輕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2050年,太陽即將爆炸。於是,人類開始了長達17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但由於木星引力的影響,地球將會與木星發生碰撞。眾人團結一心,經過不斷地努力,將木星引爆,並藉助爆炸的衝擊波逃離了太陽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後15分鐘,人們仍在不停嘗試著,尋找著解決的方法。他們並沒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希望與堅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條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堅持下來,走到了最後,才能看到光亮。同樣,如果你在面對困難時退縮,放棄了,那你又怎麼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奮不顧身地走下去,希望才會給你帶來喜悅。

莎士比亞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來到。”的確,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測的峽谷,還是佈滿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堅持幹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希望,終究會到來。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兩個人流落荒島。一個人失去了信心,連試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放棄了,最後被狼群撕成了碎片;另一個人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活著出去,不斷尋找出路,甚至與惡狼搏鬥,最終獲救。堅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就能看見希望的光芒;就能贏得美好的明天!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2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說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慧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訊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絡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3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說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後。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於《三體》。這部長篇小說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為,大劉在科幻小說寫作中擅長架構巨集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說的中篇小說《流浪地球》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後的春節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友稱2019年為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說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說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並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為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於其正常狀態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鬆鬆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裡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於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迴圈生態系統——由於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迴圈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後一點也是我們現實世介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迴圈生態系統最終都會發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說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約為四光年)。

人類採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境,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得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機會。在小說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於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為燃料,建起上萬臺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動機”,作為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為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抬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著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延續文明的發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於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遊覽地球,給讀者展現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就開始時,由於地球發動機使得大氣溫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範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地面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先的生存觀念。可以想到,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麼輕鬆。地殼不穩定導致岩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執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後,“地球相對於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於是,發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眾攻佔了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合政府要員和執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後”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了!於是,人類繼續執行著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為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說最為吸引人之處。大劉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巨集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並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於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著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於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相當渺小,更不用說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著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於現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戶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恆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說,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為我們發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侷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常所說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為成功的恆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於人類認知侷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生的鉅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著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展科學技術。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4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裡很是觸動,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後會發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

人類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恆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說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恆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恆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系統。

因此人類選擇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現太陽的資料同四百年前並沒有什麼區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迴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迴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著地球開始繼續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後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為背景,人類的感情才是重點。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著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著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專案,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賓士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著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後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於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後,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溫暖。於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後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於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說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5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後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說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了,其實最後還剩餘少小几頁沒看完,等幾天後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著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裡遨遊,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展的設想、期盼、嚮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為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後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為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著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後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說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牛,但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願意為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後一個人類開著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由巨集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村出來的奮鬥青年史,他並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並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著我們去開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遊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說的一次暢享。本小說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出小說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後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著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著心靈的觸控,撫慰著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新在時空裡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裡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