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篇1

我開啟看這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書時,當時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白痴,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點。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卻不知道給孩子一個好的開端。我知道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該怎麼去解決呢?當我看到《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後,我才知道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上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好的溝通方式,即使說得再好、再對孩子也不會聽。書中所列關於親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對方法和方式,幾乎就是我的翻版,虧我還是幼兒園老師呢,真是慚愧啊!如何才能與孩子有一個好的溝通呢?如何說孩子才能聽?

我們要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時,那麼在親子談話中就不會有爭吵和責罵,他就會講出許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覺被否定,他就會覺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對你沒什麼好說的,同時他也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孩子對大人的責罵、命令、說教、警告、比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補救,而不是一個勁的埋怨,那樣於事無補,還惹得孩子煩。什麼事情做錯了就說什麼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來說。鼓勵孩子要獨立自主,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那樣他永遠長不大。平時孩子要多稱讚他,當他聽到這些稱讚,才會更有信心向前邁,同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書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覺得非常實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優點就會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賞用指責、抱怨、比較來看他,那他的缺點就越挖越多。最艱難的是家長的改變,習以為常的語言和心態會讓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故態復萌,用最傷害的語言對孩子發洩自己的怨氣和不滿。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篇2

在暑期中教師開展了讀好書的活動,每位教師讀2~3本教育教學書刊,本人也喜歡買書看書,而且很雜,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是美國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戴爾費伯、伊來恩梅茲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紹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現,家長們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許多問題,例舉了許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我們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教學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愛好,獨特的感情,獨特的願望和獨特的夢想,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許孩子為他們自己做事,允許孩子為解決他們自己問題而努力,允許孩子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說來容易做來難!而為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但現實的父母和教師並不是有效地去培養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個班的大部分學生,現在己經是四年級了,當時是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上體育課,有一個男生的鞋帶鬆開了,他就叫我幫他系一下鞋帶,我問全班學生誰能幫助他?舉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課餘的時候,我有意的跟孩子們拉家常,問他們誰會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數孩子說不會,我想:這些都己經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奶奶、爺爺所包辦了。再說我們教師,也有這樣的許多事例,讓孩子們做放心不下,我想我們的父母和教師要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去幫助他們,引導他們。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為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教師、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平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定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七、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老師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老師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八、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教師和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教師和父母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九、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教師和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教師、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教師告訴家長,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上述這些條件的創造,只是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篇3

這段時間,兩週歲半的女兒脾氣暴躁,動不動哭鬧,而這個時候大人的勸慰和安撫也不能絲毫緩和她的情緒,反而越哭越大聲,甚至拉扯我的衣服和頭髮。當時我就特別的無助、憤怒和焦慮,甚至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這個小不點兒說明白,讓她能接受我的建議並且停止哭鬧。

正是憂心重重又焦躁不安的時刻,無意間看到別人在朋友圈推薦的由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像遇救星似地到一到手就讀了起來。讀著讀著,自己內心柔軟的一面開始被漸漸地開啟,腦子裡浮現出自己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與書對照現實,發現並審視了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同時也讓我逐漸看清楚一個不能用成人思維來衡量的小小世界。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是一部親子溝通的寶典。它指導我們在煩心、勞累、焦躁和沮喪的時候,怎樣做到尊重、接納和理解孩子,並且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3、代替懲罰的方法;

4、鼓勵孩子自立;

5、恰當地讚賞孩子;

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除此之外,作者提供了三十個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通過翔實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並提供給讀者大量的模擬情景練習,做到了理論與實踐指導相結合。

通過閱讀本書的六個原則和三十個技巧,我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了親子溝通的三個關鍵點。

01、蹲下身來,平視孩子

作為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難做到與孩子“平起平坐”,除了保持父母必須的權威性之外,更多的父母都只把孩子當成了一個不獨立的個體。儘管我們能做到對孩子呵護有加,但以“愛”的名義居高不下的關心則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大意是:

一個媽媽喜歡牽著三歲孩子的手一起逛商場,但是他每次都不高興。媽媽很不解,外面比家裡熱鬧有趣多了,為什麼孩子反而大哭大鬧呢?有一次,孩子又哭了了,媽媽無奈地蹲下身子打算拉起在地上打滾的孩子時才發現,原來小小的他根本看不到什麼花花世界,瞥見的.只是路人的小腿和鞋子。這時,媽媽趕緊抱起孩子,深情又抱歉地擦掉了孩子眼角的淚珠……

所以,孩子所有的不開心、委屈和無理取鬧的表現,都是他們對在自己視角下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一種情緒表達。如果父母能蹲下身,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也許就更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選擇,進而也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蹲下身來,平視孩子”是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來對待,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愛。這是本書中,所有原則和技巧運用的前提。

02、學會傾聽,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滔滔不絕者多,擅於傾聽者少。在很多場合,我們看到的都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勸慰或者訓斥,而孩子根本沒有聽進去,甚至還會招來更猛烈的反抗。

讓孩子能聽進去,首先要父母去“聽”孩子怎麼說。本書作者指出: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略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有時候,只是傾聽他們就會有效果;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要和孩子做下來,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的女兒,經常會講一些我們聽不太懂的話。有一次,她正和我講一件事,這個時候來了個電話我就順手接了,她一看媽媽出去接電話了就急得大哭。等我回來就哭成驚天地泣鬼神的模樣,怎麼也哄不好了,還引來一群好心的鄰居大嬸過來瞧事。鄰居大嬸見狀也紛紛拿出自己多年來育兒的招數,可就是怎麼也降服不了她。於是,女兒“烏拉精”(寧波方言中形容孩子很會哭的意思)的大名從此就傳遍了街坊。

其實,她的確比較委屈。人家才兩週歲半,當她用自己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邏輯組織成語言,講給媽媽聽的時候,而媽媽卻漫不經心地跑出屋外接電話。她當時明顯感受不到媽媽的真誠,覺得失落和委屈,只是還未學會用語言來表達這種情緒,所以只能通過哭來發洩和表達對媽媽的不滿。

對於女兒經常性地哭鬧行為,以前我也覺得是孩子脾氣不好而從未想過父母自身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大人不僅在她的講話的時候接電話,還漫不經心地迴應並且誤解的她的意思,甚至有時還會經常打斷她的話。這些所有的行為,都是我們不尊重孩子,不善於傾聽和迴應孩子感受的行為。

親子溝通是雙向的。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自己的思想給孩子,而更需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平等對待,受到尊重,又釋放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也就會平心靜氣地接受父母的建議和教育。

03、孩子的行為,需要具體描述

無論是對孩子的讚賞還是批評,我們成人很容易犯幾個錯誤:

1、空泛的評價式語氣

“孩子你真棒”、“完美”、“你真聰明”……“你好自私”、你好調皮”……

2、貼標籤

“拖拉鬼”、“不愛叫人的姑娘”、“膽小鬼”……

這些話,經常從我們大人口中說出。我們也會發現即便怎麼誇孩子表現得好,他們依舊不領情;再嚴厲地批評,他們也不意識不到問題在哪裡。給孩子貼上了某個標籤,原本是警示他們的,結果他們反而往負向的“期望”而走。

班裡一個體育生,經常不交作業,上課也會講幾句空話,但成績居然還不錯。各任課老師經常批評他,“WJH,你真懶”。等考試考完後,又會說“要不是你腦袋瓜好使,就你這態度早就不及格的了”。在班上他還有個大名叫“王懶懶”。所以,王同學在過去一年的確變成了“王懶懶”。

老師在批評他的時候,都在使用是空泛的評價式語氣,同學也給他貼上了一張“懶惰”的標貼。一年來他也從未改變,甚至變本加厲地偷懶。這是我的一個學生在校的案例,類似的情景也會出現在家庭裡。

作者在書中就“如何恰當讚賞孩子”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描述性的讚賞”是培養自信而又有愛心的孩子的強有力的法寶。雖然作者是以“讚賞”這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可以應用到孩子犯錯的行為評價。

作為老師,我們都要反思該如何更好的評價一個學生?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反思怎樣更好地評價我們的孩子?

真正有效地評價,是長者客觀地描述孩子當時的行為,是不帶以往偏見地描述自己當前的感受。我們只有讓孩子明白,父母和其他成人是就事論事的,發自內心地讚賞他們,真誠地指出他們所犯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接受我們的善意。

總的來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說孩子才肯聽》是一本參考性和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傾注了兩位作者多年的思考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她們幫助我們學會一些新的方法和孩子進行交流;鼓勵我們在勞累、憤怒、苦惱、沮喪的時候,仍能把所學到的方法和技巧堅持下去。所以,你在育兒中遇到了溝通障礙時,可以嘗試拿起這本書翻一翻,也許可以從中獲得一點啟示。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讀後感 篇4

我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了這本書,並且仔細的閱讀了這本書的每一章,因為平時與孩子相處時,總是有很多的不融洽,所以在工作中也開始試用書中的方法,大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家長態度的改變、講話方式與講話語氣方面效果最為明顯,沒想到書中的方法盡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於是我認真、細緻的看完了全書。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自己的感受”,全神貫注地傾聽,學會了解、體會並且接受孩子的感受,不要想當然的否定它。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斷地被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當我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內心的傷痛,我會感覺沒那麼失落,這樣才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麵臨的問題。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適用。如果我們能傾聽孩子,與他產生共鳴,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我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瞭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就能集中精力來應對出現的問題。有時,我們總會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那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結果,我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讓孩子自己成長。

作為一個老師,“恰到好處”的語氣同樣重要。所謂語氣“恰到好處”就是說,老師要將商量、鼓勵、信任的語氣用在最合適的地方。因為即使是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語氣說,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進行美術操作時不認真時,如果老師用質問指責的語氣說:“你怎麼這麼不認真,看看你做的什麼呀,真難看”,會讓孩子覺得潛臺詞就是“你怎麼這麼笨!”被人貼上了“笨”的標籤,自信心會受挫。如果換上一種柔和、鼓勵的語氣:“你雖然沒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可是做的也很漂亮,很有想法”,就表示潛臺詞是“沒關係”,只要思考了動手做了就好,這樣時間長了,就算是沒自信的孩子,慢慢也會信心倍增。

作者圍繞“如何說”“怎麼聽”,從六個章節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3、代替懲罰的方法;

4、鼓勵孩子自立;

5、恰當地讚賞孩子;

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尤為可貴的是作者清晰簡潔地提供了一套操作方法,給出了實現這六個方面的31種技巧,以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並配有相應的練習,讓父母可以把這些技巧爛熟於心,靈活運用,隨時應付各種情況。

當我讀到第五章恰當地讚賞孩子,深受啟發,我們平時讚賞孩子就是“你真棒”,“表揚你”等。書中的技巧我又用到生活當中,幼兒經常在午睡起床後穿反衣褲,當他們穿好衣褲後會問:“老師,我穿的對嗎?”他們要是穿對了,我就說:“嗯,穿對了。”但以後還是會有穿反的時候,現在我學會了怎樣讚賞他們。當他們問我時,我會說:“寶貝,你穿對了,口袋在前面,ABC的標誌也在前面,沒穿反,拉鍊拉上了,鈕釦也扣好了。”這樣他增加了記憶,下次就不再穿反了。像這樣的例子,在我的平時工作中經常能遇到,是這本書教會了我怎樣更好的和孩子們相處,讓我能在行動中看清自己,不斷的改進